APP下载

佛典“焰”类词研究

2017-06-22曾昭聪

武陵学刊 2017年3期
关键词:教义汉语词汇

曾昭聪

(暨南大学 文学院,广东 广州 510632)

佛典“焰”类词研究

曾昭聪

(暨南大学 文学院,广东 广州 510632)

“炎”“燄”“爓”“焰”诸字中,以“爓”为正字。 佛典中“焰”类词较多,除本义外“焰”之语义可分四类,其语义示意图显示了词义的引申方式与佛教教义。对佛典中的“焰”类词作综合考察至少有三方面的学术价值:有助于认识“焰”类词的佛教教义、认识汉语词汇的系统性和考察辞书的收词释义及首见书证问题。

“焰”;词义;引申;佛典

一、“焰”之异写

佛典中“焰”类词颇多,先考察“炎”“燄”“爓”“焰”几个字的关系。

炎,《说文·炎部》:“炎,火光上也。从重火。”饶炯部首订:“火光上者,谓火飞扬之光上出。”段注:“《洪范》曰:‘火曰炎上。’其本义也。《云汉》传曰:‘炎炎,热气也。’《大田》传曰:‘炎,火盛阳也。’皆引申之义也。”按《书·洪范》“火曰炎上”孔疑达疏引王肃曰:“火之性,炎盛而升上。”

燄,《说文·炎部》:“燄,火行微燄燄也。”段注:“微当作。《雒诰》曰:‘无若火始燄燄。’《广韵》曰:‘燄,火初著也。’《左传注》引《书》作‘燄燄’。《汉书·梅福传》引《书》作‘庸庸’。此篆与‘光爓’字别。‘焰’者,俗‘爓’字也。”

爓,《说文·火部》:“爓,火门也。”段玉裁校改为“火爓也”。注:“各本作‘火门也’,门乃爓之坏字耳,今正。《文选·蜀都赋》‘高爓飞煽于天垂’善引《说文》:‘爓,火焰也。音艳。’‘焰’即‘爓’之省。《六书故》引唐本《说文》:‘火爓爓也。’较李善所据多一‘爓’字。今人云‘光燄’者,作此字为正。古多叚‘炎’为之。如《左传》‘其气炎以取之’、《司马相如传》‘末光绝炎’、《杨雄传》‘景炎炘炘’,皆是。又《郊祀歌》:‘长离前掞光耀明。’晋灼曰:‘掞即光炎字。’亦叚借也。‘爓’与‘燄’篆义别。”

由以上内容可知:“炎”本义为火光升腾,动词;指“炎炎”“盛阳”等形容词性用法时是引申义。“燄”本指“火初著”的状态(火苗)。“爓”指火爓、光爓。“焰”是“爓”的俗字。《玉篇·火部》:“焰,光也。”《集韵·艳韵》:“焰,火光。”表示火爓、光爓义时,“古多叚‘炎’为之”。因此,我们在文献中看到的表示火爓、光爓义的字,多写作“焰”,古写作“炎”。

又,按段注,“燄”本来“与‘光爓’字别”,但是,《说文·炎部》“炎”徐灏注笺:“炎、燄,古今字。”《汉书·艺文志》引《春秋》:“人之所忌,其气炎以取之。”颜师古注:“炎,读与燄同。”今本《左传·庄公十四年》“炎”作“燄”。所以古籍中表示火爓、光爓义的字也有写作“燄”的。

表示火爓、光爓义的字,以“爓”为正字,古籍中又有写作“炎”“燄”的,但写作“焰”是最多的,因此下文叙述时从俗作“焰”字,引述古籍时如有作其他字形者,则依原文。因此,本文所述“焰”类词包括“爓”“炎”“燄”作为语素的词在内。

二、汉文佛典中的“焰”与梵文对照

佛典“焰”类词较多,与佛教教义及佛典语言研究关系密切。《电子佛教辞典》中收录汉译为“焰”的全部词目如下①:

ādī pta所烧,火,焰,然,热

arci炎,焰

arci-jvalana光焰

arcis光,光明,光明焰,光焰,明照,火光,炎,焰,燄,灯,灯光,阳焰

arcismaīt炎,焰

arcis-mati焰慧

arcismati焰慧地

avabhā sa光,光明,光焰,光相,前境,定相,影现,明,明照,昭,晃耀,照,照曜,现,现相,示现,耀,色像,众像,遍照,显照,显现

dīpa火,然灯,照,灯,灯明,灯焰,烛

jvāla炎,炎光,焰

jvālā焰

jvālā-madhye火焰中

jvālā-sthā nīya如焰,焰

jyotis光,光明,明,明白,星辰,火,焰,然,燃

marīci渴爱,炎,焰,燄,野马,除闇,阳炎

marīcikā焰,野马,阳焰

mrga-trsnā渇爱,渴爱,阳焰,鹿渇

mrga-trsnikā阳焰

phena-marī ci水沫泡焰,芭蕉

prabhā放光,明,炎明,焰,焰明,荧,灯明

pradīpta崩倒,极烧热,炎,焚,焚烧,焰,然,热,燃,碎散,震裂

usmā焰炽

uttapta修习,光明,勇猛,勤修,明,明了,明净,清净,焰,炽盛,猛利[1]

由上述梵文及译文可知,汉译为“焰”的词在梵文中实为多个不同的词,这些词均汉译为“焰”,正体现了“焰”的几个不同的语义上的特质,亦即下文所论“焰”除其本义之外的其他四义②。

三、佛典中“焰”的语义

佛典“焰”类词依其语义,除了其本义外,可分四类:

一是类实体之“焰”,如“火焰”“劫焰”“焰胎”“焰口”。例如:

西晋法立共法炬译《大楼炭经》卷二:“复次黑界泥犁东壁,火烧三匝烧人火焰至西壁,西壁火焰至东壁,南壁火焰至北壁,北壁火焰至南壁。上火焰下至地,下焰上至上。人在中烧炙,毒痛不可忍,过恶未解故不死。”[2](01/283/c)③

后秦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译《长阿含经》卷十九:“其地狱中有大火聚,自然在前,其火焰炽,狱卒瞋怒,驰(驱)迫罪人,手执铁斗使(升以)量火聚。”(01/122/c)

刘宋求那跋陀罗译《杂阿含经》卷二十:“譬如聚落城邑边有火起,无烟无炎。时有士夫聪明黠慧,背苦向乐,厌死乐生,作如是念:彼有大火,无烟无炎,行来当避,莫令堕中,必死无疑。作是思惟,常(当)生思愿,舍远而去。”(02/102/c)

我们称之为“类实体”,是因为佛典中所描述的“焰”与自然形成的“焰”尚有所不同,多指凡人不可见之地狱火焰。“类实体”之焰实际上是实体之焰的引申义,是与佛教教义密切结合在一起的。这一意义可以理解为:实体之焰是本义,是核心,“类实体”则加上了一层佛教教义的外壳,具有明显的宗教性质。

二是“幻焰”类,即“空法十喻”之“焰”,喻指空。又称“野马”。《佛光大辞典》“野马”条“:梵语marī ci。译作阳焰、焰(炎)。全称野马泉。乃现于沙漠或旷野中之一种自然林泉幻象……”[3]五册4818又,“十喻”条释为“教示诸法皆空与人身无常之十种譬喻”,有两个义项:“以十种譬喻喻解诸法为空之理”“比喻人身空、无常之十种事变”。前一义项之第二义是“:焰喻(梵maīr ci-upama),日光之下,风动尘土,如见旷野中之野马,又如见男相女相等,此系执着于行尘之烦恼,由于烦恼缠缚,众生乃流转于生死旷野之中。”后一义项之第三义是:“是身如炎,从渴爱生。”[3]一册470该类如幻焰、色焰、泡焰、阳焰、飏焰、气焰(气燄)。例如:

后秦鸠摩罗什译《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二:“须菩提,譬如梦、响、影、幻、焰,佛所化皆是和合故有。”(08/231/a)

隋阇那崛多译《佛本行集经》卷六:“我前已为汝等说于一切有处皆悉无常,如芭蕉茎无有坚实,如借物用必须还他,非我已有,犹如阳焰、幻化、水泡,一切有处皆是诳惑愚痴之人。”(03/680/a)

三是光焰,喻指佛之威神。如“光焰”“焰网”。例如:

三国吴支谦译《大明度经》卷六:“空中有化佛,身有三十二相,紫磨金色,十亿光焰出。”(08/503/c)

东晋佛驮跋陀罗译《大方广佛华严经》卷四九:“阿僧祇坚固宝楼阁,夜光宝焰网,罗覆其上。”(09/709/a)

因为“焰”可以喻指佛之威神如光明之焰,故用“焰灭”喻指涅盘。《佛学大辞典》“焰”:“(譬喻)又作炎。如来,众生之机缘既尽,即入于涅盘。故托薪尽火随灭,而称涅盘为炎,五称《涅盘经》为《炎经》,称涅盘点为炎点。玄奘译《摄论释》十曰:‘或现等正觉,或涅盘如火。’”[4]。例如:

唐义凈译《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卷三八:“时梵天王亦说颂曰:‘……化缘既周遍,寂灭在双林。’尔时尊者阿尼卢陀亦说颂曰:‘……佛证真木叉,譬如灯焰灭。’”(24/400/a)

唐道世《法苑珠林》卷三十:“说是语已,一时俱入无余涅盘。先定愿力,火起焚身,如灯焰灭,骸骨无遗。”(53/511/c)

四是爱焰,喻指凡人的欲望,如“爱焰”。例如:

元魏瞿昙般若流支译《正法念处经》卷三五:“爱着欲心,欲火所烧,从于五根,生五种焰,心窟住处,不觉自烧。”(17/207/b)

唐道宣《广弘明集》卷二八引梁简文帝《八关斋制序》:“夫五宅易昏,四流不泊,业动心风,情漂爱焰。”(52/324/c)

以上第二、三、四义,均是以实体之“焰”的某一性质为基础所生之比喻义。诸义可见图1所示:

图1 “焰”词义引申示意图

从图1来看,“实体之焰”是语义中心,其外壳是略有引申之“类实体之焰”;从实体之焰可以从三个方向产生引申义:幻焰(喻指空)、光焰(喻指佛之威神)、爱焰(喻指凡人的欲望)。

再进一步思考,“焰”的语义示意图不仅显示了词义的引申方式,同时也与佛教教义密切相关。其一,“幻焰(喻指空)”“光焰(喻指佛之威神)”“爱焰(喻指凡人的欲望)”处于引申义的同一层面。其二,不管是空之教义,还是佛之威神,抑或是凡人的欲望,相对于“焰”的本义来说,地位都是平等的:佛教教义中的万物平等观,以及万物皆空、万法皆空观在这里得到了体现。正如姚秦鸠摩罗什译《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一所说:“解了诸法,如幻,如焰,如水中月,如虚空,如响,如揵闼婆城,如梦,如影,如镜中像,如化。”(08/217/a)亦如姚秦鸠摩罗什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中所译:

一切有为法 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 应作如是观(08/752/b)

四、佛典中“焰”类词的研究价值

对佛典中的“焰”类词作综合考察至少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学术价值:

其一,有助于深刻理解佛教教义。上面已有所讨论,此处从略。

其二,有助于认识汉语词汇的系统性。汉语诸要素中,词汇的的系统性看起来最不强。王力先生说:“一种语言的语音的系统性和语法的系统性都是容易体会到的,唯有词汇的系统性往往被人们忽略了,以为词汇里面一个个的词好像是一盘散沙。其实词与词之间是密切联系着的。”[5]汉语词汇的系统性表现在多个不同的方面,我们曾相关论文中对此作过阐述④。依据蒋绍愚先生的观点:“语言中是不断产生新词的。新产生的词,有的找不到和原有的词有什么关系,但多数是和原有的词有关系的。这种关系可分为三大类:(1)由于语义的引申,或由于语音变化而从原有的词产生出新词。(2)由原有的词加上词尾而构成新词。(3)由原有的词作为语素而构成新词。无论哪一类,原有的词和由此而产生的新词之间的关系,都称之为‘亲属关系’。这种关系也是构成词汇系统的一个重要方面。”[6]本文所讨论的是“由原有的词作为语素而构成新词”,在这些新词中,“焰”的语素义仍与其单用时的词义相同,而不仅仅是一种词义的提示作用。因而说明,以上由“焰”所参与构成的词具有“亲属关系”。词的“亲属关系”是汉语词汇系统性的一个重要方面。总之,佛教词汇的研究离不开教义,教义的阐发依赖于一个个具体的词语。佛典词汇的研究如果能充分考虑到佛教教义,则词汇的系统性将更为明显。

其三,有助考察辞书(包括佛教辞书与当代语文辞书)的收词、释义及首见书证问题。例如“焰”可以喻指佛之威神如光明之焰,故用“焰灭”喻指涅盘。“焰灭”一词,除上引唐义凈译《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与道世《法苑珠林》例外,尚有他例,如隋慧远述《大般涅盘经义记》卷八:“其明灭者喻智慧灭,其炎灭者喻彼变易生死果灭,此等灭故证见佛性。”(37/843/b)“焰灭”一词,《汉语大词典》未收,尚可理解,毕竟它少收专业名词,而《佛光大辞典》亦未收,则有所不妥了。

又如“幻焰”类词“幻焰”“色焰”“泡焰”“飏焰”等,《汉语大词典》均未收。“阳焰”一词,《汉语大词典》收录,其义项一:“指浮尘为日光所照时呈现的一种远望似水如雾的自然景象。佛经中常用以比喻事物之虚幻不实者。语本《楞伽经》卷二上:‘譬如群鹿为渴所逼,见春时燄而作水想,迷乱驰趣,不知非水。’”其后举隋智顗《摩诃止观》卷一下之例:“集既即空,不应如彼渴鹿驰逐阳燄。”[7]按,《楞伽经》之例是语源书证,固定用语之书证举隋智顗《摩诃止观》则稍嫌过晚,因为此前已有用例,如高齐那连提耶舍译《大方等大集经》卷五七:“又知彼心剎那相应散坏无生,如水中月,如光影,如阳焰,如电。”(13/382/c)元魏菩提流支译《大萨遮尼干子所说经》卷七:“过一切非有想非无想,灭一切受想,入灭尽定行者,如是见想如阳焰受如泡。”(09/351/b)

注 释:

①此据南京师范大学赵家栋先生提供的相关材料。谨此致谢!

②除以上梵汉对应情况之外,还有一些汉译形式中有“焰”字的,例如:j eya,汉译为“可知,境,境界,应知,应释,所知,所知境,所知境界,所缘,所观法,所识,智,尔炎,尔焰,尔燄,当知,知,知境界,知所”;suyāma,汉译“夜摩天,焰天王”;Yamadevaloka,汉译“焰摩天”。这些汉语词语中的“焰”与我们所要讨论的内容无关,均为音译形式,与上述梵汉对应形式是有所不同的,故不列入。此蒙日本创価大学辛嶋静志先生指出(第十届汉文佛典语言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中国人民大学2016年10月),谨此致谢!

③括号内的标注为该例在《大正藏》中的册数、页码及对象词语所在栏数,下同。

④参见曾昭聪《佛典“幻”类词研究》,载《佛经音义研究——第三届佛经音义研究论文集》2015年版第264-275页。

[1]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DB/OL].[2016-08-16]http://www. buddhism-dict.net/ddb/.

[2]大正藏[M].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影印,1973.

[3]兹怡,主编.佛光大辞典[M].台北:佛光出版社,1988.

[4]丁福保,主编.佛学大辞典[M].上海:上海书店,1991:2258.

[5]王力.汉语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1980:536.

[6]蒋绍愚.古汉语词汇纲要[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284.

[7]汉语大词典编委会,汉语大词典编纂处,编纂.汉语大词典[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86—1993,第11册:1072.

(责任编辑:沈红宇)

On theGroup ofWords"Yan(焰)"in the Buddhist Scripture

ZENG Zhaocong
(Collegeof Literature,Jinan University,Guangzhou 510632,China)

The standardized form ofChinese characters is"Yan"(爓)among thegroup ofwords"Yan(炎)","Yan (燄)","Yan(爓)"and"Yan(焰)".Therearemanywordsof"Yan(焰)"in the BuddhistScripture,whosemeaningscan be divided into four sorts besides its originalmeaning and show the extended mode ofword meaning and Buddhist doctrine.There are at least three aspects of academic value:be conducive to recognize the Buddhist doctrine of the guoup ofwords"Yan(焰)",to realize the systematicness of Chinese vocabulary,and to investigate the interpretation and documentary evidenceofwords in the dictionaries.

Yan(焰);wordmeanings;extendedmeanings;Buddhistscripture

H131

A

1674-9014(2017)03-0096-04

2017-03-11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明清民国方言辞书及其所录方言词研究”(15BYY105)。

曾昭聪,男,湖南洞口人,暨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汉语词汇训诂。

猜你喜欢

教义汉语词汇
学汉语
刑事追缴的教义学构造
本刊可直接用缩写的常用词汇
轻轻松松聊汉语 后海
一些常用词汇可直接用缩写
本刊可直接用缩写的常用词汇
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的教义学展开
实行着手中的主观与客观:基于刑法教义学超越论的检讨
追剧宅女教汉语
汉语不能成为“乱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