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圣经·箴言》看古代以色列民族的智慧教育

2016-03-05李滟波

大学教育科学 2016年1期
关键词:箴言智慧教育

李滟波

摘要: 《希伯来圣经》是犹太民族的核心经典,蕴藏着丰富的教育思想资源,培育了无数推动人类文明进程的伟人。其中的《箴言》视智慧为一切美德的基础,其智慧教育主要体现在对年轻人追求智慧、孝敬父母、谨言慎行、仁义宽厚和勤勉精进等品德的重视和培养。追求智慧是成就一切美德的基础;孝敬父母是和谐人伦关系的智慧;谨言慎行是待人处事的智慧;仁义宽厚是为人处世的智慧;勤勉精进则是自我发展的智慧。教育者应该以培养年轻人具备这些美善的品德为教育目标。唯此,我们的教育对象才能真正成为拥有理想人格和完美人性的“完整的人”。

关键词:《希伯来圣经》;《箴言》;犹太民族;智慧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717(2016)01-0085-07

以色列民族被视为“圣书的民族”,犹太人被誉为“圣书的子民”[1]。其中,“圣书”是指集古代以色列民族之宗教、历史、哲学、文学、教育和伦理等于一体的百科全书式的圣典,即《希伯来圣经》①,亦即基督教传统中的《圣经·旧约》。犹太民族在其历史上屡遭劫难,饱经沧桑,有着漫长的流散历史。然而,仅占全球人口总数0.3%的犹太民族却养育了众多推动人类文明进程的伟人,如马克思、爱因斯坦、韦特根斯坦、弗洛伊德、卡夫卡和拉斐尔等一大批闻名遐迩的思想家、科学家、哲学家、心理学家、文学家和艺术大师。据不完全统计,自诺贝尔奖于1901年设立以来,犹太人已获得41%的经济学奖、27%的生理与医学奖、25%的物理学奖和20%的化学奖,犹太人总计约占诺贝尔奖得主的四分之一。可见,犹太人是一个以智慧著称的民族。究其原因,在其成功的背后有着犹太教圣典《希伯来圣经》对其深刻的浸润,更与《箴言》中以智慧为一切美德的基础和最高表现的智慧教育息息相关。

《箴言》(Proverbs)是《希伯来圣经》中的“圣文集”之一。“箴言”的希伯来原文是“masal”,意指“智慧”、“训诲”和“公平、仁义、正直的教导”。汉译“箴言”,取其“规诫”之意,其目的在于用人生实际经验“教导下一代处世哲学、道德规范和生活教训”[2]。《箴言》共由31章构成,辑录了近600句智言慧语和名言警句,从时间上可以上溯到所罗门时代(约公元前10世纪中叶)。《箴言》因其“对后世教育所产生的巨大影响”而被视为后流散时期犹太民族的“教育纲领”,其教育目的是“将年轻人引向正义、智慧和信仰之道,从而使之成为具有完美人性的人”[3]。《箴言》对构成理想人格和完美人性的五种品德(即追求智慧、孝敬父母、谨言慎行、仁义宽厚和勤勉精进)的重视和培养促成了无数犹太人的成功,其丰富的智慧教育极具“普世价值”[4]。

一、追求智慧:成就一切美德的基础

人是理性动物,先天具有智力的潜能,通过接受教育,人的智力潜能发展为人的聪明才智。每一个伟大的民族都把培养人的智慧放在最重要的位置,犹太民族可以说是最重视智慧教育的民族之一。在犹太文化传统中,智慧是上帝神性的流溢,犹太民族对智慧的崇尚仅次于对上帝的敬畏。

《箴言》开篇即开宗明义地阐明其写作宗旨:“要使人晓得智慧和训诲,分辨通达的言语,使人处事领受智慧、仁义、公平、正直的训诲,使愚人灵明,使少年人有知识和谋略,使智慧人听见,增长学问,使聪明人得着智谋,使人明白箴言和譬喻,懂得智慧人的言词和谜语”(1:2-6)①。通观《箴言》全书,“智慧”一词出现多达104次,是其核心主题,且贯穿其始终。

《箴言》前九章是其序曲,旨在给年轻人指明智慧的道路。《箴言》中,作者首先将智慧拟人化,让“智慧”在街头、城口和城中呼唤人:“你们愚昧人喜爱愚昧……要到几时呢?你们当因我的责备回转……唯有听从我的,必安然居住,得享安静。不怕灾祸”(1:22-33)。作者之所以如此急切地劝导年轻人追求智慧,是担忧年轻人因愚昧而误入歧途。作者继而教导年轻人获得智慧的途径:领受父亲的言语,存记其命令,侧耳听、专心求,并寻找和搜求(2:1-4),因为智慧能带人“行善人的道,守义人的路”(2:20),能让人“坦然行路,不至碰脚”(3:23)。为了教导年轻人积极主动地追求智慧,《箴言》作者反复强调追求智慧所能带来的尘世的赏赐和益处:“得智慧、得聪明的,这人便为有福。因为得智慧胜过得银子,其利益强如精金,比珍珠宝贵……她右手有长寿,左右有富贵。她的道是安乐,她的路全是平安”(3:13-17)。可见,智慧如同“附身符”,能带给人现实的富贵、长寿和平安。第八章再次将智慧拟人化,让“智慧”在路旁的高顶、十字路口、城门等显耀之处向世人声明寻求智慧的赏赐:“你们当受我的教训……帝王藉我坐国位,君王藉我定公义……爱我的,我也爱他;恳切寻求我的,必寻得见……我的果实胜过黄金,强如精金”(8:10-19)。作者两次采用拟人化的写作手法描写智慧,旨在突出智慧的权威性和重要性,并急切劝导年轻人要追求智慧。

值得指出的是,为了帮助年轻人获取智慧,《箴言》作者反复敦促他们要谨守父亲的训诲、命令和诫命(1:8;2:1;3:1, 21;4:1, 10, 20;5:1, 7;6:20;7:1),并以“智慧”之名呼吁:“众子啊,现在要听从我,因为谨守我道的,便为有福。要听教训,就得智慧,不可弃绝”(8:32-33),而且劝诫年轻人要将父母的教导“常系在你心上,挂在你项上”(6:21)。现实生活证明,对年轻人而言,听劝教和受训诲的“终久有智慧”(19:20)。此外,《箴言》还善用构成反衬对偶的格言从正反两个方面来比较智慧和愚昧的利弊:“与智慧人同行的,必得智慧;和愚昧人作伴的,必受亏损”(13:20),以此教导年轻人追求智慧、远离愚昧。关于智慧与尘世生活的关系,《希伯来圣经》中的另一卷“圣文集”,即《传道书》有类似的表述:“智慧护庇人,好象银钱护庇人一样。惟独智慧能保全智慧人的生命。这就是知识的益处”(7:12)。可见在旧约时代,古代以色列人是通过强调和彰显智慧的价值来教导年轻人追求智慧和学习知识的。endprint

概言之,《箴言》如同一本“教科书”,极力“教导人们,尤其是年轻人过有智慧的生活”[5](P405)。《箴言》将智慧视为一切美德的基础,并“力图将智慧与人的现世生活和世俗需要相联系来强调智慧之宝贵”[6]。只有通过追求和获得智慧,年轻人才能成就其理想人格和完美人性,从而进入美善而智慧的人生境地。

二、孝敬父母:和谐人伦关系的智慧

关于孝道,《希伯来圣经》有明确而严格的规定。“当孝敬父母”(《出埃及记》20:12)被规定为古代犹太民族的“十诫”之一,位列人伦关系之首,且被反复重申②。作为《希伯来圣经》中的智慧文集,《箴言》将孝敬父母视为其智慧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

家庭一直是犹太民族早期教育的主要场所,而父亲则肩负着教育子女的重任。《箴言》开篇即明确指出其教育的对象,即反复被指称为“我儿”的年轻人。在《箴言》中,“我儿”被重复了22次(1:8,等)。另外,同样指代年轻人的“众子”一词被重复了4次(4:1; 5:7;7:24; 8:32)。作者反复使用该句式是为了凸显父亲教导孩子的急切心情和良苦用心。这位严厉而仁慈的父亲既是一位富有人生阅历的智者,也是一位高度重视智慧教育的长者。

在《箴言》中,年轻人对父母的孝敬主要体现在谨守父母的训诲、勤奋学习和善待父母等方面。首先,在谨守父母训诲方面,《箴言》反复强调父母之教诲的重要性:“我儿,要听你父亲的训诲,不可离弃你母亲的法则”(1:8),进而将父母的“训诲”和“法则”比作“头上的华冠”和“项上的金链”(1:9),并告诫年轻人,“诫命是灯,法则是光,训诲的责备是生命的道”(6:23),能保全人的性命,所以规劝年轻人遵从父亲的训诲,将其“系在你指头上,刻在你心版上”(7:3)。《箴言》如此反复地强调年轻人要听从父母的训诲,究其原因,如其作者所言,父亲的言语和管教有如“良药”,能教人“走智慧的道”和“行正直的路”,且能让人“延年益寿”(4:10-11)。

其次,据《箴言》,通过勤奋学习而成为有智慧的人也是孝敬父母的一种表现形式。在犹太人中流传这样的格言:智慧和知识“是夺不走的财富”和“唯一可以随身携带且终身享受不尽的资产”。犹太民族自古以来就热爱智慧,尊重知识。正如《箴言》作者所言,“我儿,你心若存智慧,我的心也甚欢喜”(23:15)。与之相反,“愚昧子使父亲愁烦,使母亲忧苦”(17:25)。犹太民族认为,“智慧是通过教育而获得的,而且教育方式可以代代相传”[7],所以犹太人尤为重视早期教育,而这正是犹太民族即使散居世界各地但始终能保持其独特民族性的重要原因之一。

既然孝顺父母能引导年轻人“走智慧的道”,孝顺父母就是年轻人应尽的义务,父母应该对他们严加管教。《箴言》告诫年轻人:“你要听从生你的父亲,你母亲老了,也不可藐视她”(23:22)。据犹太律法,不孝之子要受到严厉的惩处:“凡咒骂父母的,总要治死他;他咒骂了父母,他的罪要归到他身上”(《利未记》20:9)。对此,《箴言》也有明确的规定:“咒骂父母的,他的灯必灭,变为漆黑的黑暗”(20:20)。作者在此以“灯”为喻申明不孝敬父母的后果:其人生前景一片黑暗。具体而言,不孝之子还会受到身体上的惩罚。例如,“戏笑父亲,藐视而不听从母亲的,他的眼睛必为谷中的乌鸦啄出来,为鹰雏所吃”(30:17)。子女不孝敬父母是对人之常伦的一种悖逆,诚如当代哲学家冯友兰所言,“人若无伦常道德,则不能异于众生而与禽兽无别矣。”[8],所以不孝之子理应受到严厉的惩罚。《箴言》作者主张对儿童和青年人进行严厉的管教和约束,包括言语层面的责备和行为层面的杖打。从《箴言》来看,古代犹太民族非常重视“杖打”在早期教育中的实际作用。例如,父辈们认为,“不忍用杖打儿子的,是恨恶他;疼爱儿子的,随时管教”(13:24);并指出“杖打”是帮助年轻人获取智慧和增长知识的行之有效的办法:“杖打和责备能加增智慧”(29:15)。而且,作者反复强调:“不可不管教孩童,你用杖打他,他必不至于死。你要用杖打他,就可以救他的灵魂免下阴间”(23:13-14)。《箴言》多次倡导的这种“杖打”实质上相当于现代意义上的“体罚”(corporal punishment),虽然“体罚会导致肉体的疼痛,但不至于让他败亡”[9](P121)。对于父母的严厉管教,年轻人有不同的反应:“智慧子听父亲的教训,亵慢人不听责备”(13:1)。不同的反应导致不同的结果:“弃绝管教的,轻看自己的生命,听从责备的,却得智慧”(15:32)。《箴言》如此反复强调父亲对年轻人的严厉管教,究其实质是能给父与子带来双向的益处:对年轻人而言,无论是言语层面的责备还是行为层面的杖打都能让人“得智慧”和“得着见识”;对父亲而言,管教自己的儿女能使自己“得安息”和“心里喜乐”(29:17)。而且,《箴言》将父母的管教上升到事关年轻人前途和性命的高度,并以反衬对偶的格言形式告诫年轻人:“藐视训言的,自取灭亡,敬畏诫命的,必得善报”(13:13)。

要帮助年轻人获得和谐人伦关系的智慧,父辈们应该教导年轻人以追求智慧为荣,并教导他们获得智慧的途径,而且要对他们严加管教,谨防其因误入歧途而走向堕落。而年轻人应该谨记父亲的教导和训诫,善待父母,勤奋学习,以此表达自己对父母的孝心。

三、谨言慎行:待人处事的智慧

作为一个以智慧著称的民族,犹太民族自古就十分重视教导年轻人待人处事的智慧,表现在《箴言》中则是劝导他们通过谨言和慎行来培养自我节制的美德。待人处事不只是能力问题,更是品德问题。谨言慎行,懂得节制,才能在处理各种复杂事务和人际关系的过程中做到不乱心智、有条不紊。在《箴言》的作者看来,谨言慎行是智慧的表现,多言易怒则是愚昧的标志:“愚昧人的口自取败坏,他的嘴是他生命的网罗”(18:7),“明哲人却静默不语”(11:12),“不轻易发怒的,大有聪明;性情暴躁的,大显愚妄”(14:29)。《箴言》反复申明谨言慎行的人是有知识的聪明人:“寡言少语的有知识;性情温良的有聪明”(17:27)。endprint

具体而言,《箴言》中关于谨言的智慧主要表现在不多言和不传言两个方面。在教导年轻人要谨守言语时,《箴言》大多采用反衬对偶句的格言体,即“以正反相对的两个句子表现同一道理,使意义更显深刻”[10](P258)。例如,作者或采用两行格言反衬多言带来的一种后果,即贫穷:“诸般勤劳都有益处,嘴上多言乃至穷乏”(14:23);或运用四行格言反衬多嘴的另一种后果,即性命难保:“谨守口的,得保生命;大张嘴的,必致败亡(13:3)。此外,为了教育年轻人待人处事的智慧,《箴言》作者反复告诫年轻人不传流言蜚语。比如,“往来传舌的,泄露秘事”(11:13),“乖僻人播散纷争,传舌的离间密友”(16:28)。可见,传舌的直接结果是导致秘事被泄露,密友被离间。作者进而教导年轻人交友之道:对传舌之人“不可与他结交”(20:19),否则祸患不断:“舌弄是非的,陷在祸患中”(17:20)。《箴言》还比较了良言与恶语的利弊:“温良的舌是生命树,乖谬的嘴使人心碎”(15:4)。审慎之言具有“治愈作用”,而言语鲁莽则会导致“危险而且有害”[5](P413)。对此,《箴言》再次教导年轻人待人处事的智慧:“说话浮躁的,如刀刺人,智慧人的舌,却为医人的良药”(12:18)。

除谨言外,《箴言》作者反复劝告年轻人要慎行,过有节制的生活,具体表现为远离邪恶和不轻易发怒。在现世生活中抵挡诱惑并远离邪恶,对涉世未深的年轻人尤为重要。《箴言》第五章将邪恶比拟为“淫妇”:她的“嘴滴下蜂蜜”,她的口“比油更滑”且“快如两刃的刀”,所以告诫年轻人“不可就近她的房门”(5:3-8)。作者一再训诫年轻人要谨守父亲的“诫命”和母亲的“法则”:“远离恶妇……不要恋慕她的美色,也不要被她眼皮勾引”,否则性命难保,因为“淫妇猎取人宝贵的生命”(6:24-26)。《箴言》第7章进一步以代表邪恶的“淫妇”为例,生动形象地刻画了她引诱“无知的少年人”的场景:她以拥抱、亲吻、恭维、美食、许诺爱情等方式“最终将之诱陷于情网中”[11],最终导致无知少年“下到死亡之宫”(7:7-27)。面对如此险境,作者急切地训导年轻人选择正道:“众子啊,现在要听从我,留心听我口中的话。你的心不可偏向淫妇的道,不要入她的迷途”(7:24-25)。为了防止年轻人被淫妇诱骗而堕落,《箴言》反复使用“我儿……”或“众子啊……”这一祈使句,其目的是要向听者“逐渐灌输一种观念,即叙述者掌握着某种听众急需的信息”[12](P315),即现世生活充满诱惑,父辈们必须时刻提醒年轻人知晓自己所处的生存境况的危险,并教导他们做出正确的人生选择:远离邪恶,过有节制的生活。

此外,《箴言》采用反衬对偶句的格言体教导年轻人不要轻易发怒。作者以战事为比喻说明性情温和的益处:不轻易发怒的“胜过勇士”,能节制自己的“强如取城”(16:32)。与之相反,轻易发怒的人则会导致祸患:“好气的人挑起争端,暴怒的人多多犯罪”(29:22)。所以,《箴言》作者再次教导年轻人交友之道:“好生气的人,不可与他结交;暴怒的人,不可来往”(22:24)。

由上可见,对生活在充满诱惑的尘世间的年轻人,《箴言》作者一再“用自己的经验来传授给年轻人关于生活和社会法则的实际知识”[13],教导他们待人处事的智慧,引领他们过有节制的健康生活。

四、仁义宽厚:为人处世的智慧

据《箴言》,“藐视邻舍的,毫无智慧”(11:12)。对犹太民族而言,为人处世是一种智慧,这种智慧表现为一个人的仁义宽厚。对此,《箴言》提供了详细的教诲和训诫,同时也对不仁义和不宽厚之人给出了严厉的忠告。

《箴言》中,善待邻舍和宽恕他人是仁义宽厚的主要表现。《箴言》指出,除孝敬父母外,年轻人还要学会善待邻里,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保护邻里的隐私。不可当着旁人的面与邻舍发生争执:“你与邻舍争讼,要与他一人辩论,不可泄露人的秘事”(25:9);其次,不可伤害邻里。当邻舍陷入与他人的官司时,不可用言语藐视和伤害他们,例如“不可无故作见证陷害邻舍,也不可用嘴欺骗人”(24:28)。对此,作为《希伯来圣经》“摩西五经”之一的《利未记》也有明确的规定:“不可在民中往来搬弄是非,也不可与邻舍为敌,置之于死”(《利未记》19:16)。作者进而告诫年轻人要与邻舍和睦相处,因为“相近的邻舍,强如远方的弟兄”(27:10)。更为重要的是,《箴言》劝导年轻人要好善乐施,尽己所能施舍有困难的邻舍,并指出这种善举会给自己带来丰厚的回报:“有施散的,却更增添,有吝惜过度的,反致穷乏。好施舍的,必得丰裕;滋润人的,必得滋润”(11:24-25);对待生活贫穷者,更要施予怜恤并慷慨解囊:“周济贫穷的,不致缺乏;佯为不见的,必多受诅咒”(28:27)。此外,作者还倡导为弱小的邻舍伸张正义和主持公道:“你当为哑巴开口,为一切孤独的伸冤。你当开口按公义判断,为困苦和穷乏的辩屈”(31:8-9),并指出,仁义之人必得善报:“追求公义仁慈的,就寻得生命、公义和尊荣”(21:21)。对于不行仁义的人,《箴言》作者提出严厉的忠告:“塞耳不听穷人哀求的,他将来呼吁也不蒙应允”(21:13),并以生死论仁义与邪恶之利弊:“恒心为义的,必得生命;追求邪恶的,必致死亡”(11:19)。可见在旧约时代,施予仁慈的义人和行为正直的君子是年轻人的标杆和榜样。对此,《箴言》第10章对“义人”和“君子”形象有详细的刻画:勤勉、智慧、正直、谨言、慎行,并因此得福祉、被记念、得喜乐(10:4-32),且受到律法和道德的保护:“刑罚义人为不善;责打君子为不义”(17:26)。古代犹太民族对年轻人之智慧教育的重视和对其德育的培养由此可见一斑。

在《箴言》的智慧教育思想中,除善待邻舍外,宽厚也是年轻人应该具备的一种美德,具体表现为宽恕他人,包括言语和行为两个方面。在言语方面,父辈告诫年轻人:“不可说:‘人怎样待我,我也怎样待他,我必照他所行的报复他”(24:29),更不能因为仇人犯过而幸灾乐祸,所以忠告年轻人说:“你仇敌跌倒,你不要欢喜;他倾倒,你心不要快乐”(24:17),而应该宽恕别人的过错并彼此友爱,因为“爱,能遮蔽一切过错”(10:12),宽恕他人就是善待自己。在行为方面,宽恕被描述为一种善举,即使对待仇人也要以德报怨。如《箴言》所说,“你的仇敌若饿了,就给他饭吃,若渴了,就给他水喝”(25:21)。只有宽厚待人,人与人之间的矛盾才能化解。作者继而指出宽恕的益处:“宽恕人的过失,便是自己的荣耀”(19:11)。对于不珍惜他人之善和不宽恕别人的人,《箴言》也有严厉的警告:“以恶报善的,祸患必不离他的家”(17:13)。endprint

《箴言》正是通过汇集这些世俗化的民间警句和格言来“宣示现存世界真相和为人处世准则”[14]。《箴言》中,作者反复教导年轻人为人处世的智慧:仁义宽厚是一种良善,一种由智慧而生发的美德。

五、勤勉精进:自我发展的智慧

除用自己的人生经历教导年轻人待人处事和为人处世的智慧外,古代犹太民族的智慧教育还包括教导年轻人自我发展的智慧,体现在《箴言》中则是用具体的实例劝勉年轻人要勤勉精进。

《箴言》首先以弱小的“无力之类”蚂蚁为例训导懒惰者学习蚂蚁的勤劳,勤劳就可获得智慧:“懒惰人哪,你去察看蚂蚁的动作,就可得智慧。蚂蚁没有元帅,没有官长,没有君王,尚且在夏天预备食物,在收割时聚敛粮食。懒惰人哪,你要睡到几时呢?你何时睡醒呢?”(6:6-9)。身躯弱小的蚂蚁为了生存尚能如此智慧而勤勉地为自己储备粮食,健壮的年轻人更应居安思危,勤勉劳作。作者继而从正反两方面申明懒惰的弊端和勤勉的益处:“手懒的,要受贫穷;手勤的,却要富足。夏天聚敛的,是智慧之子;收割时沉睡的,是贻羞之子”(10:4-5),并给懒惰之人提出忠告:如果“懒惰人因冬寒不肯耕种,到收割的时候,他必讨饭而无所得”(20:4)。

值得指出的是,《箴言》中,作者善于用具体的意象来表达特殊意义,但同时又能传达其普遍的意义,使之既具有具体性又带有普遍性。例如,第24章以“懒惰人的田地”和“无人知的葡萄园”为例告诫年轻人懒惰的危害:因为一再贪睡,懒惰人的田地和葡萄园“荆棘长满了地皮,刺草遮盖了田面,石墙也坍塌了”(24:30-31)。虽然只提及满地的“荆棘”和满田的“刺草”这两个意象,但能让人领悟其教诲:这些具体的意象能“隐射一种普遍的人性,即不同生活领域中的各种懒惰”[12](P312),并以此告诫年轻人要勤勉精进。《箴言》又以勤劳的牧人为例教导年轻人勤劳致富之道:牧人悉心照料牛群,勤于喂养,所以家眷和婢女都不愁吃穿(27:23-27),并再度指出勤勉和懒惰的不同命运:“耕种自己田地的,必得饱食;追随虚浮的,足受贫乏”(28:19)。此外,作者还告诫年轻人不可饱食终日,也不可纵情饮酒,否则会带给自己祸患与贫穷:“好酒贪食的,必致贫穷,好睡觉的,必穿破烂衣服”,并再次教导年轻人交友之道:凡是“好饮酒的,好吃肉的,不要与他们来往(23:20-21)。《箴言》作者正是以这些具体的例证来教导年轻人自我发展的智慧。

《箴言》最后一章是对勤勉精进这一美德的最好诠释。其中“才德的妇人”的智慧生活为年轻人树立了一个很好的榜样。每日“未到黎明她就起来”料理家务,用自己劳动所得之利栽种葡萄园;她“手拿捻线杆,手把纺线车”为家人缝制衣物;为了操劳家事“她的灯终夜不灭”。而且她“张手周济困苦人,伸手帮补穷乏人”;更为重要的是,“她开口就发智慧,她舌上有仁慈的法则”。这位贤德的妇女因此受到丈夫和儿女的称赞。她的智慧、勤勉和良善使其价值“远胜过珍珠”(31:10-28)。

由上可见,《箴言》教导年轻人勤勉精进的智慧教育理念值得借鉴,其教育方法值得倡导:智慧的长者善于用现实生活中正反两方面的具体例证教导年轻人要勤勉精进,并用反衬对偶的格言强调勤勉和懒惰带来的利与弊。年轻人正是在遵从父辈的谆谆教导中学习向善从良与规避懒惰,逐渐成就自己理想的人格和完美的人性。

犹太民族将智慧视为一切美德的基础和最高表现,将追求智慧视为一种信仰,一种美善。作为古代犹太民族核心经典《希伯来圣经》中“智慧文学的核心”[9](P122),《箴言》以“敬畏耶和华是知识的开端”(1:7)为开篇,以对敬畏耶和华的“贤妇”的赞美为结局(31:30-31),“其间对人世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提出有益的训诫,堪称一部宗教性和世俗性完美结合的人生指南”[10](P281)。如上所述,《箴言》蕴含了丰富的教育思想资源,其教育目标是教导年轻人成为追求智慧、孝敬父母、谨言慎行、仁义宽厚和勤勉精进的良民。纵观犹太历史,谨守《希伯来圣经》中的典章律法和遵从《箴言》中的智言慧语一直是犹太民族保持其独特民族性的原动力,也是众多犹太人取得卓越成就的秘钥之一。反观中国的教育现状,尤其是家庭教育,我们深知其问题所在。只有当我们以培养年轻人追求智慧、孝敬父母、谨言慎行、仁义宽厚和勤勉精进为教育目标时,也只有当我们的教育对象真正具备了这些美善的品德时,他们才有可能成为现代意义上真正拥有理想人格和完美人性的“完整的人”(the whole man)[15]。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圣经·箴言》中丰富而宝贵的智慧教育值得学习和借鉴,而这正是我们重读和研究《希伯来圣经》这一犹太民族经典的价值和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1]Howard Nemerov.Debate with the Rabbi in The Collected Poems of Howard Nemerov[M].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77:270.

[2]余也鲁(总编辑).《圣经》“启导本”[M].香港:海天书楼,1996:926.

[3]Metzger Bruce M.& Michael D.Coogan, ed.The Oxford Companion to the Bible[M].Oxford: Oxford UP,1993:625-626.

[4]Ruth H.Blackburn.The Old Testament as Living Literature[M].New York: Monarch Press,1976:128.

[5]John Barton & John Muddiman.The Oxford Bible Commentary[M].Oxford: Oxford UP,2007.

[6]刘洪一.犹太文化要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269.endprint

猜你喜欢

箴言智慧教育
婚纱照
二则
箴言
区域智慧教育持续推进的机制创新
财务报表分析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高校智慧教育生态发展新挑战
基于知识图谱的智慧教育研究热点与趋势分析
茶的箴言
战国朱文吉语箴言玺
人就这么一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