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提高对外汉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 以中级汉语综合课(《发展汉语·中级综合Ⅱ》)为例谈谈自己的做法

2017-06-21丁晨

文教资料 2017年11期
关键词:日志课文教材

丁晨

(苏州大学 海外教育学院,江苏 苏州 215000)

如何提高对外汉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 以中级汉语综合课(《发展汉语·中级综合Ⅱ》)为例谈谈自己的做法

丁晨

(苏州大学 海外教育学院,江苏 苏州 215000)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在相对较短的单位时间内,让学生得到更多的知识,获得更丰富积极的情感体验。教师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除了重视自身专业素质的修炼和心智能力的提升外,还必须在“课”外下功夫。

对外汉语 教学有效性 教学日志

一堂课九十分钟,除去作业检查、导入、下课前预留的答疑时间外,实际上课时间不过七十五分钟左右。其间既要完成各类教学任务,又要花时间解决学生随时提出的“非预设性问题”(主要针对有价值有代表性的问题);既要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又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水平……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实现课堂效率最大化,是每位教师追求的目标。下面我从了解学生、对所学课文和练习系统的改造、课堂上表格的使用、课后反思四个方面谈谈做法。

一、动态了解学生信息,精准发力

制订教学计划前,登录留学生管理平台,了解本班学生的基本信息:性别、年龄、国籍、家庭情况、教育背景、汉语水平、职业、联系方式等,并按信息类别进行统计。给每位学生发电子邮件,题为《给新同学的一封信》。内容包括:你对新学期的汉语综合课有什么期待?新学期你在学习方面有什么打算,想提高哪些技能?你认为课堂学习效率主要取决于什么?对于多媒体教学你有什么看法?除教材之外,你希望老师使用哪些教学资源(教学参考书、电视广播网络资源、相关的社区生活资源、相关的图书杂志等)?你的兴趣爱好是什么?平台上的信息和学生的回复为教师制订新学期教学计划(包括组织教学活动、策划课外活动)提供依据,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基础。

开学后的第三个星期,学生已逐渐适应学校环境、新同学、新老师。这时可以组织“中文饭桌”、“文化探访”等以小组为单位的交流活动,让师生在聚餐、游览这样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就班级管理、教学情况、学习方法等进行交流。其中,教师的提问要更多地指向细节,比如课堂节奏和语速的快慢、PPT图片的选择甚至动画的使用、小组的划分及组内成员的参与质量、作业的数量和难度、是否每节课都有收获等。教师充分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动态掌握教学管理信息,根据“学情”及时调整教学方式,从而在课堂上做出更有效的决策。

二、改造教材(包括课文和练习系统)

兴趣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内驱力。“学什么”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在教学活动中,教材是教和学的资源,也是一个“凭借”,老师想凭借它教哪些知识和技能,用什么方式教才是最核心的问题。依据本班学生的特点,裁剪掉教材中离留学生生活比较远的篇目。比如把介绍义乌变化的第六课《从“鸡毛换糖”到世界超市》移到学期末汇报一学期所看的中国电影(电视剧)、所游览的中国城市单元,作为讨论的素材布置给学生课外阅读。同学们看过老师开学初推荐的电视剧《鸡毛飞上天》,利用小长假去义乌实地探访过后,对这篇课文的理解要比老师在课堂上讲“改革开放”、“那个特殊的年代”、“土政策”、“即使给生产队换鸡毛也要办鸡毛换糖证……”深刻得多。另外,适当补充学生熟悉的或者渴望了解的生活现象及与热点问题有关的材料。比如增加介绍太湖、苏州园林的文章,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自己生活的城市;补充《“全聚德”名字的由来》,通过“全而无缺,聚而不散,仁德至上”的诠释让学生理解中国人圆满、仁义、恭谦的道德观念。改造课文的目的是在恰当的时机学习合适的课文,尽量让每一篇课文都具有真实感、时代感和亲切感。教师在第一堂课上要发给学生详细的教学大纲syllabus,写清楚教学要求、教学内容和进度、评分比例和标准,告诉学生对课文的重新编排及原因,特别要强调所学教材的特点(比如这本教材的特点:大量生词是书面语,在日常交际中很少听到用到,要多看报纸、多上网浏览新闻、多给中国朋友发电子邮件,自己创造机会使用;每一课的语法点几乎都很口语化,在口头交际时要尽量多用,以检验自己用得是否恰当)。这样让学生对即将使用的教材有大致的把握,从而制订切实有效的学习计划。

练习系统被称为“教材的灵魂”,与教师的教学路径互为指引。对外汉语综合课的练习系统也是课堂各环节小目标的体现。教师要以词语的辨析和扩展、语法的讲解和操练、课文内容的理解、阅读技能的训练为立足点,寻找与生活相联系的衔接点,用删除、替换、增补的方式重新整合练习系统,使之更具功能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比如把第三课《乖乖回家之路》课后概括课文内容的缩写练习替换成描写动物及人和动物相处的半开放式写作训练——假如你有很多钱、很多时间、很大的房子,你会养什么动物?用下列词语介绍它,并写一写你和它在一起的生活:浑身、神情、教养、招呼、撒娇、般地、毫不犹豫、一动不动、狼吞虎咽、吃饱喝足、难舍难离。大多数留学生都有过饲养小动物的经历,这样替换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让他们不仅有话可写,还能够写好。学完第二课《测试你的生存技巧》,增加口语交际练习——分组给小学生讲解灾难发生后的生存技巧(a地震b火灾c水灾),要求小组成员分工合作,有图有讲解有动作。让知识服务于生活,在练习系统中大量有意义的实践活动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自主建构知识体系。

三、在教学过程中以表助学、以表促学

表格具有直观性、整体性,因此适合表格化显示的内容应尽量用表格呈现。每堂课我都会给学生设计一张目的明确的工作表(任务表),如此只需用极简的语言就能让每位学生都明确接下来自己要做什么。表格可以是课后完成的任务,比如疏通生词的预习任务、总结收获的复习任务、口语交际的调查访谈任务,也可以是课上完成的任务,比如初读课文的内容梳理任务、自我评估任务等。在设计上有让学生独立思考的,也有需要合作探究再完成的。设计巧妙、布局合理的表格可以帮助学生更快地“动“起来,更有效地投入学习。下面分享几个在不同教学环节中使用的表格。

1.疏通生词的预习任务表(表中信息项都来自生词表)《第八课燕子买房记》

任务:向你的中国朋友了解他家的住房情况,把信息填入表中,并准备在课上口头汇报。

?

2.初读课文梳理内容的堂上任务表《第四课桑兰的微笑》(从不同视角介绍主人公,每个人物分别对应课文四个部分)。

?

3.堂上的自我评估表《第八课燕子买房记》(从听、说、写、文化比较四个方面自评)

?

4.总结收获的课后复习任务(几乎每篇课文都可以做)

四、坚持写教学日志

教学日志描述课堂教学过程,记录课堂上发生的教学现象,总结一堂课的得失。内容可能是零碎的、散乱的,却是教学情境发展变化最真实的记叙,“是思考和创造的源泉”。只有坚持记录,才能把这些“原生态碎片”串联起来,从而促进教师进行自我研究、发现问题、积累经验。“即使在教学中没有什么让你感到惊奇,也没有什么感情的跌宕,尽管这种事件没有告诉你关于自己的什么启示,也要记下它们”,因为这是师生共同参与的、无法复制的第一手资料。

回顾一学期的教学日志,你会看到,哪些环节进行得很顺畅,学生在课堂上也比较愉悦,哪些地方有“纠缠”,“纠缠”在哪一点,为什么“纠缠”,当时解决得如何,学生是否满意,有没有更好的方法,从中可以总结出一些共性的东西,帮助你发现自己的教学盲点及有待提高的教学技能。我在看前两年的教学日志时发现了一些学生常常纠结的点颇具相似性:第二课语法操练之完成句子“除非他是一块石头,否则他(会√/不会)被感动”、“我是有点儿感冒,但是不至于(能/不能√)去上课”,大部分学生出现了错误;第四课“我就不信我活不出个美丽的明天”每学期都有一些学生不明白这句话的意思;第六课“不挑着担子换鸡毛就没有活路”也有学生表示看不懂;第七课课文里的句子也是这一课的语法点“要不是中了奖,我早就活不成了”,很多人看不明白,完成句子常出现正反错误……在有“双重否定”意味的句子上容易出现问题,这跟他们的思维方式有关,怎么让学生先看懂再会用甚至敢用,就要在教学方法上下功夫了。教学日志记录了不同期的学生就同样的词语、语法、课文、练习的不同反馈和偏误,帮助教师建立了一个“专属语料库”,在备课时能轻易地就相关知识点进行整理归纳补充。比如学习“描写”这个词,学生分别会问和 “描述”、“描绘”、“描摹”、“反映”、“记叙”有什么不同;学习“捐”,学生会问和“献”、“捐献”的不同,韩国学生还会问能不能说“捐才能”(韩语里有此说法);学习“再……也……”语法点时,和“即使/就是/哪怕……也……”的关系、和“无论……都……”的比较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有选择地主动将新旧知识进行比照、辨析,满足学生的潜在求知欲。

坚持写教学日志是提高教师教学智慧和教学艺术的有效途径,能够帮助教师在预设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时更“对学生口味”,更符合学生的需求;在应对学生即兴提出的问题时能够临“危”不乱,更加从容,避免出现“不用讲的拼命讲,该讲的不讲”、“老师越讲,学生越不明白”的情况。

教学效率产生于课堂之外和学生之中。只有研究学生,研究教材,研究课堂,才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苏联]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修订本全一册)[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2][美]斯蒂芬·D·布鲁克菲尔德.批判反思型教师ABC[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

[3]朱永新.中国教师:专业素质的修炼[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猜你喜欢

日志课文教材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一名老党员的工作日志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扶贫日志
背课文的小偷
游学日志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