熠熠青铜光耀四方
2017-06-19
一、陕西渔国墓地出土展品
近40年来,秦(陕西)晋(山西)豫(河南)冀(河北)四省的西周、东周考古发现引人注目,著名的如河南平顶山应国墓地、山西曲沃晋国墓地、陕西韩城芮国墓地、河北平山县中山国墓地等。这些墓地对应的诸侯国彪炳史册,赫赫有名。此外还有其他国族的墓地,如山西翼城的霸国墓地、陕西宝鸡的驺国墓地等,虽然不见于经传,只是某个诸侯国的一部分,但出土的青铜器铸造精良、形制奇巧、纹饰华美,堪与诸侯国青铜器比肩,其中一部分更是首次公开对外展出。这些重大考古发现及其出土文物,不仅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学术界的极大兴趣和各种媒体的追踪报道,也为广大社会公众所津津乐道。
两周的诸侯国,与周初开始实行的一项重要国策“分封制”密不可分,即周天子将宗室子弟、姬姓贵族分封到王畿以外的广大地区,来拱卫周王室,安定天下。西周近300年相对稳定的统治,经济、文化的繁荣与‘分封制”的推行密不可分,也因此造就了西周诸侯国灿烂的青铜文化。东周分为春秋、战国两个阶段。东周时期,诸侯图强,逐鹿中原,先有“春秋五霸”,后有“战国七雄”,上演着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民族大融合的宏伟场面,而诸侯国青铜文化在碰撞、交流、融合之中也发展到巅峰,也为随后一统天下的秦帝国奠定了雄厚的文化基础。
10月24日,为配合在西安召开的第八届秦晋豫冀四省博物馆理论与实践研讨会,由陕西省文物局、山西省文物局、河南省文物局、河北省文物局联合主办,陕西历史博物馆承办,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山西省博物院、河南省博物院、河北省博物院等20家文博单位支持协办的“熠熠青铜
光耀四方——秦晋豫冀两周诸侯国青铜文化展”在陕历博隆重开幕。
本次展览是秦晋豫冀四省两周诸侯国考古发现成果的首次集中展示。展览以文化碰撞、交流、融合、统一、特色、发展为主题,与秦晋豫冀四省博物馆理论与实践研讨会“何以智慧——‘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的博物馆”的主题相呼应,以秦晋豫冀四省两周诸侯国遗址重大考古发现及其文物与研究成果为依据,表现内容上按照西周、东周的时代发展序列,讲述应国、晋国、芮国、中山国、霸国、弓鱼国等9个代表性諸侯国的故事,力求科学准确和深入浅出,学术性、知识性、通俗性、趣味性并重。展览展出各类青铜器文物精品206件(组),其中一级文物100余件(组),可谓精品荟萃、异彩纷呈,许多重器更是首次向社会公众展出。展览的艺术形式设计理念新颖,总体风格庄重大气,局部细节精妙雅致,手法多样,表现力强。同时还出版了配套的图书画册,销售文化艺术创意产品,开展了系列教育体验活动。
为了让更多的收藏爱好者和文博界人士赏析此次展出的珍贵青铜器,本刊从这期开始,将连续刊载“秦晋豫冀两周诸侯国青铜文化展”展出的青铜宝器,以飨读者!
陕西国族器宇轩昂
周族故地在陕西关中西部,关山险阻,气候温和,土壤肥沃,物产丰富。周人灭商之后,又将大量殷商移民迁居到这里,其中来自殷都的工匠将高超的铸造技术和特有的艺术风格带到关中,并结合本地文化特色,从而创造出一大批精美的青铜器。这些青铜器有的小巧玲珑,有的厚重沉稳,有的严守法度,有的张扬恣肆,极具特色。
20世纪后半叶发现的青铜器和近年来发现的石鼓山青铜器是陕西青铜器的代表。据考古学家推测,眙国人来自古蜀地。姜戎是与周族人比邻而居的少数民族族群,因而弓鱼国墓地和石鼓山墓地青铜器的主人,既不是前朝统治者的后代——殷商移民,也不是当朝统治者姬周贵族。他们所拥有如此精妙的器物,是多种文化碰撞、交融的结晶。
一、陕西渔国墓地出i展品
弓鱼国墓地
弓鱼国墓地是西周早期至中期的弓鱼国贵族墓葬群,分别位于宝鸡市区纸坊头、竹园沟、茹家庄,出土有青铜器、陶器、玉石器等各类文物3000余件(组),其中青铜器1000余件(组)。驺国,史册失载,其墓地的发现让湮没了三千年前的古国重新进入人们的视野。
带盖圆鼎
西周(公元前1046-771年)
高40.2厘米
1981年陕西省宝鸡市纸坊头出土
宝鸡市青铜器博物馆藏
鼎相当于现在的锅,用以烹煮或盛放鱼、肉等。其形状多为圆腹,有耳和足,也有方形的鼎。该只鼎上配有平盖,中央有方形立耳状提钮,周边有三条立体夔龙形支架,翻盖后可作三足平立于几案之上,盖沿周围装饰着饕餮纹饰。该鼎身形较大,口沿对称安置的一对大环耳。鼎身外部装饰着饕餮纹,兽面突出,尖齿外露,依形势将正中扉楞作为饕餮鼻梁。鼎腹下部装饰着一周由两条对称、竖立夔龙组成的蕉叶纹,云雷纹衬地。三足较高,上部装饰饕餮纹,中部微收,整体上略呈蹄形。整体看上去,该鼎庄重典雅、落落大方,是不可多得的精品
伯方鼎
西周(公元前1046-前771年)
高20.3厘米
1981年陕西省宝鸡市竹园沟出土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通高20.3厘米、口纵12厘米、口横15厘米。器身为长方槽形,下承鸟形扁足。四壁饰雷纹和卷角兽面纹,兽面纹两侧又有倒立的龙纹。鸟形扁足敛翅翘尾,形态生动。内壁铸铭文“伯作彝”三字。
弓鱼季卣
西周(公元前1046-前771年)
高23.3厘米
1981年陕西省宝鸡市竹园沟出土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卣铸六字铭文:“驺季作宝旅彝”。卣为酒器,盛行于商代至西周中期。椭圆形,有足,器表多饰有精美的图案。卣盖、器铭文相同,铸两行六字:“弓鱼季作宝旅彝”。
兽面纹圆鼎
西周(公元前1046-前771年)
高36.8厘米
1981年陕西省宝鸡市竹园沟出土宝鸡市青铜器博物馆藏
兽面纹簋
西周(公元前1046-前771年)
高16.3厘米
1981年陕西省宝鸡市竹园沟出土宝鸡市青铜器博物馆藏
簋身所饰卷角兽面纹,面目狰狞,形象凶猛。
伯各卣
西周(公元前1046-前771年)
高27.5厘米口径10.7厘米
1981年陕西省宝鸡市竹园沟出土
宝鸡市青铜器博物馆藏
伯各卣,盛酒器,扁圆体斜肩高提梁垂腹式,提梁较高。上饰夔纹,折角处有两牛首,两端为大羊首形。盖钮帽作四兽相背形。器为直口,颈部纹饰与盖缘一致,中间加饰小兽首。器内有铭文两行6字“伯各作宝樽”。此器比例匀称,花纹满饰,花贵精细,稍显繁缛,其铸造技艺十分高超,在西周器中不多见。
该卣同时出的有两件,一大一小,还有一件尊。三件均有相同铭文,这也符合当时尊、卣配合使用的习惯。
伯各尊
西周(公元前1046-前771年)
高25.8厘米
1981年陕西省宝鸡市竹园沟出土
宝鸡市青铜器博物馆藏
伯各尊属于西周早期的青铜器。同出还有两件卣,一大一小,三器均有铭文且铭文相同。该件尊圆口外侈,方唇腹微鼓,高圈足。口下饰蕉叶状龙纹,下饰圆顾龙纹,腹饰兽面纹,角翘立于器外,圈足饰相对的鸟纹,器底铸铭文6字:伯各作宝尊彝。在西周早中期流行的尊是一种酒具,用于储酒。通常与卣相配共用,如有铭文,则铭文相同。由于其器型挺拔端庄,因此后世的装饰用具常仿其器型,比如元代的青花出戟觚,清代的凤尾尊等等。西周青铜尊的基本特点是:撇口、直腹(部分带有出戟)、圈足。腹部通常是分断接,每段均有文饰。
编钟(三件)
西周(公元前1046-前771年)
通高分别为34、33、28.8厘米
1981年陕西省宝鸡市竹园沟出土
宝鸡市青铜器博物馆藏
中国古代大型打击乐器,编钟兴起于西周,盛于春秋战国直至秦汉。中国是制造和使用乐钟最早的国家。它用青铜铸成,由大小不同的扁圆钟按照音调高低的次序排列起来,悬挂在一个巨大的钟架上,用丁字形的木锤和长形的棒分别敲打铜钟,能发出不同的乐音,因为每个钟的音调不同,按照音谱敲打,可以演奏出美妙的乐曲。引在木架上悬挂一组音调高低不同的铜钟,由古代侍女用小木槌敲打奏乐。
编钟甲:通高28.8厘米,甬长9.8厘米,舞修13.2厘米,铣间16.2厘米,重4.35公斤。
编钟乙:通高33厘米,甬长11.1厘米,舞修16厘米,铣间18厘米,重6公斤
编钟丙:通高34厘米,甬长10厘米,舞修18厘米,铣间21厘米,重7.25公斤
父辛盘
西周(公元前1046-前771年)
高13厘米
1981年陕西省宝鸡市竹园沟出土
宝鸡市青铜器博物馆藏
通高11.5、口径35.3厘米,重4.34公斤。
直口折沿,圈足較高,两侧有一对附耳,附耳未高出器口,底平。口沿下和圈足均饰连珠纹镶边的蝉纹,以云雷纹填地。内底铸铭文3字,铭文释文为“戈父辛”。
兽面纹盉
西周(公元前1046-前771年)
高26.4厘米
1981年陕西省宝鸡市竹园沟出土
宝鸡市青铜器博物馆藏
顶部隆起,圆形口,斜长管状流,上粗下细,旁有二圆饼饰,颈饰兽面纹。岙,代酒器,用青铜制成,多为圆口,腹部较大,三足或四足,用以温酒或调和酒水的浓淡。盛行于中国商代后期和西周初期。
目纹觚
西周(公元前1046-前771年)
高22.2厘米
1981年陕西省宝鸡市竹园沟出土宝鸡市青铜器博物馆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