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五位对接:高职教育“产教融合”的有效路径

2017-06-19胡昌荣

职教论坛 2017年12期
关键词:人才培养质量产教融合高职教育

摘 要:“产教融合”具有职业性、区域性、层次性、互动性和共赢性等主要特征,其基本要求是人才供需融合、人才培养融合、社会服务融合和文化育人融合。高职教育“产教融合”的有效路径可概括为“五位对接”,即将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践平台建设、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区域产业、行业、企业进行人才培养要素对接。“对接”促进“融合”,“融合”深化“对接”,必将有力提升高职教育服务区域产业发展的能力和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关键词:高职教育;产教融合;五位对接;人才培养质量

作者简介:胡昌荣(1965-),男,重庆市人,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

基金项目: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高职人才培养‘校企共育能力递增模式研究与实践”(编号:1202091),主持人:胡昌荣;重庆市教委人文社科研究项目“立足城市发展新区加快涪陵科学发展研究”(编号:14SKS31),主持人:徐军。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7)12-0042-04

“产教融合”是高职教育增强服务区域产业发展能力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然选择。《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要“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1]。作为服务区域产业发展的高职教育,其功能定位是为区域产业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事实证明,高职教育只有与区域产业实现“产教融合”,才能培养符合区域产业实际需求的技术技能人才,才能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才能促进高职教育与区域产业的协同、互动式发展。由于有效的“产教融合”需要有效的路径选择予以支持,因而研究“产教融合”的有效路径具有重要意义。

一、“产教融合”的主要特征

“产”指产业、生产、产品等,“教”指教育、教学、教师等,“融合”指不同的事物通过渗透、交融形成互动、和谐的有机整体,“产教融合”其实是基于“产”、“教”双方需求的互动“融合”。“产教融合”具有以下主要特征:

1.职业性。“产教融合”的职业性是指“产教融合”针对职业教育而言,指向区域产业基层职业岗位所需技术技能人才的职业能力培养。由于职业教育是“传授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必须的知识、技能的教育”[2],是“培养人学会生存技能的社会活动”,具有明确的“职业定向性”[3],而“产教融合”是服从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因此“产教融合”具有明显的职业性特征。

2.区域性。“产教融合”的区域性是指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对象是区域产业。由于职业教育的功能是为区域产业经济发展服务,其培养人才的去向是区域产业的基层岗位,因此,职业教育的“产教融合”必须定位于区域产业。职业院校如果偏离了与区域产业的融合,那么不仅不能培养与区域产业发展相适应的人才,而且还会失去自身生存和發展的根基,更谈不上增强自身的竞争力。也可以这样理解,职业院校只有通过“产教融合”根植于区域产业、服务于区域产业,并与区域产业协同发展,才能发挥自身的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功能,才能体现自身的社会价值。

3.层次性。“产教融合”的层次性是指“产教融合”的方式与重点因职业教育的层次不同而不同。虽然高职教育与中职教育同属职业教育,但因生源对象不同,其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要求不同,因而实现“产教融合”的方式与重点便有所不同。中职教育的生源对象是初中毕业生,学生文化程度较低,其培养目标是技能型人才,因而“产教融合”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一线重复性操作岗位的操作技能;而高职教育的生源对象是高中毕业生和中职毕业生,他们的文化程度稍高或具备一定的操作技能,并具备一定的问题导向思维培养潜力,其培养目标是技术技能人才,因而“产教融合”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一线生产技术应用能力及创新能力,尤其是培养学生发现技术问题、分析技术问题和创新解决技术问题的能力。

4.互动性。“产教融合”的互动性是指“产教融合”的主体双方具有“双向互动的和谐统一关系”[4]。互动是指具有相互联系的双方使彼此发生作用或变化的过程,其目的是为了获得彼此满意的效果与结果。基于满足“产”、“教”双方需求的互动形成对双方发展的驱动。职业教育通过对区域产业所需技术技能人才的输出形成对区域产业的发展驱动,而区域产业通过对职业教育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形成对职业教育的发展驱动,彼此在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中互动融合与发展。“产教融合”的互动性表明,“产”与“教”通过以人才供需关系为纽带的互动实现融合,通过融合实现良性互动。

5.共赢性。“产教融合”的共赢性是指“产教融合”能够带来主体共赢效果。对职业院校而言,将自身融入区域产业的发展环境中,有利于跟进区域产业发展转型、结构调整而设置和建设专业,有利于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有利于课程开发建设,有利于双师队伍建设,有利于实践基地建设,有利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有利于促进毕业生就业和提高就业质量;对区域产业而言,将自身融入职业教育的发展背景下,有利于建设区域产业发展所需技术技能人才的稳定可靠来源,有利于区域产业的人才需求对接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以获得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有利于提前吸纳毕业生接受企业文化熏陶,有利于与职业院校合作开展技术研发和享受技术支持服务,有利于企业员工的培训与继续教育,有利于促进企业生产效率与经济效益的增长等。也即“产教融合”能够促进职业教育与区域产业互惠双赢。

二、高职教育“产教融合”的基本要求

1.人才供需融合。人才供需融合是指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与区域产业的人才需求相融合。高职教育因区域产业的技术技能人才需求而存在,区域产业因高职教育的技术技能人才输送而生存和发展,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依存。高职教育与区域产业只有实现人才供需融合,才能统一于社会再生产的价值链中,才能体现各自的社会功能和承担各自的社会责任,才能在融合中实现“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5]。

2.人才培养融合。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区域产业、行业基层一线培养人职相符和人岗相适的技术技能人才,而这种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重点体现是高职院校教学中的“产教融合”,即高职院校的教学必须与企业的生产相融合。高职院校的教学旨在培养学生从事企业生产经营等职业活动的职业能力,因为企业的生产经营等活动需要具备岗位胜任能力的技术技能人才去承担。只有高职院校的教学与企业的生产经营等活动实现“产教融合”,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才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才能符合企业岗位的职业能力需求,人才培养质量才能提高;企业才能获得适应生产经营等活动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才能促进企业生产效率的提升、产品或服务质量的提高以及经济效益的增长。

3.社会服务融合。社会服务融合要求高职教育的社会服务必须与区域产业的服务需求相融合。这种融合包括高职院校的科技服务与企业的技术创新、产品研发等相融合,高职院校的成人教育服务与企业员工的继续教育需求相融合等。社会服务的“产教融合”一方面能促进高职院校转化科研成果,提升协同创新能力,并能为企业员工提供持续性继续教育服务,增添高职院校办学的社会效益;另一方面能增强企业的产品开发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促进企业的技术进步与产品发展,并有利于促进企业员工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升,不断增强企业的发展力与竞争力。

4.文化育人融合。文化育人融合要求将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育人与区域产业的企业文化育人相融合。校园文化是校园精神氛围,对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同时也是学校发展的灵魂;而区域产业的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精神象征与价值追求,它能激发员工的责任感、使命感,是企业生存、竞争和发展的动力源泉。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涵盖的内容尽管有差异,但它们都是价值观念与精神食粮,其培养人、塑造人的理念是共通的。“产教融合”促进校园文化育人与企业文化育人的相互融合,让学生既受到校园文化的教育影响又受到企业文化的熏陶塑造,增强学生对企业精神的认同感和对人生职业的自豪感,为他们融入社会、融入企业、融进职场铺平道路。

三、“五位对接”构成高职教育“产教融合”的有效路径

“对接”是两个独立事物相互接合形成整体的过程。“对接”是“融合”的先决条件,没有“对接”便不可能实现“融合”,因此“产教融合”需要以“教”与“产”的人才培养要素“对接”作为支撑。由于高职教育“产教融合”的关键是以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与区域产业技术技能人才需求为纽带实现“融合”,因此需要进行人才培养要素“对接”才能构成“产教融合”的有效路径。将高职教育的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践平台建设、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区域产业、行业、企业进行“五位对接”,将有力促进产与教的有效融合和深度融合。

(一)专业建设对接产业行业的人才需求

专业特指学业、职业的类别,其使命是培养适应区域产业、行业基层职业岗位需求的技术技能人才。专业是高职教育服务区域产业的载体,是高职院校生存发展的基础,如果没有与区域产业需求相匹配的专业及专业群为支撑,高职院校便不能承担起为区域产业发展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责任。高职院校实现“产教融合”首先需要通过对接产业行业的技术技能人才需求以加强专业建设,也即是说,高职院校只有以区域产业行业的各类技术技能人才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规划设置专业、优化专业结构和开展专业内涵建设,方能实现人才培养与人才需求的对接,“产教融合”才能名符其实。由于任何地区的经济建设与发展都有其支柱产业、优势产业的支撑,因此,高职院校必须充分调研、掌握当地经济发展形势和支柱产业、优势产业布局,紧跟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动态,适时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形成与区域产业分布相匹配的专业群。只有这样,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才能与产业行业的技术技能人才需求相匹配,才能实现与产业行业的同步、协调发展。

(二)课程建设对接职业岗位的能力需求

课程是专业人才培养的载体,是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的平台。高职院校的专业不仅需要课程体系的支撑,而且课程体系的构建必须对接区域产业、企业基层职业岗位技术技能人才的职业能力体系,否则课程建设的“产教融合”将名不符实。课程体系包括职业基本能力课程体系、职业核心能力课程体系和职业拓展能力课程体系,其中职业核心能力课程体系需要重点建设,因为它是高职院校面向区域产业、企业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支撑,是“产教融合”在课程建设中的具体体现。由于高职院校的课程建设是为学生职业能力的对接培养服务的,因此职业核心能力课程体系需要校企联合开发与建设,且课程标准需要对接职业能力标准,并充分吸收区域产业、企业的生产技术、产品及一线工作任务等充实课程内容与课程资源,以培养适应区域产业、企业职业岗位能力需求的技术技能人才。

(三)师资队伍建设对接行业企业的专家能手

师资队伍是高职院校开展人才培养的重要资源,是关乎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高职院校的师资有其特殊要求,不仅需要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深厚的专业实践技能,而且需要有过硬的教育教学技术,即属于“双师型”師资。但是从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现状来看,完全符合此要求的校内师资并不多,因此,高职院校需要按照“产教融合”要求对接区域行业企业的专家能手,以“产教师资融合”方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产教师资融合”是指高职院校为了满足面向区域产业企业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需要,在师资队伍建设中充分吸收区域行业企业的技术专家和一线能手以建设兼职教师资源库,并与学校的专职专业师资共同构成适应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需要的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这种方式改善了师资队伍的来源、结构与素质,两部分师资相互融合、互为补充、形成合力,从而构建起“双师”结构的师资队伍,并通过针对专职教师的实践能力培养和兼职教师的教学能力培养,将其打造成“双师型”师资队伍。这样的师资队伍不仅能够参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而且还能承担行业企业的技术服务、技术培训和科技创新等任务,属于学校和企业的共享型人才资源。

(四)实践平台建设对接行业企业的产研需求

高职教育是实践性和技术性极强的教育,实践性体现在操作技能培养方面,而技术性体现在技术问题解决能力及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因而高职院校建设的实践平台不仅应具备教学功能,而且还应具备生产与创新研发等功能。高职院校的常规实践平台是按照满足教学功能、培养专业通用技能要求独立建设的,其生产功能、研发功能并未重点考虑,不利于学生的生产技术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研发能力培养。因此,高职院校需要按照“产教融合”要求对接行业企业的生产与研发功能需求,校企共建融教学、生产和创新研发于一体的“产学研一体化”实践平台。这种多功能实践平台是产教深度融合的产物,它不仅能够满足学生在生产性实训教学中培养操作技能的需要,而且能够对接行业企业的技术革新需求,在汇聚校企双方人才优势基础上,师生共同参与面向行业企业的技术、工艺与产品研发。也即这样的实践平台能够在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技术问题解决能力、创新能力、产品研发能力等方面发挥独特作用,有利于培养区域产业企业所需要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

(五)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对接“校企共育”

人才培养模式是关于人才培养的样式风格,它对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影响。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需要与时俱进[5],由于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具有显著的区域性、基层性、定向性与实践性等特征,因此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必须对接符合这些特征的“校企共育”模式。“校企共育”是体现“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方式,其核心是由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联合承担人才培养任务,关键是共同参与人才培养过程,重点是策划共育性课程体系、共育性教学内容、共育性师资队伍、共育性培养过程、共育性教学模式及共育性能力评价体系等,目标是共同培养岗位对接、能力对接的行业企业基层职业岗位所需的技术技能人才。当然,在促进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法制环境不够健全的背景下,高职院校与区域行业企业合作共育技术技能人才的策略可选择以“订单式校企合作”为框架的定向性人才培养。“订单式校企合作”是基于产教深度融合的人才定向培养、按需培养和协同培养合作,它可以促进高职院校与区域行业企业建立深度合作关系,优化人才培养要素配置。这种合作既有利于区域产业企业建立可靠的人才保障来源,又有利于高职院校吸引区域企业投入人力、物力和财力为“校企共育”人才培养创造条件,更有利于增强区域行业企业参与其定向人才培养过程的积极性和提高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质量。

总之,“产教融合”促进高职教育与区域产业协同互动、共赢发展,而人才培养中的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師资队伍建设、实践平台建设、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区域产业、行业、企业的“五位对接”则是“产教融合”的有效路径。“对接”促进“融合”,“融合”深化“对接”,这将有力提升高职教育服务区域产业发展的能力和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N].中国教育报,2014-06-23(3).

[2]顾明达.教育大词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230.

[3]刘合群.职业教育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4.

[4]张俊生,朱德全.公平与秩序: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联动发展的社会学分析[J].教育与职业,2014(33):5-7.

[5]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Z].教职成[2011]12号.

[6]谭菊华.大学生就业视野下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2):127-132.

责任编辑 蔡久评

猜你喜欢

人才培养质量产教融合高职教育
中职学校如何加强教学研究分析工作
高校视角下的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机制研究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产教融合提升课程有效性的思考
人文主义视野下的高职教育研究
浅析高职院校学生厌学现象及应对措施
论高职生未来职业发展
职业技术院校教学改革创新与人才培养质量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