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课堂问题教学法的运用
2017-06-20姜甫清
姜甫清
[摘 要]在初中历史课堂中,以问题引领教学的理念,是符合新课程改革要求的。初中历史教师可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设计出 “好问题”,还课堂给学生等途径开展问题教学,从而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问题教学法;初中历史;教学实效
[中图分类号] G633.5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6058(2017)16007701
近几年,问题教学成为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主流模式。问题教学法是指教师将教材的重难点以问题的形式呈現出来,让学生思考,从而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提高的方法。有不少教师对此进行了深入研究,认为将问题教学法应用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可以还课堂于学生,让学生真正地参与到学习活动当中。当然也有些教师认为,问题教学法不够成熟,不具备可操作性,需要进一步实践研究。那么,如何以问题引领历史课堂,提升教学实效呢?
一、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有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创设问题情境呢?一个好的问题情境,应该具备以下条件:一是问题要根据学情及教材来设计;二是问题要有思考的价值;三是问题情境可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课为例,对于这一课的知识点,教师比较容易提出相关问题,但是,如果问题提得过于简单,最终的教学效果会打折扣。比如,“八一南昌起义”这个知识点,如果教师只是问南昌起义发生的原因和经过,学生会感觉没有挑战性。但教师如果扩展一下,创设相应的问题情境,效果就大不一样了。教师可以先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一段视频:整齐的解放军队伍在嘹亮的《义勇军进行曲》中走过天安门广场。雄壮的歌声,加上强烈的视觉感观,学生兴趣盎然。接着,教师提问:八月一日是我国的什么节日呢?学生几乎异口同声地回答道:“八一”建军节。接着,教师提问:有谁知道“八一”建军节跟哪个历史事件有关?这个问题引发了学生的思考,促使学生走进文本,寻找答案,从而有效地切入了新课。然后,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及挂图等教具,帮助学生了解南昌起义的经过,并让学生思考:南昌起义之前,中国共产党有自己的军队吗?中国共产党几时有了自己的军队?这样,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在一系列问题的引导下,不由自主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从而完成了教学目标。
二、设计出 “好问题”,让学生勤思考
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否设计出“好问题”,是吸引学生参与课堂学习活动,勤于思考的关键因素。那么,什么是“好问题”呢?“好问题”要具备四个条件:一是针对性强,围绕教学重难点而设计;二是具体化,问题越具体,越能引起学生兴趣;三是有难度,问题不具备思考的价值,学生会不屑一顾的;四是层次性,教师创设的问题要有难有易。
以《全民族抗战的兴起》这一课为例,看看教师是如何创设出“好问题”的。在导入环节,教师以一张卢沟桥图片提问:图片中的建筑物,你能说出它的名字吗?问题简单,但直入主题,引出新课。也有一位教师是这样设计教学的,请学生听一段《义勇军进行曲》后提问:这首歌的歌词是谁写的?歌词为什么说到了中华民族最危急的时候?在那个时代,歌曲表达了人们一种怎么样的情感?这几个问题具有层次性,而且逐步加深难度,引导学生深层次的思考。问题提出来后,学生开始了分组讨论,课堂气氛热烈。有学生说,是田汉写的。有学生说,九一八事变后,日军侵入华北,中国有亡国灭种的危机。有学生说,这首歌表达了人们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在教学过程中,这样的“好问题”让不同学习基础的学生都可以参与其中,成功地引发了学生的思考,使教学实现了预期目标。
三、还课堂给学生,让思考有时间
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还课堂给学生,给予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容许学生犯错。学生在思考与犯错的过程中,逐步掌握了处理历史资料的能力及正确的思考方法,并有了自己的想法、观点,形成了正确的历史观。
以《抗日战争的胜利》一课为例,在导入环节,教师通过多媒体播放歌曲《团结就是力量》,并提出问题:这首歌曲创作于什么年代?然后由此延伸,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从会议的背景、时间、地点、主要内容等去了解中共七大会议。对于问题的探究,教师可以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即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交流等。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轻易介入学生的讨论中,只是适当的时候给予引导。当然,对于陷入困难的学生,教师则需要进行针对性的指导,但不是简单给出答案,而是教给其思考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相信学生的能力,给予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引导他们自主地解决问题并掌握课文内容。
总之,在初中历史课堂中采用问题教学法,符合新课程改革要求,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责任编辑 袁 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