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教研力促进教学力

2017-06-21庞彦福李景芝

中国数学教育(初中版) 2017年6期
关键词:名师运算教研

庞彦福,李景芝

(江南大学附属实验中学;江苏省苏州市苏州工业园区星湾学校)

用教研力促进教学力

庞彦福,李景芝

(江南大学附属实验中学;江苏省苏州市苏州工业园区星湾学校)

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教育教学与研究紧密相连、相辅相成.教师的研究要立足于课堂教学,立足于学生认知的困惑,并将不断学习的收获、名师的引领作为教学研究和促进教学的动力.在研究中设计教学,在研究中实施教学,在研究中改进和优化课堂教学,用教研力促进和提升教学力.

教研力;教学力;教学研究;课堂教学

一、对教研力和教学力的认识与理解

课堂教学永远是遗憾的艺术,需要不断改进和优化.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集体备课、名师带徒、教师培训等越来越常态化,从而为教研活动的开展提供了便捷.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阐述了课堂教学与教育科研紧密相连,相辅相成.教研力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能力、研究实力与研究力量,主要涉及到表达能力、组织能力,教研主题的确定和活动方案的设计与实施等能力.教学力是教师有效设计教学,有效实施教学,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教研力的提升必将促进教学力的提高.教研力的终极成果往往是教育教学论文的发表、教育教学课题研究取得的成果及推广、论著出版等.而教研力体现在课堂上、体现在学生层面上才是教师的教学力.教学力的体现是教学质量优质,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二、教师的教研力从哪里来

教师的教研力可能来自于教师的发展愿景,如评职称、评骨干;可能来自于学校的规划、制度及教研氛围;可能来自于专家的引导或个人的喜好……不管教研力来自哪里,作为教师,学会研究才能更好地教学.

1.源于教学中的困惑

如图1,是一次初一学生检测中一道计算题的错误情况,可谓正确的答案是相同的,错误的答案各有各的错法!

图1

笔者又从初二、初三了解和调查了学生对运算问题的掌握情况,无论是二次根式、分式化简还是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等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错误.笔者与备课组教师一同查阅、解读、研究数学课程标准,发现《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六个核心词“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应用意识和推理能力”,到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标准》)则变成了十个核心词“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和模型思想”,其中就多出了“运算能力”.我们又从《〈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中进一步理清概念:运算,是根据一定的数学概念、法则和定理,由一些已知量通过计算得出确定结果的过程;运算技能,是能够按照一定的程序与步骤进行运算;运算能力,不仅会根据法则、公式等正确地进行运算,而且理解运算的算理,能够根据题目条件寻求正确的运算途径.经过解读、研究,我们认识到,首先,教师教学中务必要重视计算问题;其次,运算不能仅从操作层面进行训练,要让学生“明算理,懂算法”;再次,让学生在计算中学会运算,提升运算能力,实现从简单操作到灵活变形.使学生在运算的过程中学会理性思维和逻辑思维,做到运算问题“先思后算”,养成解决数学问题“先思后做”的习惯.当学生运算过程中想明白了道理,理清楚了思路,书写才会规范,才不会出错.教学中的困惑,要找到破解的方法,就需要不断地研究数学、研究学生、研究教学.

2.源于名师专家的引领

工作室一次活动中,随机听了一位教师的课,内容是苏科版教材八年级上册“1.2全等三角形”.课堂上执教教师处理得比较快,重点是让学生记住全等三角形的定义、全等三角形的性质,以及如何找几种类型三角形的对应角和对应边.新课结束后离下课还有15分钟,执教者又讲了与本节课知识毫无关系的几道题目.课后执教教师这样解释:这节课内容没有什么内涵,且不是“全等三角形”的重点,简单处理即可,重点是让学生把该记的记住,多讲题目.

工作室主持人也教初二年级,恰好学校统一讲“全等三角形”的内容.主持人抛出如下问题: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重点是什么?如何设计和实施这节课的教学?如何理解《标准》中“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怎样落实“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主持人要求工作室成员认真研读教材和《标准》,并决定工作室在自己的学校继续活动,由工作室两位教师同课异构上课,教学内容仍是“全等三角形”,每个人都要准备,上课前30分钟上交教学设计,上课前10分钟抽签确定讲课教师.

上课前,主持人查看每个人的备课情况,从教学设计看与执教教师的课相比有了很大的改变,不再是让学生简单地记住全等三角形的定义、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如何找几种类型的对应角(对应边),重点着力于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其中一位讲课教师设计的一道题目引起了工作室成员的关注,题目是这样的:如图2,已知△ABC≌△EDF,点C,F 在AE上,AC=9,∠A=50°,∠D=105°.

图2

没有结论,没有问题,这是什么题目呢?原来设计者的目的是想让学生发现问题并能提出问题.设计教师根据本节课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结合《标准》要求“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巧妙地设计了这样的一个问题,目的不在于学生提出来多少问题、会解多少问题,而是引发学生的思考.有提出求线段长度、求角的度数,有提出证明线段相等、线平行,还有,还可能……一旦学生的思维阀门被打开,提出的不仅是一个问题,解决的也不是一个或几个问题,他们是在用眼睛观察、用大脑思考,用类比的方法将知识进行迁移,尝试着探索解决一类问题的方法.执教教师这样设计,得力于工作室平时的教学研讨及思维碰撞,得力于工作室主持人平时的引领.《标准》倡导的问题意识及好的教学理念要在细节上得到落实确实需要一线教师的研究、领悟和践行.

小到备课组、教研组,大到学校、区域教育系统,各类的研讨会、培训会,以及名师工作室的研讨活动,都是教师学习、领悟,以及专业成长与提升的好机会.

3.源于不断的学习与探索

一线教师对《标准》和相关理论的学习是必要的,主流专业杂志上教育教学的文章是作者教育教学的心得、体会和感悟,可以不断地学习、借鉴和吸收.譬如专业文章出现的“PCK(即学科教学知识)”等专业术语,就应该采取链接式阅读,查阅相关的专业书籍及相关研究人员的文章等,这样不仅熟悉了“PCK”,还能进一步了解到MCK(即数学内容知识)、MK(即数学学科知识)、CK(即内容知识,亦即关于学生的知识或有关数学学习的知识)、MPK(即数学法知识)、MPCK(即数学教学内容知识)、PK(即一般教学法知识),以及TK(即关于教育技术的知识)等,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弄清楚教师的核心基本功是什么.教师的知识需要不断更新和充实,并要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深化.笔者接触到的特级教师、名师不仅教学能力强,更是善于学习的人.

三、借助研究成果促进课堂教学

教师的教学能力要在教学的实践过程中,通过学习和反思来不断提高,要将教学研究能力转化为教学力.可以把自己的研究成果进行转化,也可以借鉴别人的研究成果,把别人研究的优秀成果或做法应用于教学实践中,并结合自己的教学情况进行合理优化.

1.运用已有研究成果促进教学

现在优秀教学资源很多,名师的教学经验,名师或教育教学专家的研究成果都有值得学习和借鉴的价值.实践证明,学习、研究和借鉴别人的研究成果为课堂教学服务既是必要的又是可行的.根据自己的教学对象和教学实际选择已有的研究成果来为教学服务.做到在实践中进一步理解、领悟和应用,这样就会不断强化内功,提升教育教学的内涵.例如,江苏省教学研究室主办“名师课堂”节目,是特级教师、名师对课堂、对教学研究的结晶,可以通过收看这一节目来提高自己设计教学、实施教学的水平与能力.杂志上刊登的“合作学习”“微探究”等相关课堂教学的做法与经验可以借鉴、迁移到自己的课堂教学中.作为一线教师应该做的是如何把别人优秀的教学资源内化成自己的,而不是简单地照搬或模仿;如何将自己已有的教学优势与经验变成下一步前行与成长的阶梯,而不是简单的重复.别人或已有的优秀教学方法与经验的借鉴和应用要注意接地气,避免“水土不服”.

2.用研究的方法促进教学

教学是科学,需要不断地研究和创新.对课堂教学中的选题也要进行研究,课堂检测不仅是对学习内容的评价与检验,更是对学习者的鞭策和激励.“在△ABC中,点O是重心,DE经过点O,且平行于BC交边AB,AC于点D,E,则S△ADE∶S△ABC=___.”这是初三集体备课学案上的一道课堂检验题,甲教师直接拿来用了.乙教师为这道题动了不少脑筋,自己的班和甲教师的班都是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怎样才能会做这道题?先是想着删去,后来增加图形,还在纠结中,甲教师讲完第一节课回到办公室,乙教师主动咨询学生解答该题的情况,甲教师不停地抱怨道:真是气死人了!多难的题呢,没有一个会的!到了乙教师的课堂上却有了新的变化,一道题变成了三个问题.

(1)口答:什么是三角形的重心?

(2)在△ABC中,点O是重心,如图3,求证:AO∶AF=2∶3.

(3)如图4,DE经过点O,且平行于BC交边AB,AC于点D,E,则S△ADE∶S△ABC=___.

图3

图4

第(1)小题是回顾概念的口答,学生即使是记住的也能回答上来;当乙老师看到部分学生顺利解决第(2)小题而个别学生还找不到思路时,让先知先觉者说出解题思路:证明线段成比例应该找平行或三角形相似,根据三角形中线和中位线可以连接BO并延长交AC于点E,再连接EF即可(如图5).这样后知后觉者在先知先觉者的带领下不仅解决了第(2)小题,第(3)小题也会了.

图5

一个问题两种处理方式,两种教学结果.当然,借助教研促进和提升驾驭课堂的能力,以及教学水平的方式、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肯研究并且会研究既促进了课堂教学,更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在教学过程中研究教学才能找到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策略和方法.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李渺.数学专业师范生MPCK发展“五步曲”[J].数学教育学报,2013(1):23-26.

2017—03—21

庞彦福(1962—),男,中学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主要从事中学数学教育教学研究.

猜你喜欢

名师运算教研
重视运算与推理,解决数列求和题
研学农谷 产教研学
有趣的运算
名师简介
名师简介
名师简介
名师简介
赋能:教研转型中教研员的应然追求
“整式的乘法与因式分解”知识归纳
教师到底需要怎么样的教研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