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区域产业转移的动能源自何处

2017-06-21郑惠尹夏金星

人民论坛 2017年37期
关键词:产业转移服务型政府

郑惠尹+夏金星

【摘要】合理的区域产业转移,是推动我国区域均衡协调发展的内在需求。当前,我国区域产业转移不断表现出新的时代发展趋势。有序引导区域产业转移,就应把握好区域产业转移的内在机理,主动发挥市场作用,并做好地方政府的引导与服务工作,共同推进区域产业实现有利、有序转移。

【关键词】产业转移 市场作用 服务型政府 【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识码】A

加快区域产业转移,是我国推进区域均衡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新时期坚持五大发展理念和推进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战略体现。而在我国区域产业转移的过程中,也表现出一些负面效应。例如产业转移的同质化较为明显、中西部存在对部分产业承接后不建设的现象等,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都带来不利影响。

我国区域产业转移的时代趋势

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型在较长时期仍占关键地位。从我国区域发展来看,东部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已基本饱和,未来对外辐射扩散还将持续较长时间。而中西部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相对滞后,东部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扩散为其承接产业转移提供契机。因而对东部地区产业的转移承接还将持续较长时间。

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转移将不断增多。资本、技术要素的集聚,能吸引资本密集型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不断转移进来。近年来,中西部地区的发展环境不断优化,资本要素汇集能力不断提高,对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承接能力也逐步被挖掘出来。依托土地、人力、物力成本优势,中西部对东部地区乃至国外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承接转移将继续不断增多。

能源密集型产业的西移将继续持续。随着中部、东部地区能源资源的不断衰竭,以及对碳排放标准的日益严格,能源密集型产业的环境承载压力不断加大,这类产业的过剩产能将逐步考虑向西转移。

集群式的转移方式日益成为主流。以往我国的区域产业转移大多为少数企业单独转移的零散式转移方式,而随着区域产业链不断延伸拓展,产业集群功能日益强大,企业间的联系日益紧密,以龙头企业为主导、上下游相关企业抱团转移的集群式转移方式,则日益成为主流。

我国区域产业转移的内在机理

从区域产业转移的空间关系表现可以看出,区域产业轉移的过程是一种在具有产业势差的条件下,不断通过“推”和“拉”两种作用力,而转化为产业转移的动能,是一种区域之间产业的势能差向动能转变的过程。我国区域产业转移的内在机理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成本势差作用于区域产业转移。区域之间存在成本势差,为产业转移提供重要条件。随着土地、劳动力等要素成本的提高,企业要继续获得充足利润空间,就可能要考虑转移到成本洼地,以实现经济效益的优化。产业转移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于产业转出区而言往往较为落后,但正是这种经济实力的差距,带来了劳动力成本的差距,形成了这些区域的土地、劳动力等成本洼地优势,可以为企业的转入提供重要的低要素成本支撑。

第二,市场势差作用于区域产业转移。在不同的区域,市场规模也往往存在差异。对于大部分产业而言,所在地的市场规模是影响该产业竞争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因素。从内在机理看,一个产业倾向于转移到市场规模大或者市场发展潜力好的地区,依托市场势差不断接近消费者,抢占市场。之前我国中西部地区许多产业向东部转移,一定程度上归功于东部强大的产品市场和消费市场。

第三,产业势差作用于区域产业转移。产业势差主要指区域间一个产业因不同环节的发展差距而形成的产业发展水平差距。随着区域产品市场趋于饱和、要素成本不断提高,部分市场承受能力差的产业链低端环节迫切需要被转出。而承接区域往往处于该产业链的中低端环节,本地产业发展空间较大,因此有利于转出产业缓解竞争压力,并与转入区域关联产业形成产业协作,整合资源优势。

第四,技术势差作用于区域产业转移。技术势差,既包含了区域间整体研发技术能力的势差,也包含了区域间某种特定产业或产业链上环节的技术势差。对于产业转出区域而言,产业转出的目的在于获得更大的利润空间。承接产业转移,则有助于提升承接地的技术水平,从而加快产业转型和经济转型。

第五,经济势差作用于区域产业转移。区域产业转移的规律是从经济发达区域转向欠发达区域,这就是经济势差作用于区域产业转移带来的结果。随着经济水平进一步提升,先发地区的产业提升空间越来越小,而后发地区在经济实力薄弱的同时,也尚有大量的经济增长空间,因此极有可能作为先发地区产业转出的重要承接之地。

我国区域产业转移政策的优化思考

在新的发展环境与新形势下,我国区域产业转移应把握好其内在机理,主动发挥市场作用,并做好地方政府的引导与服务工作,共同推进区域产业实现有利、有序转移。

遵循产业转移内在机理,引导构建开放的和市场化竞争机制。从五大势差内在推动我国区域产业转移的客观规律可以看出,我国区域之间之所以会不断发生产业转移,最根本还在于市场这只“无形之手”发挥资源优化配置的功能。因此,完善我国区域产业转移的政策机制,就应遵循区域产业转移的内在机理,即在坚持市场为导向的前提下优化政策机制。应妥善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加快推进政府简政放权,将合理的权力留给市场,以开放、市场化的视野制定区域产业转移政策,合理遏制政府越界行为,淡化政府强制行为,进一步实现以“市场之手”引导产业转移。

重塑地方政府新形象,完善政府的服务协调功能。当前,我国区域产业转移的一个重要目的在于优化资源配置,产业转移过程中要遵循“成本—收益”的原则。政府既要贯彻落实简政放权政策,又要重塑政府的新形象,强化政府对产业转移的服务,将政府的“控制—强制”职能转化为“服务—激励”职能。在政府与市场协调下实现产业转移,有利于转出去城市缓解交通、科研、教育与社保等压力,有利于转进来城市提高区域经济水平,实现多区域的均衡化发展。可积极探索由政府牵头搭建跨区域产业转移平台,依托平台发挥政府的服务、引导、协调等功能。

甄别产业类型,完善产业准入机制。区域产业转移不能盲目实施,有些产业虽然能够带来较高的财政收入,但是也可能付出巨大的环境代价。承接产业转移的区域要有效甄别产业类型,绝不允许高耗能、高污染的产业转入,违背承接产业转移、促进地方经济快速、健康、稳定发展的目的。科学的区域产业转移必须甄别产业,完善区域产业转移的体制机制。一方面,转变传统的“GDP政绩观”,采取科学的“绿色GDP”作为衡量标准,实现绿色发展。另一方面,地方也应加快制定产业承接的指导性目录,确定多元化的指导政策,鼓励战略性新兴产业转移,并完善对承接产业的培育机制。

优化产业转移环境,提高承接产业地区的软硬件水平。产业转移有利于增强区域的基础设施水平,各个地区要根据自身实际来选择是否进行产业转移,优化产业布局,为企业发展营造一个舒适轻松的环境。一是承接企业要引入社会资本,以公私合作方式,持续强化基础设施建设。二是要加大科技投入,为转出企业提供一个宽松的制度环境。三是要改善教育机制,注重培养专业化、职业化的人才,构建一个产业转入、转出的分工体系,保障转入区域的技术服务与技术支撑。

(作者分别为湖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研究生;湖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

【参考文献】

①成祖松:《经济新常态下我国区域产业转移的引导路径》,《经济纵横》,2016年第11期。

②陈斐、张新芝:《中西部承接区域产业转移的竞争力研究》,《统计与决策》,2012年第2期。

责编/贾娜 刘芋艺 美编/杨玲玲

猜你喜欢

产业转移服务型政府
河北承接京津服务外包产业转移研究
台商投资大陆的产业网络分析与启示
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战略及关键问题研究
服务型政府视域下优化“三社联动”机制问题探讨
湖南加工贸易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企业生态视角下产业转移实证分析
社会管理要善于回应个人利益诉求
完善河北省“两个代办”制度的学理审思
外商直接投资与吉林省城镇化发展的相关性:一个文献综述
提升南昌市软实力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