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答高三历史选择题应遵循的几个原则
2017-06-20常学江
常学江
[摘 要]近年高考中,历史选择题突出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与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学生做选择题时只有遵循符合题意、符合史实、题意全面、透过现象看本质、絕对化答案一般不选等原则,才能提高历史选择题的得分率。
[关键词]高中历史;选择题;原则
[中图分类号] G633.5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6058(2017)16008501
每年高考后认真分析学生的得分情况,会发现历史试题中选择题是学生拿高分的关键。历史选择题一般通过新材料,创设一个新情境,设置一个新问题,来考查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不管材料如何变,考查的历史基础知识不变,只要遵循几个主要原则,拿高分还是有可能的,下面就以近三年高考试题为例,总结做选择题的几个原则。
原则一:符合题意
[例题](2015年全国Ⅰ卷34题)1935年8月,美国国会通过法案,其中规定凡年满65岁的退休人员,根据原工资水平每月可获得一定数额的养老金。与该规定属于同一法案的是()
A.制订公平经营章程B.建立失业保险制度
C.提供农副产品补贴D.规定最低工资水平
[解析]这个题一看时间,就知道考查的是罗斯福新政。抓住退休人员、养老金这些关键词,结合所掌握的基础知识就知道该规定属于社会保障制度,而A、D选项是罗斯福在工业方面的措施,D选项是农业方面的措施,根据题意可以判断出答案是B。
[说明]运用这一原则时一定要抓住题中包含的时间、人物等历史信息,明白题意所指。
原则二:符合史实
[例题](2015年全国Ⅱ卷35题)如果以“两极格局的确立与解体”为题撰写专著,贯穿全书的主线应该是,美苏两国()
A.根本利益的趋同 B.军事冲突的加剧
C.国家实力的消长 D.敌对意识的淡化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知道二战后至苏联解体的两极格局,是由于美苏两国国家利益的不同,逐渐以冷战形式对抗的国际关系格局,由此判断出A、B、D不符合史实,因此只能选择C。
[说明]运用这一原则要求学生的基础知识储备要过关。
原则三:题意是否全面
[例题](2014年全国Ⅰ卷25题)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来唐武宗又大规模地“灭佛”。这反映出唐代()
A.皇帝的好恶决定宗教兴亡
B.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
C.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
D.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
[解析]这道题包含三层意思,答案应该要把这三层题意都体现出来。选项B、D不能体现武则天时期的宗教情况,也就是不能体现第二层题意,属于题意不全面。选项A是现象,反映的应该是实质问题,所以答案选C。
[说明]这一原则一般适用于题意有两层或者三层的题目,这类题在表述时一般用分号。学生运用这一原则时关键是要看清题意有几层。
原则四:透过现象看本质
[例题](2014年全国Ⅱ卷29题)1926年,有报纸评论说:“自从蒋介石抬出三民主义,大出风头以后,许多人都觉得主义是值钱的,于是乎孙传芳标榜三爱(爱国、爱民、爱敌),东三省有人主张三权(民权、国权、人权)。听说四川有些军人到处请教人替他们想个主义玩玩。”这种现象反映了当时()
A.政治宣传促使各界思想趋同
B.标榜主义成为军阀自保的主要手段
C.民主思想已经成为社会潮流
D.各地军阀对三民主义理解存在差异
[解析]根据题意可知国民革命期间军阀们都标榜主义来换取民意,这一现象反映的应该是实质问题。选项A、D不符合史实,选项B是现象,因此正确答案是C。
[说明]题目中有“反映了”这样的词汇,大都可以运用这一原则。做这类题时,学生只要分清现象和实质,一般都不会出错。
原则五:绝对化答案一般不选
[例题](2016年全国Ⅱ卷25题)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
A.选拔最优秀的官吏B.鉴别官员道德水平
C.排除世家子弟入仕D.提升社会文化水平
[解析]这道题考查的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选项A、C的表述过于绝对化,因此排除不选。根据所学可知科举制通过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主要考查考生的文化水平,选项B可排除,所以正确答案是D。
[说明]在选项中如果有“最”“彻底”“完全”这样的词汇一般视为绝对化答案,都可排除不选。
总之,这些原则学生必须熟练掌握,一道选择题,可能会用到1~3个原则,只有灵活运用、反复训练、融会贯通,历史高考中才能取得高分。
(责任编辑 袁 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