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
2017-06-20裴涛
裴涛
【摘要】好的课堂提问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问题、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但目前许多教师对有效提问的认识不足,存在着比较随意、有的问题过细、有的问题太浅、缺乏生活性等弊端,造成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低下,教学气氛沉闷,严重抑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剖析当前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精心设计问题,从提问的针对性、时机、梯度等几个方面来提高提问的有效性,以保证课堂教学的效能.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策略
《初中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有效的教学活动能够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而有效提问是开拓学生思维空间的重要途径之一.但在实际的教学中,存在着一些不如人意的地方,比如,有的提问比较随意、有的问题过细、有的问题太浅,这些提问不仅不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而且还降低了提问的有效性,同时还让一部分没有参与回答的学生的积极性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打击,这样的提问其实在某种程度上增强了这部分学生思考的惰性,反而帮了倒忙.为此,教师要对课堂中的提问精心设计,激发学生的兴趣与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更多的学生积极地参与学习过程.本人现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对初中数学课堂中的有效提问谈几点浅见.
一、有效的提问应有针对性
有效的课堂提问应该具有目的明确和紧扣学生实际的特点.为此,教师在课堂上的提问一定要有针对性,能激发学生们学习的主动性,能引导他们积极思考问题,使他们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中,能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活跃他们的数学思维.同时,教师在课堂上提问时的语言要结合初中学生的思维特点,顾及初中数学学科的特点,在表述问题时所用的语言要精练而且准确,不能模棱两可.
例如,提问:“看到此题,你能想到什么?”这样的提问缺乏针对性,太空,学生也不好回答.又如,“你能说出如图所示的两条线段之间有什么特别之处吗?”这个问题让学生摸不着头脑,不好回答.究竟是问这两条线段之间的数量关系,还是指这两条线段之间的位置关系呢?总而言之,明确、具体的提问才是有效的提问,才能为学生指明思维的方向,从而引导学生积极思维.
二、有效的提问应时机恰当
有些课堂大部分时间都是教师问、学生答,看起来表面上热闹,但却淹没了学生真正思考数学的时间.有效的课堂提问应该具有时机恰当的特点,不能整节课都是在提问.在提问时,还应注意初中学生的思维特点,问题由浅入深,从具体到抽象.教师应该尽量少问一些只需要简单背诵的或学生不用太多的思考就能马上回答的简单问题,而是应该在导入课题、课堂小结、教学重难点、学生有疑惑或者一题多变等关键处提问.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熟悉所教的内容,还要清楚初中学生的特点,能准确地抓住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同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还要抓住学生的心理,在恰当的时机提问.
例如,在學完“同类项”这一节之后,本人在课堂总结时给学生举了一个这样的例子:“前面我们学过的降幂排列就像是同学们按照个子高矮去排队,那么我们刚学习完的同类项可以比作什么呢?”问题提出后,学生们马上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学生们的发言异常活跃.生甲说:“就像是按照男生、女生来排队.”生乙马上说:“就像是给水果分类,橘子放一起,香蕉放一起,苹果放一起.”学生们充分发挥着他们的想象力,兴趣盎然.教师马上追问:“那么同类项的分类应该注意些什么呢?”这样的问题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的数学思维,同时,学生更能牢固地掌握同类项的分类问题.
三、有效提问应是有梯度的
有效的问题的设计应该满足所有学生的学习需要,使所有层次的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去.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注意梯度,设置难易程度不同的问题,让各个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所思考.同时,教师也应从学生的反应情况来选择回答问题的对象.如,有个别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没有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教师应用其他教学手段提醒,尽量避免指定他们回答问题.
例如,在教学“三元一次方程组”时,本人设计了三个层次的问题:
(1)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方法有哪些?
(2)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基本思想是什么?
(3)如何把三元一次方程组转化成二元一次方程组呢?
第一个问题非常容易,找基础薄弱的学生回答;第二个问题适当增加一点难度,找学习中等的学生回答;而第三个问题难度较大,找学习优秀的学生回答.三个不同梯度的问题让每一名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积极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不仅激发了他们探究数学问题的兴趣,还锻炼了他们的数学思维.
四、有效提问应设计成开放性的
初中生的思维特点是活跃、想法多样化,而开放性的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同时,开放性的提问不仅能增强数学课堂的活力,还能提高课堂的效率.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围绕某个知识点改变问题的条件、结论,或从不同角度设问,让学生积极辨析探究,从而不断加强他们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例如,在苏科版数学八年级上册中,学完全等三角形的所有判定方法后,本人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如图,已知线段AB,CD相交于点E,且AE=BE,请你添加一个适当的条件,使△ACE≌△BDE.
这是一个典型的开放性问题,问题的答案不唯一.学生既可以从边的角度去思考,也可以从角的角度去思考,甚至还可以考虑平行线.学生们对这个问题饶有兴趣,都能积极思考答案,积极参与讨论,课堂气氛非常热烈,在解决这个问题的同时也复习了全等三角形的所有判定方法,还有利于他们发散思维的培养.
五、有效提问应具有启发性
学生通过教师提出的问题展开学习思考,教师通过学生的回答把握教学效果.缺少启发性的问题时蹩脚的问题,教师所设计的问题要能够激活学生思维,使学生的思维空间不断扩展.由于初中学生的思维正处于发展阶段,在思考问题时往往不全面或遗漏某些条件,得出片面结论.在学习新知识时,不善于循序渐进,把握住要点和重点.如果教师能不断追问、质疑、概括、总结,学生就会全面系统地掌握知识并培养自己的学习能力.例如,在学习菱形的时候,让学生自己动手,利用割一割、拼一拼的方法,并适时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利用前面学过的平行四边形和矩形的知识来分析菱形.教师有序的启发,不仅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而且培养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教师要高效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就必须注重对课堂提问启发性的研究,切实达到“有效”的标准,真正具有启发性的有效提问应是能有效促进师生间互动、增强课堂教学实效性的问题.教师通过提问来启发学生发现问题,通过追问来启发学生发现认识过程中自相矛盾之处,从而掌握知识;通过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在自我评价与集体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中,有效提升自我学习能力.
六、有效提问应生活化
在实际生活中,数和形到处可看到,存在于生活中的各个角落.教材中也经常涉及许多和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因此,教师在平时教学中,要善于从生活实际中抽象出数学知识,并且将这些知识进行“生活化”改造,变成数学问题,使学生通过了解数学知识在实际中的广泛运用,学会用数学的思想和方法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例如,在学习相似三角形的知识后,本人向学生提出问题:“如何运用相似三角形的知识去测量学校最高的那棵松树的高度呢?”学生对这个问题都很感兴趣,纷纷想解决这个问题,于是本人把他们分成8个小组,各组探究不同的做法.学生们的探索十分热烈,而且提出了多达5种不同的操作方案.这5种方法都能达到目的,而这个问题也得到了解决,同时学生们对相似三角形的知识也加深了印象,一举两得.因此,教师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应尽可能与学生的经验相联系,这样的问题能让学生尝试到成功的快乐,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效的提问能启发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效率.通过有效的提问和回答,教师才能及时掌握课堂反馈的信息,知晓学生接受知识的情况.因此,有效的课堂提问是每一位初中数学教师必须认真研究的课题.整体构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