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化整为零“融化”单元导语
——提高中学生阅读解题能力的有效方法

2017-06-20广东省广州市花都区秀全街九潭初级中学徐志芳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17年10期
关键词:导语融化人教版

广东省广州市花都区秀全街九潭初级中学 徐志芳

一、现象透视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在中考卷中占40分,仅次于作文,是语文考卷中的“二哥”。阅读解题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的语文成绩,比较近四年广州市语文中考阅读题的得分情况:(表格一)

表格(一)的数据说明:近几年的阅读题平均分低下,2014年虽有所上升,但得分仍很不理想。提高学生阅读解题能力迫在眉睫,其实,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老师也会经常指导学生解决阅读题的方法,特别是九年级,每天的阅读训练肯定不少,但为何学生阅读解题能力仍然提高不大?这非常令人意外,并且也令人震惊。然而细究原因,这样的结果也就不足为奇了。

二、原因分析

(一)学生方面

在日常学习中,很多学生只愿意把时间花在游戏当中,不热衷于阅读,见到篇幅长的文章不想看,或者随意看了题目就开始作答。平时做题也是应付老师,随意写点东西,对于该归纳的方法也不去归纳,等答案、抄答案的现象在农村中学是司空见惯的事,试问学生的这些表现怎能提高解题能力?特别是基础年级的学生,他们会认为现在那么辛苦干什么,到了九年级再算,到时有的是“题海”,还愁不会?

(二)教师方面

很多教师在评讲的过程中往往会把最标准的答案灌输给学生,学生即便错题全部改对了,解题能力其实并没得到提高。此外,很多学校的老师并不是循环教学,他们会觉得基础年级不需太早花太多精力在阅读题的训练上,于是到了九年级,大量的“题海”战术,急急忙忙帮学生总结答题方法,但对于学生来说,他们精力有限,结果老师只是一味地指责学生不懂得审题,不记着方法,却没想到此“鱼”非彼“渔”。

三、应对措施

如何提高学生阅读解题能力?笔者个人认为,回归教材,化整为零,把每个中考考点“融化”进单元导语中,并有的放矢地进行阅读教学与训练,可提高学生的阅读解题能力。

(一)寻找方法

化整为零就是把一个整体分成许多零散部分。翻开广州市历年中考试卷,我们很容易发现现代文阅读的考查内容:1.理解重点词句的具体含义;2.筛选整合重要信息,分析作品结构,把握作品思路,归纳内容要点;3.分析作者观点态度、作品的主要表现手法;4.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情感、语言及表达技巧,对文学作品有自己独特的感受和体验,根据作品内容进行推断、想象和探究,点评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再翻开每册初中人教版语文教材,每个单元都有单元导语,它是每个单元的“纲”,应该是教学内容的一部分,但遗憾的是我们很多语文教师长期以来都对其视而无睹,甚至还弃之不用,这不仅是对教材编写者别具匠心的疏忽,更是语文教学的一种遗憾。下面以人教版七年级([2014]343号)语文上册的单元导语的部分目标为例,寻找其与中考阅读题的关系。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的单元导语部分目标(表格二)

余映潮老师曾经说过“语文教学研究中的提炼,可以让我们发现规律,从而提高教学效率。”细心的老师会发现,其实中考阅读题的考查内容正是每册书的单元导语所要求师生共同达到的目标!这就告诉我们,这些单元导语不是用以点缀教材给学生看的,而是给教师的教学指明阅读方向,更是启发着学生如何有效地阅读!既然如此,只要教师在平时认真研读这些导语,化整为零,把那些考点“融入”其中,把握住其中阅读方法和技能的要求,并以此为重点或主线有意识、有针对性、有重点地展开阅读训练,长此以往,学生的阅读解题能力必定有所提高。

(二)具体方法

《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既然单元导语有着鲜明的特点与作用,蕴含着诸多优质的学习资源与学习语文的思维突破口,那么我们就要充分挖掘、利用与延伸,从中提高学生阅读解题能力。

1.默读——化整为零,提高学生阅读解题能力之前提

“默读”是不出声的阅读,是独立阅读的主要方式。表格(二)中,编者在七年级上册就安排了三个单元导读的“默读”训练,这必须引起每位教师的重视,它是提高学生阅读解题能力之前提。

(1)默读中培养筛选信息的能力

默读,要有一定的速度(人教版七上第二、四、五单元导语),还要随手圈点勾画、标出关键语句(人教版七上第四单元导语),如勾画顺序词(如首先、其次等)、关系(如各种关联词等)以及提示词、标志着行文线索的词句、体现着作者强烈的情感倾向的词句等,更要快速默读出主要人物,主要内容(人教版七下第五单元导语),这些“边默读边画”的训练不但符合《新课标》“养成默读习惯,有一点的速度”的要求,更重要的是这样“读”书过程其实是培养了学生信息筛选能力的过程,在考试过程中,学生这样“读”好了文章,解题的感觉就有了。

(2)默读后延伸审题能力的培养

默读训练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筛选能力,教师只要稍微延伸,更能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如《走一步,再走一步》(人教版七上第17课),在“默读”完全文后,我们很容易捕捉住本文的关键语句“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要理解这句话,就要抓住“着眼”“最初”“走了”“再走”“直到”“抵达”这些关键词,才能体会作者的的感悟:在人生道路上,不管面对怎样的艰难险阻,只要把大困难分解为小困难,一个一个地认真解决问题,终将战胜巨大的困难,赢得胜利。于是教师可以马上延伸:在考试中,我们要想更准确的理解每道题目,就要懂得抓住题目的关键词,才能理解题目问的是什么,答题才不会“问非所答”。这样的延伸很自然,学生也会很快掌握了审题的关键。

其实在练习或考试中,很多学生就是因为没有如此去“默读”文章就开始答题,答题正确率才大打折扣。所以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只要“融化”单元导语中的“默读”,就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筛选和审题能力,学生的阅读解题能力自然也得到了提高。

2.“引”“导”——化整为零,提高学生阅读解题能力之根本

纵观初中所有教材,很多单元导语都设计了一些相应的学习方法,作为教师要做个有心人,因为“教师的素质状况决定了课程资源的实施范围、开发和利用的程度以及发挥效益的水平。”所以,教师要明确单元目标,在“读”懂的前提下找准课文“切入口”,“引导”学生阅读,寻找训练重点,并从中“指导”学生归纳阅读解题思路。

(1)利用导语的“引”,授予学生解题之方向

教材中单元导语很简短,里面却引出了该单元的中心内容,使读者在短时间内了解本单元的学习要点,教师要充分利用,引导学生从中把握解题方向。如对于“揣摩欣赏精彩句段和词语”,单元导语是这样“引”的: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揣摩欣赏精彩段落和关键词句。(七上第三单元、七下第二单元);而对于“点评或观点运用题”,单元导语就“引”为:要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做到观点明确,言之成理(七下第六单元);在大致读懂课文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体验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八下第五单元);阅读过程中,能区分观点和材料,辨析二者之间的关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对作者的论述做出判断(九上第四单元)。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就要引导学生:如果试题中提到“赏析词句”类的题目,必须先“整体把握整篇文章”,而遇到“点评或观点运用题”,就要“理解课文”“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通过自己的思考”“做到观点明确,言之成理”。如此的引导,学生在考试时阅读时就能心中有数,最起码有了解题的方向,不用做“盲头苍蝇”。

(2)延伸导语的“导”,授予学生解题之“渔”

导语,关键在“导”上,它是指导学生打开思路的好老师,教师要延伸“导语”之“导”授予学生解题思路之“渔”。如七上第三单元的课文《春》中就有一道揣摩语句的练习题,我们可以这样“导”:按照单元导语指导学生整体把握好整篇文章,包括①作者思路:盼春—绘春—颂春 ②语言特色:通俗易懂的口语、生动形象的比喻、拟人等;③文章主旨:描绘了生机勃勃的春天图画,赞美春带给人们以无限希望,从而激励人们在大好春光里辛勤劳作、奋然向前。把握了以上内容,要揣摩该题的四个语句就容易多了,如揣摩品味该题第二句“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句中的“杂样儿”明显是口语,与后面的双重比喻“像眼睛”“像星星”“眨呀眨呀”糅合在一起,使句子显得更活泼生动,写出作者的欣喜之情。这道题目其实是培养学生对语言特点的分析能力,重点要注意表达效果的分析。在导语的指导下,可延伸出此题的解题思路:①整体把握全文,明确赏析的对象(解题前要在脑海中完成)②抓住关键词并思考该句所运用写作手法或体现怎样的句子特点(或语言形式),有怎样的表达效果及体现人物的什么情感。(注意要根据文章具体内容思考,有些文章不一定是体现人物某种情感)。

《语文课程标准》在中段的阅读教学中也指出:“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与点拨。”因此,作为教师善于化整为零,在教学每个单元时有意识地把每个中考考点“融化”其中,“引”“导”学生明确解题思路。它是学生的解题能力得到提高的根本。

3.练习——化整为零,提高学生阅读解题能力之关键

所谓“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学生的阅读方法从理解到运用掌握需要有一个过程,而他们的阅读解题能力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得到提高,所以我们要在“引”“导”学生明确解题思路的基础上结合相关练习特别是中考内容有的放矢地进行训练,这样学生才能得以巩固。如教师在引导学生明确了“揣摩精彩语句”的思路后,可练习2014年中考《鸟坛“大嘴大”》中考察学生对语言特点的分析和鉴赏的第17题:

请赏析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1)鸟坛“大嘴大”。(2分)

(2)一些小型的巨嘴鸟则不客气的借住到亲戚家里,去抢占啄木鸟辛苦开凿的洞穴。(3分)

学生按照之前的思路去解题后,得出了这样的答案:第一句的“大嘴大”像以前手机“大哥大”的语言形式,形象生动,引起了读者的阅读兴趣。第二句的“不客气”“抢占”运用拟人手法,把巨嘴鸟的心理和行为拟人化,形象地写出了它霸道的特点,读起来生动活泼。多清晰地思路!教师的教学目的达到了!

由此可见,如果教师在每个单元的学习中能根据学习单元导语所归纳的思路让学生不定时地巩固练习,渐渐地,学生解题的思路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养成。

4.收集——化整为零,提高学生阅读解题能力之保障

“收集”,这里是指学生把自己的思路汇成某种解题方法收集起来。其实“读”“导”“练”就像提高学生解题能力的“网”,撒开的“网”要懂得“收”,解题时才能“犹鱼的水”,所以学生在解题后一定要进行回忆或反思:自己在解答中是否考虑不周?原因何在?是如何克服的?解答过程中的关键在哪里?思路怎样?等,然后对自己的解题过程进行总结、归纳和优化,从中找到解题规律,并用自己的语言记录下来,汇成某种解题方法,收入自己的《解题归纳本》中,学生收集的“粮草”越多,解题能力就提高越快。

作为教师,很清楚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解题能力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是各种能力的综合,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但只要我们教师能在平时的教学中有目的地化整为零,“融化”单元导语,日积月累,相信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不再是纸上谈兵。

猜你喜欢

导语融化人教版
导语
阳光
本期专栏导语
基于历史中“人”的历史叙事——以人教版《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为例
导语
人教版“两极世界的形成”商榷
跳下去,融化在蓝天里
融化的Ice Crean
新人教版《逍遥游》中几处标点符号误用例说
冰如何开始融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