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城市马拉松赛电视直播文本分析

2017-06-19霍兴彦林元华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17年3期
关键词:文本分析叙事学符号学

霍兴彦+林元华

摘 要:以叙事学、符号学等理论为基础,综合运用文献资料和话语分析等方法,对2016兰州国际马拉松赛的央视直播进行文本分析,以期探寻马拉松赛事直播规律,促进赛事文化传播。研究认为,跑步项目是跑者与自己的对话,没有足够强大的故事线,也缺乏激烈的身体对抗和突发性看点,因此在电视直播中叙事主体的讲解和评论、叙事话语的丰富和延展,以及叙事策略的谋划和布局就显得格外重要。马拉松赛事直播要善于做加法,而不只是单一信息的编码和叙事,这样才可能获得较好的传播效果。

关键词:马拉松;电视直播;文本分析;叙事学;符号学

中图分类号:G822.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2076(2017)03-0041-04

Abstract: The paper analyzed the live broadcast text of 2016 Lanzhou International Marathon Match on CCTV-5 in 2016 with the narrative and symbolic theory and integrated use of literature and discourse method,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marathon broadcast law, promote cultural communication. As running program is a conversation between runner and himself, without a strong enough story line or intense physical confrontation and sudden surprise, it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the explanation and comments of the narrative subject,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narrative discourse and the planning and layout of narrative strategies. The marathon TV live broadcast should adopt a variety of strategies instead of single encoding and narrative information, so that it is possible to obtain good communication effect.

Key words:marathon; live TV; text analysis; narrative; semiotics

如何在長达两个多小时的电视直播节目里,通过综合调度电视叙事的影像、语言等符号系统,将参加马拉松比赛的海量跑者分层次、多角度呈现,同时实现竞技体育、全民健身、城市景观与跑步文化的有机融合,使路跑赛事成功吸引观众,这些都极大地考验着马拉松赛事直播团队的能力和水平。马拉松赛事直播不仅是比赛过程的客观再现,更是视听兼备、有声有形的电视叙事艺术。始于2011年的兰州国际马拉松赛(以下简称兰马)因“百里黄河风情线”的独特景观而别具魅力,经过6年的积累和沉淀,赛事运营和推广模式渐趋成熟。尤其是央视马拉松直播团队连续6年对其进行全程直播,极大地提升了赛事知名度和影响力。兰马直播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反映我国城市马拉松赛事直播节目的制作水准,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本研究以央视2016兰马直播文本为个案,旨在通过全程梳理,探析城市马拉松赛事直播特点与规律,从而更好地推广赛事文化。

1 兰州国际马拉松赛事直播的基本信息

此次直播从6月11日早上07∶25开始,09∶00由于转播NBA总决赛中断。下午13∶36-14∶50播放了实况录像,其中13∶36-13∶43为已播比赛剪辑,13∶43以实况录像衔接比赛,节目总时长为2小时42分。

在播出流程上,首先是马拉松赛片花,然后镜头切换到演播室。[JP3]演播室由央视主持人梁毅苗担任评论,南京师范大学郦波教授担任嘉宾。主持人做了2分40秒的赛事介绍。接下来是记者连线——央视记者冬日娜在起点做了3分钟现场报道,随后镜头切换至比赛画面。

比赛画面以男子第一集团为主。屏幕右上角是“2016兰州国际马拉松赛”、比赛距离和用时的角标,右下角是兰马标志物;左上角是央视体育频道台标。沿途景点会呈现航拍画面,随即在左下角显示该景点中英文名称字幕。整个画面清晰度高,技术稳定性强,极具美感和观赏性。

在转播机位安排上,起终点及颁奖仪式等重点位置都设有专门机位,确保赛事精彩瞬间的捕捉。男、女第一集团各有一辆移动转播车全程拍摄,精确呈现顶尖跑者的竞技风采。沿途赛道的移动摩托车无线机位更是多角度丰富了画面内容,特别是两次出现男子第一集团奔跑时的跑鞋特写,原本平常的跑鞋在近距离拍摄下显得色彩斑斓、动感十足。可以说,此次转播动用了多种技术和手段,全方位、多角度展示了马拉松运动的魅力和兰州城市的风采,令人印象深刻。

2 兰州国际马拉松赛事直播本文分析

著名叙事学家热奈特认为,叙事包括三个要素:被讲述的内容——故事;讲述事件的叙述方式——话语;产生话语或文本的讲述行为——叙述。马拉松赛事直播就是综合运用解说、评论及影像等话语方式,通过电视媒介,向观众讲述长跑比赛的故事。尽管海量的参赛选手和开放的比赛空间为提供精彩直播提供了可能,但从项目特点看,跑步归根到底是个人运动,是跑者与自己的对话,它没有足够强大的故事线,也缺乏激烈的身体对抗和突发性看点,如果仅是从起点到终点的过程记录,观众观看这样的比赛就像是看一幅单幅照片,很难被吸引。从这个意义上讲,马拉松赛事直播中叙事主体的讲解和评论、叙事话语的丰富和延展,以及叙事策略的谋划和布局就显得格外重要。鉴于此,本研究将主要围绕这三方面对兰马直播文本进行探讨。

2.1 叙事主体:专业性与文化性有机结合

解说员和嘉宾是赛事直播的叙事主体,主要承担解说、评论职能。中央电视台副总编辑李挺认为:“体育解说评论是体育电视节目生产环节的‘核心原创部分。”武汉体院姜欣教授指出,体育解说的本质是新闻属性,在解说中要遵循客观性,解说员可以持有适度情感倾向,这将有助于更好地对比赛进行客观呈现。

本次解说是出生于内蒙古的梁毅苗,这位来自西北的央视主持是继2014年后第二次解说兰马。作为央视《体坛快讯》的当家主持,梁毅苗敏捷的思维、出色的语言组织能力和亲切自然的主持风格都显示出极强的综合素养,但在解说的客观性和专业性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在客观性上存在一些出入。比如,主持人对特邀选手的介绍是“包括6个国家和地区的30名高水平特邀选手”,但根据直播中显示的特邀选手名单,共有35位参赛选手。这种明显的信息出入很有可能会使观众产生疑惑,同时也容易消解解说的客观性和准确性。其次,在解说的专业性上也存在不足。由于缺乏切身的参赛体验,主持人对项目特点及其文化内涵理解不够深刻,很难进行专业解说。比如,主持人在节目开始提到当天19℃的多云天气非常适合选手创造好成绩,其实8℃~15℃才是这类比赛的最佳气温。另外,从观众角度讲,观看马拉松比赛除了感受城市文化外,可能还想获得更多的关于专业跑者或跑步项目的知识。媒介培养理论指出,每一次赛事转播都是影响观众项目认知,甚至塑造其价值、情感的契机。要想取得这种润物无声的效果,主持人需要从观众角度出发,知道他们想要什么,从而提供更多的背景材料。本次直播对专业选手的介绍只有号码、姓名、国家、成绩,缺乏其社会角色、跑步历史、生活感受、业余训练、比赛策略以及情感等层面的深描。选手似乎成了不知疲倦的跑步机器,而不是有血有肉、情感丰富的个体。这种单薄的信息缺乏媒介传播价值,更谈不上语言叙事的感染力,在一定程度上可能还会影响项目的人文价值,很难引起观众的情感卷入,更难以达到移情和媒介培养的效果。

从嘉宾情况看,由于经常参与电视节目制作,包括一些马拉松赛事直播,郦波教授表现颇为从容。他通过引用地方志等方式将大量的文史知识与沿途景点有机结合,使观众在欣赏美景的同时加深了对兰州城市文化的了解。值得注意的是,嘉宾作用主要是回答主持人的提问,郦教授则发挥了更大作用。他利用自己的跑步经验和马拉松转播经历主动承担了一些专业讲解的责任:多次主动提示比赛距离和用时,还提到高原和平原马拉松的区别、乳酸门槛跑等。这些虽是对专业解说的有效补充,是嘉宾资源的拓展,但多是点到为止,缺乏深入分析,给人意犹未尽之感,同时这种补充也凸显了专业解说的欠缺。

除主持人和嘉宾外,文本中出场人物还有连线记者,其报道也值得商榷。此次记者现场报道和主持人演播室播报信息基本重合,可视为站在现场重复演播室内容,未能充分体现现场报道的意义和价值,放弃了自己在事件第一现场的优势。记者出境采访,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它要求记者熟悉业务,思维清楚,能在瞬间对事情做出判断。更重要的是,应凸显在场意识,表现在场的新闻语态,捕捉观众最想得到的现场信息,这样才会使节目更好看。

2.2 叙事话语:声画一体的完美契合

每个社会建构都是充满意义的。比如我们在公园或在马拉松赛道上跑步,尽管物理事实相同,但意义却不同。跑步只有与其他事物建立种种联系才成为马拉松,而这些联系是社会地构成的。这种种联系的系统组合即为话语。因此,话语是表征体系,涉及语言和实践。福柯认为,话语构造了话题,它控制着一个话题能被有意义地讨论和追问的方法,它还影响着各种观念被投入实践和被用来规范他人的行为方式。“是话语而非事物本身催生认知”。由是观之,兰马并不仅是路跑赛事,谁是兰马冠军也并不重要(除非是国内或兰州本地选手从众多国外特邀高手中一举夺魁),真正重要的是,兰州举办马拉松这一事件本身的意义是什么?这种意义如何通过话语来建构?从符号学分析,这种意义的建构、传达、理解和解释是通过声音和画面两大符号体系得以表征的,即通过声音进行叙述表现,通过画面进行描写再现,声画结合,相辅相成,高度契合。

从兰马直播的话题设置看,主持人和嘉宾主要围绕男子第一集团的跑步过程和沿途风景,以马拉松对城市的影响和本次赛事的亮点为主,以对话、插话等方式把各自的体会、思想传递给观众。比如,当第一集团跑到马拉松公园景点时,主持人强调了赛事对城市基础设施和全民健身的带动作用。在航拍“百里黄河风情线”时,嘉宾将兰马描述成绕着母亲河奔跑,用人们对母亲的情感将兰马引申为最有归属感的奔跑。值得注意的是,在转播过程中,主持人和嘉宾以3种方式评论了兰州治理雾霾取得的成绩:第一次谈到了兰州在巴黎气候大会上获得“今日变革进步奖”,在中美气候峰会上作为特邀代表参加峰会并做主题发言,并讲述了波士顿市长对兰州的两大印象,即治理雾霾和马拉松。第二次是嘉宾讲述自己在飞机上与一位来自福州的跑者谈话,针对该跑者对天气的担忧,嘉宾强调了蘭州铁腕治污的成效。第三次则结合兰州的水源建设再次提到雾霾治理,并由此引申到执政理念的探讨,以及对京津冀治理雾霾的启示。此外,主持人还详细介绍了兰州市投资56.87亿元正在加速推进的以刘家峡水库为城市水源的管网工程,以及银滩黄河大桥下开通的地铁1号线作为第一条穿越黄河的地铁,怎样克服了各种世界级难题顺利开通的故事。这些话题表面是在陈述客观事实,但其深层表征,则类似当地政府喉舌,具有明显的政治色彩,是政府机构权力和意志的体现。

与其鲜明的政治话语建构形成对比的是,对赛事亮点的评论则语焉不详。对直播过程的梳理结果显示,主持人共提到5个赛事亮点:即设立比赛终身号码,梦想1公里轮椅跑,医疗陪跑员,首个为跑者洗衣服的马拉松,“一条河、一碗面、一本书”。其中,只有“一条河、一碗面、一本书”得到了全面介绍,其他则简略带过。比如,对设立医疗陪跑员的评论是“体现了人文关怀”。但这些医疗陪跑员如何遴选,怎样分配在赛道上,诸如此类的背景资料并未提及。再如,首个为跑者洗衣服的马拉松。主持人认为“这会加大赛事成本,很不容易”。但事实上,这并不是为所有选手洗衣服,只是尾号为2、0、1、6的全程跑者可以额外得到经过清洗的专业运动背心。这些语焉不详的话语消解了赛事创新的努力,可能会使观众一知半解、将信将疑,也很难形成具有影响力的舆论话题以扩大赛事的深层影响力。

从画面表征系统看,此次直播画面主要包括景点和赛场,其中景点画面不仅包括赛道沿途“百里黄河风情线”,而且还采用提前拍摄等方式将不在赛道周围的景观,如刘家峡水库、丹霞地貌等巧妙地植入节目,很多画面蔚为壮观,令人震撼,这些都很好地提升了节目观赏性。在这些画面背后,体现的是对祖国河山的歌颂与赞美,是情感升华的表征。多次执导兰马的总导演孙和平曾说要使马拉松从体育比赛中“跳”出来。正是通过一幅幅城市与自然景观的巧妙切换赋予了马拉松赛事更多的文化意义。经过电视的画面再现,还能产生重大变化,使亲自参加比赛或生活在兰州的人产生“不识兰州真面目,只因身在此城中”的感慨,营造了丰富的媒介景观。

与多景别的景点画面不同,比赛画面的呈现较为单一,主要以第一集团男选手的奔跑群像为主,其可视化程度很低,感觉四平八稳,没什么看点。或许是为了调剂,现场摄像也捕捉了部分业余跑者,其中出镜率最高的是年轻女性:画面中出现并被加以评论的次数多达11次,话题涉及身材、装备等。那些守护跑者生命安全的医疗陪跑员、每次赛后都被津津乐道的各种Cosplay造型以及沿途不断加油的现场观众则未在画面中发现。由于仅着眼于第一场域的跑者,缺乏第二、第三场域的层次演进,加之没有充分的细节捕捉,很难形成场域共振效果。这些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画面系统的视觉冲击力和表现力。如果可以采用更加灵活的编码方式,从更多角度丰富画面信息,可能会有更好的传播效果。

2.3 叙事策略:共时性与历时性融会贯通

赛事直播是进行语态,它伴随赛事发生、发展过程,凸显的是结果。直播的语言结构是对比赛过程的直接反映,具有突出的线性特征,体现了直播的共时性特点。对观众来讲,置身其中,会感受到跨越空间的整合和分享。与此同时,这种共时性的赛事场域也可以通过现场报道、选手短片等多语态融合植入历时性单元,从而把赛事已经发生的事件、人物等叙事元素有效地置换出来,形成新的编码方式。一项赛事的发展历史就是在共时性中不断被历时性地还原、放大的过程,赛事直播也因此产生了文化魅力。如果只是一次次简单的比赛过程的书写则会非常苍白,难以产生深刻的社会影响。

从兰马直播文本看,其主要问题在于只是偏重过程的共时性叙事,忽略了赛事历史等历时性编码元素。整个直播未能体现共时性与历时性的融会贯通,缺乏新语态构建,致使直播场域结构单一、信息量小,很难形成强烈的赛事文化认同。比如,此次直播并未提及前5届赛事内容。从第一届到第六届,中间应该有很多值得编码的元素。以比赛线路为例,以前起终点是东方红广场,而不是会展中心。按照哈贝马斯公共空间的价值建构理论,空间元素不仅是舆论生成的基础,也应是媒介景观建设的基本关照点。马拉松文化对城市的表现就是通过路线设计对公共空间进行切割,然后分段叙事。这就要求叙事策略不能仅针对选手和景点,特别是兰马的环形赛道,不可能循环介绍景点。这时就可以通过植入一些采访、花絮等历时性叙事元素,对特定空间进行新的视角解读,融入共时性叙事,这样可能会使观众对特定空间产生新的定位和参照元素,也可以丰富空间编码的信息组合,提高观赏性。

另外,马拉松赛事之所以不吸引人,还有一个原因是没有对抗语境和悬念设置,缺少突发性元素植入,整个直播都是单一主体、单一语态的叙事方式,这会消解赛事吸引力和观赏性。尽管不像足球那样充满戏剧性,但长跑也不乏看点。比如,作为国内海拔最高的亚高原赛事,兰马特定的地形和气候都会成为选手的挑战,这涉及很多知识点:为什么环境是这样,会给选手带来哪些影响,比赛天气与以往相比如何,等等。这些都可以短片方式植入节目以提升知识性和观赏性,同时也可体现直播节奏的变化。至于突发性看点,要用心捕捉才能发现。比如,在女子冠军争夺中,两名埃塞俄比亚选手一直处于胶着状态,最后一个补给点,排名第二的选手取水出现失误,没有取到,比赛节奏被打乱了,但她还是加速追了上来,最后实现反超。经过如此漫长的奔跑,而且又是在节奏被打乱的情况下实现逆袭,这本身就很有看点。马拉松比赛时间长、过程比较单调,这就更需要善于捕捉稍纵即逝的瞬间,强化编码意识,适当融入历时性元素,对丰富屏幕的视觉景观是非常重要的,也会给观众带来不一样的感受。

3 结束语

同一场马拉松比赛可以有两种不同形式的观看方式:路边观看和电视屏幕观看,两种方式由于视角对象发生了巨大的移位,会带来完全不同的感受。如果说路边观看可以让观众更好地感受赛场的氛围,可以经历从职业选手过渡到业余选手的各种时刻和差别,可以和涌动的人群近距离接触的话,那么电视的介入则通过双重画面、航拍技术、慢镜头以及多景别的切换等方式叙述了一个故事,编制了一系列章节,从而丰富了比赛信息,最终重新彻底定义了表演的题材。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賽事直播才能有效地带动体育社会资源的深入开发与价值增值。由是观之,目前马拉松赛事直播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应着力从赛事解说、叙事话语、传播策略等层面进行完善。正如哈贝马斯所说,某一行为介入到公共空间以后,在公共空间里应有一个发育过程,公众对赛事形象、价值、情感分享、意见生成也就有了依据和可能。马拉松赛事直播要善于做加法,通过积极的空间叙事凸显比赛的知识性、娱乐性以及文化性。如果没有加法意识,只是单一信息的编码和叙事,就会限制行为过程的意义,很难取得预期的传播效果。

参考文献:

[1]姜欣.浅析体育解说中的情感倾向[J].传媒观察,2014(4):29-31.

[2]北马进化史[Z].北京马拉松35周年官方手册,2015:14-15.

[3]刘海龙.大众传播理论:范式与流派[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244.

[4]霍尔.表征[M].徐亮,陆兴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70.

[5]维加雷洛.体育神话是如何炼成的[M].乔咪加,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1.

[6]张幼斌.电视新闻文本研究理论及方法探析[J].传播学研究,2005(6):62-65.

猜你喜欢

文本分析叙事学符号学
基于图像符号学的品牌联名设计研究
浅析徽州马头墙中的设计符号学
叙事学与文体学双重视域下的小说“三要素”教学模式重构
叙事学与文体学双重视域下的小说“三要素”教学模式重构
写在“生命符号学研究”前面的话
投资者情绪短期对股票市场的影响研究
维护正统还是观念复辟?
外宣翻译研究——基于修辞叙事理论视角下的构想
我国地方纪录片的出路研究
初中英语听说课教学实践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