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针刺配合盆底肌电子生物反馈疗法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临床观察

2017-06-19龚阳陵

上海针灸杂志 2017年6期
关键词:生物反馈源性盆底

龚阳陵



针刺配合盆底肌电子生物反馈疗法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临床观察

龚阳陵

(荆州市中医医院,荆州 434000)

目的 观察针刺配合盆底肌电子生物反馈疗法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90例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生物反馈组与联合组,每组30例,每组患者在常规膀胱康复训练基础上分别结合单纯针刺疗法、盆底肌电子生物反馈疗法及二者联合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后进行LUTS评分、因排尿障碍而影响的生存质量评分及排尿记录评定,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治疗4星期后,3组患者LUTS评分、生存质量评分、残余尿量、平均排尿次数均较治疗前有明显下降(<0.05),且联合组较针刺组及生物反馈组下降更显著(<0.05);治疗后3组患者最大排尿量均较治疗前有明显增加(<0.05),且联合组较其他两组提高更显著(<0.05)。结论 针刺配合盆底肌电子生物反馈疗法能显著改善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膀胱功能并改善其生存质量,临床疗效较针刺组及生物反馈组更具优势。

针刺;盆底肌电子生物反馈;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LUTS评分;生存质量评分;残余尿量

神经源性膀胱是指控制排尿功能的中枢和/或周围神经受到损害而导致膀胱尿道功能障碍,进而产生一系列下尿路症状及并发症的疾病总称,尿不畅或尿潴留是其最常见的症状之一。由于泌尿系统中上下尿路的互通性,因下尿路排尿障碍诱发的膀胱输尿管反流常常导致上尿路功能受损,甚至产生肾盂肾炎、肾积水、肾衰竭等严重并发症。研究表明,几乎所有的脊髓性病变都会影响下尿路排尿功能,而下尿路排尿功能障碍诱发的肾功能衰竭则成为截瘫患者晚期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1-2]。因此,改善脊髓损伤患者排尿功能对患者的预后及恢复具有重要意义。我院针灸康复科自2014年起采用针刺配合盆底肌电子生物反馈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并与单纯针刺和盆底肌电子生物反馈治疗相比较,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共纳入2014年2月至2016年2月我院针灸康复科收治的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100例,经过筛查选取其中符合诊断标准、纳入标准的病例共90例,将以上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针刺组、生物反馈组及联合组,每组30例。3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病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具有可比性。详见表1。

表1 3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1.2 诊断标准

参照2011年美国脊柱损伤协会(ASIA)制定的《脊髓损伤神经学分类国际标准》[3]执行。

1.3 纳入标准

①符合脊髓损伤的诊断标准;②脊髓休克期结束;③经尿动力学检查符合神经源性膀胱诊断;④年龄18~70岁;④签署知情同意书,愿意接受治疗方案,服从本研究安排者。

1.4 排除标准

①伴有严重的重要脏器功能不全者;②既往有膀胱造瘘术、尿道括约肌切开术等相关手术史;③合并有严重的原发性疾病、自身免疫疾病、精神病患者,有血友病及出血倾向的患者;④不能坚持本研究治疗方案者。

2 治疗方法

所有入组患者均要求进行基础膀胱康复锻炼,具体操作方法如下。①间歇导尿术。要求患者定时饮水,严格限制液体摄入量,以每日少于2000 mL为宜。间歇导尿频次,两次导尿术间可排尿100 mL以上,膀胱残余尿300 mL以上,每6 h导尿1次;自排尿200 mL以上,残余尿200 mL以上,每8 h导尿1次;残余尿100~200 mL时,每日导尿1~2次;当残余尿<100 mL或为膀胱容量20%以下时,即达到膀胱功能平衡,停止导尿。②膀胱功能训练。有两种方法,其一,激发排尿技术,在患者小腹周围耻骨上区轻轻叩击或挤压膀胱,或拍打大腿内侧,或轻扯阴毛、挠脚心、听流水声等诱发膀胱反射性收缩,激发排尿反应;其二,手法排尿术,包括Crede手压法、Valsalva屏气法和耻骨上叩击法等促进膀胱自主排尿功能恢复。膀胱功能训练每日1次,每星期治疗7次。

2.1 针刺组

采用基础膀胱康复训练联合针刺疗法治疗。

嘱患者针刺治疗前排空膀胱,取仰卧位,取中极、关元、气海、水分、足三里(双)、太溪(双)。采用0.30 mm×40 mm或0.30 mm×50 mm毫针,中极、关元、气海、水分垂直向皮肤进针,进针深度0.8~1寸;足三里穴直刺1~2寸;太溪穴直刺0.5~1寸。以上穴位均于针刺得气后行捻转补法,每次留针30 min。每日针刺1次。

2.2 生物反馈组

在基础膀胱康复训练基础上联合盆底肌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

使用荷兰Enraf Myomed 632 X型生物反馈治疗仪进行盆底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该项治疗由专人操作。患者取半卧位,将直肠刺激探头插入肛门内约5~6 cm。首次治疗时首先对患者盆底肌纤维的收缩、控制能力进行评测,同时治疗师指导患者参照治疗仪屏幕显示的盆底肌电值图形变化进行准确的盆底肌收缩和放松运动,即凯格尔运动,然后选择针对性的训练模式。采用低频(10 Hz)脉冲,脉宽400 ms,刺激波形为单极波,刺激时间8 s,间隔10 s,训练时长每组900 s,共2组。治疗期间由电脑自动记录患者每次运动完成量,并据此调整下一次的电刺激强度。盆底肌生物反馈电刺激每日1次。

2.3 联合组

在基础膀胱康复治疗训练基础上联合针刺疗法及盆底肌电子生物反馈疗法,每种治疗方案具体操作方法及治疗频次均同上。

以上各组均以1星期为1个疗程,共治疗4个疗程。

3 治疗效果

3.1 观察指标

分别于治疗前后采用国际下尿路功能症状(lower urinary tract symptoms,LUTS)评分、因排尿障碍而影响的生存质量评分进行疗效评定。并采用排尿记录表详细记录所有患者从治疗前3 d至治疗结束后3 d每天的排尿次数、最大排尿量。并使用床边彩超进行膀胱容量、残余尿量检查。

3.2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治疗前后用配对检验。以<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3 治疗结果

由表2可知,3组患者治疗前LUTS评分、生存质量评分、残余尿量、平均排尿次数及最大排尿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0.05),具有可比性。治疗4星期后,3组患者LUTS评分、生存质量评分、残余尿量、平均排尿次数均较治疗前有明显下降(<0.05),且联合组较针刺组及生物反馈组下降更显著(<0.05);治疗后3组患者最大排尿量均较治疗前有明显增加(<0.05),且联合组较其他两组提高更显著(<0.05)。由此可知,以上3组治疗方案均能显著提高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膀胱功能并改善其生存质量,且联合组治疗方案较针刺组及生物反馈组更具优势。

表2 3组患者治疗前后各项数据比较 (±s)

表2 3组患者治疗前后各项数据比较 (±s)

项目针刺组生物反馈组联合组 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 LUTS评分(分)35.53±3.4823.63±6.841)36.62±3.3924.32±7.381)35.84±3.5415.63±8.011)2) 生存质量评分(分)4.69±0.812.55±1.421)4.74±0.762.49±1.391)4.80±0.851.68±1.401)2) 平均排尿次数(次/d)18.54±1.0212.58±2.681)16.97±0.9212.19±2.541)17.55±0.988.25±1.941)2) 最大排尿量(mL/次)150.68±52.24263.27±48.511)154.27±49.58270.84±50.261)155.59±51.67350.57±60.851)2) 残余尿量(mL)163.72±65.2595.62±42.391)158.64±70.5192.43±46.681)161.83±65.2765.28±51.261)2)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1)<0.05;与针刺组、生物反馈组比较2)<0.05

4 讨论

流行病学资料显示,全球脊髓损伤的年发生率约为15~40例/100万[4],而作为脊髓损伤患者最为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神经源性膀胱发生于绝大多数脊髓损伤患者。近年来,随着脊髓损伤患者的日益增多,排尿功能障碍患者的数量也呈递增趋势,神经源性膀胱的治疗逐渐成为医学领域的一个热门及难点课题。现代医学对于神经源性膀胱的治疗手段主要是通过降低膀胱内压、增加膀胱容量,以实现低压储尿和低压排尿,恢复膀胱排尿功能,改善排尿状况,进而达到保护肾功能,降低肾功能衰竭的发生概率[5-6],而各种形式的膀胱康复训练则成为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主要治疗方案之一[7-9]。

电子生物反馈疗法是一种结合了康复医学、神经生理学、物理医学等多种学科而综合形成的一项新技术,其通过提供即时、动态的肌电生物反馈信号,在多种疾病的治疗中发挥了关键作用[10-11]。在神经源性膀胱治疗过程中,置于阴道或直肠内的生物反馈探头具备治疗和检测双重作用,可以传递不同强度的生物电刺激,刺激盆底肌肉和神经,使盆底肌肉收缩强度和弹性增强,改善膀胱功能状态。研究表明,电刺激疗法对于延缓肌肉萎缩进程,减少肌重丢失,缩短肌细胞电活动及自发性肌肉收缩活动出现的时间,加速神经轴突再生速度、缩短肌肉失神经支配时间等方面均具有重要促进意义[12]。同时该探头具备检测盆底肌肉电信号活动的作用。治疗仪将收集的肌电信号经过特定程序处理并采用模拟的声音或视觉信号反馈给患者和治疗者,实现人机交互,使治疗者可通过反馈的信息找到正确的锻炼方法,并指导患者参照这些信号训练,使患者能更快更准确地自主控制盆底肌的收缩和舒张,显著提高盆底肌最大收缩力及盆底肌持续收缩时间,可以有效减缓盆底脱垂的发展进程,从而提高疗效[13]。

我科采用现代康复技术与传统经络理论相结合的治疗理念,在此基础上联合针刺疗法治疗本病,取得了较为理想的疗效。多项研究结果表明,针灸可以显著改善膀胱功能和神经源性膀胱的下尿路症状,且针灸治疗时间越早,膀胱平衡功能恢复越好[14]。神经源性膀胱属中医学“小便不禁”范畴,病变部位在肾与膀胱。概以肾阳虚衰、气化固摄失常为其病机[15-16]。中极乃膀胱募穴,针之可调节膀胱的气化功能,使小便通利;关元、气海为任脉要穴,为人体元气之根本,可补肾壮阳,使膀胱固摄有权,鼓舞膀胱的开阖有度。太溪乃肾经原穴,乃少阴肾经经气之本源、根源,针之可激发周身元气,配合足三里穴,可收健脾养肾、培补先天与后天之功效,促进疾病康复。以上诸穴配伍应用,能起到补肾气、通膀胱等作用,共收标本兼治之疗效[17-18]。

本研究中采用针刺疗法联合盆底肌电子生物反馈疗法治疗神经源性膀胱,协同现代神经康复与传统中医学理论,经过4星期的治疗,使得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临床症状和生活质量均有了显著改善,较单一疗法具有显著优势。但本研究中病例数量有限,评分标准也均以患者主观评价为主,且未能进行后期回访,可能存在一定的数据偏倚,以上问题均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1] 李凝,吴艳,朱毅,等.SCI后神经源性膀胱针灸康复治疗现状及进展[J].中华全科医学,2010,8(4):490-491, 504.

[2] 廖利民.神经源性膀胱的治疗现状和进展[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1,26(3):201-205.

[3] 美国脊髓损伤协会,国际脊髓损伤学会,李建军,等.脊髓损伤神经学分类国际标准(2011年修订)[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1,17(10):963-971.

[4] Wyndaele M, Wyndaele JJ. Incidence, prevalence and epidemiology of spinal cord injury: what learns a worldwide literature survey?[J]., 2006,44 (9):523-529.

[5] 张玉海.膀胱排尿功能障碍[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0:145.

[6] 廖利民.神经泌尿学现状与前景[J].中华泌尿外科杂志,2004,25(9):646-648.

[7] 王晓翠,陈兆修.糖尿病合并神经源性膀胱的康复训练[J].中国临床康复,2002,6(5):693.

[8] 徐燕忠.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的康复训练[J].中国临床康复,2002,6(22):3400.

[9] 肖玲,周海燕,刘丽秀,等.神经源性膀胱的康复训练及护理[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杂志(电子版),2014,2(5):175-176.

[10] 龚光清,王桂芹,王杰,等.电子生物反馈疗法在脑梗死后吞咽障碍治疗中的应用[J].中国民康医学,2012,24(24):2964.

[11] 杜红霞,侯丽.AM800电子生物反馈治疗结合运动疗法对脑梗死患者肢体功能障碍康复的影响[J].医学信息(中旬刊),2011,(9):4334-4335.

[12] 蒋东生,车兴旺,范连彬,等.生物反馈技术结合膀胱功能训练治疗脊髓损伤患者排尿障碍[J].临床医学, 2012,32(8):54-56.

[13] 施海燕,郝又国,陆伟伟.脊髓损伤的康复治疗进展[J].中国康复,2012,27(1):44-46.

[14] 陈跃来,钟晨,宗蕾,等.针刺调节膀胱功能的神经机制研究进展[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02,16(1):33- 34.

[15] 杨茜,蔡永生.针刺联合济生肾气丸治疗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16, 35(10):1210-1212.

[16] 刘高,孙善斌.神经源性膀胱中医临床治疗概况[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6,(7):1045-1047.

[17] 岑钰,尹平,侯文光,等.针刺对神经源性膀胱储尿功能影响的穴位特异性研究[J].上海中医药杂志,2012,46 (6):10-19.

[18] 孙国杰.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275-276.

Clinical Observations on Acupuncture plus Pelvic Floor Biofeedback Treatment for Neurogenic Bladder Following Spinal Cord Injury

434000,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acupuncture plus pelvic floor biofeedback treatment for the neurogenic bladder following spinal cord injury. Method Ninety patients with neurogenic bladder following spinal cord injury were randomly allocated to acupuncture, biofeedback and combination groups, 30 cases each. Every group of patients received acupuncture, pelvic floor biofeedback treatment or a combination of two treatments in addition to conventional bladder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The LUTS score and the quality of life score were recorded and the bladder diary was kept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A statistical analysis was carried out. Result The LUTS score, the quality of life score, the residual urine volume and the mean voiding frequency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in the three groups of patients after four weeks of treatment compared with before treatment (<0.05) and decreased more significantly in the combination group than in the acupuncture and biofeedback groups (<0.05). Maximum voided volume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in the three groups of patients after treatment compared with before (<0.05) and increased more significantly in the combination group than in the other two groups (<0.05). Conclusion Acupuncture plus pelvic floor biofeedback can significantly improve bladder function and the quality of life in patients with neurogenic bladder following spinal cord injury. Its clinical therapeutic effect is superior to that of acupuncture or biofeedback.

Acupuncture; Pelvic floor biofeedback; Spinal cord injury; Neurogenic bladder; LUTS score; Quality of life score; Residual urine volume

1005-0957(2017)06-0731-04

R246.6

A

10.13460/j.issn.1005-0957.2017.06.0731

2016-12-20

龚阳陵(1982—),男,主治医师

猜你喜欢

生物反馈源性盆底
盆底肌生物电刺激在产妇盆底肌松弛护理中的应用
盆底仪在阴道分娩后尿潴留治疗中的应用
两种盆底修复系统在盆底重建手术治疗中的效果比较
后溪穴治疗脊柱源性疼痛的研究进展
老年焦虑症应用生物反馈治疗的效果观察
脑电生物反馈联合米氮平治疗焦虑障碍的临床对照研究
雄激素源性秃发家系调查
健康教育对治疗空气源性接触性皮炎的干预作用
盆底三维超声在盆底器官脱垂女性中的应用效果
60例阈下抑郁人群在脑电生物反馈干预后的转归及P3b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