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武术“现代化”:起源、批判与反思
2017-06-19关铁强
关铁强
摘 要: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逻辑分析法对中国武术近20多年的现代化发展做了梳理。通过对“现代化”一词的国际背景描述,认为中国武术的发展陷入美国冷战以来精心炮制的现代化意识形态陷阱,现代化并非一种理论而是意识形态,从而造成中国武术在竞技化、国际化等奥运战略之路上愈走愈远也越来越窄的制度经济学“路径依赖”困境。通过对“现代化”的批判,认为申奥的屡次失败和武术发展的现状应该引起我们的深刻反思,以此为契机,回归武术“不拔高、不卑微”的应然。
关键词:武术;现代化;竞技化;批判;反思
中图分类号:G85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2076(2017)03-0054-05
Abstract:Through literature, interview and logic analysis, the modern development of Chinese Wushu in the past 20 years has been sorted out. By describing the international background of the word "modernization", the study shows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martial arts has fallen into the trap of ideology of modernization concocted by the United States since the cold war, and modernization is not theory but ideology, thus Chinese Wushu gets into the trouble of institutional economic path dependence on the way to the Olympic competitiveness and internationalization strategy. Therefore, through the criticism of "modernization", it believes that the repeated failure in bidding for the Olympic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Wushu is worthy of deep reflection, and as an opportunity, Wushu should return to what it is.
Key words: Wushu; modernization; competition; criticism; reflection
20个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持续深入,“现代化”成为经济、科技、文化领域的时髦词汇。作为体育领域一个分支,武术的发展也深陷其中。武术文化研究中,“现代化”一词也频频出现,如郭玉成《传统武术的现代化问题》、李龙《论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现代化出场》、洪浩《传统、现代与传统武术的现代化》、马廉祯《论中国武术的现代转型与竞技武术的得失》、戴国斌《武术现代化的异化研究》、毛明春《中國武术的传统型与现代化的理论思考》、薛宇《武术现代化发展理论与评价》等。这些研究的扎堆出现,一方面,说明现代化、现代性等文化术语成为武术学术研究关注的重点,学界仍在为“现代化”之于武术的利弊争论;另一方面,也说明武术人对武术的当代发展问题焦虑与迷思,或者并没有跳出西方社会精英一手编织的意识形态陷阱。那么,我们需要反问的是,“他真的如此灵验有效?其本身是否就是一个神话?”[1]
本研究通过对“现代化”出场的国际背景和国内对“现代化”的误区,揭示中国武术“现代化”的悖论与陷阱,为“后奥运”时代的中国武术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1 中国武术的“现代化”的三种思路
1.1 将改良当做“现代化”
王岗[2]认为中国武术的现代化始于马良的“新武术”,经历了不到100年的历史。关于马良“中华新武术”的文献较多,笔者不再赘述,但是笔者以为将中国武术的这段历程称之为“现代化”,无非是它采用西式兵操方式来规训传统武术,以“重新诠释古典,回应新变的途径”,作为一种大众化、体育化的尝试,与上个世纪60年代冷战期间美国政府及其社会学精英精心炮制的“现代化”意识形态不可同日而语。在方法思路上,“中华新武术”和建国初期,国家将武术纳入体育范畴的“增强人民体质”相同,进而引申出传承中的学校化、城市化、科学化等“现代化”近义词。
1.2 将竞技化当做“现代化”
有研究者指出,“20世纪武术发展的最重要标志就是竞技武术的产生和发展”[3];“竞技化是中国武术发展的必然结果”[4],“竞技武术的诞生不仅见证了中国武术的现代转型,而且也在武术现代转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5]。媒体中,有将现代搏击(散打)的赛事当成武术“现代化”改造的成功案例,如《传承民族精神,昆仑决促进中国武术现代化发展》以及各类中外对抗赛,这类比赛名称特点是都冠以中国武术、中国功夫的名称,甚至宣传泰拳挑战少林寺的荒诞口号,以噱头和票房生存的该类竞技赛事与民族精神和中国武术发展挂钩,除了怪诞,看不出有丝毫关联。有研究者结合竞技武术的发展进一步指出“现代化是中国武术发展的时代需求”,“现代竞技武术是世界体育文化融合的产物”。整体而言,部分研究者将现代化与武术的科学化、规范化、竞技化对等起来。
1.3 将舞台化当做现代化
也有研究者将传统武术的简化、舞台化、演艺化称为“现代化”,认为经过现代化包装的武术更加好看,更能吸引投资,更能与“国际通行做法接轨”。如《风中少林》《少林魂》《功夫诗·九卷》《寺院内外》《功夫传奇》《少林雄风》等系列“少林”舞台剧和各类大型晚会中的武术节目。在笔者看来,这些所谓的“现代化”形式,不过是武术在当代的生存技巧,借鉴舞台艺术和情景剧结合武术套路的门票卖点,古已有之,并不影响武术的整体性,但与武术本身并无太大关联,属于经济学中的“借鸡生蛋”,武术仅是他们赚钱的符号。
2 “现代化”的出台背景
2.1 “现代化”的美国背景
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知名学者罗斯托、帕森思、小阿瑟·施莱辛格、阿尔蒙德、林肯·戈登等提出了“现代化理论”。其中以罗斯托的《经济增长的阶段》为代表提出的“传统与现代截然对立”等理论,将美国置于典范位置,其目的在于鼓吹“现代化在某种程度上就是美国化”[6],号召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怀抱。
归根结底,“现代化”是美国在“冷战”期间为确立其世界霸权地位,从自身发展的历史中提取合法性依据和思想资源,借由其社会科学知识界精英所发明的文化层面的“历史叙述”,是为了掩盖其“美国性”而命名的“现代化”理论,是美国的经济援助、文化扩张和政治控制下的新价值、新意识形态,极力成为第三世界国家的普适价值推行,具有极强的迷惑性。雷迅马在《作为意识形态的现代化》一书中揭露了“现代化理论”在经过美国社科学界的知识生产后,转变为美国针对发展中国家的政策,并提升为美国主体的意识形态。美国一众学者炮制“现代化”的潜台词是美国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体制是先进的、进步的、文明的、必然的,从而造成一种新的文化殖民浪潮。
雷迅马明确指出:“现代化作为一种认知框架,通过这一架构,美国对自己的民族特性、使命和世界角色所达成的理解具有了更丰富的内容,并且广泛流传[7]。”显而易见,他们取得了非常大的成效,世界上多数第三世界国家正在以西方文化模式为样板,努力实现其世界观和经验的构建,对原有本国体制进行革除和探索。正如美国人类学家基辛所指出的“这一努力是极其困难的”,而且这些多数国家的失败也证明了这种被引诱、忽悠、胁迫的模仿是失败的,从中东、非洲、阿拉伯国家、东欧等国家的实践来看,他们多数的“现代化”革命甚至不如从前。
2.2 “现代化”的国内背景
我国的“现代化”一词在1975年被重新提起,并将“实现四个现代化”作为国家此后的发展目标。由于“文革”“四人帮”等对国家经济的巨大破坏,经济重建使“现代化”成为国家的重点战略。随着“现代化”的普遍化和深入化,文化、艺术、体育领域的“现代化”思潮也随之而来。从80年代开始,我国的“现代化范式”彻底取代了60-70年代的“革命范式”,成为影响我国至今的历史语境。“它将一个第三世界國家为了摆脱冷战格局中的地缘政治封锁与发展困境,而朝向全球资本市场开放改革自身体制的过程,描述为传统的中华帝国从闭关锁国、夜郎自大的迷雾中惊醒,从而变革传统、开放国门、出而参与世界现代化的过程”[8]。于是,在人们的谈论中,“现代化”成为自然的、是国家进入文明的必由之路;武术同样在“现代化”的背景下做出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但是,有学者敏锐地指出:“它(现代化)被视为一种天经地义的意识形态,而并不被作为一种理论,更不被看作一种应当被历史化并接受批判性质疑的话语对象”[8]。
3 中国武术“现代化”的争论与批判
3.1 中国武术的“现代化”逻辑
关于中国文化回归“本土化”的呼声在近年来同样高涨起来,与“现代化”针锋相对。香港中文大学校长金耀基认为:“现代化已经成为全球化现象,这种发展是第三世界的唯一出路,是命定,只有在现代化发展到了一定程度以后,才可以谈到本土化和差异化的问题。”美国一位人类学家进一步指出:“许多文化是在吸收西方文化后重新塑造出来的。”他们所鼓励的是要大家打开大门,接受来自西方文化的影响,只有这种影响在达到一定的深刻程度时,人们才会退回并强调双方之间的差异,称之为“文化上的反冲”,这种乍看有理的理论逻辑有很大的迷惑性。所以,关于中国武术的发展,有研究者认为“竞技武术为中华武术走向世界架起了一座桥梁,同时它也是一扇窗口,人们可以逐步深入探视中华武术更深厚的民族内涵——传统武术[9]”。在此理论基础上得出“武术只能先以竞技武术与国际接轨”的结论,无可否认的是,这一逻辑代表了中国武术发展的当代主流立场。
3.2 现代化就是与国际接轨吗
在上述逻辑中,人们进一步将武术“现代化”与国际接轨和奥运战略挂钩,“从中西体育交流和融合的角度来讲,代表武术对外交流和申奥的内容应以能反映武术整体的主要特征、时代特征和具有更广泛的中西体育融合的基础为选择标准,基于此,在目前的可供选择中,竞技武术比传统武术自然更适宜”[10]。因此,基于“竞技武术并无原罪”的前提,部分研究者认为传统武术现代化“是一种文化自觉后的必然选择,是一种全球化体系中文化身份的自我确立,是一种文化生存空间的自我重铸”[11]。持此观点的普遍认为中国武术必须经过“现代化”才能适应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在他们看来,竞技武术的“高、难、美、新”就是“现代化”。顺着这种思路,有研究者认为“在武术难度发展较好、较快的时代,竞技武术发展也较好”,相反,“随着2008年武术入奥的失败,竞技武术难度动作几乎普及,武术发展也陷入瓶颈[12]”,并建议应加强科技助力难度的创新。由此,各类全国武术冠军无不是“难度者的天下”,各类武术套路无不是前半段的各类难度汇集,后半段穿插些基本步法、手型、花法。试问,这样以旋转度数、弹跳高度取胜的难度与武术何干?这样千篇一律的套路如何吸引观众和商业投资?这样的全国武术冠军如何支撑起中国武术的天空?武术经过20多年的改造居然达到的是“满场空座”的现实,这便是武术与国际接轨后的“现代化”吗?
3.3 竞技化更适合国际传播吗
对于“竞技化”武术更适合接轨国际,更适合代表中国文化的问题,乔凤杰在谈到“孔子学院”的武术传播问题时指出多数派往孔子学院教授武术的为体育院校教练和专业运动员,他们对传统武术没有丝毫感情,因为“他们所练习的武术,多半是与传统文化没有关系的”[13]。中国武术的博大精深和文化内涵绝对不是竞技化武术参照西方训练模式能够熏陶出来的,所以,乔凤杰认为将这些文化背景下培养的武术教练调过去“岂不是浪费时间、误导大众?”也有学者在面对武术的竞技化倾向和批判时提出折中主义的发展路向,既不全盘西化也不完全的传统发展,这种看似两面讨好的发展路径实际仍是“现代化”的思维,是对本土文化的一种麻痹。甚至于有人指出对本土化的保护和对现代化的排斥是“狭隘民族主义”的表现。但是,如果“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判断无误,那么失去了民族性又何来世界性?
3.4 武术发展中的“既…又…”式语法
也有研究者指出武术的现代化就是套路的现代化,武术套路的现代化既要突出艺术性又要保持技击性,既要迈向奥林匹克殿堂又要服务大众,既要保持传统又要改革创新。毋庸置疑的是,这种“既…又…”式武术发展话语同样是“现代化”的意识思维结果。在“难度至上”的各类武术锦标赛中,何来“技击性”?更何况竞技武术既申奥屡次失利又远离大众健身,只见武术的“现代化”改革不断,声、光、电等现代舞台艺术手段无所不用,何来保持传统?对此,仍有研究者认为毕竟竞技武术的发展促进了全民健身和武术的普及。对于“现代化武术”的社会作用,杨建营在调研中认为,社会上的一般大众和民间拳师,“根本不把竞技武术套路和竞技武术散打两大技术体系作为习练内容,无论是广大农村的农民还是各大城市的居民。即使退役之后的武术专业运动员,也几乎都不以此类技术进行锻炼”[14]。对此,笔者在求学期间的一位武术老师也说他除了上课教学生练习套路,课余时间从不用竞技武术锻炼。笔者访谈的几位老师、学生也都做了如是回答。作为“现代化”的武术,其社会效用是如此的结果,其大众普及又从何谈起。
对于竞技化的反对声,有研究者指出应警惕“去竞技化”的回潮,对于对西方体育文化的追逐,“文化借鉴与文化依附并没有严格的界线,现在我们还不能说竞技武术就是对西方体育的一味效仿和文化依附[16]。”并直言应鼓励和促进竞技武术的发展。笔者对此深表怀疑,如果说竞技武术的训练模式和指导思想不是西方体育的,又不是传统武术的,那么竞技武术又是如何横空出世的。有学者敏锐地指出:“在武术的国际化进程中,我们不能一味地迎合竞技体育的要求而过分追求世界性,忽视甚至抛弃民族性,结果将会扭曲武术的功能结构,失去武术的魅力,丧失武术的民族文化内核,武术也就不能称其为武术了。”[9]
4 中国武术发展的“现代化”反思
4.1 “现代化”前行中的武术发展尴尬
显而易见,“现代化”的后果使“许多民族的无形文化急剧消亡和流变,世界似乎朝着一种经济方式、一种物质方式、一种价值观念发展”[15]。早在上个世纪末,学者王晖就指出了现代化的陷阱:“中国现代性话语的最为主要的特征之一,就是訴诸‘中国/西方、‘ 传统/现代的二元对立的语式来对中国问题进行分析[16]。”
关于此,在武术发展的问题上,我们应该深有体会,尤其在“2008北京奥运会”后,关于中国武术的传统回归呼声产生了“报复性”的增长。如果之前对于武术竞技性等“声、光、电”的“现代化”发展持一种怀疑态度,考虑到“申奥”至少在金牌总数上可以找到“为国争光 ”注脚的话,那么在东道主优势之下的武术申奥失利则彻底揭去了武术“现代化”的遮羞布。它使得之前马明达、程大力、王岗等学者普遍指出的武术发展中的削足适履、邯郸学步、“四不像”、体操化、拳击加腿等传统与现代割裂问题一一应验,“国际奥委会”哪怕是表演赛的机会都没有松口,只留下“北京2008武术比赛”这样的尴尬。
问题并没有结束。在总结与反思中,有学者认为“申奥”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中国武术的“标准化”不够。为此,国家武术管理部门将2011年定为“中国武术标准化年”,从裁判、规则、动作、套路等系列方面入手做出标准化的研究,以便和国际化接轨,期许在不远的将来武术能重新振作而被奥运会接纳。而事实是,2016年8月4日,国际奥委会在里约举办的129次会议上,通过空手道等5项运动进入2020年东京奥运会。空手道的入选无疑最能刺激中国武术,与邻国曾经的“唐手”从2011年起长达5年“明争暗斗”的申奥之旅中,以武术的失败告终,这种竞争暗含了深层次的民族与文化比拼含义。我们暂且不去谈论空手道的问题。从90年代开始,自武术进入北京亚运会开始,激发了中国武术的申奥雄心,此后的20多年间,竞技武术套路规则进行了数次修订,从指定动作、难度动作4级的划分、配乐、创新难度等体操化改革,为中国武术赢得了中国式体操、芭蕾的国际称谓。而对于武术申奥的失利原因多数解释为“国际推广不够,规则不严谨系统”,这一让人疑惑的原因似乎让人们陷入原地转圈的悖论。要知道,当中国武术确立申奥战略目标后,近20多年来围绕的就是如何推广和制定可操作性的规则问题,为此不惜开罪民间“传统武术”的忠实拥趸,在“北京2008奥运会”的战略大局背景下,民间的反对呼声以“顾全大局”的姿态暂时低沉下来。所以,2008北京奥运会后,传统武术积压已久的“报复性”呼声高涨也就不难理解了。
近日,在“体育大生意”网站出现了“武术改制&推广均入歧途,丢弃技击沦为搞笑体操”的评论。该文分析了中国武术“在参加人数上和地域范围上具有公认的国际地位”的差距问题,并指出“由于欧美在国际奥委会占据绝对话语权,所以‘公认的国际地位其实就是一项运动在欧美地区是否获得认可”[17]。换言之,如果西方不认可,武术无论如何地削足适履都是白搭,这让笔者想起我国学者河清指出的由美国控制的“国际当代艺术”掩盖实际的“美国性”,以“世界性”面目出现,将“美国艺术”偷梁换柱地等同于“国际艺术”,“以消解其他国族文化艺术存在的合法性,由此,美国取代了欧洲,主导了世界[18]”。同样,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批判“全球化”为“一小部分统治性国家扩大对所有民族国家金融市场的控制”。由此看来,网络上对武术“现代化”模式的批判并非戏谑而是当头棒喝。
4.2 武术现代化的后果
“现代化”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它所要到达的效果是按照它的思维路径走下去,其结果必然是制度经济学中的“路径依赖”结果,形成发展惯性,进而越走越窄,以至于无路可走;在学术研究中,则是言必称“美国”,以美国为榜样;在文化上则是对“中医”等传统文化的诋毁和抛弃;在经济上是对GDP的唯一追求造成生态环境的无法恢复;在精神价值层面则是对美国价值观的模仿,出现5[KG*5]000年文明大国竟然频发老人摔倒都无人扶的咄咄怪事。在美国精心炮制的现代化意识形态中,我们忘记了祖先的智慧,忘记了先烈以“小米加步枪”所造就的辉煌。我们最终发现,按照美国的思维追赶,我们会永远无法跨越“现代化”的鸿沟。
回到武术“现代化”的推广与发展中来,如果我们还以规则、标准等问题的思路持续下去,其结果必然是“现代化”深陷泥潭而难以自拔。罗荣渠针对多数人对“现代化”误解时指出现代化并非人类社会的最终目标,那些“被西方流行过的想入非非的现代化理论自我催眠了”[19]的人们很快发现竞相进入现代化的国家很快引发了新的发展性危机。那种以为“人类社会一定是前进的,现代化是好的”观念深入人心,却恍惚间忘记了现代化城市中常态化的雾霾和饮食中的防腐剂。
事实上,已有学者委婉指出:“标准化给武术发展带来的也绝非全部都是正能量。[20]”并认为标准化造成武术的“术与道的割裂”进而抑制民间武术的发展,造成武术文化发展百家争鸣和百花齐放的消失,“现代化发展进程中武术道德、精神的衰落以及师生关系的货币化,是武术现代化发展在精神文化方面最严重的损失”[21]。如果说现代武术的发展,则一定是多元化的发展,而不是西方现代化语境思潮中的“标准化”。一方面,现代化和转型纠缠在一起,分不清彼此;另一方面,它又被人为地割裂开来,将传统和现代泾渭分明,如传统武术和现代武术的对立,将武术打、练分裂为套路和散打,使之毫无联系,继而在高校武术专业、武术竞赛中分割成两个不同的训练方向——散打和套路,继而与传统武术比赛相对。
本研究所指出的对“现代化”的警惕并非是要阻止中国武术的发展与创新,而是旨在理清现代化作为美国为首的西方社会学家创造出来一种意识形态而非理论,使人们产生一种现代化为先进的、时尚的、优越的、必然的世界潮流的认识误区,从而直接切断了第三世界国家的本土文化。
5 结语
费孝通先生指出:“不少人感兴趣的是怎样在传统和现代化之间找到接榫之处,说明文化不仅仅是除旧开新,而且也是推陈出新或温故知新。现代化一方面突破了传统,另一方面也同时继续并更新了传统[22]。”国内学者罗荣渠等早明确指出“现代化不是欧化或西化”,“虽然落后国家受西方发达国家现代化模式的影响,但它们有权利、有能力将这种影响本土化,走自己的现代化道路”[23]。诚如此言,中国武术的现代化应该是对传统的继承与发展,而不是一味地“创新”和“接轨”。人们无法割裂传统,那种不顾一切地照搬西方“现代化”的思潮,毫无疑问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终究回归传统。
“现代化”作为中国武术发展的一个伪命题被反复提起,使得武术在当代的文化发展中处于一种悖论式前行的道路中。它产生一种体认是否“现代”的新标准,促使误入歧途的人们处处高扬传统/现代、过去/未来、新/旧、进步/落后、文明/野蛮的历史意识,从而使发展中国家的人们急急忙忙地将自有“土文化”填充进这些标准之中,生怕自己赶不上形势成为历史的“罪人”。那么现在是时候后重新思考中国武术的“现代化”历程了,申奥的失败不一定都是坏事,更可能是一个重新开始的契机。
需要指出的是,“现代化”作为一种理论并没有过错,本研究所指“现代化”并非工业文明、科学技术的现代化,而是意识形态上的“现代化”。中国武术的现代化不是生搬硬套西方“现代化”的意识形态。唯有对中国武术发展中“现代化”保持持续的批判精神,并以历史实证的理论深度和经验力度才能认清中国武术的发展方向。“现代化”的优势,一定是中国文化的优势,中国武术“传统”的优势,不是中国武术“欧美化”的优势。让中国武术回归传统,回归它的应然,不拔高、不卑微、不刻意追逐奥运会,让特有的中国武术文化魅力造福人类才是它的本位。
参考文献:
[1]岳永逸.都市中国的乡土声音:守旧的民间叙事[J].青海社会科学,2013(2):121.
[2]王岗,韩政.对“入奥失败”后中国武术发展的理论思考[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4,48(12):7.
[3]蔺志华,虞定海.武术现代流变探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8,42(6):71.
[4]高晓明.竞技化:中国武术现代化的发展悖论[J].搏击·武术科学,2007,4(7):8.
[5]张海亮.竞技武术的诞生[D].上海:上海体育学院,2010:4.
[6]昝涛.现代化是意识形态!?[J].博览群书,2004(8):83.
[7]雷迅马.作为意识形态的现代化——社会科学与美国对第三世界政策[M].牛可,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20-21.
[8]贺桂梅.“新启蒙”知识档案:80年代中国文化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9]刘树军,张胜利.民族文化差异与武术国际化发展的哲学思考[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4,28(2):56-59.
[10]文善恬.竞技武术“歧路之羊”?——武术发展要警惕一种“去竞技化”倾向的回潮[J].体育科学,2008,28(11):87-91.
[11]洪浩.論中国传统武术的现代化走向[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2,38(7):48-49.
[12]杨亮斌,郭玉成.竞技武术套路难度动作发展历程及对策——基于中国武术家的口述史分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6,50(5):55.
[13]乔凤杰.符号视角的诠释:运动,与文化何干?[J].体育文化导刊,2016(6):196.
[14]杨建营.竞技武术竞赛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思路探析[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6,33(1):81.
[15]李让.不应忽视的活态文化传统—乔晓光谈“非物质文化遗产”[N].中国文物报, 2002-11-08(5) .
[16]王晖.当代中国的思想状况与现代性问题[J].天涯,1997(5):134.
[17]付政浩.空手道入奥给中国武术的启示录:丢技击重表演自寻死路 不惜成本烧钱反入歧途[EB/OL].体育大生意网,2016-08-04.
[18]河清.艺术的阴谋:透视一种“当代艺术国际”[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19]罗荣渠.现代化新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160.
[20]乔凤杰.让标准化成为多元之一:论武术的现代发展[J].中国体育科技,2015,52(5):67.
[21]杨建营.现代性支配下的武术现代化研究[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2,36(5):69.
[22]费孝通.关于文化自觉的一些自白[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4.
[23]李开林.罗荣渠现代化思想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1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