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五大发展理念”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内在统一关系

2017-06-19张建

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 2017年3期
关键词:战略布局五大发展理念四个全面

张建

[摘 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形成了一系列治国理政的新方略。作为党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核心内容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大发展理念”,反映了我国发展面临的新的特征,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新的境界,凸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内涵,两者内在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必须在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

[关键词]习近平;“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五大发展理念”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10X(2017)03-0027-05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提出了党治国理政的一系列重要方略。作为党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核心内容的“五大发展理念”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两者具有内在统一性,构成一个紧密相连、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内在有机统一体,既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提供了新的行动指针,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供了新的理论供给。深刻把握“五大发展理念”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之间的内在统一关系,对于领悟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 “五大发展理念”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共同的表达形式:理论创新

任何思想理论的产生都是时代发展的产物。恩格斯指出:“每一时代的理论思维,从而我们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1](P284)历史的实践说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向前推进一步,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就发展一步。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这个新起点的鲜明特征,就是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培育经济社会发展新动力,就是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是同世界深度互动、向世界深度开放。这个新起点的基本特点,是挑战与机遇并存。”[2]我们面临着过去没有遇到过的新机遇,出现了过去没有遇到过的新情况,产生了过去没有遇到的新问题。如何面对新机遇、处理新情况、解决新问题,需要我们变革思想观念,大力推进理论创新,说过去“老祖宗”没有說的新话。马克思指出:“问题就是公开的、无畏的、左右一切个人的时代声音。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3](P289-290)。“五大发展理念”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秉承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形成的新话语,是党不断推进理论创新的新成果。

如何谋划战略布局始终是我们党在推进革命、建设和改革中的一个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2014年底,习近平在江苏考察时首次提出“四个全面”,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2015年2月初,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习近平把这“四个全面”定位为党中央的战略布局,它包含了当代中国意识形态建设的价值诉求和实践指向。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发展中存在的诸多矛盾和问题,面对“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艰巨任务,面对党的建设的“四种挑战”、“四大危险”,如果不能从理论上阐释这些问题和实现加强理论创新,不能把握好意识形态的领导权、话语权,就不能有力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提出,是我们党坚持以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化解新矛盾、开展新斗争的理论创新,具有深厚的理论底蕴。“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贯穿着马克思主义普遍联系观点,反映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的内在联系,体现了事物的普遍联系性;贯穿着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规律理论,揭示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各要素运行过程中的内在规律,体现了发展的辩证法思想;贯穿着马克思主义社会矛盾运动理论,抓住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矛盾运动,体现了发展的对立统一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既是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发展实践的科学总结,也是继续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遵循,更是引领我国各领域全面发展的思想指南,为丰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开辟了广阔空间。

理念通常指人们的思想,是上升到理性高度的观念,是理论的“魂”。新的时代特征、新的历史任务呼唤发展理念的创新;社会发展新实践、经济发展新常态需要综合的发展理念。习近平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首次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从新的历史起点上看,过去陈旧的思维定式、发展理念、行为方式,都可能使我们丧失发展机遇,阻碍我国经济社会向更高目标发展迈进。恩格斯指出:“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其中各个似乎稳定的事物同它们在我们头脑中的思想映象即概念一样都处在生成和灭亡的不断变化中,尽管有种种表面的偶然性……前进的发展终究会实现。”[1](P209)“五大发展理念”的提出,是我们党坚持和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推进思想解放、转变发展理念的结果,是一次思想解放、理论升华和重大的理论创新。“五大发展理念”丰富和发展了历史唯物主义:创新理念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发展,着重解决发展动力问题,有利于在发展实践中更加高效地配置社会资源,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协调理念是对唯物辩证法总特征的深化,着重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有利于在发展实践中把握发展全局与战略重点的辩证关系,推动各领域一体化发展;绿色理念是对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理论的推进,着重解决人与自然和谐问题,有利于在发展实践中处理好“金山银山”与“绿水青山”的关系,推进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开放理念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丰富,着重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有利于在发展实践中发挥比较优势与后发优势,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治理优势;共享理念是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的发展,着重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有利于在发展实践中坚持以人为中心的发展取向,增强人民福祉。“五大发展理念”逻辑严密、层层递进,相互融通、相互促进,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普遍联系观点在当代中国实践的生动展开,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全面进步思想在当代中国实践中的具体运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发展,为适应新阶段、应对新挑战、引领新常态提供了重要的理念遵循。

二、 “五大发展理念”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共同的价值取向:人民至上

理论能否指导实践在于其是否准确判断实践的价值取向。“五大发展理念”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集中体现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深刻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人民至上。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不是处在某种虚幻的离群索居和固定不变状态中的人,而是处在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中的人”[4](P525)。造就全面、自由、充分发展的人,实现人的发展的全面性、自由性、充分性,始终是马克思主义追求的根本价值目标。“五大发展理念”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马克思主义人本观,突出了人在发展中的核心位置。

“五大发展理念”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了“人民是推动发展的根本力量”的唯物史观。马克思指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5](P325);“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劳动,不用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这是每一个小孩都知道的。”[6](P580)这就是说,人民群众是顺应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社会力量,是代表社会发展方向、变革旧的思想观念的社会力量,是创造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社会力量,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最终决定历史发展的结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充分证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其基础在于扎根人民群众之中,其动力在于发挥人民群众作用,其本质在于代表人民群众利益。因此,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积极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群体力量。“五大发展理念”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唯物史观人民群众决定论,纠正了见“物”不见“人”的思想偏差,将人民群众作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力量,实现了从物的发展到人的发展的观念转变,彰显了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当前,我国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只要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充分发挥作用的广阔舞台和良好环境,只要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全力支持和衷心拥护,只要有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和奋力创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一定能取得成功。习近平指出:“党只有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始终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才能做到哪怕‘黑云压城城欲摧,‘我自岿然不动,安如泰山、坚如磐石。”[7](P368)这种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凸显了人民主体地位的内在要求,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主体依托和价值归宿,有力地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投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热情,为我国的发展增添了深厚伟力。

“五大发展理念”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和党的群众路线。马克思恩格斯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8](P411)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创造性地贯彻和运用到具体实践中,提出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的党的群众路线。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和党的群众路线深刻表明,无产阶级政党必须增进人民福祉,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只有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造福人民群众为根本价值取向和根本目的,充分保障人民群众对发展成果的共享共有,才能不断获得发展的动力。“五大发展理念”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贯彻了以人民为中心这个根本价值观,坚持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统一,将人的全面发展摆在发展的首要位置,把人的全面发展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作为目标,坚定不移地坚持人民群众是共享改革和发展成果的主体,以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现实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五大发展理念”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深刻把握,其每一个方面的贯彻都指向人民群众幸福感的美好向往,每一个方面的实现都意味着人民群众获得感的不断提升。致力于实现人民群众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始终是我们党的一切工作的目的和归宿。习近平指出:“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9](P213)这种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理念,体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彰显了贯穿我国改革发展实践的价值主线,把握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逻辑,解决了发展为了谁、发展依靠谁、发展成果由谁共享这个根本问题,是引领我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永不枯竭的力量源泉。

三、“五大发展理念”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共同的实践主题: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活动,是认识产生和发展的基础,在人类认识和整个社会生活中起着决定作用。“五大发展理念”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来源于社会生活、扎根于社会生活,深刻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主题——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既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立足中国具体国情,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过程,就是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系列重大而现实问题给予系统解答的过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波澜壮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时俱进,中国实践与中国理论在交互作用中延伸和发展”[10]。党的十八大以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根本出发点,成为“五大发展理念”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鲜明的实践主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不断发展决定了全面的战略思维和综合的发展理念的形成和发展。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现实问题的深刻回答。马克思指出:“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11](P82-83)在马克思主义看来,生产力是人类社会生活和全部历史的基础,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构成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两对基本矛盾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社会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又一重要动力,在社会形态量变过程中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有效途径和手段;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政治法律思想在社会意识形态中居于核心地位;无产阶级政党是由无产阶级中的先进分子组成,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必须以科学理论武装自己,以严格的组织纪律保持党在思想上政治上的高度一致,要求无产阶级政党必须加强自身建设。“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把握现实逻辑,凸显了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总体思路,体现了党直面问题的责任担当,是推动我国社会全面发展进步的必然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经历了从不成熟到成熟、从不全面到全面的过程。当今中国离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越来越近,面临的困难也越来越多、风险越来越大、问题越来越复杂、国际挑战越来越尖锐。例如,我国还有五千多万人口尚未脱贫,我们面临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挑战;社会阶层固化、公平正义缺失,我们面临跨越“塔西佗陷阱”的挑战;社会思潮多元虚无、传统价值观念“花果飘零”,我们面临跨越“西化分化陷阱”的挑战;处理大国关系上能否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我们面临跨越“修昔底德陷阱”的挑战。“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问题导向,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进程中重大现实问题的深刻总结,让我们清醒认识了前进道路上面临的各种艰辛挑战和现实问题,是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战略抓手或“牛鼻子”,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指明了科学路径。

“五大发展理念”绝不是抽象思维的产物,而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现实问题的深刻反思,是对世界发展趋势的深刻洞悉。习近平指出,制定“十三五”规划要坚持立足国内和全球视野相统筹[12],而“立足国内”就是要深刻反思我国发展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全球视野”就是要深刻洞察世界发展趋势。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世纪以来,我国发展迈入快车道,虽然取得的成就令世人瞩目,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也是有目共睹的。例如,工业制造中的核心技术缺失,一些发展中的重大关系失衡,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相当惊人,发展差距拉大,收入分配不公等。“五大发展理念”反映了当今中国解决发展困境的内在要求,回应了当今中国破解发展难题的迫切需求,以创新理念引领中国发展,以协调理念促进健康持续发展,以绿色理念保持社会永续发展,以开放理念推动国家繁荣发展,以共享理念實现社会公正发展。当今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正在孕育,创新成为大国竞争的新赛场;城乡一体化发展加速推进,脑体劳动差距缩小;各国高度关注生态环境发展,大力推行绿色发展战略;资本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国际贸易强劲增长;各国社会保障制度日益完善,努力推进社会公平等。“五大发展理念”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价值,顺应了全球发展走势,紧跟时代发展潮流,是回应当今世界发展难题的中国解答,是引领当今世界共同发展的路线规划,以创新理念引领世界发展新动力,以协调理念筹划世界发展新格局,以绿色理念拓展世界发展新空间,以开放理念开拓世界发展新境界,以共享理念实现世界发展新融通。“五大发展理念”来自实践又反哺实践,深刻把握了我国未来发展的新起点新阶段新特征,为引领中国社会走向全面发展提供新的理念供给;深刻反映了当今世界发展的新趋势新走向新特点,为推动当下全球治理、共享发展提供新的理念方案。

“五大发展理念”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深化了对当代中国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理念,两者内在有机统一,“共同构成了一个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未来发展前景的顶层设计,构成了一个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逻辑体系”[13]。当今中国正在走向全面发展的新阶段,“五大发展理念”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具有深邃的真理力量,展露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着力促进我国实现全方位变革的气度与胆识,彰显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接续奋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豪情与壮志,表达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奋力书写推动人类社会发展新篇章的豪迈与勇气。在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中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我们一定能书写更加灿烂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特征、民族内涵、实践篇章。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秋 石.新发展理念是治国理政方面的重大理论创新[J].求是,2016,(23).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7]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9]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

[10]郝立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战略布局和发展理念[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5,(6).

[1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2]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的说明[N].人民日报,2015-11-04.

[13]聂启元.在贯彻“五大发展理念”中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J].邓小平研究,2016,(6).

责任编辑:何敬文

猜你喜欢

战略布局五大发展理念四个全面
贯彻五大发展理念的法治保障
试论“四个全面”战略与中国梦的关系
以“五大发展理念”统领推动陕南移民搬迁工作创新发展
以新理念开启新征程
关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融入“概论”课教学的几点思考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与新媒体发展的关系探析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的作用研究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之于中国社会发展的理论依据和实践价值
“四个全面”清晰展现战略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