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英语教学与大学生中国文化输出能力培养

2017-03-10张春辉

武陵学刊 2017年3期
关键词:中西文化跨文化大学

张春辉,唐 婷

(湖南农业大学 外国语学院,湖南 长沙 410128)

大学英语教学与大学生中国文化输出能力培养

张春辉,唐 婷

(湖南农业大学 外国语学院,湖南 长沙 410128)

我国政府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大学生作为文化建设的生力军,自身必须具有自觉的文化主体性和文化操守。针对当前英语教学中存在的严重的“中国文化失语”现象,有必要在介绍西方文化的同时以比较的视角导入中国文化,进一步提升大学生的中国文化输出能力。

“一带一路”;英语教学;中国文化输出能力

根据波特兰战略传播咨询公司发布的2016年度《软实力30强报告》(Soft Power 30 Report),中国整体排名第28位[1]。在经济全球化、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信息时代,文化已成为这个时代进步和发展的标志。文化是一个国家尊严的代表,国家是否能够真正和平崛起取决于文化建设的水平。国际上有种说法:一流国家输出文化,二流国家输出人才,三流国家输出产品。但当代中国的现实是:文化不仅被西方忽略,也被我们自己忽略。2013年9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一带一路”的倡议,要在文化平等的前提下谈合作,让文化“走出去”。“一带一路”,文化先行;文化如水,带路如舟。每个中国人都有义务和责任将我国文化传承下去,并传播至世界各地。大学英语作为一门大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覆盖面广,波及力强,大学英语教师应充分利用课程教学,在传授学生语言知识的同时,向学生传输西方文化和中国的传统文化,培养学生自觉的文化主体性和文化操守,让学生知己知彼,展示中国文化中积极而富有正能量的一面,突显中国的文化软实力。

一、当前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失语”

20世纪80年代以来,英语教学中的文化研究引起了语言学家们的关注,并有不少学者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但是,这些研究通常注重的是西方文化的导入,对中国文化的导入涉及甚少,导致学生输出中国文化的能力极为有限,出现了所谓的“中国文化失语”现象,主要体现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学生的表达能力四个方面。

第一,课程设置应试功利性。长期以来,大学英语教学的课程设置大都是为了让学生应对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注重传授语言知识,训练听、说、读、写、译等基本技能。即便是全校性质的选修课,也只是开设一些迎合市场需求的英语写作、翻译和商务方面的课程。大多数高校没有开设中国文化英语课,因此学生对中国文化不甚了解,即使有所了解也不知道如何用英语表达,无法进行跨文化交际,更不用说进行中国文化输出了。

第二,教材编写中英文化失衡。目前国内高校使用比较广泛的英语教材为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年出版的《新视野大学英语》、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1年出版的《全新版大学英语》和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出版的《体验英语》。“这些教材几乎都是反映第一语言为英语的国家的文化材料,而反映中国传统文化的英文教材却很少”[2]。学生从教材中感受到的都是原汁原味的英美文化气息,却学不到有关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方式,教材内容出现了严重的文化失衡。

第三,教师中国文化修养和文化平等意识缺失。我国一些高校的部分英语教师由于自身缺少中国文化修养和文化平等意识,对中国文化的解析能力和教学能力有限,从而导致在课堂上只注重讲解西方国家的文化特点,侧重传递英美文化却忽视了对中国本土文化的传播,提供给学生的有关中国文化的英文素材数量也很欠缺,学生所知中国文化的英语释义寥寥无几,其结果造成学生难以用所学英语知识表达中国的本土文化,直接影响了学生对学习方向的判断,从而导致中国文化输出的能力欠缺,难以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

第四,大学生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能力欠缺。英语的学习过程不仅是简单地学习一门语言,更多的是对这门语言相关文化的学习。学生自接触英语以来被灌输的多为西方国家的文化知识,表达我国本土文化的能力极为有限,即使是英语专业的学生也难以将一些具有中国文化色彩的词汇,如“神州大地”“华夏”“聊斋志异”等准确地用英语表达出来。

二、大学英语教学中导入中国文化的必要性

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文化,文化是促进世界融合和国家进步的利器,让中国文化“走出去”是我国“一带一路”文化建设的主旨,更好地领悟中国文化,引领中国文化随着“一带一路”的建设走向世界是广大大学生的使命。在英语教学中导入中国文化,一方面可使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另一方面可促进我国文化走向世界,增强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其必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点:

第一,导入中国文化是加强英语学习的需要。语言是用于交流的符号系统,其本身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学习语言的过程不仅仅是对这门语言的认知,更重要的是对这门语言相关文化的了解。学生对西方文化接受与否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比如对文化差异的感知度、自身的认知水平、知识结构以及对本族文化的掌握等等。因此在英语教学中,应始终坚持中西文化相结合的原则,一方面,了解中西文化之间的共性有助于学生更直观地理解英美国家的相关文化;另一方面,了解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性有助于学生提高自身的文化主体性和文化操守。

第二,导入中国文化是传播我国优秀文化的需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但语言并非只能为某一种文化服务,语言可以是超文化或跨文化的载体”[3]。语言和文化相互影响,相互支撑,相互依赖,“英语理应成为传播中国文化的有效载体”[3]。而目前的实际情况是,学生在英语教学中吸收的主要是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的输出仅浮于表面,不能在跨文化交际中掌握主动权;中国文化在进行跨文化交际时因文化差异而被误解的现象仍屡见不鲜。通过在英语课堂中加强对中国文化的导入,让学生学会如何消解中西交流中的逆差,能逐步提高中国文化在国际交流上的地位。

第三,导入中国文化是跨文化交际的需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输出能力是当前英语教学的主要目的。在当今日益频繁的国际互动过程中,两种语言的交流实质是两种文化的交际。在交流过程中,对于两种文化差异性的克服和共性的相互渗透、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无不受到双向文化的影响。交际双方都应本着促进文化和谐,尊重文化差异的原则来进行跨文化交流,才能顺利达到文化输出的目的。因此,做到中西文化并重,既注重对西方文化的学习与借鉴,又强调对中国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增强学习者对中西文化差异的宽容性和加强学习者跨文化输出的能力,促进跨文化英语教学的有效路径。

三、大学英语教学中大学生文化输出能力培养路径

语言服务于文化,而文化输出是当今时代提升国家软实力,增强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手段之一,针对当前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基于“一带一路”倡议,大学英语教学不仅要传授给学生语言知识和技能,还要大力导入中国文化,着力培育学生的中国文化输出能力,为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培养生力军。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实践教学,提升大学生的文化认知和输出能力。

(一)在教学中增加中西文化的比较

中西文化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加强中西文化的比较能够加深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并促进其对西方文化的了解。刘正光教授曾指出:“影响传递信息的各种语言的、非语言的文化因素,必须以外语学习者的母语文化比较作为对象,只有通过两种文化的差异的比较,才能找到影响交际的各种文化因素。”[4]因此,增加中西文化的比较,理解中国文化是前提,包容西方文化是目标,这样才能有效地促进中西文化的交流并顺利地达到相互借鉴的目的。当然,在对中西文化进行比较时,无法一并概括全部内容,因此我们需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进行比较。对于大学生来说,他们对本民族文化和西方文化都有了一定的了解,所以对二者的共性较容易掌握,而对于个性往往缺乏了解。因此,中西文化比较教学应该坚持如下几个原则:首先,从中西文化的共性出发,再到个性差异,从表层文化出发,再到深层文化,有层次、有目的、循序渐进地增加中西文化的对比度。其次,寓文化教学于语言教学之中,文化含量必须是适度的,文化内容的深度必须与大学生所处的学习阶段相适应。最后,比较应立足于共识,着眼于当今世界。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中西文化进行比较,大学生的文化敏感性能够得到增强,也将逐步具备文化交流意识、本土文化保护和传播意识。

(二)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导入中国文化

语言学家戴炜栋说:“要实现外语教学既提高学生语言能力又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双重目标,决不能按照传统的外语教学思路和方法,把主要精力放在语言形式和词汇的教学上,而应将文化教学放在与语言教学同等重要的位置上,将两者统一起来。”[5]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于2007年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规定:“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6]在当今的大学英语教学中,不能想当然地认为学生只要掌握了英美文化,就有了跨文化交际的基础。英语课堂的学习过程是学生学习和深入了解中国文化的有效途径,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必须处理好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之间的关系,在课堂上应该有适当的文化导入,将中国文化融入语言教学之中,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汲取中国文化精髓,从而更好地实施让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战略。

1.完善英语教材。教材是教学的基础和依托,大学英语教材是导入中国文化的载体。因此,在完善大学英语教材内容时,编写者应注意中西文化在教材中的平衡,增加一些有关中国文化的英语材料,在对比中西文化个性的同时注重二者的有机结合。比如在教材中可以加入一些对我国传统风俗习惯、各个地区地域特色,以及我国所特有的茶文化和戏曲文化的介绍等。其次,除了教材外,教师还应选取一些名家的英译作品,或是一些有关中国文化的英语读物推荐给学生。这样一来,学生不仅可以从课堂上的教材学习中掌握中国文化知识,还可以通过课外英语读物了解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通过对比其差异性,吸取两种文化的精髓,促进两种文化的相互融合。

2.改进翻译教学。我国大学英语的教学通常将字词句的翻译技巧作为教学重点,且翻译方向多为英译中的模式。然而,根据CET4和CET6考试的最新改革方向,翻译内容更注重将汉语转化成英语,并由原单句汉译英调整为段落汉译英。但由于中国的英语教学仅注重西方文化,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理解能力较差,很难理解翻译中汉语言文化的内在意义,导致翻译困难。因此,在翻译教学中导入中国文化势在必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了解中国典籍诸如《论语》《道德经》《诗经》《红楼梦》等的简易英文译本,并让学生尝试翻译一些具有中国文化背景的资料,逐步了解中国文化和英美文化的差异,培养其文化的敏感性,加深学生对本族文化的了解,提升学生对中国历史文化背景的英语表达能力,进而提升他们中国文化的输出能力。

3.精心设计作业。课堂讲解是传授知识的根本途径,课后练习是丰富知识的基本方式。教师应该通过精心设计课后作业,引导学生在课后学习语言的同时也自觉关注有关中国文化的内容。笔者对大一新生所做的问卷调查显示,中国的饮食文化、服饰文化、影视文化是大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教师可以利用这些潜在的因素,逐步引导学生关注中国传统文化习俗和中国文学艺术。此外,教师还可以给学生提供文化交际情境,让学生扮演情境中的角色,完成所布置的交际任务。学生通过模拟情境实践,切身体会中国文化的魅力所在,感知中国文化的精髓所在,提高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能力和输出能力。

(三)在教学中建立平等的文化意识

在“一带一路”倡议的引领下,文化平等是有效导入中国文化的前提条件。文化平等意识是解决东西方文化交流和文化传播问题的有效药剂师,是实现跨文化交际真正意义上的交流与沟通的筑梦师。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从思想上树立学生的语言平等观和文化平等观。能够顺利进行跨文化交流是我们学习英语的根本目的,而在目前“一带一路”文化建设如火如荼之际,让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走出去”是我们学习英语的终极目标,因此,在充分了解和吸收外国文化精髓的同时,要注重以“我”为重,要学会准确地用所习得的英语知识来介绍我国文化。除此之外,根据“一带一路”倡议关于文化建设的要求,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应本着彼此尊重的原则,树立平等的文化意识,在相互平等的基础上将我国辉煌的民族文化传播至世界。

1.增加学生对本民族特色文化的了解。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文化特色和文化产物,这些文化特点和文化产物即成为一个国家的文化标志。中国作为一个历史大国,历史给我们遗留下来的文化特性是我们整个民族的骄傲和自豪。在大学英语课堂上教师应适时适量地向学生介绍一些我国文化标志的历史来源及其意义,如长城、故宫等文化名胜,旗袍、茶、陶瓷等文化产品,春节、端午节等民俗节日,引导学生利用自己的语言专长,将象征着中国人民勤奋、智慧、创造力和想象力的文化向国外推广。

2.引领学生把握中国传统文化之精髓。没有了传统文化的传承,就谈不上文化的崛起和创新。随着新时代的发展,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也不尽相同。因此,在大学英语课堂上,教师应该通过中西文化的比较,让学生深刻地意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一种基于“道”和“德”的文化底蕴,儒家文化里不止有“仁”和“礼”的深刻内核,更有对生命价值的尊重和人格尊严的维护,以及自强不息的精神和包容开放的胸怀。经典的中华古诗词一直涵养着中国人的精神生活,充实着中华民族的心灵空间,为大众认识自我认识世界提供着参照,因此在大学英语课堂上,教师应该向学生介绍中华古诗词中英文版本,让学生重新正视这份可贵的财富,引领学生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向世界输出中国的思想文化和艺术文化,让全世界知道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所追求的是一种真、善、美的人生境界。

3.培养学生正确的文化价值观。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青年的人生价值观有三个基本的变化:群体本位向个体本位取向的偏移,单一取向向多元取向的偏移,理想主义取向向世俗性、物质性取向的偏移[7]。一些大学生采取对传统文化全盘否定、对西方文化则全盘接受的态度。不融入世界,是绝对没有出路的,但一味强调融入世界的共性,却不强调本国民族文化的个性,是极其危险的。因此,必须在大学英语课堂上通过文化教育、文化选择等措施培养大学生积极的文化心态和开阔的文化视域,培养学生正确的文化价值观。

在大学英语课堂上,通过对比中西文化价值观,让大学生具备文化融合的观念,了解中华文化的价值观具有许多优势,是世界独特的文化瑰宝;“和谐”思想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来一以贯之的核心文化价值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而不同”等是中华文化核心价值的“和谐”精髓。培养学生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应坚持以下原则:既不忽略中国文化价值体系与外国各种文化价值观的共性,更应强调中国文化价值体系的独特性及其对世界所做出的贡献。这样中国文化才能得以广泛传播,并成为人类共创共享价值观的组成部分[8]。

随着中国经济的国际地位的提高、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速、“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和国际间交往的增多,我们有责任介绍和传播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走向世界。文化是动态的,具有生命力的,它会随着时间的改变而发生相应的改变,随着社会的进步而产生相应的效应。通过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导入中国文化能让这块瑰宝大放异彩。充分利用英语教学的平台,在教学中导入中国文化,增加中西文化的比较,帮助学生建立平等的文化意识,把握文化对外传播的原则,不仅能够提升我国大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同时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树立我国国家形象,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从而成功达到文化建设和对外文化输出的目的。

[1]The SoftPower30[EB/OL].[2016-11-21].http://softpower30.portlandcommunications.com/ranking/.

[2]王芳.论新形势下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的导入[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8(6):220-222.

[3]杨朝丹.浅谈大学英语教学中导入中国文化的必要性[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2):96-98.

[4]刘正光,何秀素.外语文化教学中不能忽略母语文化教学[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6):61-64.

[5]戴炜栋,张红玲.外语交际中的文化迁移及其对外语教改的启示[J].外语界,2000(2):2-8.

[6]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7]王义祥.当代中国社会变迁 [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235.

[8]俞新天.中国文化价值观的构建与传播 [J].国际问题研究,2011(6):5-19.

(责任编辑:沈红宇)

H319

A

1674-9014(2017)03-0133-04

2017-01-23

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项目“‘一带一路’战略下中国典籍英译能力培养研究”(XJK17BGD034)。

张春辉,女,湖南新化人,湖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认知语言学和文学翻译。

猜你喜欢

中西文化跨文化大学
“留白”是个大学问
基于新媒体专业能力培养的“中西文化比较”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书介:《中西文化关系通史》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中西文化视阈下的《艺术概论》课程教学改革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从电影《推手》看中西文化的冲突与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