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网络表情符号为代表的青年亚文化研究
2017-06-19范泠荷
李 琳 范泠荷
(河北师范大学 新闻传播学院, 河北 石家庄 050024)
以网络表情符号为代表的青年亚文化研究
李 琳 范泠荷
(河北师范大学 新闻传播学院, 河北 石家庄 050024)
在语言很难表达时,可以通过一个图像去传递信息,让对方获得直观的效果和感受。网络表情符号作为网络语言的替代和补充出现反映着人们的思想、情感和微妙的心理变化。从某种意义上说,微信中由表情符号带来的亚文化内容已经成为当今文化构成中一项重要的内容,它们由青年人使用较多,但影响范围很广。
表情符号; 微信表情; 青年亚文化
一、网络表情符号
以微信通讯软件为例,早在2011年微信刚被推出时,在微信的3.5版本中有了第一套表情——兔斯基。其后,2013年8月,微信在5.0版本推出表情商店,更多更丰富的表情不断上线。从兔斯基开始,微信的表情一直在不断扩张,直到现在的近百款表情包。林林总总的微信表情,看似杂乱无章但实际上是有迹可循的。微信表情的话语可分为三种类型:1、用形象确立意义:这种微信表情主要被赋予在角色身上,或动态或静态,但都以视觉形象为核心元素,往往给人直观的感受;2、用语言文字确立意义:需要用文字阐释意义,或是纯文字,或是本无意义的图像(图像可有可无)在文字作用下被编码意义(见下图);3、用形象与语言文字同时确立意义。解读这种表情需要结合形象与文字。
根据学者研究发现,人们对媒体信息印象的获得,只有7%来自话语,视觉形象在网络社交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社交网络中人们利用互动软件进行沟通时,不断创作出多种多样的表情符号,形成具有图像漫画式特点的网络图形符号,小小的表情符号几乎囊括了社交过程中所需的种种情绪,包含了生活的方方面面,虽然简单,但是使用范围却很广泛。这些表情往往是通过形象来确立意义,也有运用形象与语言文字共同作用来确立意义的,使得网络沟通更为有趣、丰富且易懂。法国学者米·杜夫海纳在审美经验现象学中已经指出,把经验转变成可见的东西是想象的基本功能,使之接近再现。
二、青年亚文化
从西方亚文化理论发展的历史来看,亚文化研究始于20世纪40年代美国的芝加哥学派,帕克、托马斯等人主要通过研究特殊的群体,如流浪汉、吸毒者、青少年犯罪者,探索亚文化和反文化的区别;第二个阶段是以七八十年代英国的伯明翰文化研究中心为代表,对青年亚文化进行了批判性的考察。斯图亚特·霍尔等人认为,以青年文化为代表的亚文化常常成为文化研究的焦点,给主流文化和主导文化带来了冲击力和活力;伯明翰学派特别是对媒体与支配文化之间的符号化关系作出了初步解释,成为亚文化理论的重要风向标,亚文化研究就是揭示这种生活方式的语言和行动的潜在意义;第三个阶段,即80年代后期以来,人们对亚文化理论的回应与反思。在国内出现了大量“后亚文化理论与中国亚文化”研究,亚文化问题被描述为一种独立的有机体,处于较广大的社会、政治环境中,探讨全新的“青年”[1]42。网络表情符号在青年群体中大量使用,其受到年龄、身份、群体等因素的影响,构建了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并且越来越受到社会各个层面的关注,体现出来的文化意义也值得我们深思。
(一)年轻人情感释放与心理宣泄的途径
在社交运用中,表情符号的象征意义日益突出而象形意义逐渐淡化,这种变化显示,它和现实交流中人们的表情并无真实的一一对应关系,而更像一种娱乐化图像符号。
新世纪以来,在网络的推动下,一个以消费和娱乐为核心的大众娱乐文化语境逐渐清晰。长期以来的情感压抑在当今这个情感速食的时代,已经成了一种障碍。这些已经威胁到人们身心健康,人们沉重的精神压力无法用含蓄内敛、温文尔雅的情感表达方式来发泄,人们迫切需要找到一个排解抑郁、释放情感、实现精神逃遁的途径。而各种表情符号,如长草颜文字、微信气泡狗、嗷大喵、暴走漫画等都是下载量超多的表情载体;随着投稿表情的开放,有针对地方方言的、不同节日的、光头仔的、上班族的、学生党等不同人群的,越来越多的表情形象涌现出来。这些表情包只是载体不同,而所含的内容大致相同,一般是同一角色形象的种种表情,是成一体系的存在。微信表情众多,且拥有不同的特征,拼贴、怀旧、搞笑、可爱、无厘头样样俱全。但是总结一下,就会发现端倪,这些表情无论具有何种特征都逃脱不了两种风格,一是“萌”,二是“贱”。卖萌和耍贱与人们生活工作压力大而在虚拟社交时寻求放松与缓解不无关系,同时也反映出当代青年群体孤独、猎奇的心理。无须为此感到奇怪,在其他领域也是如此,如现在备受欢迎的真人秀节目《爸爸去哪儿》《奔跑吧兄弟》等都是拿这两个字做文章,而“呆萌”“蠢贱”“逗逼”“接地气”早已荣升为对一个人最大的赞美。大众文化时代,这一风尚当然也影响至微信表情中。
(二)反崇高的心态
青年群体成长于改革开放后的商业化消费化环境中,受传统和权威性文化影响较小,青年群体从小衣食无忧、精力旺盛、喜欢寻求刺激、探索新奇、追求叛逆,“个性”“时尚”“好玩”等词语已经成为当代青年群体的文化心态。他们习惯以一种游戏的精神来对待权威和主导文化,认为那些消解历史深度和权威光环的做法非常时尚、新奇和刺激。长草族远离崇高、远离说教、提倡萌形象,这些恰好呼应了青年群体的追求,也脱离了父辈的权威,彰显其个性。
恶搞风格的表情具有强烈的娱乐色彩,与“卖萌”相似,恶搞则是“耍贱”。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有可能“被恶搞”,我们可以将网络恶搞表情定义为:借用网络技术和工具,在已有现成资源(如影视作品、绘画、音乐等)基础上进行解构、戏仿、涂鸦、拼贴等二次创作,融入创作者对当今社会的理解和感受,使得原有作品的主题、价值观、情感,态度发生极大转变,从而形成具有搞笑效果并适合于网络传播的表情符号。
另外,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越是崇高、权威、至高无上的事物,越容易得到人们的嘲弄,每一个普通个体心理都潜在着一种“反崇高”或者称之为粉碎“崇高”的欲望。微信表情商店中有许多恶搞元素的表情,如韩雷和李梅梅,原为教学课本中名为李雷和韩梅梅的人物,运用对语言的解构来达到搞笑效果。除此之外还有我们爱学习采用戏仿的手法调侃我们小时候的海报插图,暴走漫画、阿了个喵采用拼贴、涂鸦的方式对几个基础样本进行恶搞等。而庞大的恶搞军团则在第三方表情当中,如暴走漫画,尔康表情包等。颠覆经典、消解传统的风格正好满足了长草一族潜意识中推翻崇高与撕碎权威假面具的欲望,满足了自我实现的心理。
三、大众文化对青年亚文化的收编
新世纪以来,在网络的推动下,一个以消费和娱乐为核心的大众娱乐文化语境逐渐清晰。微信是大众文化的新兴领地,微信表情作为微信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托现代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移动终端的发展,凭借大众文化蓬勃发展的态势应运而生,各式各样的表情成为网络交流的流行元素,成为必不可少的“大众娱乐”工具。同时旁支亚文化将会不断涌现,微信表情会朝着人性化、小众化趋势发展,立体表情、方言表情、有声表情的出现已见端倪,旁支亚文化的出现将能更全方位地满足不同人群对社交的需求。
伯明翰学派对亚文化终将被收编的命运进行了解读。他们认为,亚文化被收编的方式有两种,一是以商品的形式,亚文化符号会转化为大量生产的物品;二是以意识形态的方式,对异常的行为贴上标签,重新界定。在消费主义日益泛滥的今天,文化工业的触角已经向各个领域渗透,青年亚文化也难逃被商业化的命运。微信表情依靠广告媒体的传播,甚至以表情来作为年度词汇就可看出表情的使用范围之广。“萌萌哒”与贱兮兮的风格在影视、书籍、音乐等多领域相互渗透,这就是风格的渗透。萌文化、恶搞文化之所以能传播是因为它带来大众审美趣味的趋同。微信表情的急速扩张是有群体心理基础的跟风传染现象,是网络大众文化的影响在社交表情上的渗透体现。许多恶搞表情中含有网络脏话,这些网络脏话多是近些年兴起的新兴网络语言,如碧池(bitch贱人)尼玛,草泥马,屌丝,装B,等等。拿碧池为例来说,乍一看人们是不知道碧池是什么意思,当BITCH经过对文明的妥协,被包装上看似毫不相关但合乎情理的“碧池”的外套,大众文化对其也就不置可否,准许它能够继续传播。这样的妥协操纵了传统意义上低俗、恶俗、庸俗的网络脏话元素被应用于微信表情上。一些网络脏话的应用结合“萌萌哒”的形象还会使得表情变得“贱萌”。实际上,大众文化与青年亚文化常常相互借用和催生,青年文化中的大众流行文化取向与亚文化取向之间边界也日益模糊,微信表情的抵抗意蕴逐渐稀释,轻浮的玩世不恭取代了深刻的阶级抵抗和文化抗争。有的只是轻松的享乐以及自我的释放,比如“萌”曾经作为一种青年亚文化并抵制主流话语权——正统,如今正被主流文化吸收,并深刻融入当下的文化产业当中,成为大众消费热点。
四、结论
第一,研究发现,青年文化中的大众流行文化取向与亚文化取向之间没有明显的边界,大众文化与青年亚文化相互影响。但是大众文化和亚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规律是不一样的,大众文化是自上而下的,而亚文化是自下而上的。以微信表情为代表的青年亚文化是大众文化和亚文化两者内在相互作用的结果。 第二,以微信表情为代表的青年亚文化并不是简单地从枯燥的物质与象征性领域选取材料构建我们的文化形象,而是在技术上、审美上创造出更富有时代气息和象征的文化。微信表情的急速扩张是有群体心理基础的跟风传染现象,是网络大众文化的影响在社交表情上的渗透体现。萌文化、恶搞文化之所以能传播是因为它带来大众审美趣味的趋同。 第三,微信表情中未被完全收编的亚文化属性部分还含有许多不规范的现象,尤其是第三方微信表情中,无论是微信还是整个网络没有对其进行正确的行为规范与监管,以致这些亚文化鱼龙混杂,常有不文明、不道德,甚至不合法的现象存在。
[1] 胡疆锋.亚文化的风格: 抵抗与收编——伯明翰学派青年亚文化理论研究[M]. 北京: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编辑:王 玮
2016-10-25
2016年度河北省社科规划项目“以微信表情为代表的网络亚文化现象研究”(HB16YS038)。
李 琳(1979—),女,河北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影视文化艺术理论及批评。 范泠荷(1992—),女,河北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影视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