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长方形与正方形认识》的教学片断与思考

2017-06-20姚俊华

知识窗·教师版 2017年3期
关键词:小棒长方形正方形

姚俊华

数学学习不是被动吸收的过程,而是以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主动建构的过程。学生应通过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获得孕育其中的数学活动经验,体验探索的艰辛和成功的乐趣。

一、《长方形与正方形认识》教学片断

片段1.教师问:“你们熟悉长方形和正方形吗?”

学生回答:“熟悉。”

教师问:“请你们描述一下心目中的长方形与正方形,好吗?”

学生1回答:“长方形是长长的,正方形是方方的。”

学生2回答:“长方形像数学课本一样(纠正,课本书面)。”

片段2.教师说:“请你们用小棒摆出心中的长方形和正方形。几位学生在投影仪上摆,其他学生在课桌上摆。”

教师问:“对同学摆出的长方形或正方形,你有什么建议?”

学生1回答:“摆长方形和正方形时,两边不能出头。”

学生2回答:“小棒应摆直、摆正,棒与棒之间要正好相连。”

学生3回答:“摆长方形时,应两根小棒长一些,两根短一些。”

学生4回答:“摆正方形时,四根小棒应一样长。”

…………

教师说:“结合刚才的建议,你们用小棒摆出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比一比,谁摆得好,并向同桌说一说你摆的过程。”

片段3.教师问:“你能用直尺上的线段在纸上画出一个长方形和正方形吗?”

学生欣然动手在本子上画。

片段4.教师问:“把你们刚才的作品剪下来,你们能发现长方形边与边之间的关系吗?”

学生互相讨论,动手操作,各自有了结论后,交流汇报。

…………

二、思考

1.关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光是通过教师教授得到,学生也可以在一定情景即社会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这里的“意义建构”是指在一定情境下,把认识结构中已有的知识结构,即“经验”与新知识的更新,通过主动的思想活动建构意义。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经验”在学习中所起的作用非常重要。

在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之前,学生在生活中早就接触过包含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物体,对长方形和正方形已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笔者以“请你把心目中的长方形、正方形告诉同学们”“请把用小棒摆出你心目中的长方形、正方形”这两个问题,促使学生唤醒原有经验,通过摆一摆、评一评,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以原有经验“长长的,方方的”为依托,产生“我能摆,但又有点困惑”的心理,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长方形、正方形基本特征的心理需求。

2.關注学生自主观察、动手实验等数学实践活动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善于引导学生从真实情景中发现问题……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教学中,笔者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在做中感知,在做中体验,在做中探索,在做中讨论,把长方形、正方形中的抽象概念变成学生可感、可见、可摸的“数学事实”。如在探究长方形与正方形基本特征时,笔者设计了三个层次的学习实践活动:①用小棒摆一摆。学生借助已有经验,用小棒摆出长方形、正方形,体验长方形、正方形是由“四段小棒”围成,“横里要平,竖里要直”的特征;②在纸上造。形成共识后,学生可用直尺在纸上画出长方形和正方形。在这个活动过程中,使学生逐步构建起长方形、正方形都是由四条线段围成的平面图形的概念;③量、比、折。学生剪下自己画的作品,用某一长度比或对折等学习活动,发现长方形对边相等,实现了知识的“再创造”。

3.关注师生情感体验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教学的首要目标是与生命结合,让生命之花自由开放。”因此,教师创造性地对长方形、正方形的知识结构进行“教学加工”,组织了让学生说出、摆出、画出心中的长方形,并剪下自己的作品等探索活动。在创造劳动中享受到职业幸福,满足了“在学生心灵深处根深蒂固的需要,希望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的欲望。学生在摆长方形、画长方形、欣赏自己作品等学习实践活动中,“我认为……我发现……我们觉得……”等充满自信的言语在教室里回荡,学生带着微笑,举着自己画的、剪的长方形和正方形,争先恐后地上台展示学习成果,一张张灿烂的笑脸洋溢着成功的喜悦,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

(作者单位:江苏省溧阳市外国语学校)

猜你喜欢

小棒长方形正方形
重构正方形
超级变变变
小长方形找朋友
巧移小棒
移火柴
巧替换,妙解答
寻找图形中的比
风车转转转
摆六边形
动手实践,寻找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