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代性批判逻辑下人的主体性思考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重新解读

2017-03-07韩小敬

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手稿共产主义现代性

韩小敬

(河北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河北 石家庄 050024; 中共中央党校研究生院, 北京 100091)

现代性批判逻辑下人的主体性思考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重新解读

韩小敬

(河北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河北 石家庄 050024; 中共中央党校研究生院, 北京 100091)

《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对现代性批判和人的主体性分析的开篇之作,马克思在《手稿》中对以资本和现代形而上学为支柱的现代性批判,阐释了以异化劳动批判的形式呈现出人的主体性丧失,以私有财产的积极扬弃为途径来实现人的主体性,以主体的对象性活动为内容的哲学批判,阐释了研究人的主体性所具有的当代价值,高扬人的主体性,警惕和防止各种形式的拜物教及异化,恢复和重构人的本质。

《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人的主体性; 当代价值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是马克思对资本主义进行全面而深刻批判的开端,是其早期思想中脱离黑格尔思辨哲学和费尔巴哈形而上学哲学的契机,也是马克思人类学研究和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探索的起始,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最为重要的著作之一。

一、《手稿》中贯穿着马克思对现代性的双重批判

马克思对现代性的批判是通过对资本和现代形而上学的批判展开的,在《手稿》中马克思从哲学、国民经济学和共产主义理论三个方面对资本主义的现代性进行了有原则高度的批判,积极扬弃人的异化和私有制,实现共产主义社会。

社会批判理论并不是起源于马克思,在此之前就有对资本主义社会批判的理论。而最为突出的代表人物是康德,他把先天综合判断作为其批判哲学的中心问题,以先天综合判断为依据,追问科学知识的可能性,认为人类获得知识是有前提的,有自己的界域。因而批判的本质即为澄清前提、划定界限。马克思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对批判理论进行了革命性改造,认为批判是有原则高度的,不同于浪漫主义的批判,因为它们期盼回到最初始的自然状态或小国寡民的社会状态,而马克思所说的批判不是仅仅指精神道德方面的变革,而是诉诸于改造社会。“面对土地贵族的没落和消失,地产买卖,地产转化为商品……浪漫主义者为此流下感伤的眼泪,我们可没有。”[1]150

马克思认为,现代性是不同于传统社会的内在规定性,是资本主义世界的本质根据,以资本的支配地位和为资本主义辩护的现代形而上学为特征。在《手稿》中马克思对现代性的批判也就是对资本和现代形而上学的批判。“资本是对劳动及其产品的支配权力,资本是积蓄的劳动”[2]130,增值和扩张是其本性,高额利润的获得是资本存在的唯一根据。到了最后地产也成为了资本。“中世纪的俗语‘没有无领主的土地’被现代俗语‘金钱没有主人’所代替。”[1]152而这一切皆表明资本在社会经济领域取得了完全的统治地位,在这一点上与以往的社会有着根本的不同。马克思在对资本批判的同时,还对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基础上的现代形而上学进行了批判,即把对政治经济学的批判、空想社会主义的批判和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有机地结合起来。批判国民经济学对待资本主义私有制所持的非批判的实证主义态度,批判空想社会主义思潮对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抽象否定,批判黑格尔哲学的抽象性和形式性,形成《手稿》中批判的思想体系。

二、现代性批判逻辑下的人的主体性分析

人始终是马克思思考的主题,马克思的哲学,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主体性的哲学,它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人,目标是实现人的解放,促进人的自由发展。针对资本主义带来的弊端,马克思深入到现实的经济领域,开展对现代性的批判。“马克思主义是作为对资本主义的否定和批判而存在的,但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的否定和批判绝不是空洞的、抽象的外在说教,而是通过‘三大批判’——哲学批判、政治经济学批判和空想社会主义批判——所指向的‘对现实的一切进行无情的批判’而具体实现的。”[3]809

(一)以异化劳动批判的形式呈现出人的主体性丧失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统治着劳动,利润赢取了工资,物的价值超过人的价值,人的生物属性替代了社会属性,用物的关系驱逐了人的关系,人的主体性在资本主义条件下逐渐丧失。马克思通过对异化劳动的分析实现了对国民经济学批判,即通过批判资本对人的统治从而为恢复和提升人的主体性提供途径。

1.劳动产品与劳动者相异化。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科学技术的发展带来了分工的细化,越来越多的产品被生产出来,一方面满足人多方面的需要,但是另一方面由于资本增值的本性带来了“强制进步”, 伴随着工业品和农产品等物的世界的越来越多,并不断增值,人的世界却发生着相应的贬值。工人生产产品越多,他们能够占有的产品却越来越少,工人为资本家生产的财富越多,他自己就越变得日益贫穷。工人为别人创造的商品越多,他自己本身也就变成廉价的商品。劳动产品本来是由工人生产和创造的,是人对象化的结果,现在反过来变成了一种外化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相对立,使得劳动产品成为不依赖于劳动者的独立力量,变成了统治人的一种异化的支配力,使物的客体价值超越了人的主体价值,人越来越成为机器的附庸和边缘化的产物,客体变成了主体的主宰者和统治者,产生了让人顶礼膜拜的新“上帝”。

2.劳动本身与劳动者相异化。面对劳动产品与劳动者异化的现实,追根溯源在于劳动本身的异化。在马克思的视野中,劳动本是自由自觉的活动,但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却外化和异化了。所以说产品异化的根源不在于分配,而在于生产活动本身的异化,这就是劳动者的自我异化。此时的劳动对于工人来说是外在的东西,不属于人的本质,工人在自己的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不断地否定自己,不是感到满足和幸福,而是感到贫乏和不幸,不是自由自主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脑力,而是让自己的肉体和心灵日益地受到折磨和摧残。此时的工人在劳动中感到的是不自在和不自由,在不劳动时反而觉得舒畅。这一异化导致了人的属性与动物的生物本能相等同,“人(工人)只有在运用自己的动物机能——吃、喝、生殖,至多还有居住、修饰等等的时候,才觉得自己在自由活动,而在运用人的机能时,觉得自己只不过是动物。动物的东西成为人的东西,而人的东西成为动物的东西。”[1]160

3.人同人的类本质相异化。马克思从劳动产品、劳动本身的异化现象中看到了人与自己类本质的异化。马克思认为,实践活动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标志,人的类本质就是自由自觉的活动,人可以按照主体的尺度和需要来进行生产,具有能动性和创造性,但是异化劳动把自主、自由活动贬低为手段,把人的类生活变成了维持人的肉体生存的手段。马克思把自由自觉的活动看成人的类本质,把这种自由劳动所创造的产品看作是人化的自然界。人的活动和劳动产品都成为人的异己的本质,这表明人在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的同时,和自然界也疏远了,异化劳动还是人同自然界不和谐的根源。

4.人同人相异化。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生命活动、类本质异化的直接结果就是人同人相异化。当人同自身相对立时,也就同他人相对立,即工人和资本家的对立。产品不属于工人,属于资本家。劳动给工人带来了痛苦,但给别人带来了享受。人同人异化的表征是私有制社会中阶级分化的状态,表明人们之间的各种异化关系在不断地被生产出来。

通过对异化的劳动的分析,形成了现代性批判的逻辑结构:财富的来源在于劳动,而私有财产的本质是由异化劳动而创造,异化劳动带来了人的主体性丧失。那如何才能够实现人的自由和恢复人的主体性呢?就要走向共产主义,而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就是扬弃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

(二)以“私有财产的积极扬弃”即实现共产主义为途径来实现人的主体性

马克思在《手稿》里面批判了各种空想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学说,指出最初原始形态的、经济的和政治的共产主义的错误在于“它到处否定人的个性”,为了更好地实现人的主体性,达到人“自由自觉活动”的类本质,就要积极地扬弃私有财产。

1.共产主义是一种客观的历史运动。马克思从黑格尔的辩证法出发,克服其思辨性,把共产主义看作是人类理想状态的一种运动,目的是自由全面发展的人的自我生成。“历史的全部运动,既是这种共产主义的现实的产生活动即它的经验存在的诞生活动,同时,对它的能动思维的意识来说,又是它的被理解到和被认识到的生成运动。”[1]186主体性的人不论是作为个体的存在还是作为类的存在,都是整个共产主义运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马克思始终把人的主体性放在首要地位。

2.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的异化的积极扬弃,是私有制的积极扬弃,是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自我异化的扬弃同自我异化走的是同一条道路,人异化根源于劳动异化,而劳动异化的历史基础就是资本主义私有制,这意味着消灭异化劳动和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本质上是同一过程。但这种扬弃不是全盘抛弃,是以吸收以往人类发展取得的一切优秀成果为基础的。

3.共产主义是人本身的解放,不只是单纯的物的占有,只有人和人活动的解放,才会有人对对象世界的真正占有。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符合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具有普遍性,因为它最终的目的是实现人本身的自由和解放,废除资本主义私有制所引发的人性扭曲。“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也就是向社会的即合乎人性的人的复归,这种复归是完全的复归,是自觉实现并在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的范围内实现的复归。”[1]185

4.共产主义在理论形态上是自然主义和人道主义的统一,或者说共产主义的哲学基础是完成了的自然主义和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的统一。作为一种实践的存在物,人的主体性不仅体现在人改造自然和社会,而且还体现在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1]185-186

总之,马克思认为人的主体性是在运动中生成,而不是先天预设好的;只有消灭了私有制之后,人的自由才能真正实现;人是在与自然的互动中,而成为自然界的一部分;只有到了共产主义社会,人和人的类本质才能得到真正的统一。

(三)以主体的“对象性活动”为内容的哲学批判,初步地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上阐述了人的本质

马克思在批判了黑格尔派唯心主义哲学的基础上,汲取其辩证法的精华。马克思指出,虽然黑格尔找到了“人的生产活动”就是人形成的历史过程, 将整个人类生活的对象世界理解为一种历史,一种自然界产生人的历史。但是他以及他的后继者们却把人不是看成从事实践活动的主体,而是在思维当中运动的精神主体,妄图用思辨的运动来代替现实感性的历史运动,马克思批判了黑格尔及黑格尔派哲学思辨、神学的宗教性质。马克思也辩证地分析了费尔巴哈的人本学唯物主义,在对其哲学作出肯定评价的同时,也隐含了对其否定的评价。一方面马克思对费尔巴哈的哲学作出较高的评价:“对国民经济学的批判,以及整个实证的批判,全靠费尔巴哈的发现给它打下了真正的基础。”[1]112“费尔巴哈是唯一对黑格尔的辩证法采取严肃的、批判的态度的人,只有他在这个领域内作出了真正的发现,总之他真正克服了旧哲学。”[1]199另一方面马克思也批判了他抛弃了黑格尔的辩证法,使其哲学不可避免地带有机械性的特征。

在此基础上,马克思以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为出发点,运用黑格尔的辩证法,阐释了人的本质和主体性的具体内容:第一,自然界对人来说具有时间的先在性。人为了生存和发展就必须以自然界为对象来获取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没有自然界,就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什么也不能创造。”[1]158但是没有人的世界,没有人的感性对象化的活动,纯粹自然界的存在也是没意义的,而恰恰是通过人的实践活动过程,把人和自然、主体与客体分离的状态统一起来,让周围的自然界变得丰富多彩,促进了自然文明与生态的形成。第二,将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实现了客体主体化,让自然界来表现和确证人的主体性力量。人是感性的存在,由于有了人以及人的活动使自然界也变成了人化的自然,作为对象性存在的自然界体现着人的主体性。马克思在《手稿》中这样写道:“人不仅仅是自然存在物,而且是人的自然存在物,也就是说,是自为地存在着的存在物,因而是类存在物。他必须既在自己的存在中也在自己的知识中确证并表现自身。因此,正像人的对象不是直接呈现出来的自然对象一样,直接地客观地存在着的人的感觉,也不是人的感性、人的对象性。自然界无论是客观的还是主观的,都不是直接地同人的存在物相适应的。”[4]107第三,人的对象性活动是感性世界建立的基础,主体性的活动重建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关系。世界的历史是通过人的活动而形成,“所以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来说的生成过程”[1]196。人的本质也是通过对象性的活动形成与展示的,人对自身的关系只有通过人对他人的关系,才成为对他来说是对象性的、现实的关系。

总之,马克思在批判费尔巴哈和黑格尔哲学的基础上,创建了以对象性活动为核心的关于人本质的理论,这对于马克思以后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和《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实践的概念形成具有重要的铺垫作用。

三、《手稿》对“人的主体性”分析的当代价值

今天我们重新解读《手稿》,分析现代性批判逻辑下人的主体性,对于实现人的价值追求,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与精神文化的需求,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着重大的理论意义和深远的现实意义。人的主体性不仅仅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关注的中心,也是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一再强调,人民是推动发展的根本力量,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发展人民民主,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充分调动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5]。

(一)以“共享”的发展理念为指导,高扬人的主体性

在《手稿》中马克思指出,要实现个性的自由和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使人得到解放,使人的主体性得到高扬,使人类自身的价值得到体现。人的主体性体现为独立性、能动性、创造性和个性,而不是孤立、片面、机械性发展的个体存在。“社会从私有财产等等解放出来,从奴役制解放出来,是通过工人解放这种政治形式来表现的,这并不是因为这里涉及的仅仅是工人的解放,而是因为工人的解放还包含普遍的人的解放。其所以如此,是因为整个的人类奴役制就包含在工人对生产的关系中,而一切奴役关系只不过是这种关系的变形和后果罢了。”[1]278因此,为了调动和发挥人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必须实现五个方面的转变;实现从注重人的物质价值追求向注重人的精神价值追求转变;实现由被动、机械的活动向自由自觉活动的转变;实现从注重效率为重心向注重公平正义为重心的转变;实现由“传统社会人依赖于物、自我封闭、固步自封的守旧”向现代人“独立自由、民主创新、开放”的转变;从关注集体利益向关注个体个性的发展转变,从而真正地实现人的主体性,达到人之为人的应然之义。 “十三五”规划提出发展要遵循“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就是要实现以人为本、以民为本。要坚持共享发展,让人民过上好日子,促进居民收入持续提高,深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能动性,让人们都热情高涨地参与到社会主义的建设中,能够共享改革的发展成果,并惠及到全体人民。在外部营造人人参与、人人享有的良好氛围,以推进精准扶贫脱贫、缩小居民收入差距为着眼点,以消除三大差别为方式,推进各区域间、城乡间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保障,推进共同富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同时,政府也要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给百姓以更好的生活,通过改善民生、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和基础设施建设,在医疗、教育、住房、就业、扶贫、食品安全等方面给人民以实惠,让公平与正义之光普照人民,不断增进人民福祉,就是高扬人主体性的最高体现和指导原则。

(二)警惕和防止各种形式的拜物教及异化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与提高,现代化和城镇化的不断扩张,资本的逐利本性也慢慢地渗透到我们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态和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与环节中。目前,我国正处在改革的攻坚期和发展的新常态阶段,国际环境和国内形势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社会意识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各种思想文化相互交织碰撞。资本的增值与扩张能力强烈地冲击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导致了人的价值观发生了扭曲与变形,产生了形形色色的拜物教。比如货币拜物教和资本拜物教,把货币与资本看成是财富的象征,支配人一切活动的最终权杖,成为人一生唯一的追求,成为真正的上帝。“货币,因为具有购买一切东西、占有一切对象的特征,所以是最突出的对象。货币的特性的普遍性是货币的本质的万能;所以它被当成万能之物。”[1]242更为严重的是对资本的崇拜,它给人一种能够自我生产的错觉,似乎资本本身就具有增值的能力,自动地生产出财富来,看不到产生它的真正根源。所以,这一切使资本变成一种非常神秘的存在,它以强权和欺骗成了这个世界真正的“主人”,人们拜倒在它面前。与货币和资本拜物教相伴而生的,还有劳动异化、政治异化、科学技术异化、文化异化和消费异化等现象。人作为生产者,在实践中被物化、孤立化、原子化和碎片化。人的实践活动被整合到机械体系中,成为自动化系统的一个零件,消解了人的主体性和独特个性,扼杀了精神本应具有的创造性和超越性,失去了自由自觉的活动本性[6]。这些迹象告诫我们要时刻警惕和防止错误的价值观带给人的消极影响,要从主体维度出发,克服这种异化和物化的意识,按照人的发展本性,遵循价值尺度,来实现人的真正解放与自由。

(三)在实践基础上重新恢复人的本质,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马克思的哲学之所以被称为实践的唯物主义,根源在于它从实践出发来理解社会生活,来阐述人的本质。人是灵与肉的统一体,是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双重存在,是受生理因素制约的经验存在与追求永恒不朽的超验存在。人一方面具有短暂的生命,另一方面又追求不朽、无限和永恒。人生的一次性和短暂性是客观的、经验的、实然性层面,而不朽、永恒、无限则是精神的、超验的、价值性层面,人不仅是经验性的物质存在,而且是超验性的精神存在。从人是二重的存在和矛盾体的观点出发,来理解实践,一方面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与直接现实性,另一方面由于实践的主体是人,实践又具有能动性和创造性。因此可以说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人的本质必然产生于实践基础上,在对象性的活动过程中改造世界。通过对现代性的批判,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生存矛盾,对于认识我国的现代性问题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在当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我们曾经靠牺牲一部分人的利益,来获取大多数人的利益,在我们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在某种程度上我们不可避免地丧失了人的主体性价值[7]。所以我们应该立足于中国的国情,通过不懈努力与奋斗,来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真正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彰显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

[1]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 孙正聿.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4]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5] 詹艾斌.论人的主体性[J].社会科学研究,2007(3):114-119.

[6] 罗骞.马克思与现代性批判[J].江苏社会科学,2005(1):66-71.

[7] 胡绪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的第一个总体性文本[J].学术论坛,2007(7):58-61.

编辑:刘小明

2016-09-20

2014年度国家社科基金“继承中华传统文化精髓与当代社会伦理的道德构建研究”(14BKS041)。

韩小敬(1979—),女,河北师范大学讲师,中央党校2015级马克思主义理论骨干人才培养计划博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

猜你喜欢

手稿共产主义现代性
黄龙飞: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者
作家手稿
作家手稿
复杂现代性与中国发展之道
丢失的手稿
浅空间的现代性
由现代性与未来性再思考博物馆的定义
手稿
浅谈梦窗词之现代性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共产主义思想麒当代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