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犹太文学中的“施勒密尔”形象与中国“阿Q”式人物之比较

2017-06-21张梦迪

青年文学家 2017年17期
关键词:犹太民族阿Q

摘 要:自古以来,犹太民族就是一个擅长幽默的民族。幽默对犹太民族的发展历史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在浓厚的犹太文化背景,即“上帝的选民”与现实的苦难这样一种悖论文化状态中,造就了一种自嘲的艺术——犹太幽默。在犹太文学中,大量的塑造了“施勒密尔”这个典型的文学形象,即那种老实、傻气、常被捉弄又惯于自我解嘲的形象。这与我国著名文学家鲁迅先生笔下的“阿Q”式人物十分相似,细细体会,却又有所不同,本文试比较分析犹太文学中“施勒密尔”形象与中国“阿Q”式人物形象。

关键词:犹太民族;犹太幽默;施勒密尔;阿Q

作者简介:张梦迪(1992-)女,汉族,江苏镇江丹阳人,苏州科技大学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俄国史。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7-0-01

1、何谓“施勒密尔”式人物

“施勒密尔”是英文发音翻译过来的,在英文中是“schlemiel”,这个词来源于犹太人使用的意第绪语,逐渐这个词被英语语言吸收纳用。Schlemiel在普通的英语词典中的解释是:倒霉的人,笨手笨脚的人。在《犹太百科全书》中,定义为:一个以最拙劣的方式控制局面者,或多因本身无能、愚蠢而交厄运者。

“施勒密尔”并不是某个作家或者某一部作品中的特定的一个人物,而是一个千姿百态的形象体系,但是从这些人物身上,都能找到“施勒密尔”的影子,他们的共同之处,都是无能而愚蠢,惯于自嘲。

2、马拉默德《伙计》中的“施勒密尔”形象

伯纳德·马拉默德(1914-1986)是美国当代著名的犹太作家,被评论家们誉为“犹太味最浓”的作家。其长篇小说《伙计》以独特的视角,描绘了一个犹太移民杂货店商的惨淡生活遭遇,展现了美国经济萧条时期下层人民,尤其是犹太移民朝不保夕、身心受尽折磨的困境。马拉默德用乐观、幽默的笔调,积极向上的精神把对这种苦难的理解和“犹太性”演绎透彻。

《伙计》中就有典型的施勒密尔的人物形象。那就是小说的主人公—莫里斯,一家杂货铺店主,他是该小说中典型的贫穷受苦的犹太小人物,是在社会底层挣扎,渴望幸福而又永远无法得到的人。

3、比较“施勒密尔”形象与“阿Q精神”

通过分析《伙计》中的“施勒密尔”的形象,小说中的莫里斯,是一个倒霉蛋形象,他的愚蠢、无能、自嘲与中国文学中的“阿Q”式人物有几分相似。阿Q是鲁迅先生在《阿Q正传》小说中塑造的阿Q形象,这个人物的精神胜利法称为阿Q精神。“阿Q精神”简单地说就是一种自慰精神或者是自贱精神,具体表现为自嘲、自欺欺人、自甘屈辱、麻木健忘,而又妄自尊大、自我陶醉等。即在失败和屈辱面前,不敢正视事实,而用虚假的胜利来在精神上实行自我安慰,自我麻木,或者即刻忘却。例如,阿Q与人家打架吃亏时,心里就想道:“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世界真不像样,儿子居然打起老子来了。”于是他心满意足俨如得胜地回去了,他以为这是挽回了自己的面子,阿Q是“永远是得意的”。

“施勒密尔”形象与“阿Q精神”,从上述对他们各自的含义的解释可以得知,他们的相似之处在于他们所表现出来的都是一种愚蠢、无能、自嘲的傻子式的行为。而这两种文学形象,通过仔细分析比较,它们是有着很大的差别的。

首先,它们有着深刻的背景差别。《阿Q正传》这部小说是以辛亥革命前后闭塞的农村小镇未庄为背景,塑造了阿Q这个身心受到严重戕害的落后农民的典型。小说深刻揭示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阶级矛盾和“精神胜利法”产生的历史根源,有力地批判了辛亥革命的脱离群众和不彻底性,表达了作者“改造国民性”的思想观点。

犹太文学中“施勒密尔”形象的产生,是需要纵观犹太人的整个历史。犹太人的历史一直是跌宕起伏,充满着悖论。一方面他们被视作“上帝选民”,在道德上,犹太人是最高贵的,在诸民族中获得了最高的荣誉;另一方面,在现实中却造物弄人,做任人摆布的替罪羊,受苦受难就是其生存处境。他们反抗命运是想得到上帝的拯救,从而获得心灵的慰藉。

这样两种截然不同的背景,使得阿Q的精神胜利法陷入一种被批判的状态,是一种不觉悟的、自欺欺人的可笑的精神。而“施勒密尔”的形象则是犹太人苦中作乐,他们在苦难和绝望中挣扎了千年,于是,幽默变成了他们生活的动力。在文学中创造“施勒密尔”的形象,体现出了犹太人独有的幽默。

其次,俩者在现实的意义上的差别。阿Q无家无地无固定职业,以出卖劳力为生,备受残酷的压迫与剥削。但他不能正视自己的悲惨地位,却以“精神胜利法”自我陶醉。他从盲目的自尊自大到可悲的自轻自贱,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环境里的典型性格。鲁迅以“揭出病苦,引起疗救”为目的,遵循现实主义原则,通过艺术描绘,深刻地指出:即便阿Q这样不觉悟的农民,也真心向往革命,身上始终潜藏着革命的可能性。但是“阿Q精神”,这样一种自欺欺人、自我麻木的精神却对现实的生活并没有什么可取之处。

相反,犹太文学中的“施勒密尔”的形象的创造,一方面,尽管犹太民族的命运起伏跌宕、坎坷不断,优越与现实的有着强烈反差,然而犹太人通过“受难”,恭顺的接受惩罚,悔过自新,最终想要获得耶和华的眷顾恩免。另外一方面,创造这样一种“幽默”的文学形象,让他们战胜世俗生活的无聊,同时也让他们更具有魅力。犹太人独有的幽默,变成了他们在鞭挞世界,寻求自我超脱的利器。

4、结语

犹太名族经历过千百年的颠沛流离、沧桑荣辱,而能屹然挺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是其他民族难以企及的。苦难与救赎的意义常常激起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犹太文学中以“施勒密尔”形象创造出来的主人公可能是傻瓜,但是他们却与大多数作品中的主人公不同,犹太主人公始终相信,人生的价值和人道主义的胜利,他们不退缩、不消隐自身,而是把人生中的悲痛转变为喜剧。这就是“施勒密尔”文学形象的意义和價值所在。

猜你喜欢

犹太民族阿Q
阿Q和老A
虚构的犹太民族?
沈鹏《读鲁迅〈阿Q正传〉(四首选二)》
略谈对哈尔滨犹太人旧址群的保护
阿Q故事新编
从《圣经·箴言》看古代以色列民族的智慧教育
论描写辛亥革命之于《阿Q正传》的意义
阿Q“国民劣根性”的误植与误读
阿Q正传
《闯与创》等48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