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定教 自主合作”的探索和体会
2017-06-19童旭红杨新宇
童旭红 杨新宇
(1.湖南省湘乡市第二中学,湖南 湘潭 411400;2.湖南省湘乡市教科院,湖南 湘潭 411400)
“以学定教 自主合作”的探索和体会
童旭红1杨新宇2
(1.湖南省湘乡市第二中学,湖南 湘潭 411400;2.湖南省湘乡市教科院,湖南 湘潭 411400)
笔者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初步探索“以教定学,自主合作”的教学模式,努力以“教的课堂”走向“学的课堂”,“学的课堂”包括学生“学”的目标、方式以及评价.本文借助“力臂”和“安全用电”两个具体教学案例,予以说明.
以学定教;自主合作;力臂;安全用电
新课程理念把原来目标单一的课堂教学转变为目标多维的课堂教学,这就要求对教学进行再认识.应怎样认识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学?首先,教学是帮助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促进学习方式、影响学生学习的过程;其次,教学是师生创造共享环境,生与师分享种种发现,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又应怎样转变教学方式?首先,从以教师的“教”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的“学”为中心;其次,教学重点应放在“引导”上.
在近几年的初中物理教学实践中,笔者根据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初步探索了“以教定学,自主合作”的教学模式,努力从“教的课堂”走向“学的课堂”,强调学生的学,其中需解决三个问题是:学生“学”的目标、方式和对学生“学”的评价,而解决问题的方式就是利用“目标导学”“学法导引”“评价导控”来实现.一个好的学习目标应该是:学习内容+学习方式+预期达到的水平,即通过阅读、观察、交流、实验(某种学习方式)+了解、探究、知道(学习内容)+设计实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预期达到的学习水平).
“以学定教”的课堂教学是根据学生实际学的需要,教师作为引导者设计一系列的学生活动,生动的课堂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前提,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计学生活动兼具可操作性、实效性和科学性.在“自主合作”的课堂教学中,由学生自主合作完成各项课堂活动,并且以学生展示或检验的形式进行自主评价,下面以两个案例来说明.
1 “力臂”的教学
力臂是杠杆的重要因素,认识力臂是学习杠杆平衡条件的基础.教材中直接介绍了力臂的概念,这对八年级的学生来说是很难接受的,为什么杠杆的平衡会跟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垂直距离有关?根据学生的知识现状,为了突破这个难点,笔者在本节的课堂教学做了如下安排.
1.1 学生通过体验活动,初步认识什么是杠杆
(1) 组织一场剪绳子比赛,学生利用几种不同的剪刀来完成,从而认识使用工具的必要性,同时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2) 学生使用三种杠杆进行体验:剪刀剪电线、起子撬瓶盖、镊子夹螺钉.从做中学,让学生亲身体验使用杠杆比只是观察一幅幅杠杆的图画更有效,更能进一步认识杠杆.
1.2 学生通过观察具体的实例,认识杠杆的三个要素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课件中展示的撬棒工作过程的动画,建立了具体的物理模型后,学生再在纸上画出撬棒,并在图中画出支点、动力、阻力.
1.3 学生初步理解力臂的概念
教师在进行教学前一定要对学生已有的知识现状有清楚的了解.此时的学生已经掌握了数学几何中有关点到线的距离知识,但杠杆的平衡为什么会和力臂有关,怎样才能从根本上认识力臂的概念,从而进一步进行力臂的作图、解决杠杆平衡的问题,这是本节课需要突破的难点.
(1) 演示用杆秤称苹果的过程:① 苹果放入秤盘后,什么时候才能读数?(拨动秤砣使秤杆水平静止时).② 对杠杆进行受力分析,为简化问题,先不考虑杆、钩、盘的重力,得出当杠杆在动力和阻力作用下保持静止时,我们就说杠杆平衡了.学生通过观察体会,初步认识什么是杠杆的平衡.
(2) 演示再加一个苹果:① 杆秤不在水平位置平衡,说明力的哪个要素影响杠杆的平衡?(力的大小).② 怎样让它恢复平衡?(拨动秤砣)说明还有什么因素影响杠杆的平衡?(力的作用点到支点的距离)学生通过简单的实验过程认识力的大小、力的作用线到支点的距离这两个因素影响杠杆的平衡.
(3) 利用自制教具,如图1所示,在杠杆的后面安装了一块圆形硬纸板,纸板上穿过圆心的轴安装了一组可旋转的直角边,短的直角边的长度刚好等于圆的半径.先在杠杆两边相同距离的位置(等于圆的半径)挂相同的钩码,杠杆平衡后提出问题:如果改变力的方向,这个距离还能保证让杠杆平衡吗?改变其中一边吊钩码细绳的方向,杠杆不再平衡.提问:还有什么因素影响杠杆的平衡?这样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杠杆的平衡还与力的方向有关.
图1
(4) 继续利用自制教具,保持左侧的钩码不变,取下右侧的钩码,改用弹簧测力计拉.多次小幅度的旋转圆盘,在杠杆的右侧用弹簧测力计总是沿着长的直角边向下用力使杠杆恢复平衡,这样就保证了每次拉力的力臂大小都等于圆的半径,力臂总是相等的,因此读出每次拉力的大小也是相等的.
引导分析:利用图2,分析每次力的方向和支点到力的作用点的距离,并提出问题:在上面几次实验中什么是不变的?学生发现每次支点到拉力的作用线的距离是相同的,认识到这个距离会影响杠杆的平衡,学生进一步发现杠杆的平衡实际上还与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有关,从而顺利引入力臂概念,完成杠杆五要素的学习.
图2
1.4 评价导控
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一组力臂的作图题,互相批改、评价,教师根据学生掌握的实际情况及时给予帮助.
2 安全用电
“安全用电”这一节是物理九年级下册电学内容的一个延伸,尽管这是一节“非典型课”,但在树立学生安全用电意识、规范用电行为上有重大实际意义.通过收集、查阅、浏览有关用电事故信息,体验安全用电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这节课首要解决的问题.在课前要求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并且把资料在小组内共享.
2.1 情境导入,引发思考
先出示一张灯火辉煌的城市夜景,学生感受到电给我们带来的美好.然后出示几则新闻,都是由于用电不当所引发的悲剧,触目惊心的画面,给学生带来极大震撼,从而顺利引入课题“安全用电”.
2.2 通过一系列活动逐个解决本节的问题
根据这节教材的内容要解决四个方面的问题,整个活动的安排和开展就围绕这些问题展开.学生在上课前已经查阅、收集了相关资料.所以采取先出示要解决的问题,再有的放矢地开展活动.
(1) 人触电是怎么回事?人触电就会死亡吗?触电的原因是什么?
活动1:播放视频:一个人私自乱接电线造成了触电事故.学生观察思考,初步得出:人触电是电流通过人体造成的.
活动2:学生两手同时分别接触一节干电池,感受触电.提出问题:这时有电流通过人体吗?为什么我们没有触电的感觉呢?
活动3:出示表格:通过人体的电流到底要多大才会造成触电事故?
(2) 我国对人体安全的电压是怎样设定的?
活动1: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如下问题:① 根据欧姆定律知道,导体中的电流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系?通过人体的触电电流大小由什么决定?② 人体的电阻有什么特点?怎样取值?③ 把多少伏定为人体安全电压?
活动2:出示家庭电路、工厂动力电路、高压输电线路的电压.学生利用欧姆定律具体计算220V的电压加载人身上,通过人体的电流有多大?一般情况下,人体的安全电压不高于36V,学生认识到家庭电路的电压远远超过安全电压,是危险的!
(3) 触电的形式有哪些?触电时应当采取哪些急救措施?
活动1:小组交流讨论:① 触电的情况有哪些?② 了解其它触电事故的情况.③ 在遇到触电情况时,应当采取哪些急救措施?
活动2:各小组推选一个学生做代表充当解说员,逐一解说图3.这样的安排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使课堂更具有吸引力.
活动3:播放避免日常用电事故的视频.
图3
活动4:提出问题:万一发生了触电事故,我们应该采取怎样的急救措施呢?继续播放视频:私自乱接电线而触电的人,周围的人对他采取了一些不同的急救措施.学生判断得出正确的方法是:发生触电时,应尽快切断电源,或者用干燥的木棍将电线挑开.
活动5:学生根据已有的生物知识,补充人工呼吸等急救的基本方法与技能,这样也体现了学科间的渗透.
最后教师总结安全用电的原则:不接触低压带电体,不靠近高压带电体.
(4) 用电中引发的火灾、爆炸事故有哪些?其原因是什么?
活动1:由于这个问题学生没有直接感受,可采取先出示原因的方法.① 电流过大,导线发热会使绝缘外皮着火.② 电线接头接触不良,散热不畅,局部过热,可能引燃导线,烧毁家用电器.③ 在气隙间发生放电时,会产生电火花或电弧,可能引起易燃物着火.电弧熔化的金属掉在易燃物上可能引起火灾.④ 电火花和电弧还可能引起爆炸.再让学生根据以上原因,提出预防建议.这样做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更有实际意义.
2.3 拓展知识,提高兴趣,增强意识.
活动1:学生观看一段动画:王某洗完衣服后,直接用湿手按开关,用湿抹布擦灯座等.提出问题:你能为这段动画配上一句安全用电方面的提示语吗?
活动2:安全用电提示语收集活动.分小组讨论,分别把提示语写在一张大的白纸上,可以配上简单的图,再进行全班性的展示.这个活动把整节课推到了一个高潮,在总结本节的主要知识点的同时,学生相互评价了各组的学习效果.
3 小结
以上两个案例中教学环节的设计始终以学生的“学”为出发点,课堂上充分体现质疑、实证、逻辑三个核心要素,追求实效,让学生自主学习,不但重视“双基”的落实,同时也使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得到有效落实,真正做到“以学定教”.同时活动的开展和课堂的评价注重学生的“自主合作”,教师应做到关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即关注学生是怎么学的,关注学生在课堂上师生互动、自主学习、同伴合作中的行为表现、参与热情、情感体验和探究、思考过程等.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讨论、交流、合作等行为表现,评价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高低.
“以学定教,自主合作”是要关注学生学得怎样,哪些能力、技能得到了提高,学生是否获得多方面的发展.并以此为着眼点,在实践中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灵活性与有效性,学生能自主学习、合作学习,逐步建立一套学生自主评价机制,以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提高学习兴趣,更好地达到教师预期的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