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服务在高考填志愿中服务的心理学意义探讨
2017-06-20倪正鹏
摘 要 有关高考志愿填报影响因素有很多研究,如家长文化程度、信息获得途径、对院校和专业的理解程度等。但从大数据应用服务角度来探讨其心理学意义的研究甚少,既有学生高考分数在全国、全省和地区里面的位置分布,增加其报考成功率等传统服务;更重要的是通过大数据心理人格测评和兴趣爱好倾向测评,科学的选择自己喜欢并且适合自己的专业,从而让高校专业和自己兴趣爱好更吻合匹配,为大学有效学习打下了基础。
关键词 大数据 应用服务 高考志愿 心理学 意义
作者简介:倪正鹏,云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
中图分类号:G358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6.116
在信息科技飞速发展爆炸的今天,大数据应用与服务涵盖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支付宝、微信等;比如公检法案立案、侦查、审理各个环节的证据链形成的资源共享,以及全国同类案件的审理信息共享,大大提高了办案效率;又比如珠海市公安局在2016年通过大数据建立的各种预警警报模型等抓捕了海外多个电信诈骗团伙。总之,大数据应用与服务在日常生活领域、在各个职能部门系统内、在公共安全维稳方面正发挥着人工无法替代的积极作用。
但大数据应用与服务现今还没有很好的为高三学生高考后填报志愿服务。众所周知,高考在中国有其特殊的使命和意义,传统认知里有“一考定终身”的说法,即使在当下,高考也是人生中最重要最公平的一次考试,它不分贫富贵贱、荣辱美丑,只评分数说话。高考完后如何根据自己的分数选择一所适合自己的学校和专业,这对很多人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全国几千所大学,专业数更是数不胜数,如何快速有效的在这么庞大的信息量里挑出适合自己的信息,单评家庭人工脑力、主管评估和经验决策,难免有点选择困难。如果简单粗糙决定,不可避免有很多学生在进入高校后复出了代价——比如自己的分数原本可以上更好的学校但由于决策失误只能降低档次,到当下的大学读书,而又无法接受现实,只能生活在遗憾中……,这是有连锁反应的,继而不适应学校的环境,不好好读书,终日惶惶惚惚,混日子,把大学日子过得一塌糊涂,把青春浪费得令人心疼。
以上还是其次的,对很多中国高三学生来说,选择读什么专业才是另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我接触和访谈过很多当事人,他们对当下正在读的专业缺乏认同度,换句话说就是不喜欢这个专业,当问其为什么选这个专业时,多数人的回答趋于同质性——报志愿时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稀里糊涂填的。
鉴于以上原因,笔者认为有必要把“大数据+心理学应用与服务”为高三学生和家长高考完后提供有效科学精准匹配的服务,避免人生发展走弯路。
一、高考志愿填报现状分析
(一) 认知粗浅,填报科学性、精准性有待提高
通过大量文献数据查阅和在校大学生既往高考志愿填报访谈,很多人对高考志愿填报所表述的信息分析来看,在访谈时回答问题的表现:一是信息量有限,二是信息从众,缺乏独立见解。由此可以判断其认知是粗浅的。
还有大部分人回答问题时盲目性、主观性很强,问题主题指向性不明确,依据、出处模糊不清。
(二)高校专业目录繁多,对自身喜爱專业缺乏深度理解
全国高校2800多所,根据教育部公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全国共开设506种本科专业。根据教育部公布的《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 (试行)》,全国共开设532个高职高专专业。 如此海量的信息,对于还未涉世的大部分高考学生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如何筛选,如何加工……;即使有父母参与,单凭人力也无法处理这些信息。
其次,由于教育和各种社会原因,很多学生对自己到底读什么专业并没有一个明确的指向性。根本不清楚自己真正喜欢什么,适合什么;人云亦云,从众,盲目跟风、道听途说、断章取义……等心理信息加工机制就会左右人的判断,犯下了专业不对口的原罪。
再有,很多人对专业的认知仅仅停留在名称概念层面,对所选专业成立的背景,专业前景怎么样,专业就业怎么样,专业课程设置——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的设置情况等并没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三)父母干预过多,让孩子背负了成长代价
当下时代很多高考学生绝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对父母的依赖远远高于任何一个时代。在子女成长的任何时刻,很多父母包办过度,高考志愿填报也不例外。
父母仗着自身的社会经验为子女的高考志愿做出决断选择不一定就适合孩子,这样做的直接恶果就是孩子进入大学由于不喜欢学校,不喜欢专业,而又不得不面对时只能消极对待,学习效果可想而知。这也是近年大学教学质量滑坡的重要原因之一。
(四)学校高考志愿填报信息指导不足,服务不到位
由于教育资源各地分布不均,学校客观上存在优劣之分;好学校高分段多,一般学校中间分数段多,各地县市一中、二中则是低分段偏多。高分学生在一本范畴内如何填报中意的学校和专业,中间分数段的学生如何填报好二本学校和专业,低分数段如何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三本和高职高专;对所有学生和家长都是个挑战。
但如何保证高考分恰到好处与招生院校和专业精准完美匹配,单凭学生自己、学生家长和老师是无法有效完成这一使命的。但现实情况很多学校并没有从学校层面组织专业力量对学生进行有效辅导,而是单纯靠班主任、信任的科任老师提供的建议进行填报,遗憾的概率难免会增高。所以,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应该在职权范围内邀请专业人士对学生进行高考志愿填报的专业辅导。
二、大数据信息支撑有助于高考志愿填报定位精准
(一)科学建立档案,高三全程跟进评估,时刻准确定位
高三开始就对学生进行人口学等基本资料的采集并录入,建立起每个学生的数据档案。之后的每次周考成绩、月考成绩、区域统考成绩和省统考成绩都分别录入到系统中。根据统计学的原理,对学生考试成绩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给出学生每次考试变化(退步、进步)的分数统计学意义,并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调整,如是否偏科了,语数外和统考科目分值比重是否合理(各个科目在高考总分中的贡献值不一样)。让学生清楚的知晓自己在全国高三学生中的位置,全省高三学生位置和本校位置,并设定一个预期目标(类同于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
(二)大数据运算建立各种数据模型,满足学生和家长各种需求
通过历年高考原始数据和学生基本数据相结合,研发出各种数据模型,再把各种数据模型关联,最终在各个数据模块的综合运算分析下,筛选出适合学生高考分数就读的院校和专业。比如可以开发以下这些数据模块:
“专业大全”数据模型——把全国高校开设的所有专业都罗列其中;“专业排行榜”数据模型——详细解读个专业学科,包括专业成立背景、专业近年就业情况、专业开设的课程以及专业培养计划等;“能上的学校”数据模型——根据以往高考成绩提供的数据,高三学生每次周考、月考和统考的成绩都可以在该数据模型中高职学生能上的学校有哪些,给学生一种实实在在学在当下的体验。“测量录取概率”数据模型——在“能上的学校”数据模型的基础上,把数据分析精细化,让每次周考、月考和统考的成绩用比例、概率显示出来,增进学生对分数实际意义的解读,当让最后高考成绩志愿填报该模型也将发挥重要作用,这也是大数据与人工脑力劳动的本质差异之一。“模拟填志愿”数据模型——让学生在该板块真真切切的感受和体验高考志愿填报的整个过程,如何合理安排提前批次录取院校、一本重点院校第一志愿和平行志愿、二本院校第一志愿和平行志愿,三本院校和高职高专的选择填报;让学生从一个粗浅的认知变成一种真切的参与,提高志愿报考效率。
(三)大数据提供全国各个院校和专业的发展前景与就业情况
高校专业的设置本身的重要使命就是为社会发展提供需要的和可用的人才,所以每个专业的开设都要考量其社会需要性。但近十年由于高校的大规模扩招和社会急剧的发展变化,在这个时代进程中,不可避免的造成供需矛盾。
首先,扩招带来的一个弊端就是同质专业增多,结果就是培养的学生供大于求,这也是造成当前社会比较突出的一个问题——大学生就业困难。其次,由于社会发展急速,高校专业开设远远跟不上社会发展需要,造成有些行业人才紧缺。
基于以上原因,大数据运算很好的解决了人们的一些困惑,它会实时提供每个专业的基本情况,包括就业率,就业质量,就业对口率,就业行业分布等。让考生和家长在志愿填报的时候也把专业发展前景和就业情况作为一项重要指标来考虑。
三、大数据心理测量有助于学生了解自己、自己的兴趣和专长,增加专业选择的匹配性
(一)人格测量是学生从心理专业的角度对自己了解的一种科学途径
“人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人为什么活着,我是个什么样的人,我活着的意义是什么……”等类似于此的问题从人类起源的远古时期就伴随着每个时代的人。而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解读,哲学、宗教和文化试图都从各自的角度完美解答,让世人认可,但结果都不是很令人满意的,哲学费解,宗教玄乎,文化多元。
每个人都想真正本质的认识自己,都期望有一种理论、工具或技术来客观的测量和评估自己。但在人类学科的发展过程中,受制于各种局限,并不存在所谓的一种理论、工具或技术担当此任。所以即使是当下时代也存在着各种算命占卦、邪教迷信,满足人们的这种人之需求,哪怕不合理,但也有起存在空间。
心理学科一百多年的发展正努力完成的使命之一就是提供这种理论、工具或技术,心理人格测量就是满足这样的要求而产生的。心理人格测量与评估正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如大学生、中学生心理健康测评、军人入伍心理测评、服刑人員和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心理测评等。
经过大量文献查阅和调查,心理人格测量用在高考志愿填报这一领域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如何让高考学生对自己有一个真正本质意义上科学了解和定位,心理人格测评提供了可能性。当让根据心理学人格理论有“大五人格”、“大其人格”、“十六维度人格”和“九型人格”等,测评心理量表有16PF、EPQ和MMPI等,不可能让每个学生把现有的人格测评心理量表都做一遍给出结论。而应该取其长,结合高考学生的实际情况对量表进行修订,然后再施测,才能有信度和效度。
(二) 霍兰德职业兴趣倾向测验是学生从心理专业的角度对自己兴趣爱好了解的另一种科学途径
很多人对自己的兴趣爱好并不是真正了解,尤其是心理学意义上的了解。自己到底喜欢什么专业,什么职业,困扰着每一个将要填报高考志愿的学生。科学的心理测评为这种困扰找到了解决的办法,“霍兰德职业兴趣倾向测验”就是专门为解决这种情况而产生的。
通过该心理量表测评,学生就基本大致对自己的兴趣爱好有了了解,然后通过大数据运算,把学生自己的兴趣爱好与高校专业进行各种数据的对比,筛选出适合的专业,缩小了学生的选择范围,大大提高了效率,并且对筛选出的适合专业权重进行计算,对院校和专业进行排序,使学生一目了然。
四、结合大数据运算提供的科学精准有效信息,合理安排志愿填报,把高考分数的最大价值体现出来
(一) 结合心理职业倾向测验,合理填报提前批次的本科录取
本科提前批次录取顾名思义录取时间是最早的,一旦被提档,其他一本志愿就没有机会,所以,该志愿应该对考生来说是重中之首。考虑应该周全无一虑,志愿填报应该满足至少两个条件:一是该志愿是考生心理测评中和自我经验中最喜欢的院校和专业;二是该志愿的期望值应该稍稍高出高考分数实际报考值,万一就够着了呢,不是把高考分数效用最大化了吗?
(二)结合心理人格测评和职业倾向测评,科学安排一本和二本第一志愿和平行志愿
因为提档和录取顺序的原因,所以一本和二本志愿的填报指导思想大同小异。当然主要取决于考生分数的高低来重点选填一本还是二本,如果是一本线以上,那填报的重点当然是筛选一本第一志愿和平行志愿,只是填报时要心理留个底,万一一本院校和专业录不上,二本第一志愿就显得很重要了;所以对于高考分数超一本的人除了结合高考分数本身因素外,第一志愿和平行志愿的兴趣选择、专业前景的权重就要做出区分了。同理,如果高考分数仅够二本线,一般来说一本院校和专业的报考机会几乎为零,不用过多考虑一本填报,只要科学合理填报二本第一志愿和平行志愿即可。
(三)结合心理人格测评和职业倾向测评,科学填报三本或高职高专
在我们国家,由于社会文化的影响,只有本科才是大学,所以三本就是在这种社会需求中诞生了。在二本线和专科线之间取一个分数段就叫三本,但这并不是全国现象,只是少数几个省而已,云南省今年也取消了三本录取,即从此云南不存在有三本之说,三本终将成为一个传说。所以三本的志愿不填报在此就不赘述了。
至于高职高专,一定要优先考虑专业的社会需要性,其次是自己的心理人格特点和兴趣爱好相结合。国家近年来开始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很多高职高专都将面临机遇和挑战,所以选择一个一般的二本专业还不如选择一个有发展前景的高职院校专业。
总之,本文从高考现状情况分析出发,分析出了影响高考志愿填报的因素有认知粗浅,填报科学性、精準性有待提高;高校专业目录繁多,对自身喜爱专业缺乏深度理解;父母干预过多,让孩子背负了成长代价;学校高考志愿填报信息指导不足,服务不到位。这些影响因素铺垫出了大数据的科学心理测评为家长和学生提供了另外一个解决高考志愿填报困惑的视角,并且具体运用到志愿填报的实际操作过程中,其意义在于让高考志愿填报尽可能的和学生自身心理特点结合起来,适合学生,让学生了解自己内心真正喜欢的专业是什么。从而也就为大学学习质量打下了基础,往大方向说也就是为国家和社会培养真正有质量的人才。所以从心理学的角度考量高考志愿的填报,其社会意义是非常重大的。
注释: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站.http://www.moe.gov.cn/.
参考文献:
[1]康乐、哈巍.高考志愿填报改革对录取匹配质量的影响.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2016.
[2]刘文晓.高等教育个人选择中的信息问题研究.华东师范大学. 2016.
[3]顾胜贤、饶莹心.地方本科院校生源质量的影响因素及对策分析.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
[4]游涛、方胜兰.高职学生的高考志愿填报行为及其影响因素.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
[5]张方圆.准大学生高考志愿认知及满意情况的调查与分析.科教文汇(中旬刊). 2016.
[6]杨东京.高考志愿填报中高中生自主选择能力的调查和培养路径研究.四川师范大学 . 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