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晨峰与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相关性分析
2017-06-20李丽英张晓林吴陶红刘利民
李丽英+张晓林+吴陶红+刘利民
【摘要】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晨峰和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2013年3月~2016年5月我院收治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61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是否具有晨峰情况分为研究组(具有晨峰症状)75例和对比组(无晨峰症状)86例。对两组患者血压、心脏超声指标进行对比。结果 研究组凌晨血压升高值为(38.31±3.76)mmHg,明显高于对比组的(15.73±2.17)mmHg;研究组凌晨收缩压为(152.82±15.31)mmHg,明显高于对比组的(140.62±13.31)mmHg,同时研究组各心脏超声指标均明显高于对比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晨峰症状可提升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
【关键词】原发性高血压;血压晨峰;危险因素
【中图分类号】R54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6.27.0.02
高血压属于典型的慢性疾病之一,其与高血脂、高血糖并称为“三高”,而且三类疾病可以相互作为合并症。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如在每日早6~10时收缩压上升14~80 mmHg,则可以判断为血压晨峰症状。具有该类症状的患者心血管疾病发生风险明显增加,而且对于心脏的损伤程度也明显提升。本文即是研究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晨峰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如下为具体研究方法和结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3月~2016年5月我院收治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61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是否具有晨峰情况分为研究组(具有晨峰症状)75例和对比组(无晨峰症状)86例。对比组男52例,女34例,年龄47~85岁,平均年龄(60.31±3.28)岁;病程1~26年,平均病程(10.37±2.82)年。研究组男45例,女30例,年龄45~86岁,平均年龄(60.19±3.39)岁;病程1~25年,平均病程(10.45±2.67)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采用全天连续性血压检测方式,以日本产便携式24 h全自动血压监测仪记录患者血压的变化,监测时间为当日凌晨6时到次日凌晨6时。使用仪器时需先将袖带固定在患者的左前臂上,之后启动设备,袖带自动充气后对收缩压、舒张压、心率等情况进行测量,日间每隔15 min测量1次患者血压值,夜间则将测量间隔延长到30 min,且每次测量完毕后自动将袖带内气体排出,以免夜间休息时上臂长时间压迫导致血液循环障碍[1]。另外,测量过程中将<70 mmHg或
>260 mmHg的收缩压数据、<40 mmHg或>150 mmHg的数据进行剔除[2]。其中具有晨峰症状的患者共75例,数据记研究组;无晨峰症状的患者共86例,数据记对比组。以心脏超声检查患者心血管病变情况,同时记录患者血压变化。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患者血压数据
将两组患者24 h动态血压检测数据进行整理,研究组患者晨峰血压升高值、日间血压和夜间血压均明显高于对比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心血管病指标
将两组患者心脏超声指标进行整理,研究组患者三项心脏超声指标均明显高于对比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 论
根据现代心脑血管疾病研究显示,患者病症的变化大多存在昼夜规律,即在日间和夜间会发生具有特异性的病变症状。其中心肌梗死、脑卒中以及心绞痛等病症均容易发生在清晨阶段,该时间段内患者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高于其它时段40%左右,心源性猝死发生率高于其它时段30%左右。同时,血压晨峰症状也与高血压患者合并心血管疾病有着密切的关联,该病症的原因有很多种,例如神经调节功能障碍,导致患者机体对于血液压力感知度下降,干扰了机体血液的自我调控机制,患者夜間血压异常下降,而到了清晨则呈现异常上升的情况[3]。同时内分泌激素失调也能导致该类病症,其中儿茶酚胺是调节人体血压的重要激素,血压晨峰患者清晨时儿茶酚胺的分泌量异常增加,同时肾上腺素被激活,导致血容量增加,进一步引发了冠状动脉紧张,促进了血压的升高[4]。从本次研究结果中可以看出,具有血压晨峰的研究组患者全天24 h血压值均高于单纯高血压患者,同时研究组患者左心室血管和室间隔病变指标均高于对比组,这就说明了血压晨峰症状对于原发性高血压合并心血管疾病具有一定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王 静,郭金昊,季倩倩,等.中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病人血压晨峰现象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6,14(13):1508-1509.
[2] 张子新,赵 丹,余陆娇.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及昼夜节律与左室肥厚的关系[J].中国心血管病研究,2013,11(06):413-418.
[3] 胡小亮,路方红,刘振东,等.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晨峰与脉搏波传导速度相关性研究[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1,13(11):986-988.
[4] 王 纬.年龄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晨峰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4(29):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