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
2017-06-19刘涛朱杰周丽唐恒亮
刘涛+朱杰+周丽+唐恒亮
摘要:笔者针对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问题,根据自己多年实践经验,分别就师生、教学、创新创业实践平台、考核与评价等几个方面展开分析和讨论。
关键词:高校;创新创业;能力培养
一、创新创业活动对师生的要求
1.创新创业导师
俗话说:“打铁还需自身硬”。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不仅要求教师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严谨的逻辑思维、敏锐的观察力和洞察力,还需掌握经济、法律、金融、信息技术等多方面知识,同时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作为创新创业导师,了解各种创新思维(如发散思维、逆向思维、联想思维、逻辑思维、侧向思维等)和创造性思考方法是完全有必要的。导师最好能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安排不同的训练方法,因材施教,打破学生先入为主的思维定势,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新创业导师作为一名“专才”的同时,最好还是一名“通才”。教师本人在具有完备专业知识和技术经验的同时,也要懂得领导团队和管理项目的方法。创新创业导师可通过参加创新创业教师研修班、创新创业教育论坛等活动,获得自身能力的提升。
2.大学生
创新创业活动对学生要求较高。学生虽可从导师处学到各种方法,但还需自己多用功,所谓“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参与创新创业活动的学生首先需认清自己,了解自己的优势、弱势。创新创业活动对大学生的基本要求包括:专业知识基础好、兴趣爱好涉猎范围广、写作与表达能力强、心理素质好、抗压能力强、思维活跃并有一定自学能力,既敢于创新,又要行事谨慎,但不墨守成规。学生需懂得创新创业要脚踏实地,避免好高骛远,将时间精力用在点上。
心态上,大学生需要认识到创新创业活动具有一定风险,需做好防范风险的思想准备,一旦遭遇困难或失败不气馁,能够快速调整心态,始终保持一颗平常心和进取心。
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要将原理、理论和应用进行有效结合,既能对具体事物进行整理概括,又能把抽象原理、理论应用到具体事物中。学生要在认识掌握事物运行规律的基础上,对事物进行合理改造,将想法付诸实践并达到预期效果。
二、课堂教学与综合训练相结合
高校面向不同专业,一般开设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及素质拓展课等。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占比大,学分高,授课时间长,注重知识深度,课程内容不易变化,一般是针对专业某一方面问题,以章节形式展开,主要授课形式是课堂理论教学或实验教学。相比之下,素质拓展课占比小,学分低,授课时间短,注重知识广度,内容形式多样,一般涉及经济、金融、法律、艺术等各方面。
创新创业要求学生具有較强的综合应用能力,高校开设的传统课程很难满足创新创业教育要求,因此,综合训练课程的开设是一个较好选项。考虑课程开设目的和开设时间的限制,对其可采取案例形式、专题实训、自主创新设计作为主要内容形式。授课过程上,前期以案例作为主要讲授对象,而后穿插专题实训,最后以自主创新设计考查授课效果。
三、创新创业实践平台
高校可结合优势专业、行业背景、办学条件和发展方向,构建合理的项目档案制度、经费管理制度、人员管理体系等,创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以保障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良性运行,促使创新创业教育常态化,助力高校创新创业活动。
四、考评机制与评价标准
鼓励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创新创业大赛,如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国创新创业大赛、青年创意创业计划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参赛一方面能考查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另一方面也为有创业想法的学生提供了机会。
鼓励具有一定发展潜力的优秀学生积极申请创新创业项目,如大学生科学研究与创业行动计划项目、全国大学生创业基金、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基金等,可为后期创新创业活动提供经费支持。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可以创新创业大赛获奖等级及数量、创新创业项目立项结项数量、专利申请和获批数量、有无获得社会投资等作为教育培养效果的评价依据。
参考文献:
[1]张男,马跃.大学生创新思维与高校学科知识结构构建[J].高等建筑教育,2015,24(3):6-12.
[2]孙钦秀,高汉峰.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意义与实践[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3,4(4):4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