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习语对比
2017-06-21王瑶佳
摘 要:习语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揭示了不同语言背后的不同文化背景以及带来这种差异的原因所在。本文将英汉语的习语进行比较推敲并细析了其中缘由,为跨文化交际的进一步发展搭起了桥梁。
关键词:习语;文化;差异性;跨文化交际
作者简介:王瑶佳(1993-),女,汉族,山东潍坊人,山东科技大学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
[中图分类号]:H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7--02
习语这种特殊形式的语言学起来亦易亦难,说容易是因为有的习语与自己的母语文化相一致,使人能够很快掌握其中的意味;说难则是因为有些习语由于文化差异,平铺直叙的翻译并不能领会到它的真正意义所在。英汉两种语言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积淀了丰富的习语,其简洁的形式和深刻的含义真实地反映了其民族文化。
1.习语的定义
根据刘润清的观点,“习语是某一语言在使用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固定的表达方式”。因此,对其的理解就基于某种特定的民族文化,不能将其分开逐字逐句的翻译,而是应该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从整体上对其进行把握。习语如同语言的产生渊源是一样的,都是来自于人们的生活生产实践,它们常以精简浅显的语言高度概括了这个民族的先辈们留下的精神文化财富,对后世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帮助和警醒作用。
2.习语的特点分析
首先,最主要的是意义的整体性。习语在其语言表达的过程中具有自己的规则及习惯性,所以可以称之为是具有自己的独立性的一种语言形式。而这种独立性就表现为并不单是指它的组成部分的意义的总和,因为习语多由所在民族的历史典故而来,都是整体上的特指。例如,在英语中,“wake a sleeping dog”和“carry coals to New Castle”其语言含义分别是“惹是生非”以及“多此一举”,“Ass in a lion's skin”、“Black sheep”则分别是“狐假虎威”和“害群之马”。如果翻译者将其进行直译则使之预期的隐喻效果荡然无存。
第二,是语言的形象性。英汉两种语言中有许多习语非常形象,用词简练,言简意赅,常能引起丰富的联想。在中国人们会用“脑袋大脖子粗,不是大款是伙夫”的话语进行调侃,这句话也体现了中国人心目中这两类群体的固定形象,谈及头脑中就会有相应的形象浮现。
第三,是其结构的固定性。习语中的各个成分位置都是相对固定的,不能被随意更改和替换,这其中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很多习语都是已经被众所皆知的,而且出现的较为偶然,如果习语的语言结构发生了一系列的改变,会使人们产生误解。当然,这种固定性只是相对的,两种语言中的许多习语都有自己的变体,而这些变体其实也已经在时间的日积月累中得到了大家的公认。
最后,习语一般具有音韵的和谐性。习语常常利用声音的和谐来达到易懂易记、顺口入耳、生动有力的目的。英语在此处犹显优势,因为它可利用头韵(alliteration)和尾韵(rhyme)来增强习语的语音美感和修辞效果;而汉语语言中的单音词以及双音词的组合,也可以充分体现语言语境中的美感。
3.英汉习语差异对比
3.1地理位置差异
英国地处英吉利海峡,狭长的海岸线给英国带来了全年适宜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同时也给予了英国十分充盈丰富的渔业资源,因此英国渔业盛行,有关捕鱼、海洋、船只等的习语就十分常见。例如“to raise the wind”,航海离不开和风打交道,特别是帆船时代,没有风是无法航行的,正如没钱无法办事,所以是“筹钱”之意。这些词组通过水手船员的口耳相传继而被推广至民众就变成了习语。而中国,虽然东部是沿海地区,但其文化发源地是在远离海洋的内部腹地,主要是以农耕业为主,所以跟农业相关的习语相较来说要多一些。比如说,牛是农民自古以来的好帮手,以吃苦耐劳、憨厚朴实著称,所以中国人在形容一个人踏实能干的时候会用“老黄牛”一词,形容人力气大会用“力大如牛”。而且由于中国文化发源于黄河流域,所以习语中提到河流、土地的也比较多,例如“拔苗助长”、“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过河拆桥”、“隔岸观火”等等。
3.2历史文化差异
英语和汉语就发展历程来说都历经了漫长的岁月,由于不同的历史背景和发展历程,习语也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差异,蕴含着各民族独特的历史渊源,若是没有身处在这种文化背景下,是很难从字面上对这些习语进行理解的。例如,用“南辕北辙”来比喻“办事不按事理,倒行逆施,结果必然与愿望相反”;“卧薪尝胆”是指“能够忍辱负重,在困境中磨砺自己,等待时机重新崛起”。同样的,英语中也有许多习语来自希腊神话、《圣经》故事等知名典故。例如在圣经中,亚当是上帝创造的第一个男人,后来因为忍受不了蛇的诱惑与夏娃一起偷吃了禁果而被逐出了伊甸园,所以人们开始用“old Adam”来表示“本性的罪恶”;又如在圣经旧约中,曾有“clean hands”一词,后被引用为“廉洁、洁白”之意。
3.3宗教信仰差异
不同的宗教给人们以不同的信仰对象,因此体现在习语上,就是主体的不同。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以佛教为主,坚信佛祖是世间权力最大的,左右着人类的一切衣食住行。因此,汉语中有许多习语是和“佛”、“庙”、“和尚”有联系的。“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这是改恶从善的话;“五体投地”是佛教最崇敬的行礼仪式,比喻佩服到了极点。而在西方的英语文化中,基督教则是最多人信奉的、最有影响力的宗教。他们相信上帝是存在的,上帝创造了世间的一切并主宰着人类。例如,西方习语中的“God bless me ”(上帝保佑);“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天助自助者);“for Gods sake”(看在上帝的分上)等。另外除了“god”,與之相对应的“devil”、“hell”等词出现的频率也很高。
3.4价值观念差异
关于价值观,是每个民族的民族精神在发展中使人对自己的价值取向的取舍,所以也多多少少的会体现在各民族的习语中。中国文化一直是强调伦理道德和人文为本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这句话就充分体现了中国文化主张宽容和气、伦理道德至上的观念。而且中国奉行集体主义,讲究人际关系的和谐,“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仁义值千金”、“四海之内皆兄弟”等习语都高度体现了中华民族文化的集体主义思想。而西方文化则不同,其更重视事实的科学性和个人利益为先,我们所熟悉的“美国梦”是典型的西方个人主义的体现。例如“Knowledge is power”;“Everyone is the architect of his own fortune”;“Self is our centre”等,句句都透露出支收对等的等价理论,显示着西方文化中对个人利益的执着,并且勇于创新拼搏,追求个人个性的最大化。
3.5认知意象差异
某些动物意象的認知在中西方文化中表示的完全是相反或者不相近的象征,需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才能将其内涵准确地表达出来。“狗”在汉族传统文化中预示着不好的事物,例如汉语成语中“狼心狗肺”用来比喻一个人的心肠像狼和狗一样凶恶狠毒。而英语中关于“狗”的成语多含褒义,狗因其忠诚的属性深受西方人民喜爱。例如“Every dog has his day”用来比喻人人都会有得意之日;“Work like a dog”意思是拼命地工作等。猫头鹰在希腊罗马神话智慧女神雅典娜的圣鸟,所以才有“as wise as an owl”的说法;而在中国,猫头鹰因为经常出现在墓园等地,人们常以“夜猫子进宅,无事不来”来形容一些无事不来、来时只会报丧的晦气之人。
在对植物的认知中也有着这样的明显差异存在,例如,比喻新生事物涌现, 蓬勃发展,英语中是“to spring up like mushrooms”,而中文中对应的则是“雨后春笋”; 形容气味芬香英语中是“a breadth as sweet as rose”, 用的是蔷薇属植物玫瑰,而中文中是“馥香如兰”则是草本植物兰花;“as pure as lily”对应的是“高洁如莲”,用的也是百合和莲花两种截然不同的植物。
4.总结
语言的差异总归是多种原因共同造成的,也正因为此,不同语言中的习语所能表达出的意义才更加丰富,更加贴近劳动人民的生活,用简洁通达的语言传达出深刻的人生道理和经验。我们应该更加重视习语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作用,使双方在理解方面更加融会贯通。
参考文献:
[1]邓炎昌,刘润清. 《语言文化——英汉语言文化对比》[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2]张若兰. 《英汉习语的特点及其文化差异》[J]. 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6).
[3]陈亚仿. 《英汉习语折射出的中西文化差异概述》[J]. 海外英语,2016(3)
[4]苏小河.《汉英习语中折射的中西文化差异》[J]. 井冈山学院学报,2005(10).
[5]蒋兴君. 《中英习语翻译对比研究》[J]. 海外英语,20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