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西藏大学藏汉族大学生的相处现状
2017-06-20马天钰
摘 要 我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民族团结、民族平等和各民族共同繁荣,是关系到我们国家命运的重大课题。校园是社会的缩影,尤其是在民族高校,少数民族与汉族的相处更是关系到民族相处的大局。文章选取西藏大学为研究试点,以西藏大学藏汉族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和访谈等方法搜集藏汉族大学生对彼此之间相处现状的看法,了解藏汉族大学生相处的现状、特点。
关键词 藏族 汉族 大学生 相处现状 相处特点
作者简介:马天钰,西藏大学政法学院。
中图分类号:G7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6.115
一、 前言
(一)选题依据
1.选题的目的
本文选取西藏大学为研究试点,探究西藏大学藏汉族大学生相处的现状、特点和影响因素,为日后学校主管部门和辅导员引导大学生和谐相处提供一定的理论借鉴。
2.选题的意义
深入了解西藏大学藏汉族大学生相处的现状,有助于提高育人和管理上的针对性;深刻理解西藏大学藏汉族大学生的相处的特点,有利于提高教育和管理对策的合理性和有效性;为西藏大学构建和谐的民族关系提供理论依据。
3.选题的特殊意义
西藏是藏族的聚居地,由于民族文化等因素的影响,藏族人民的生活、交往、思维方式与其他民族有着显著的不同。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汉族来到神圣的西藏。他们在促进西藏各项社会事业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如何与藏族同胞相处的问题。作为西藏大学的在校学生,经过四年的学习生活,我深刻的感受到藏汉族大学生在一些方面存在着差异,并且这些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藏汉族大学生的交流交往。本课题的研究可以促进西藏大学藏汉族大学生交流交往,優势互补、求同存异,是西藏大学藏汉族大学生融洽相处的需要,又是维护校园稳定、民族团结的需要。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与本课题较相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族群关系与族际社会交往两大方面。
长期以来学术界开展了大量有关种族和族群关系的社会学和人类学研究,将族群之间的社会交往作为衡量族群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进行理论和实证研究。美国学者罗伯特·帕克(Robert.E.Park)提出民族关系的发展要经历四个阶段:竞争、冲突、调适、融合,他认为社会交往是民族融合的基础;还有学者提出了民族“分离指数”计算指标,用以衡量种族、民族的隔离程度,同时间接反映民族关系的状况。
2.国内研究现状
经过大量的搜集整理,我们发现目前在学术界民族地区关于高校民族团结教育、建设和谐民族关系的文章很多,还有部分关于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文章,其阐述的观点是:
观点一:民族团结的研究现状
覃红在《必须重视在大学生中开展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分裂的教育》中,谈到当前高校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复杂性:西方敌对势力和“三股势力”利用民族、宗教问题加紧对我国推行“西化”、“分化”;王华敏在《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探析》中指出当前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存在的几个问题:第一,具体工作落实不到位;第二,关照学生利益不足;第三,教育活动不够丰富多彩。
观点二:高校大学生和谐民族关系的研究现状
新疆师范大学某硕士学位论文《长治久安视域下促进新疆大学生民族关系和谐共生研究》中客观分析了新疆高校大学生之间交往交流与交融的现状;2007年许才明在《试论我国高校民族学生和谐关系的构建》中从多个方面阐述了如何构建和谐民族关系。
观点三:大学生交往现状
张瑜在《大学生宿舍人际相处主观影响因素问卷的编制》中从主观方面分析了影响大学生人际关系的主观因素;余玲在《中央民族大学大学生社会交往的民族取向研究》一文中以中央民族大学本科三年级的部分民族在校生为对象探讨各民族大学生在社会交往过程中的民族取向及影响因素。
可以看出:学者们都是从民族关系、社会交往角度来探讨相关问题,虽没有直接涉及到与本课题有关的相处方式研究,但间接的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多样的研究角度和理论参考。
(三)相关概念的界定
“相处”、“相处特点”概念的界定:
1.相处:是指共同生活、相互交往,是指人和人之间的社会交往,这种交往涉及言谈举止 。
2.相处特点:是指人们在共同生活,相互交往的过程中所具有的特殊之处。本文所说相处方式就是指西藏大学藏汉族大学生在相处的过程中具有的特殊之处。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文的研究对象涉及西藏大学在校的所有大一到大四的藏汉族大学生。包括新校区、老校区、财经校区、林芝校区等所有西藏大学的学生。由于各种条件限制,所抽查的对象不包括财经校区和林芝校区。
(二)研究方法
1.文献查阅法:本文根据所要研究的目标,通过西藏大学图书馆的书籍、中国知网里面的硕士、博士期刊文献研究中获取所需要的相关资料,并查阅诸多有关大学生相处方式,少数民族学校学生相处方式方面资料研究,获取并分析其中主要的因素,并进一步了解目前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对所有的资料和数据进行分类归纳,整理出相关的信息,力求为文章的整体研究提供合理、科学的理论支撑。
2.调查,访谈法:通过发放调查问卷,进行面对面,一对一的访谈。深入了解西藏大学藏汉族大学生的相处现状。
3.比较分析法:在经过调查,访谈之后对数据进行整理,通过比较西藏大学各学院,各年级以及不同民族的相处现状,总结出西藏大学藏汉族大学生的相处特点。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西藏大学藏汉族大学生相处现状分析
1.在总结调查问卷的过程中发现,藏汉族大学生对于“结合您自身的经历,您认为当前西藏大学藏汉族大学生是怎样相处的”这一开放题,给出的答案大同小异,基本上包括以下7种观点:
观点1:西藏大学藏汉族大学生在一起相处的很好,双方亲如一家。
观点2:西藏大学藏汉族大学生相处的比较好,双方在相处中能够相互帮助、相互理解、相互学习和交流彼此的风俗文化和兴趣爱好。
观点3:西藏大学藏汉族大学生相处的不错,双方虽然有民族差异,有时难免有小摩擦,但仍能相互包容。
观点4:西藏大学藏汉族大学生相处的不太好,双方有隔阂,保持一定距离,缺乏深入交流。
观点5:西藏大学藏汉族大学生相处的不好,双方以各自利益为主,无甚交流。
观点6:西藏大学藏汉族大学生相处的很不好,双方各自为营,不接触不交流。
觀点7:西藏大学藏汉族大学生的相处跟民族因素无关,与内地并无差异,不分民族交朋友。
2.其中,持第一种观点的占总数的63.3%,女生多男生少;藏族多汉族少;大一、大四多,大二、大三少,对藏汉族大学生的相处方式的认知上,总体较好,总体上对民族差异持尊重态度。
持第二种观点的占总数的14.6%,男生多女生少,藏汉族基本持平,大一最多,其次是大三、大二,大四较少,差别都不大,对藏汉族大学生的相处方式的认知上,总体较好,总体上对民族差异持尊重态度。
持第三种观点的占总数的11.1%,女生多男生少,汉族多藏族少,大四最多,其次是大一、大二,大三最少,对藏汉族大学生的相处方式的认知上,总体较好,总体上对民族差异持尽量尊重态度。
持第四种观点的占总数的4.9%,男生多女生少,汉族多藏族少,大二最多,其次是大四、大三,大一最少,对藏汉族大学生的相处方式的认知上,总体上视情况而定为主,对民族差异持尽量尊重态度。
持第五种观点的占总数的2.9%,男女基本持平,汉族多藏族少,大二最多,其次是大三、大一,大四最少,对藏汉族大学生的相处方式的认知上,总体不太好,总体上对民族差异持视情况而定的态度。
持第六种观点的占总数的2.1%,男生多女生少,汉族多藏族少,大三最多,其次是大二和大四,大一最少;对藏汉族大学生的相处方式的认知上,总体不太好,总体上对民族差异持尽量尊重的态度。
持第七种观点的占总数的1.1%,男女持平,汉族多藏族少,大一到大四基本持平,对藏汉族大学生的相处方式的认知上,总体较好,且对民族差异持尊重态度。
3.综合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
总体上,西藏大学藏汉族大学生的相处方式:以“西藏大学藏汉族大学生相处的比较好,双方在相处中能够相互帮助、相互理解、相互学习和交流彼此的风俗文化和兴趣爱好”为主。
具体来看,西藏大学不同学生的相处现状不同:女生跟另一个民族的大学生相处的好的人数,比男生跟另一个民族的大学生相处的好的人数多;藏族大学生跟汉族大学生相处的好的人数,比汉族大学生跟藏族大学生相处的好的人数多;大一和大四的藏汉族大学生相处的比大二和大三的好。
(二)西藏大学藏汉族大学生相处特点分析
1.西藏大学藏汉族大学生相处的共有特点:
(1)相处的渠道较少,且大部分通过日常接触,如上课占40%,或者通过学校各类活动、社团各类组织占28%。
例如,问卷第22题为:您一般通过什么渠道与藏族(汉族)同学交往?(可多选)
如图1所示:
图1
(2)相处的场所较单一,有42%的大学生跟另一个民族的同学相处的主要场所是宿舍,有36%的大学生跟另一个民族相处的主要场所是教室。
例如,问卷第25题为:您与藏族(汉族)同学交往的最主要场所是什么?(可多选)
如图2所示:
图2
(3)相处的内容以表面交往为主,很少深入内心去交流,生活方面的接触最多,其次是娱乐、学习,情感方面的最少。
(4)相处的频率一般,在平时休闲时间里,有46%的大学生偶尔会与另一个民族的同学在一起,有35%的大学生会经常跟另一个民族的同学在一起。
例如,问卷第23题为:平常休闲时间,您会与藏族(汉族)同学在一起吗?(如一起吃饭、谈天、逛街、娱乐等)(可多选)
如图3所示:
图3
2.从民族、学院、年级的角度分析西藏大学藏汉族大学生的相处特点:
(1)从民族上分析:通过对西藏大学藏汉族大学生的相处现状的分析,我们发现,在跟另一个民族相处的关系上,藏族大学生比汉族大学生相处的好。这是因为,在跟另一个民族的大学生相处的意愿上,汉族大学生比藏族大学生的意愿强烈;在对另一个民族的风俗文化和民族特征的了解程度上,藏族大学生比汉族大学生了解的多;在相处过程中,汉族大学生比藏族大学生的主动性强;在室友的选择上,藏族大学生比汉族大学生更倾向于本民族的同学;在相处过程中,藏族大学生比汉族大学生更看重看中兴趣爱好、处事作风、对民族差异的包容性等因素,而汉族大学生更看中个人的性格、能力、处事作风等因素。
(2)从学院上分析:通过按比例发放调查问卷,我们发现在理工类学科较多的西藏大学新校区,藏汉族大学生可以很好的相处,并一起学习科研项目,进行研究,相处的很好。
例如,问卷第19题为您身边汉族同学与藏族同学有没有起过冲突?其中新校区各学院中选择没有的比例要大于老校区。如图4所示:
图4
(注:其中A为新校区,B为老校区。)
但是调查中还发现在文科类同学较多的老校区,藏汉族同学在相处的过程中还是存在一些矛盾,主要矛盾是由于大家大多都是学习文科的同学,思想比较感性,在一些问题的处理中容易钻牛角尖,使小问题变成了大的矛盾。
(3)从年级上分析:在调查的过程中发现西藏大学各个年级的藏汉族大学生在相处的过程中也是存在一定差异的。主要的差异存在于年龄的不同,接触社会的程度不同,在与人的相处方式上的不同。还有就是来学校的时间长短不同,对于一些事物的新鲜感,对于民族之间的差异的了解程度也是影响他们相处的重要因素。在调查的过程中发现,藏汉族大学生相处中矛盾多发的年级是大二和大三。
大一年级的大学生由于刚到学校对什么都是陌生的,对于民族差异沒有过多的了解,在相处的过程中都会略带探索和好奇的眼光,所以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会选择直接的相处方式,有什么不懂的都会直接说,直接问。
因此,大一藏汉族大学生相处的过程中大都是真心的相处。大二年级和大三年级的同学已经有了比较强的认知能力,对于民族差异也从一开始的知之甚少发展为知道一部分,但是了解不深,很多不理解的地方也不愿主动去了解,所以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会有自己的选择和个性。这就造成了大二和大三的藏汉族大学生的相处的不稳定性和矛盾性。
大四年级由于已经比较成熟,经过长时间的接触,一方面对彼此的风俗文化有了较全面的了解,对民族差异也学会了包容和理解;另一方面理解之后更看重个人因素在藏汉族大学生相处中的重要性,比较注重彼此的兴趣爱好、脾气秉性,所以大多选择跟自己聊得来,处得来的相处;还有一方面,大家想着快要毕业了,没有必要因为一些小事而生气或引发冲突,对于生活中的小摩擦也更多的用包容心去对待,在与另一个民族交往的过程中,会尽量避免矛盾的产生,总体上大四的藏汉族大学生可以很好的进行相处。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西藏大学藏汉族大学生的相处现状受到校区不同、年级不同、从小生活的环境的不同、相处时间的长短、对民族差异的了解程度和态度不同、还有个人的兴趣爱好和脾气秉性的不同等多方面的影响。这些因素使得西藏大学藏汉族大学生在相处的过程中有时可以很好的相处,有时又存在一定的矛盾。总的来说,西藏大学藏汉族大学生的相处是在和谐相处的基础上存在一定的问题。
西藏大学藏汉族大学生,不管是藏族大学生还是汉族大学生,在相处中都或多或少的带有一定的选择性。有的因为民族差异、有的因为生活上的小摩擦、有的则是因为兴趣爱好和脾气秉性而带有选择性的跟另一个民族的大学生相处。对彼此风俗习惯的不了解和不理解,双方都不能宽容的对待对方,导致了藏汉族同学在相处的过程中容易产生矛盾,不能够和谐的相处,使得西藏大学藏汉族大学生的相处存在问题。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彼此相处时间的增加,对彼此的风俗文化的了解、尤其是对彼此的脾气秉性的了解,越来越多的藏汉族大学生能够在尊重民族差异、宽容生活上的小摩擦的友好相处的基础上,选择跟自己有相似的兴趣爱好、脾气秉性的同学进一步的相处。
(二)建议
建议学校多开展有助于促进藏汉族大学友好相处的活动,增进藏汉族大学生的友谊;学生之间应该进行更加深入的交流,了解彼此的文化、习惯,为创造良好的相处提供前提条件 ;学生应该学会包容彼此的差异,在看到差异、理解差异的基础上寻找彼此的共性,如兴趣爱好等,在现有的相处基础上更进一步。
注释:
资料,汉典.
刘强.如何培养大学生的交往能力.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7(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