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斧神工熠熠生辉
2017-06-19张光强
张光强
洛阳唐艺博物馆古代金银器藏品赏析(一)
洛阳唐艺金银器博物馆收藏和展出从夏商周到清代的金银器,一件件珍贵精美,散发着让人惊艳的光芒。藏品有金银饰品、器皿、钱币、车马器、金印等,涉及古代社会政治、经济、军事、科技、生活的方方面面,说明在古代金银器的使用已经相当广泛。尤其是唐代,中国古代金银器制作和使用达到鼎盛。各种类型的金银器不但数量大、种类全,而且制作极其精美,足以代表中国古代金银工艺的最高水平。在这家博物馆里,唐宋时期的金银器藏品所占比重最大,共有50余件(套)——饮器、食器、药具、茶具、容器、卫生用具、杂器等,皆为精品。
兽面纹金牌饰
长10.1厘米,宽7.6厘米,厚1.9厘米,重97克,为战国(公元前475至前221年)时期的一种装饰用品。体呈长方形的兽面脸,兽脸阔,舌短,似桃形,顶端呈“山”字造型,造型别致,纹理清晰,极其罕见,是我国古代早期金银器的代表作之一。
银鎏金兽首盖碗
直径15.5厘米,高11厘米,重750克,为西汉(公元前206公元8年)的食用器具。其制作主要采用锤揲、焊接、鎏金等工艺,通体圆润无纹,在碗体双耳及碗盖中央部位饰有兽形部件,碗底及兽形部件处鎏金,整体感觉简洁而不失庄重,实属我国古代早期金银器中不可多得的精品。
纯金盖碗
直径11.5厘米,高7.1厘米,重253.7克,为汉代(公元前206至220年)时期的食用器具。锤揲成型,通体圆润素面,在碗体口沿处有三周弦纹,双耳饰有兽形部件,碗盖中央饰宝相花纹饰并焊接一环,周边均匀錾刻有三周弦纹,底部以圈足底焊接,是汉代金器中不可多得的精品。
卷草紋金梳背
长6.1厘米,宽1.4厘米,厚0.5厘米,重4.91克,唐代(公元618至907年)时期文物。用薄金片制成,半月形,中空,上端可插入骨木梳齿,金梳背表面用细金丝勾出卷草花朵纹饰,顶部焊以连珠纹装饰,这种掐丝、炸珠和焊接工艺,堪称金细工的佳作,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唐花叶纹金发饰(一套)
正中发饰高11厘米,重33克,为唐代(公元618至907年)时期文物。发饰以薄金片为底板,金丝盘卷成花草形,上面焊有掐丝和小金珠,掐丝内镶嵌有绿松石和宝石,上端站立一只凤鸟,左右两边发饰上各站立一对鸳鸯;金钗头用薄金片焊接而成,表面铺满细微金珠,钗头镶嵌绿松石,钗头下端有银股两支,整套发饰极为讲究,属于唐代皇族所用饰物。
金耳环(一对)
高5.6厘米,重17.55克,为唐代(公元618至907年)时期文物。金耳环的样式接受了波斯萨珊文化的影响,以金片焊接,分上中下三部分,上部为环状,镶嵌宝石,中间为圆球形,表面系细小金珠装饰,下部为方形金片焊接似塔形,最底部以五个小金珠焊接加以点缀,整体形态优美,工艺精湛。
鎏金龙纹银盘
口径15.3厘米,高4.1厘米,重179克,为唐代(公元618至907年)时期文物。银盘打制成型,侈口,沿小内收腹微丰,作四瓣形,圈足底,口沿一周錾刻有简化的莲瓣纹,腹部出筋四道并将其团花纹饰亦分作四组,盘心锤雕出三爪行龙,其图案精细,行龙周围以鱼子纹地装饰,整体纹饰鎏金,不愧为一件佳作。
缠枝纹三足银罐
腹径4.85厘米,高5.1厘米,重44.39克,为唐代(公元618至907年)时期文物。小口,束颈,鼓腹,圆底,伞形盖,宝珠形盖钮,盖钮之间有六瓣形银垫,鼓腹的下部焊接有三个兽足,圆形底,通体以缠枝花草纹装饰,锤击成型,整体浑圆大方,造型美观。
双狮卷草纹银杯
唐(公元618至907年)。直径5.5厘米,高度4.8厘米,重77.89克,此品锤击成型,束口,大腹外鼓,平底,腹部以浅浮雕装饰威猛狮子两只,并伴以卷草,口沿下一周连续S纹饰,整体器型极其精美。
镂空飞鸟葡萄纹银香囊
直径5.8厘米,重62克,这件香囊为唐代(公元618至907年)时期文物。唐代的香囊不仅是熏香用具,还用于佛事,即将佛经盛放在香囊之中,随身携带,能起到消灾辟邪的作用。呈圆球状,遍体镂空花鸟葡萄纹。上半球为盖,下半球为身,以铰链相连,子母口扣合。香囊内有一个钵状香盂及两个平行环,香盂用短轴铆接,环间也以短轴铆接,在圆球转动时,也随之转动而香盂的重心始终不变,使香盂面始终保持平衡状态,这种平衡装置,与现代运用于航海、航空上的陀螺仪原理完全相同,这种陀螺仪原理,欧洲十七、十八世纪才掌握,而我们的祖先,早在八世纪之前,已熟练地运用了这种技术。香囊在当时是一种熏香用器,其钵内放置香料,点燃后香气从镂空处外飘,它主要用于室内熏香,也可随身携带,挂在腰间随人的走动发出芳香。这件银香囊,质地和工艺极为考究,反映出当时人们的审美需求、工艺技术和表现力都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直至今日,我们还会为它的精美绝伦而赞叹不已。
缠枝卷草纹高足银杯
口径5.15厘米,高度5.7厘米,重56.21克,为唐代(公元618至907年)时期文物。敞口,圆唇微翻卷,腹壁直而略向下斜收为小平底,高圈足上部为一小平盘,与杯身焊接相连,下部为喇叭形状,锤击成型,腹部平錾缠枝卷草纹,通铺鱼子纹地,圈足面錾忍冬纹一周,此杯刻工精湛,在唐代颇为流行。
花鸟四曲银鎏金盒
直径6.9厘米,通高3.9厘米,重64.86克,唐代(公元618至907年)时期文物。银板锤揲、焊接成型,以子母口相合,整体纹饰鎏金,圈足外撇,顶、底部均錾刻纹饰,顶部中央錾刻两只飞鸟,四周以团花装饰,边缘镶仰莲瓣一周,盒壁錾刻一正两反式海棠瓣二方连续图案,圈足底沿刻一周莲瓣纹。
鎏金花鸟纹六曲银盒
直径4.05厘米,通高2厘米,重18.13克,唐代(公元618至907年)时期文物。银盒锤打成型,纹饰鎏金,无圈足,子母口相合,顶、底微鼓,分为六曲,以花鸟纹装饰,盒侧为云朵纹饰,外表鱼子纹地,象征多子多福。
凤鸟缠枝纹银盒
直径4.3厘米,重30.37克,唐代(公元618至907年)时期文物。锤击成型,器身圆形,由盖、身两部分组成,盒面和底部都隆起,作凤鸟缠枝花纹,顶、底纹饰大致相同,盒壁作折枝团花一周,无圈足,通体细微鱼子纹地,器型规整,工艺精湛,是妇女梳妆用品。
鎏金花丝银盒
长7.2厘米,宽5.4厘米,高4.35厘米,重60.01克,唐代(公元618至907年)时期文物。海棠形盒身,鎏金,通体以银丝编结成网状,上下对合,有圈足,盖上正中以银丝结织成花朵形纹饰,边沿以较细银丝缠饰一周,上下口均以鎏金银片镶口,此工艺极为少见,充分展现了唐代手工花丝工艺的超高水平。
花鸟纹银头簪(一对)
长25.2厘米,重22.49克,唐代(公元618至907年)时期文物。银簪系薄银片锤打而成,运用了錾刻、镂空工艺,簪头花鸟栩栩如生,簪体扁长,体现了唐代工匠们超高的制作工艺。
银龙头衔环耳杯
口径9.75厘米,高3.3厘米,重117.08克,五代(公元907至960年)时期文物。敞口,素面,平底,无圈足,单耳,耳做成龙头形状,嘴含一环,形象栩栩如生。
梅花纹金手镯(一对)
直径6.5厘米,厚度1.2厘米,重39克,为宋代(公元960至1276年)时期文物。两件一对,手镯用金片锤揲而成,接合处两端较窄,表面锤揲成两排高高凸起的似梅花形状的纹饰加以装饰,简单大方。
金带扣(两件)
大件通长12.7厘米,宽6.1厘米,厚1.5厘米,重158.66克;小件通长7.05厘米,宽6.7厘米,厚1.5N米,重76.81克,为宋代(公元960至1276年)时期文物。扣环呈扁圆形,环顶浮雕花草纹饰,扣身背面锤揲成型,再与正面錾刻细节,表面高浮雕图案,图案展现了三个小孩嬉戏于牡丹花草之中,呈现一幅精美的戏婴画面,属金银器中的高浮雕工艺。
银执壶
长15.6厘米,高19.8厘米,重457.04克,宋代(公元960至1276年)时期文物。薄片打成,壶把及壶流分别制造,口部与中间部位分别环绕一周花草纹饰,铺细微珍珠纹,壶腹表面平錾两条一周弦线纹,片形柄上接于器身颈部,下接于腹中部,壶流细长较弯,焊接于器身的折肩上,高于器口,盖为方形。顶部铆一盖钮,顶端为六方形球体,盖钮与壶柄之间用链条连接。宋代银执壶出土甚少,陶瓷执壶较为常见。
银葵口杯
口径8.5厘米,高3.7厘米,重31.95克,宋代(公元960至1276年)時期文物。银杯呈六瓣葵口形,方唇,平口,腹亦分成六棱形,分棱线从口部向下渐浅延伸于底部,下收成圆底,每瓣外凸,素面,无圈足。
猴鹿纹银盘
直径17.2厘米,高1.4厘米,重171克,宋代(公元960至1276年)时期文物。银盘锤打而成,盘底纹饰高凸,呈半浮雕状,盘内中心为一湖泊,环绕湖泊装饰有两猴和两鹿,其间布有山石花草。两猴攀骑在树上,两鹿漫步在湖堤,其中树上一猴和地上一鹿隔湖相望,意趣生动,惟妙惟肖。因猴通“候”,鹿通“禄”,所以此盘具有高官厚禄之吉祥寓意。
双凤纹银盒
直径17厘米,高5.1厘米,重304.55克,宋代(公元960至1276年)时期文物。盒为圆形,盖与器身以子母口相连,圈足底,顶部中间饰一周凸弦纹,弦内饰双凤对飞图,双凤之中饰折枝牡丹花一束,凤头较大,花形冠,曲长颈,展翅,两凤对飞形成一圆形,弦纹外饰一周缠枝牡丹花纹,纹饰下均有小碎点纹地,整器锤揲加工成型,纹饰半浮雕式。
银方箱
直径7.4厘米,高11厘米,重376.82克,宋代(公元960至1276年)时期文物。整器采用锤揲、焊接成型,箱盖为盝顶形,顶上有飞翔于云中的凤鸟两只,牡丹花草纹装饰箱盖四周,上下以子母口扣合,箱体呈四方形,四面平錾花鸟人物,亭台楼阁,铺鱼子纹地,箱底以两条弦骨装饰,弦骨中间錾刻瑞兽,方箱后面有两个钩环,正面有锁钮与银锁连接。
累丝金耳坠
高8.4厘米,重21.3克,明代(公元1368至1644年)时期文物。耳坠以挂钩为轴,用金片焊接而成,表面以掐丝、炸珠工艺加以装饰,分上下两部分,形似灯笼,整个耳坠工艺精湛,精美华贵。
金手镯(一对)
为清代(公元1644至1911年)时期文物,锤揲成型,手镯宽带形,镯面镂空,表面镶嵌宝石五颗,样式美观,精美绝伦,实属清代金手镯中不可多得的精品之一。
洛阳唐艺金银器博物馆仿制古代金银器赏析(二)
为了让存世量极少的中国古代金银器永远传承下去,洛阳唐艺金银器博物馆在收藏和展示中国历代金银器的同时,采用金银器传统工艺技术,制作出一批非常有价值的古代金银器复制品和仿制品。2006年为西安大唐西市博物馆制作的金银器复制品已在该馆展出多年,2008年,还为陕西法门寺博物馆按照原物一比一的比例,用传统工艺精心复制了几十件金银器文物。这些几可乱真的复制品同样精美无比,可称得上是艺术的精灵,让人叹为观止。
仿唐提梁罐
银罐外观大口短头,罐腹圆鼓,喇叭形圈足,可活动提梁插入焊接在罐肩部的两个葫芦形附耳内,底部为圈足,足与罐体的连接处加焊一圈圆箍,罐体为纯银锤击成型,花纹平錾,鱼子纹地,纹饰鎏金。提梁上饰有菱形图案,罐身通体装饰以鹦鹉为主体,周边环绕折枝花,组成两组均衡式圆形图案。鹦鹉展翅于花丛间,灵动可爱,栩栩如生,装饰在提梁罐两面,其余空白处以单株折枝点缀。银罐上錾刻的鹦鹉振翅欲飞,鲜活而丰满,恰好与圆浑的外型,饱满的团花相配,给人以富贵喜庆的感觉。《原物现藏法门寺博物馆》
仿唐缠枝葡萄纹金杯
口沿外侈小喇叭形,圈足;形制秀美独特,器体敦厚。内壁光素,外雕缠枝纹,雕工繁细,纹饰流畅自然,层次清晰,章法有致,富有神韵。尤为珍贵的是通体纯金,器形精巧、具有浓烈的唐代特点和风格。(《原物现藏西安大雁塔》
折花小银碟
茶具,锤击成型,花纹平錾,纹饰涂金。葵口,浅腹,圈足。碟内底中心刻四株折枝花组成的圆形团花一朵,内腹面散点装饰五株“十”字形折枝花,边沿饰仰莲瓣纹。鎏金十字折花小银碟,盛放椒、盐等作料。《原物现藏法门寺博物馆》
仿唐代狩猎纹高足银杯
此银杯为传世品,深腹高足,杯口微侈。圜底,足呈喇叭状。通体满布花纹,上腹一周弦纹,在口沿至凸弦纹之间饰唐代常用的缠枝莲花纹,杯腹中段饰四幅狩猎图案,有的骑马搜索,仔细前行;有的搭箭在弦,运力欲发;有的扬鞭策马,奋力追赶;有的射击奔兽,扣人心弦。画面布局严谨,禽兽、流云、树木等穿插得当,人物刻画入微,栩栩如生,场面紧张热烈。画面上的骏马,比例匀称,肌肉丰润,逼真写实而气势磅礴。马尾束结,其雄浑矫健可与唐昭陵六骏马相媲美,马的飞驰形象颇似昭陵六骏中的“什伐赤”。画面上的禽兽也都刻画得形象逼真,唯独树木花草等衬托点缀之物不刻意追求与真无异。杯腹下亦饰缠枝莲花纹,足面饰莲瓣纹。相似的高足酒杯常见于唐墓壁画中。《原物现藏法门寺博物馆》
鎏金鸿雁球路纹提梁银笼
这件仿唐鎏金鸿雁球路纹提梁银笼,通高17.8厘米,足高2.4厘米,重654克。直口,深腹,平底,有提梁及盖,盖作穹顶,口沿下折与笼体扣合。盖、身镂空,纹饰鎏金,球路四方联续不断,盖面主题纹样饰飞鸿十五,分列两周,上周头向中,下周两两相对。口沿饰花瓣纹一周,侧沿饰以鱼子纹为地的仰覆交错的三瓣花两方连续纹带。器身地纹同上,錾飞鸿二十四,分列三层,交错排列,两两相对,姿态各异。两侧口沿下铆接环耳,耳座作四瓣小团花,环耳上套置一提梁,梁上套有银链与盖钮相连。足呈三花组合式与笼底边沿铆接。此器工艺精湛,纹饰瑰丽,极富情趣,反映了唐代高超的工艺水平。《原物现藏法门寺博物馆》
鎏金人物画银香宝子
通高24.7、口径13.2、腹深11.4、圈足径12.6厘米。重883.5克。锤击成型,花纹平錾模冲,纹饰鎏金。有盖,直口,深腹,平底,圈足。焙炙器
将茶叶盛放在内,下置炭火烘烤,使茶饼内外干透,祛除水分,并保证色香味的纯正。《原物现藏法门寺博物馆》
鸟兽纹莲瓣金碗
高5.6厘米,口径13.4厘米,底径6.8厘米。金质。侈口,弧腹,圈足。碗外壁锤出两层相互交错的大型莲瓣,上层每瓣内分别刻有鸳鸯、鸭、鹦鹉、鹿、狐等珍禽异兽,周围饰草花;下层每瓣内饰卷曲的蔓草纹。莲瓣上部至口沿的三角空间饰如意云纹和各种飞翔姿态的鸟纹。圈足饰方胜。以上花纹均为鱼子纹地。足沿外侈,边饰一周大联珠纹。内刻飞鸟一只,流云数朵。碗内墨书“九两半”三字。纹饰富丽,为唐代金银工艺的杰作。《原物现藏法门寺博物馆》
鎏金仙人驾鹤纹壶门茶罗子
陕西扶风县法门寺地宫出土。高9.5厘米,罗长13.4厘米,宽8.4厘米、屉长12.7厘米、屉宽7.5厘米、高2厘米。重1472克。锤击成型,纹饰鎏金。器形为长方体,由盖、罗、罗架、屉、器座组成。顶盖面錾两体首尾相对的飞天,头顶及身侧衬以流云。盖刹四侧各饰一和合云纹,两侧还饰如意云头,刹边饰莲瓣纹,盖立沿饰流云纹。罗架两侧刻有头束髻、着褒衣的执幡驾鹤仙人,另两侧錾相对飞翔的仙鹤,四周饰莲瓣纹。罗、屉均作匣形。罗分内外两层,中夹罗网。屉面饰流云纹,有环状拉手。罗架下焊台形器座,有镂空的桃形壶门。《原物现藏法门寺博物馆》
鎏金妓乐纹银调达子
通高11.7厘米、口径5.6厘米、杯高5.8厘米、圈足徑6.3厘米。重149.5克。钣金成型,纹饰平錾鎏金。带盖,直口,深腹,平底,圈足。盖作立沿,沿面饰一周二方连续的蔓草纹,盖面高隆,边沿錾水波与莲瓣纹,中心为宝珠形钮,下衬一周莲瓣。钮座四周錾两只鸳鸯和一只飞禽,填以蔓草。腹壁呈内弧,口沿饰一周蔓草。腹壁刻吹箫、舞蹈的伎乐,并衬以蔓草,底部一周饰莲瓣,喇叭形圈足,上部有圆箍棱,棱上面饰四出扁团花,下部錾上卷莲叶,叶脉清晰。《原物现藏法门寺博物馆》
摩羯纹蕾钮三足架银盐台
通高27.9厘米、盖高11.2厘米、盘高1.6厘米、架高15.8厘米、盘口径7.8厘米、腹深1.5厘米。重564克。钣金浇铸焊接成型,纹饰平錾,模冲鎏金。由盖、台盘、三足架等组成。盖上有莲蕾捉手,中空,有铰链可开合,与银筋焊接并与盖相连。盖心饰团花一朵,盖面饰摩羯四尾,盖沿为卷荷。三足支架与台盘焊接相连,支架以银筋盘曲而成,架中部斜出四枝,枝端有摩羯铸件二、智慧珠三。珠下且有莲蓬座,珠周有火焰纹,座下衬以团花。三足架上錾刻:“仙童九年文思院造银金涂盐台一只,并盖重一十二两四钱,判官臣吴弘悫、使臣能顺”。唐人饮茶或调以盐、姜、椒等,盐台即为盛放佐料的器具。历代茶书均未记载盐台,此器为首次发现。《原物现藏法门寺博物馆》
仿唐代鎏金壶门座银波萝子
通高3.8厘米、口径10.3厘米、底径11.2厘米。重250克。锤击切削成型,腹外鎏金。以子母口扣合,直口,浅腹,平底,壶门座圈足,器内底焊十字形格架,圈足有镂空的六个壶门,壶门间饰背分式忍冬草。底外壁有抛光切削候留下的同心圆痕迹。《原物现藏法门寺博物馆》
鎏金鸿雁流云纹银茶碾子、碢轴
钣金成型,纹饰鎏金,通体长方形,纵截面呈“Ⅱ”形。其主体结构为梭状槽外带护槽架;下带座垫,木制;上有可以抽出推进的辖板,用来保持梭槽的干净卫生,形如今日中药铺中的药碾槽。《原物现藏法门寺博物馆》
洛阳唐艺金银器博物馆新作当代金银器赏析(三)
仿制和复制历代金银器,是为了更好地收藏和保护金银器文物。古代优秀的金银器文化艺术要传承发扬,必须以深厚的文化底蕴为依托,在传统金银器制作技艺的基础上,将古代传统技艺精髓与当代加工技术完美融合,大胆创新,创作出具有当代艺术风格的金银器,而不能一味地仿古复古。博物馆近年来创作加工了大量的金银器,并且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有效地解决了博物馆运营经费的难题。瞧,这把银鎏金凤首浮雕银壶,壶身四周及壶盖、壶嘴以饕餮纹装饰,巧妙地把古代流传下来的纹饰与现代礼品装饰相结合,高雅内敛又不失大气,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银鎏金兽首浮雕银壶
高22.5厘米直径16.5厘米
此壶镀金的处理显得华丽而神圣,仿佛回到了古代的境界。金黄的兽嘴展现出张扬和大气,壶身点点的小槌目和鎏金相结合更突出了工艺的精致。触手可及的金摘钮与壶盖的搭配,有形有景,好似置身于尊贵的殿堂般享受。
霰打银壶
霰打工艺不仅精美有序,而且疏密有致,极富韵律感。霰打的纹饰与壶嘴和壶盖的平整光洁相互呼应。提梁的曲线优雅流畅,光洁的壶盖上精透的玉钮与霰打的纹路形成鲜明的对比,更具观赏价值。
银鎏金祥珠银壶
高22厘米直径15厘米
此壶型简洁大气,壶身配用霰打鎏金缠枝,具有更好的审美,霰打外部是用不规则的小槌目做点缀,极具韵味,壶嘴设计成富有传统装饰意味的龟首,造型抽象。提梁的颜色与壶身浑然天成,配以壶嘴的装饰,更显此壶的独特之处。
银鎏金祥云银壶
高26厘米直径15.5厘米
此壶是采用小槌目而成,配以传统吉祥的祥云兽做点缀,更体现了施工者的用心。壶钮采用镂空技术,配以兽嘴相呼应,提梁细节设计大方得体,与银壶整体气质相吻合,灵韵独具。
兽首浮雕金壶
高18.6厘米直径13.5厘米
此壶型具有宋代风格,是采用兽面浮雕而成,工序繁琐而细腻,造型独特,兽纹底部采用回纹做呼应,凸出了工艺的美感。
槌日纹银壶
高17厘米直径12.7厘米
壶身通体布满手工槌目纹,壶身中部以龟甲形的槌目纹点缀,排列有序,上下层则以细小的槌目纹打造,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层次感丰富。
兽首浮雕银壶
高21厘米直径15厘米
此件银壶华美秀丽,造型端庄朴实,提梁圆中带方,与圆环盖钮相呼应,壶身舆壶盖均刻有立体感十足的兽面图案,壶嘴为一个看似开口大笑的古兽,诙谐可爱。
霰打茶具整套
此组茶器极其精巧,全器共11件组,采用霰打纹制作而成,由最巧手的工匠打造。霰打纹是银壶形制中,最基本也是最能表现金工师功力的技艺。茶具具有使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