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更斯研究的重大收获
——评赵炎秋教授主编的“英美中狄更斯学术史研究”丛书
2017-03-10冉毅
冉毅
(湖南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1)
狄更斯研究的重大收获
——评赵炎秋教授主编的“英美中狄更斯学术史研究”丛书
冉毅
(湖南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1)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学术史研究逐渐受到大陆学者的重视,并且呈现越来越火热的趋势,相关研究成果不胜枚举。仅就外国文学研究领域而言,2004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启动了“外国文学学术史研究工程”,并于2005年将该工程列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十一五”规划。第一系列涉及塞万提斯、歌德、雨果、康拉德、庞德、高尔基、肖洛霍夫和海明威,第二系列包括普希金、茨维塔耶娃、左拉、狄更斯、哈代、菲茨杰拉德、索尔·贝娄和芥川龙之介[1]。丛书“英美中狄更斯学术史研究”便是这一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共分为三卷:第一卷为刘白副教授撰写的《近代英美狄更斯学术史研究(1836—1939)》,主要研究“二战”前的英美狄更斯学术史;第二卷为蔡熙教授撰写的《当代英美狄更斯学术史研究(1940—2015)》,主要研究“二战”后的英美狄更斯学术史;第三卷为赵炎秋教授撰写的《中国狄更斯学术史研究》,主要研究中国一百余年的狄更斯学术史。对于学术史研究的意义,陈众议指出:“站在世纪的高度和民族立场上重新审视外国文学,梳理其经典,展开研究之研究,将不仅有助于我们把握世界文明的律动和了解不同民族的个性,而且有利于深化中外文化交流,从而为我们借鉴和吸收优秀文明成果、为中国文学及文化的发展提供有益的‘他山之石’。”[1]对相关研究成果的详尽把握,是成功的学术研究的前提,因为它不仅可以使研究者了解国内外研究现状,避免与已有研究成果重复,还可以从中获得可利用的资料和进一步研究的启示。对于狄更斯这样的经典作家,就更是如此。
一、九年磨一剑的学术精品
2008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将“狄更斯学术史研究”列入“外国文学学术史研究工程”子课题,由赵炎秋教授领衔。在研究过程中,赵炎秋教授又成功申报了教育部课题“英美中狄更斯学术史研究”。从2008年启动到2016年底丛书出版,历时九年。它第一次对英美中狄更斯学术史进行了系统研究,是九年磨一剑的学术精品。
从材料的占有来看,这是一个研究难度巨大的系统工程。我国的狄更斯研究起步于1907年,迄今已经走过百余年的历程,有关狄更斯的研究成果,可以说是汗牛充栋,再加上西方的相关成果,就更是浩如烟海。从狄更斯的第一部作品《博兹札记》(1836)问世伊始,其创作就备受评论界的关注。180年来,上万篇论文、近百部传记、上千部批评专著构成了“狄更斯产业”。“英美中狄更斯学术史研究”丛书展示了一个理论的大花园,传记批评、社会历史批评、人文主义批评、主题研究、比较研究、新批评、原型批评、现象学意识批评、解构批评、读者反应批评、马克思主义批评、心理批评、女性主义批评、对话批评、新历史主义批评、后殖民主义批评、视觉文化批评、影视文化批评、网络文化批评、跨学科研究、性别研究等无所不有;既有狄更斯研究专家的观点,如哈姆雷·豪斯、多萝西·凡·根特、爱德华·瓦根内克特、菲利普·柯林斯、希尔维瑞·莫诺德、史蒂芬·马库斯、格雷厄姆·史密斯、A.O.J.科克香、F.R.利维斯、米歇尔·斯莱特、希利斯·米勒等,也有职业作家如乔治·奥威尔、记者如艾德蒙德·威尔逊的狄更斯批评,还有理论家如弗莱、雷蒙·威廉斯、爱德华·萨义德、伊格尔顿、詹姆逊的精彩论述。要阅读如此多的英文材料,将如此多的批评流派的观点脉络分明地呈现出来,构成一部系统的学术史,并有针对性地评价其得失,其难度之大,可想而知!没有甘坐冷板凳的治学态度显然是无法达到这样的学术水准的。
二、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的突显
学术史研究的基础是充分占有与深入研读相关材料,从中提取有价值的代表性观点。该丛书没有仅仅满足于资料的全面、客观、准确和对重要理论观点的罗列,而是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常常能够结合国内相关研究态势加以展开。如该丛书明确指出百年中国狄更斯研究存在的诸多问题:第一,由于功利色彩太浓,对研究材料的理解不到位,在文学史著作及学术论文中常常出现知识性错误;第二,研究重点扎堆,重复研究现象十分严重;第三,喜好宏观的综论泛论,深入掘进的论文罕见;第四,机械地搬用国外批评理论,原创性匮乏;第五,“炒冷饭”现象司空见惯[2]300。学术的本质是研究,学术史无疑就是研究史。学术史研究是展开关于学术研究的学术研究,或者说是一种研究之研究,对学术自身进行基础性、学理性探究。陈众议指出:“学术史研究是一种过程学,而且是一种相对纯粹的过程学。”[1]陈平原先生将学术史研究者比喻为“清道夫”,其他研究者为“建筑工”[3]。因为学术之发展一如工地施工一样,会生成大量垃圾,某些质量不合格的建筑物本身就是一座垃圾山,在此意义上,“清道夫”是必不可少的。该丛书的出版就起到了“清道夫”的作用。
由于该丛书的作者具有鲜明的问题意识,在研究上也就具有前沿性和创新性。第一,选题的始创性和前沿性。系统地研究英美中狄更斯学术史,在我国乃至世界都是第一次。由于学术传统等原因,英美等狄更斯研究发达国家有某一阶段的狄更斯学术史方面的论述,但没有整体的论述。我国这方面的著作有童真教授的《狄更斯与中国》,但这本书主要是论述狄更斯与中国的关系及对中国的影响,中国的狄更斯研究只是该书的部分内容,展开不充分。至于从中国学者的角度对英美中三国狄更斯学术史进行综合比较研究,该丛书更是第一次。第二,体例的创新性。该丛书不仅对英美中狄更斯学术史进行了整理与研究,而且对学术史的一些重点问题和狄更斯的创作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反思,学术史的研究与对学术史的反思互相结合,二者相辅相成,将研究推向深入。如《中国狄更斯学术史研究》一书对研究分期、狄更斯创作方法的讨论,《当代英美狄更斯学术史研究》一书对利维斯、希利斯·米勒的批评反思以及英美狄更斯学术史上焦点问题的讨论等,都具有很强的学术性。第三,观点的创新性。该丛书在英美中狄更斯学术史研究和一些重要问题的讨论与辨析中,不人云亦云,有自己的观点与看法。研究者敢于突破传统的观念和流行观点的局限,吸取新的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形成自己的见解与看法。如对被视为文化保守派的林纾的狄更斯研究,对英美狄更斯研究的代表学者的个案分析,对英美狄更斯研究中有争论的问题,对狄更斯的创作本身的一些关键问题如创作方法、人性等,都不绕着走,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进行了有说服力的论证。该丛书没有对西方学术权威的观点盲目跟风,而是以实事求是的态度与之争鸣,如在《结构与风格:纳博科夫的“形式论”狄更斯批评》中,作者指出,纳博科夫强调纯粹经验、着重感悟和印象的批评,也存在显而易见的缺陷,即“它一味排斥社会学、全盘否定社会历史批评”,“纳博科夫对文学效应及文学的接受方式也趋向于极端化”[2]227。在《意识批评:希利斯·米勒的狄更斯研究》一文中,作者认为米勒的意识批评也存在着理论盲点,“将作家意识和作品意识得以形成的关键性的层面即文学形式和文学叙写模式置于一边,从而滑入另类研究,将文学批评变成了批评理论或者本体论研究。”[2]240
三、学术史研究的典范
陈靓指出:“该丛书出色地展示了著者广博的知识储备和敏锐的学术批判能力,阐释了‘批评之批评’的文学研究要义,也为其它学术史的研究树立了典范。”[4]这一评价是颇为恰切的。
该丛书的作者历九年之功,对资料的搜集与整理投入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对浩如烟海的中外狄更斯研究原始资料进行了深入的挖掘、辨析与整理,把有代表性的论文与专著挑选出来列入参考文献目录,整理出目前国内最为完整、权威的英美中狄更斯研究文献目录;系统地整理、研究了英美中的狄更斯学术史的演进轨迹,找出贯穿其间的主线,全面清晰地呈现英美中狄更斯学术史的本真面目。与此同时,丛书通过勾勒脉络,呈现知识的生长点,昭示演进规律,总结对当下现实与学术有价值的思想、观点与方法;充分注意英美中狄更斯学术史的复杂性,充分肯定中国狄更斯学术史的独立和价值,重视中国狄更斯学术史与英美狄更斯学术史之间的相互参照作用,做到了史论结合、有述有评、论从史出。作者在详尽占有资料的基础上,通过深入研究,提出自己的观点,研究的深广度大大超过了国内这方面已有的研究,一定意义上填补了国内研究的空白。它不仅为中国的狄更斯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有益的借鉴,也为国外的狄更斯研究者提供了一个有益的参照系。
该丛书极富理论创新价值,在研究对象、学术理路、学术视点、研究方法等诸多方面富有创见,新意迭出。首先,它把纵(时间、历史)横(逻辑、问题)两个视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既注意历时之“通”,把研究对象置于整体的学术史背景中去贯通考虑,表现出开放的历史大视野,又善于把握研究对象共时之“变”,关注历史进程中的问题起伏与理论转折,在许多认识上发他人所未发。其次,它打通了批评与理论、学术史与思想史等常规研究的界限,实现了批评与理论、学术研究与思想研究的汇通,是学术史研究中科际整合的成功范例,这一研究范式开创了学术史跨学科研究的新路径。
[1]陈众议.塞万提斯学术史研究[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1:12.
[2]蔡熙.当代英美狄更斯学术史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
[3]陈平原.“当代学术”如何成“史”[J].云梦学刊,2005(4):8-9.
[4]陈靓.恢弘磅礴 精义入神——评赵炎秋先生等的《狄更斯学术史研究》[J].中国文学研究,2016(2):127-128.
(责任编辑:沈红宇)
2017-02-12
冉 毅,女,重庆人,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为日本文学和中日文化文学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