濂溪学研究的意义和范围
2017-06-21张京华
摘 要:
周敦颐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之一,开创宋明理学,号称“理学鼻祖”“理学渊源”。但周敦颐的著作言简意赅,“濂溪之学,精悫深密”,学者阐释其哲学义理,或开拓其他研究领域,不甚容易。周敦颐的存世作品,《太极图说》200余字,《通书》2000余字,《爱莲说》100余字,《拙赋》60余字,诗札若干首,欲在义理上展开阐释,需在文献上扩充根据。文章谨就周敦颐在湖湘地域上的意义、中国历史上的意义、当今社会的意义,以及濂溪学的哲学义理研究、濂溪学的学术史研究、濂溪学的文献学研究方面,提出若干思考。
关键词:周敦颐;濂溪学;湖湘学;哲学义理;文献学
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号濂溪,谥元,学者尊称濂溪先生、周濂溪、周元公、周子。北宋中期真宗、仁宗、英宗、神宗时期在世,《宋史·道学传》有传。今年夏历丁酉年五月初五日端阳佳节,即2017年5月30日,是濂溪先生诞辰一千周年纪念。故草此文,以期重新思考濂溪学的研究范围,重新评价濂溪学研究的意义,敬祈学者教正。
一、周敦颐在湖湘地域上的意义
周敦颐是湖南永州道县人,宋代为道州营道县营乐里,世称“濂溪故里”。
景定四年宋理宗题额“道州濂溪书院”,道州知州杨允恭谢表云:“眷是舂陵,实其乡国。田园数亩,元丰之书契尚存;林壑一丘,治平之题墨犹在。”①南宋魏了翁云:“周元公先生之先世居青州,自唐永泰中,有为廉、白二州太守曰崇昌,徙道之宁远县大阳村,至裔孙虞宾之中子从远,又徙营道之西曰濂溪保,三传而为元公。故今宁远、营道皆即其所自而为祠。”②魏了翁《道州建濂溪书院记》又云:“营道西十八里为濂之源,又东流二十里为濂溪保。”③王象之《舆地纪胜》已经将濂溪先生列为乡籍名流。周敦颐本人曾在湖南任职,在零陵朝阳岩、澹岩、东安九龙岩、道州含晖岩留下石刻手迹。宋邹敷《游濂溪辞并序》:“道州城西十五里有村曰濂溪保,盖周茂叔先生之居也。”④
周敦颐在湖湘文化中的地位高于一般人物,以往是与鬻子、屈原、王夫之并称。
曾文正《湖南文征序》云:“周之末,屈原出于其间,《离骚》诸篇为后世言情韵者所祖。逮乎宋世,周子复生于斯,作《太极图说》《通书》,为后世言义理者所祖。两贤者,皆前无师承,创立高文。上与《诗经》《周易》同风,下而百代逸才举莫能越其范围。”⑤
叶德辉《叶吏部答友人书》云:“湘学肇于鬻熊,成于三闾。宋则濂溪为道学之宗,明则船山抱高蹈之节。”⑥
戴德诚《湖南宜善守旧》云:“三闾以孤愤沉湘,元公以伊尹为志,遂开湘学仁侠之大宗。”⑦
民国间,钱基博《近百年湖南学风》指出:“天开人文,首出庶物,以润色河山,弁冕史册者,有两巨子焉。”“一为文学之鼻祖,一为理学之开山,万流景仰,人伦楷模。”⑧
黄光焘《湖南学派论略》一文说道:“楚骚起辞赋之宗风,濂学导性理之先路。”⑨
吴博夫《湖南民性》一书说道:“湖南文化,周之末,即有灵均出于其间,《离骚》诸篇,上追《诗雅》。及宋之世,又有茂叔,作《太极图说》《通书》,为赵宋理学开山之祖。两氏所作,炳炳烨烨,褎然为后世所宗。”⑩
李肖聃《湘学略》论湘学源流,以“濂溪学略”为开端。
今人谈地域文化,常有横向、纵向两种眼光。横向的眼光是将各类文化现象平行罗列,越多越好,但是缺乏高度。纵向的眼光是将具有影响的元素按时间顺序排列,历朝历代连续不断,凸显名人榜,但是不通源流,不明家法。学术不是倚多为胜,也不是影响大就好。研究湖湘学术,当有一种文明进步的眼光,将濂溪学视为一种文明,体现为一种发展的高度。
周敦颐是湖湘重要的文化资源,以周敦颐为开端的理学思想代表着千年湘学的学术高度。两宋以前,湖南本土没有诞生过具有全国性学术影响的人物。湖湘学术为世人所知、所重,是自周敦颐开始的。
周敦颐出生在湖南,是第一个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重大影响的湖湘学人。如果说,炎帝、舜帝、鬻子、屈原、贾谊,代表了湖湘文化的历史纵深,那么,周敦颐的理学思想就是湖湘文化在中古以后史学界的制高点。
鬻子、屈原是两湖共有的文化资源,贾谊、柳宗元是流寓文化的代表。而周敦颐、王夫之则为地地道道本土文化的杰出代表。与炎帝、舜帝、屈原、贾谊、刘禹锡、柳宗元,乃至胡安国胡宏父子、张浚张栻父子相比,挺生舂陵的周敦颐是真正“湘字号”的本土英杰。
周敦颐是世界的,但从湖湘本土文化來看,研究、继承、发扬濂溪思想,多了一层亲切,也多了一层责任。
二、周敦颐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
《宋史·道学传》以周敦颐为孔、孟以来第三位传道者,古称醇儒、大儒、圣人,这个地位具有唯一性,是绝无仅有、不可替代的。
“道学”之名,自古所无。“理学”之名,也是自古所无。“道学”“理学”“心学”“性理学”等等名称,都是两宋大儒面对当时价值观念中出现的困境重新提出来的命题。
周敦颐一生留下两篇义理著作给后人,一篇《太极图说》,一篇《通书》。《太极图说》探求义理的精微,《通书》阐发学说的体系。两宋新儒家之建立,在学理上,最大的贡献来自“无极而太极”一句论断。
朱子说:“盖先生之学,其妙具于《太极》一图,《通书》之指皆发此图之蕴,而程先生兄弟语及性命之际,亦未尝不因其说。”B11“《易》之为书,广大悉备,然语其至极,则此图尽之。其指岂不深哉!抑尝闻之,程子昆弟之学于周子也,周子手是图以授之。程子之言性与天道,多出于此。”B12
《易经·系辞上传》言“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两仪”是阴阳,“四象”是四季,“八卦”是八方,天地万物如此展开呈现,而它的本原就是“太极”。没有本原,就没有次序、没有规律、没有理性、没有关联。所以,人类世界需要寻找它的本原。
《太极图说》言“无极而太极”,承接《易传》阐发宇宙的本原,从太极到阴阳到五行到万物,将阴阳的系统和五行的系统结合起来,由“一二四”转为“一二五”,因而较《易传》更加细致、更加复杂。尤为重要的是,在中国儒学史、中国哲学史上,《太极图说》第一次提出了“无极”的概念,使易学的“阴阳”体系转为“有无”体系,可以说是弥补了易学的一个空白。
朱子盛赞道:“《太极》之旨,周子立象于前,为说于后,互相发明,平正洞达,绝无毫发可疑”。B13
所谓“不传之学”“不传之秘”,实指此而言。
黄百家《宋元学案》说:“孔孟而后,汉儒止有传经之学,性道微言之绝久矣。元公崛起,二程嗣之,又复横渠诸大儒辈出,圣学大昌。……若论阐发心性义理之精微,端数元公之破暗也。”B14
贺瑞麟《周子全书序》说:“孔孟而后千有余年,圣人之道不传。道非不传也,以无传道之人耳。汉四百年得一董子,唐三百年得一韩子,皆不足与传斯道。至宋周子出,而始续其统,后世无异词焉。”B15
儒家“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向上追溯,历代圣人则为炎、黄、虞、舜、禹、汤、文、武、周公,向下延续则为孔、孟、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朱熹、王阳明。在历代儒统中,周敦颐上承孔子、孟子,排位第三;下启二程、朱子,排位第一。周敦颐是孔、孟以来的第三位圣人,是孔、孟之后的第一位圣人。二程为周敦颐亲传弟子,朱熹为周敦颐五传弟子。宋明理学的各家各派无不受到周敦颐思想的影响。
屈大均说:“明兴,白沙氏起,以濂、洛之学为宗,于是东粤理学大昌。说者谓……孔孟之学在濂溪,而濂溪之学在白沙。”B16
陈郁夫《世界哲学家丛书·周敦颐》指出:明道所得偏于主静,下开陆王一系。伊川所得偏于定性,下开程朱一系。朱子以《太极图说》为形上学框架。陈白沙“主静致虚”纯走濂溪路子。王阳明“致良知”有得于濂溪而益加邃密。阳明江右弟子多得主静无欲之旨向。濂溪对明清之际的学者,特别是王船山,也有很大的影响。B17
“孔孟以来推此老,程朱之上更何人?”B18在中国儒学史、中国思想史上,周敦颐被尊为“理学开山”“道学宗主”,与孔孟、程朱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
三、周敦頤在当今社会的意义
2016年5月17日,习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引用恩格斯的话说:“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在治理国家、振兴民族的过程中,思想家、哲学家所起的作用是超越时空的。
周敦颐上承孔孟学统和《易》《庸》之学,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新条件,开创了宋明理学,开创了儒家学术的新形态。
汉儒当汉时,必为章句训诂之形态。唐儒当唐时,必为五经正义之形态。宋儒当宋时,必为义理道学之形态。清儒当清时,必为校勘考据之形态。从孔孟到周敦颐,各自顺应当时的时代变化,开创出那一时代儒家文化的新形态,相传相沿,相嬗相替。
孔子的儒家思想,学者公认其核心概念是“仁”,又称为“仁道”,也就是“人道”。从“仁道”“人道”到“天理”“天道”,表面看来是有变化,实际上同条共贯,并无不同。因为孔子说过:“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两宋理学兴起的思想背景,是五代的人文沦替、廉耻丧尽。如欧阳修《新五代史·冯道传序》所说:“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社会动荡,导致人们只剩下本能欲望,而丧失了人作为人的创兴精神,“灭天理而穷人欲”。所以宋儒振起,提出要遵循天道,节制人欲。
宋代新儒学认为“人欲横流”是社会文明的大敌,说“人于天理昏者,是只为嗜欲乱着他”。人类生存当然需要物质基础,但物质需求一定要有限度。弟子问:“‘饥食渴饮,冬裘夏葛,何以谓之天职?”朱子回答:“这是天教我如此,饥便食,渴便饮,只得顺他。穷口腹之欲,便不是!盖天只教我饥则食,渴则饮,何曾教我穷口腹之欲?”B19
社会的有序、万物的平衡是天理,个人的私欲绝非天理。“灭天理而穷人欲”原本是《礼记·乐记》里的一句警告。《乐记》说,人类身上有纯净的天性,也有物质的欲望。如果好恶没有节制,无所不为,就是人化于物,天理灭矣。可见“灭天理而穷人欲”的根本原因,是人化于物。人类的物质欲望无限膨胀,“强者胁弱,众者暴寡,智者诈愚,勇者苦怯,疾病不养,老幼孤独不得其所”,于是导致天下大乱。
圣者创物,贤者述之。圣人是文明的开创者,贤人是文明的继承者。圣贤是中国古代维系社会秩序、维系社会信仰的中坚和基石。周子曰:“圣希天,贤希圣,士希贤。”我国人文传统的本质是圣贤文化。
因应时代的困境和变化而重新提出命题,这是真正的创兴。真正能够创兴,从而给一个时代带来思想光明的人,称作圣人。
两宋时代积贫积弱,汉唐以降久无醇儒。“千有余载,至宋中叶,周敦颐出于舂陵,乃得圣贤不传之学。”周敦颐的学说是古代儒家思想在三千年历史中的中兴节点,是中古时期民族文化复兴的重要样式和成功典范。
曾国藩《圣哲画像记》言:“周程朱张,韩柳欧曾……临之在上,质之在旁。”B20
林山《刻濂溪集后跋》言:“道在天地间,因而修之以立教者圣贤也,是后天地而生者不可无孔孟,后孔孟而生者不可无周子。”B21
周敦颐的思想光芒如一盏明灯,照亮了中国一千年的历程,照亮了东亚世界,此其所以为一代圣人。
四、濂溪学的哲学义理研究
“理学”“道学”是儒学发展到两宋的新形态。《通书》四十篇是经周敦颐重新阐发的新儒学体系。经统从常,史统从权,“通书”的题名表明周敦颐赞同顺应历史,因应通变。两宋新学丛出,惟有周敦颐最为成功,比较王安石父子可知。
《通书》兼容《易传》与《中庸》,最为推重一个“诚”字。“诚者,圣人之本。”“诚,五常之本,百行之源也。”周子将“诚”这一个普通术语提升到宇宙生成和抽象哲学范畴的高度,用意在于坚信人类具有真诚善良的本性。
“无极而太极”,《太极图说》实则论证无极之学。《易传》称“易有太极,是生两仪”,易学以阴阳为基本,其学为阴阳之学。《太极图说》虽出于《易》,而无极即是太极,太极即是无极,其实质乃是有无之学。可知《太极图说》高出《易传》一层次,“下语精密,微妙无穷”“真得千圣以来不传之秘”,终使儒家形上哲学与道家、释教鼎足并立,所以朱子亟称道之。
义理推衍,哲学思辨,各家从同。《太极图》容有渊源,而“无极”二字,终究“乃是周子灼见道体,迥出常情,不顾旁人是非,不计自己得失,勇往直前,说出人不敢说底道理”,由此得为一代醇儒。二程称道《西铭》“极醇无杂,秦汉以来学者所未到”B22,朱子称道“《西铭》、《太极》諸说,亦皆积数十年之功,无一字出私意。……不假毫发意思安排,不著毫发意见夹杂”B23。醇儒所以为儒家。
无极所以推证太极,太极根源于无极。无极、太极皆是万有,皆是整体。称之为“无极”是为了表明宇宙万物的关联性,称之为“太极”是为了表明宇宙万物的整体性。哲学义理的“太极”观念与政治学的“一统”观念,两相对应。“太极”“无极”所以照应“一统”,而“一统”服从于“太极”“无极”。古人未尝离事而言理,义理之学不可游谈无根,其作用处在此。
明人李贵《宋五先生郡邑政绩》汇集周、程、张、朱、陆五人莅民事迹,王夫之《宋论》称周子“不卑小官”。为政亲民,躬行日用,为儒家学者的基本原则,出处进退,出乎一心,江湖之远,不忘寄托,而以政道分离为大忌。
《爱莲说》“出淤泥而不染”,固然有廉洁自守之一面,而菊之隐逸,牡丹之富贵,莲之君子,三者对比而择焉,尤在表明士人与大众之区别,及儒家有为之立场。与道家不同,与释教不同,与世俗不同,所以为儒家。“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所以为儒家。
元人《古文真宝》已收录《爱莲说》单篇,作品为“文以载道”传统的突出代表。周敦颐《通书》说道:“文,所以载道也。”“文所以载道,犹车所以载物。”不仅文学需要载道,史学也需要载道,哲学也需要载道,万物皆须载道。
五、濂溪学的学术史研究
上古先王以死勤事,以劳定国,能御大灾,能捍大患,故百代祀之,而周敦颐以其思想学说,施之于民,施之于学者,绵历千年,东亚言理学者折中于周子,此其所以为一代圣人。古人尊称周子为先儒、大儒,而观《宋史·道学传》之义,实以周子为孔、孟以来第三位圣人。古人始乎为学为士,终乎为君子为圣人。我国人文传统的本质是“圣贤之道”。千年之下,评定周敦颐的思想贡献,首当重申其本来具有的圣人地位。
清末王闿运联语云:“吾道南来,原是濂溪一脉;大江东去,无非湘水余波。”楹联迄今悬于岳麓书院,其最初记载如何,湘绮老人本意如何,可待考辨。
“濂溪一脉”即濂学的创兴,“吾道南来”即洛学的南传,“大江东去”则是闽学的开展和分化,包括阳明心学的兴起,乃至东亚各国的传播。全部理学可以据此划分为三大阶段,可待梳通。
元儒侯克中云:“千年伊洛渊源盛,总是濂溪一脉功。”B24宋元明清理学的各家各派,洛学、闽学、浙学、关学、蜀学、北学,乃至朝鲜、越南、日本、琉球的教化传播,无不受到濂溪思想的影响,亦即无不渊源于湖南。此意安否,可待考论。
清同治间,曾国藩《湖南文征序》称屈原为言情韵者所祖,周敦颐为言义理者所祖,以屈子、周子二人并称。戴德诚《湖南宜善守旧》一文,黄光焘《湖南学派论略》一文,吴博夫《湖南民性》一书,钱基博《近百年湖南学风》一书,所见略同。此五人者何故以屈子、濂溪二人并称,五家之说影响如何,可待考论。
叶德辉《答友人书》以鬻子、屈子、周濂溪、王船山四人并称,源流原委,追溯尤广。其说影响如何,及荆楚、湖湘之分派如何,可待考论。屈原赋二十五篇固然为辞赋之首,而姚永樸列“楚辞略”为《诸子考略》第九,宗旨何在,亦待兼考。
南宋之际,程朱之学又传回湖南,胡安国、胡宏、胡寅为重要代表,朱子、张栻岳麓书院会讲为重要标志。李肖聃《湘学略》列为“衡麓学略第二”“南轩学略第三”“紫阳学略第四”“岳麓学略第五”。曾国藩《圣哲画像记》云:“周、程、张、朱,在圣门则德行之科也。”B25湖湘之学承接周、程、张、朱为如何,可待考论。
以明代王学之盛,而《湘学略》仅述蒋信、冀元亨二人。“时天下言学者,不归王守仁,则归湛若水”(《明史·儒林传》),湛若水曾入湖南,阳明弟子往来湖南者不少,其学术影响如何,可待考论。
延至清代,湖湘学者自王夫之、李文炤、王文清、吴敏树、曾国藩以下,至王闿运、阎镇珩、皮锡瑞、王先谦、叶德辉,蔚然振起,堪称湘学主流。以及民初,又有陈鼎忠、罗焌、马宗霍、余嘉锡、杨树达诸人,堪称湘学余响。湘学之源流,古今之绍述,可待考论。
王夫之、王文清、王闿运、王先谦,合称“四王”。《湘学略·九溪学略》:“湖湘学业,光于中世,明清两代,彪炳四王”,而王文清“九溪一老,僻处沩江,遗书不行于士林,后学寡知其名姓”B26,足见学术不倚多为胜,不以影响大小定存亡。
清人每言汉学、宋学,而宋代即有王观国,长沙人,著有《学林》十卷,隐然开汉学一派。《四库总目提要》称:“书中专以辨别字体、字义、字音为主。自六经、史、汉旁及诸书,凡注疏笺释之家,莫不胪列异同,考求得失,多前人之所未发。”“论其大致,则引据详洽,辨析精核者十之八九。”“南宋诸儒,讲考证者不过数家,若观国者,亦可谓卓然特出矣。”B27
魏源、王闿运之今文经学,其宗旨如何,此一今文经学与清代学术盛衰之关系为如何,其后廖平、康有为之学说与清代盛衰关系为如何,乃至古文今文之分与汉学宋学之分长短利弊如何,可待考论。
六、濂溪学的文献学研究
历代《濂溪集》存世若干种,其编纂宗旨、缘由、体例如何,历代版本沿革如何,此种文献学考察乃为学者研究之首要。
《太极图说》载在《近思录》卷一、《性理大全》卷一,历代版本不少。朱子以下诸儒所作集解、论辩,仍需兼顾。
我国古代《太极图说》各篇单刻本少见,而海外旧有和刻本单行。林罗山、山崎闇斋、太宰春台、伊藤东涯、赖山阳诸学者,对《太极图说》义理曾有辨析。海外朝鲜、日本的濂溪文献如何,思想传布如何,其专门的文献研究价值如何,可待研讨。
《濂溪集》与《濂溪志》两种体例,一横一纵,有重合处,有互补处。明清方志、专志中,历代《濂溪志》存世若干种,其缘由宗旨、编纂体例如何,历代版本沿革如何,可加搜讨。
明清《濂溪遗芳集》与明清《濂洛风雅》各若干种,多载纪咏诗及“理学诗”,其文学性如何,学术价值如何,可待研讨。
历代濂溪祠、濂溪书院沿革如何,遗迹如何,文献记载如何,当日魏了翁辈亟亟于此,寄托如何,可待研讨。
《道州濂溪周氏宗谱》及各地各支派《周氏族谱》,其学术价值如何,可待研讨。
周敦颐喜登览山水,所经历处,有石刻题记十余通,为当日手泽真迹,迄今若干尚存,其意义如何,可待研讨。
道州月岩又称太极岩,现存南宋至民国间摩崖石刻60余通,另有道山、龙山、圣脉摩崖石刻若干通,其学术价值如何,可待研讨。其中明代石刻居多,自徐爱以下多为阳明后学,对濂溪先生推崇如何,可待研讨。
历代《道南录》《道南渊源录》《道南原委》《道南一脉》等等儒学理学史传,共约80余种400余卷,记载濂-洛-关-闽的传承脉络,今统称为“道南文献”,可待搜讨、整理,而作集成式的研究。濂溪学是全部宋明理学或直接或间接的共同源头,即以“道南文献”为一大标志。
【 注 释 】
①杨允恭:《谢表》,周敦颐《周元公集》卷五,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魏了翁:《长沙县四先生祠堂记》,张京华点校《渠阳集》卷六,岳麓书社2012年版,第71页。
③魏了翁:《道州建濂溪书院记》,湖南省濂溪学研究会整理《元公周先生濂溪集》,岳麓书社2006年版,第184页。
④宋邹敷:《游濂溪辞并序》,王霆震《古文集成》卷七十二,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⑤曾文正:《湖南文征序》,《曾文正公诗文集》文集卷一,四部丛刊初编影印原刊本。
⑥叶德辉:《叶吏部答友人书》,苏舆《翼教丛编》,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版,第176页。
⑦戴德诚:《湖南宜善守旧》,唐才常、谭嗣同等《湘报类纂》,清光绪二十八年刊,台北大通书局1968年影印本,第193页。
⑧钱基博:《近百年湖南学风》,岳麓书社2012年版,第1页。
⑨黄光焘:《湖南学派论略》,《国专月刊》第3卷第3号,1936年4月15日。
⑩吴博夫:《湖南民性》,湖南省学生集中训练总队政治训练教材,长沙大伦印刷所1935年版,第12页。
B11B13B23朱杰人、严佐之、刘永翔主编《朱子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24册,文集卷七十五《周子太极通书后序》,第3628页;第22册,文集卷四十二《答胡广仲》,第1901页;第21册,文集卷三十八《答黄叔张》,第1694页。
B12朱熹:《〈太极图说〉朱子说解》,湖南省濂溪学研究会整理《元公周先生濂溪集》,岳麓书社2006年版,第9页。
B14黄宗羲、黄百家:《宋元学案》,卷十一《濂溪学案》上,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482页。
B15王长坤、刘峰点校:《贺瑞麟集》,西北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上册《清麓文集》卷二,第51页。
B16欧初、王贵忱主编:《屈大均全集》,《广东新语》卷十,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78页。
B17陈郁夫:《世界哲学家丛书·周敦颐》,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90年版,第97-109页。
B18刘魁:《谒濂溪先生祠两首》,出自濂溪故里月岩摩崖石刻,参见包涵:《刘魁永州诗刻探析》,《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6年第12期。
B19朱熹:《朱子语类》卷九十六,朱杰人、严佐之、刘永翔主编《朱子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17册,第3250页。
B20B25曾国藩:《圣哲画像记》,喻几凡修订《曾国藩全集》第14册,岳麓书社2011年版,第153页。
B21林山:《刻濂溪集后跋》,胥从化纂《濂溪志》,明万历二十一年刊本。
B22程颢、程颐:《二程集》,上册,河南程氏遗书·二先生语二上,王孝鱼点校,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22页。
B24侯克中:《濂溪周子》,《艮斋诗集》卷三,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B26李肖聃:《湘学略》,岳麓书社1985年版,第157页。
B27纪昀等:《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十八子部,中华书局1965年影印浙江杭州刊本,第1019页。
(编校:乌 媛)
周敦颐道德形上学之建構——兼与康德道德形上学比较
作者简介:王泽应(1956—),男,湖南衡阳人,哲学博士,湖南师范大学道德文化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长沙,41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