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文心雕龙?风骨》篇中“气”之内涵

2017-06-21王世家

青年文学家 2017年17期
关键词:文心雕龙风骨

摘 要:《风骨》篇作为《文心雕龙》创作论的第三篇,在整个创作论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一方面,在《风骨》篇中第一次将“风骨”作为文论范畴提出;另一方面,从创作论的角度講,《风骨》篇为创作提供了一种美学规范,同时也对整个创作过程,各个创作环节提出了要求,以图确立写作规范。另外重要的一点,《风骨》篇还将“气”这一重要理论范畴与“风骨”相结合,使其成为创作过程中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文心雕龙;风骨;气

作者简介:王世家,内蒙古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文艺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7-0-01

在作《风骨》篇时,刘勰纳入了“气”的概念。所以在谈《风骨》篇时,就不得不探讨气与风骨的关系,清代黄叔琳就曾经指出:“气是风骨之本”。“气”作为中国古代文论的一个理论范畴,它的含义在不同的文本,不同的语境下都有着不同的含义。孟子云:“我善养我浩然之气。”宋代理学家朱熹对此注解道:“浩然,盛大流行之貌;气即所谓体之充者,本自浩然。失养故馁。”这里的气指的是组成生命体的基本物质,它存在于整个生命体中,没有了气整个生命体也无法正常运行。道家的学说里也提到过气,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世界本源的问题,《老子》中写道:“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至柔,能婴儿乎?”《知北游》中写道:“人之生,气之聚也。”《庄子·大宗师》中则这样写道:“彼方且于造物者为人,而游乎天地之一气。”这些基本都是从人的角度去探寻“气”之本质。纵观春秋战国时期,气乃生命体之本源的学说占据了主导,人们认为气是生命的本源,人的生存离不开气的支撑,气可以调节生命的平衡。到了汉代,“通天下一气耳”的学说成为了主流,各家各派虽有不同的解释,但基本认可并接受这一学说。《论衡·齐世》中写道:“一天一地,并生万物;万物之声,俱得一气。”《淮南子·本经训》中则这样写道:“天地之和合,阴阳之陶化,万物皆乘一气者也。”

综合来看,以上谈到的气都是在以气论人、论事,但是重气的思想却是一直传承了下来。在“重气”思想的影响之下,魏文帝曹丕首先提出了文气说,他在《典论·论文》中这样写道:“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曹丕创造性地提出了文气说,成为了中国古代文论史上第一位以气论文的文学家,也让“气”成为了中国古代文论中的重要概念。

刘勰更是深受这一思想的影响,他综合了前人对于气的理解,并主要吸纳了曹丕文气说的观点,在其《风骨》篇中通过阐释“风骨”与“气”的关系来探讨了创作主体对于作品的重要性的问题。“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因此在谈建安七子的文风之时,刘勰借用曹丕《典论·论文》中的话这样写道:“故其论孔融,则云:‘体气高妙。论徐干,则云:‘时有齐气。论刘桢,则云:‘有逸气。公干亦云:‘孔氏卓卓,信含异气;笔墨之性,殆不可胜。。”刘勰认为“气”是产生“风骨”的根本,有了“气”的概念,“风骨”便有了根基和源泉。文章之所以能以情动人,就是因为文字和语言的背后灌注了作者之“气”,“气”让文章有了“风骨”,也让文章有了打动读者的感染力。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多次谈到了“气”,并且专门写有《养气》篇。刘勰在《养气》篇中就要求创作者在写作的准备阶段应当做到“清和其心,调畅其气”,在创作过程当中则应当做到“务盈守气”,因为文章要想达到“风骨”的美学要求,作家必须将具有生命力的“气”时刻投入到文章的创作过程中去。“气”不仅仅是产生创作动机,迸发创作激情的源泉,也是保障创作过程中各个环节顺利完成的动力。

首先,“气”是创作动机和创作激情的源泉,没有“气”就没有“风”。《风骨》篇开头就写道:“《诗》总六义,风冠其首;斯乃化感之本源,志气之符契也。是以怊怅述情,必始乎风;沉吟铺辞,莫先于骨。”“风”的本质特征就是感动人,是感化读者的源泉,作家必须先有强烈的情感体验,才能写出具有“风教”属性的作品。因此,在创作之始,“风”指的是由某种社会现实激发而在作家内心之中产生的一种强烈的创作动力和创作激情。这种动力和激情被作家的生命力打上了深深的烙印,呈现出的作品才会有“风”。其次,“气”可以保障各个环节的通畅,使作品充满生命力。而“气”作为一种生命力的象征,特点就是时刻流动,永不停息,如同人体之内的“血气”一般,要通畅,不受阻碍,人才能有生命力。“情之含风,犹形之包气”文章如同人体一样,作家在创作的时候,一定要让“气”贯穿创作始终,“意气俊爽”才能“文风清焉”。创作时的“气”快利俊爽,也就是说创作的时候激情饱满,一气呵成,所以文章才会文气通顺,所以在这意义上说,“气”可以保证创作各个环节的顺畅。

刘勰认识到了“气”的重要性,把“气”当作“风骨”之源,创作之本,这比曹丕和钟嵘的认识又更加深入了一层。正因为“气”如此重要,刘勰才重视养气,并专门写作《养气》篇,就是要让创作者们在进入创作之前和创作之中,重视保持精神的饱满。

参考文献:

[1]周振甫.《文心雕龙》译注[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

[2]黄侃.《文心雕龙》札记[M].北京:中华书局,2014.

[3]罗宗强.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M]北京:中华书局,1996.

[4]金庆国.《文心雕龙·风骨》篇义析论[J].北京大学学报,1996(6).

[5]张劲松.《文心雕龙·风骨》辨析[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2).

[6]俞香云.“风清骨峻”新解——《文心雕龙·风骨》再阐释[J].安徽大学学报,2007(5).

猜你喜欢

文心雕龙风骨
研以一文章,读出千风骨
风骨傲然 英雄当时
淡泊,在风骨之内
《文心雕龙》的易学思想
直言才见真风骨
略论刘勰对王粲诗赋的接受
论《文心雕龙》象喻批评的逻辑建构特征
《文心雕龙》选读
《文心雕龙》:中国第一部系统的文艺理论巨著
刘勰《辨骚》再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