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近年来美国华人政治参与的新特点与新趋势
——以2016年大选为例的分析

2017-06-19金正昆孙冰冰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 2017年2期
关键词:参政族裔华人

金正昆 孙冰冰

(中国人民大学 国际关系学院,北京 100872)

近年来美国华人政治参与的新特点与新趋势
——以2016年大选为例的分析

金正昆 孙冰冰

(中国人民大学 国际关系学院,北京 100872)

美国华人;美国大选;政治参与;华人参政;少数族裔

论文梳理了近年来美国华人政治参与的主要背景、路径与方式,并以2016年美国大选中华人参政现象为例,分析了美国华人政治参与的新特点、新趋势,探讨了美国华人政治参与的局限与瓶颈,以期形成对美国华人政治参与未来发展的规律性认识。论文认为美国华人参政的未来趋势主要表现在:第一,美国华人政治参与仍将保持强劲势头,但政治弱势地位也将长期存在;第二,美国华人政治参与的基本模式初步形成并将长期发挥影响;第三,美国华人族群是否团结,将成为能否保持参政上升态势的重要决定因素。

海外华人政治参与,是这一群体愈益融入住在国主流社会,逐渐提升权力诉求,彰显政治地位的主要形式与基本路径之一。美国华人的政治参与尤为引人注目。21世纪以来,伴随美国华人群体规模的逐渐壮大与构成的巨大转变,华人对住在国政治生活的参与逐渐加深,呈现出了鲜明的时代特征。加强美国华人政治参与研究,可以以美国华人这一重要少数族裔群体为个案,研究移民参与美国国内政治生活的方式、特征与进程,从而加深对美国国内政治运作模式的认识;同时,美国华人在中美关系中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他们的生存与发展,与中美关系的发展状况密切,而中美关系在中外关系中则更具有重要性、复杂性和多变性。”[1],因此,研究美国华人政治参与对助力建构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开展对美侨务公共外交具有积极意义。

美国华人参政问题一直受到学术界广泛关注。国外学者对华人参政的研究,主要从层次分析法出发,探讨这一群体作为利益集团如何影响美国国内政治;或从多元主义视角出发,研究美国华人作为少数族裔如何影响美国选民结构,等等。[2]国内学者的研究方兴未艾,取得了不少成果。[3]现有研究主要从中国移民历史进程探讨美国华人参政状况的变迁,并将华人问题置于中美关系大格局中,探讨华人参政与中美关系互动影响。其中,万晓宏关于美国华人政治参与的研究成果丰硕,特别是提出美国华人精英政治参与的理论模型,并持续推进对选举政治参与、非选举政治参与及重大历史事件对华人政治参与的影响等方面的研究,很有启发意义。

本文意在以上述研究为基础,聚焦近年来美国华人政治参与的实践,从美国华人政治参与演进变迁的主要背景出发,着重探讨美国华人政治参与的主要路径、方式与成效,密切联系2016年美国大选中华人政治参与的阶段性成果,分析美国华人政治参与的新趋势、新特点和新问题,以期形成围绕美国华人政治参与的趋势性研判与建言。

一、近年来美国华人政治参与的主要背景

伴随着美国废除《排华法案》,允许华人加入美国国籍,华人在美国的合法地位得到了承认,为华人参政扫清了法理上的障碍。1965年是美国华人移民史上的重要年份。这一年,美国国会《移民与国籍法修正案》正式通过,美国华人受惠于该移民法,开始享有真正意义上的公民权力,这成为华人移民大量涌入美国、华人参政意识日渐觉醒的重要背景。此后,美国本土华人中熟练使用英语、具有一定经济基础、在主流社会具有一定活动能力的精英分子开始通过个人奋斗进入美国政坛。 “从1970年代开始,旧金山、洛杉矶和纽约等美国华人聚集地区,华人就开始在政府中担任要职,到80、90年代,随着华人社区的进一步扩大和华人影响力的增强,华人担任公职人员的层次明显提高。”[4]这一时期,涌现出了许多耳熟能详的华人参政精英,如陈香梅曾任白宫出口委员会副主席,胡少伟任美国商务部副部长,吴元黎任国防部助理副部长,陈立琬、吴仙标、胡绍基、骆家辉等相继当选市长、参议员、副州长、州长等地方要职。可以说,从联邦政府高级官员、军界高层到州市要员,华人参政实力展露锋芒。2001年,赵小兰出任交通部长则达到了美国华人参政的历史新高度。

21世纪以来,美国华人政治参与取得了不断刷新历史的显著成绩,主要背景如下。

首先,美国华人数量迅速增长,新移民大量涌入,美国华人社会的结构性变化成为推动美国华人政治参与的重要基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移民潮经久不衰,美国作为最重要的移民输入国之一,美国华人数量不断快速增加。根据美国人口普查最新数据显示,美国华人已超过450万人,成为亚裔中的最大族群,成为美国第二大少数族裔。[5]“团结一致的移民族群的规模,常常是外来移民政治精英进入主流政治的强大动力和强有力的支持系统....21 世纪以来,美国华人的参政意识空前高涨、政治参与佳绩屡创新高,这与华人数量的迅速增加密不可分。”[6]值得关注的是,美国华人新移民数量不断攀升,这些技术精英(技术移民)和财富精英(投资移民)更倾向于融入主流社会,更乐于将个人事业发展与融入主流社会的程度结合看待,因此,也为美国华人的政治参与提供了更强劲的动能。在加州、纽约州、马里兰州等华人聚居地区,华人选民已成为可能左右选举的关键票仓。因此,民主党和共和党争相开展华人选民的工作,这也逐渐成为美国选举政治中的新常态。

其次,美国华人参政意识不断高涨,对美国华人政治参与起到积极的政治动员作用。美国华人曾被称为“哑裔”,这一刻板印象正伴随着美国华人政治意识觉醒而被改写。美国华人越来越认识到,如果在政坛上没有声音,将很难为自己申诉权利,甚至会受到不公平待遇。而今,美国华人的参政意识和政治影响力越来越强,如参加选举登记的越来越多,民选及获得任命的官员人数不断增加、华裔捐款和华裔组织也在增加,参加政党活动及华裔精英和当选官员的参政动员也越来越强。[7]华人参政意识的勃兴与以下两方面因素密切相关:一是美国华人经济水平和受教育水平不断提升。据统计,从受教育程度、家庭收入水平等参数考量,美国华人无疑是名列前茅的族裔,从美国平均水平观之,华人受教育水平同比高20%,家庭收入水平同比高30%。[8]根据2010年美国人口统计数据,有工作的美国华人平均年收入为5万美元,高于整个亚裔美国人(4.8万美元)和全美平均水平(4万美元)。[9]二是随着信息社会与公民社会的交织发展,美国华人的认同发生了根本变化,从“落叶归根”向“落地生根”转变,更加关注美国国内民主政治制度,更加熟悉美国公共政治生活的运作模式,这也有效促进了美国华人对美国政治进程的参与。

最后,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提升,成为包括美国华人在内的海外华人政治参与的助推力。中国以全球经济总量第二的强大实力,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众多领域对世界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以建立新型大国关系为归依,中美战略合作不断深化,美国华人群体必然受到来自住在国和祖(籍)国更多的关切。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访美时曾专程出席美国侨界欢迎招待会,勉励华侨华人要 “发挥学贯中西、融通中美的优势,为中美互利合作牵线搭桥,为中美关系增加正能量”。[10]与此相对应,美国华人也逐渐感知到伴随着中国崛起,其在美国众多少数族裔之中的地位处境也在发生变化,已成为美国政治生态和中美关系中不可忽视的力量。中国国家实力快速提升以及相伴而生的美国华人社会地位所呈现的积极变化,与这一群体更加有效参与美国国内政治形成某种程度的正相关关系。

综上,美国华人数量增加与参政意识强化,构成美国华人实现有效政治参与的坚实基础;中国综合国力与国际地位的提升,构成美国华人实现有效政治参与的积极外部条件。这些因素构成近年来美国华人政治参与实现突破的主要背景。同时,伴随着特朗普政府上台对美国国内政治生态产生的较大冲击,及未来美国国内政治可能出现的一系列新态势,美国华人政治参与的背景更展现出相当显著的现实性。

二、近年来美国华人政治参与的路径与方式

根据万晓宏的研究,当代美国华人的政治参与主要表现为“在美华人或华人社团运用各种方式影响美国各级政府决策和社区公益分配,维护和增进华人民权的政治活动”。[11]经笔者梳理,美国华人政治参与主要可归纳为以下的路径与方式。

第一,美国华人精英作为关键少数以直接参选或接受委任等方式参与到美国政治生活中。美国公民政治参与内容十分宽泛,形式多样,其中最主要的是参政,即参加美国议会和地方各级政府公职的竞选是美国华人政治参与的重要途径。从直接参选来看,一是竞选国会议员。如2009年7月,赵美心当选为联邦众议员,成为美国建国史上首位华人联邦女议员。在竞选州政府职务及州议员方面,活跃着越来越多华人的身影,而且趋于年轻化,如旧金山湾区华人参政再次缔造新历史,代表旧金山选区的邱信福和丁右立、圣他克拉拉县选区的朱感生和罗达伦纷纷当选,其中,罗达伦时年仅31岁。二是竞选市议员和市长方面,美国华人也展现出了扎实的社会基础和强劲的竞争优势。据不完全统计,在2010年前后,美国各中小城市当选的华人市长有50多位。[12]其中,加州市长沈时康、旧金山市长李孟贤等都较为知名,此外,2016年波士顿首位华人议员吴弥当选为该市首位亚裔市议长。从接受委任来看,美国华人凭借与美国执政党或政府官员的良好关系,被执政党委任要职的人数不断增加。以奥巴马政府为例,就有商务部长骆家辉(后任美国驻华大使)、美国国家安全部法律总顾问方富宇、美国能源部长朱棣文、美国公共联络部主任陈远美、美国白宫内阁秘书卢沛宁,等等。

第二,美国华人政治性社团作为政治动员平台以提升华人参政意识和参政能力的方式参与美国政治生活。当前,海外华侨华人社团已发生功能性转变,从传统上以“地缘、血缘”为主向“业缘”转变,即向承载着经济、政治、文化等特定功能的专业性社团转变。与此相伴而生,美国也出现了不少鼓励华人参政的团体,除了老牌华人政治精英团体如“百人会”以外,美国亚裔80/20促进会、亚美协会、纽约美国华裔选民协会等政治性团体正逐渐崛起。这些团体作为帮助美国华人更好适应美国公民社会和政治生态的政治活动组织,在加强公民教育、培养公民参政意识、做好选民登记、培养华裔候选人等方面发挥着凝聚、培养和动员作用。一方面,这些政治社团致力于厚植华人社区的民意基础,集合华人社区的选票,是华人候选人赢得选战的重要支持;另一方面,这些政治性社团活动也逐渐引起了美国主流社会的关注,有利于为华人争取更多权益。此外,华人政治性社团还积极推行一些计划,如一系列华埠社区的学校、交通、基建等公共建设项目,切实为选民办实事、谋福利。华人候选人的当选离不开华人社团的支持,而只有让更多华人通过选举进入政界,才能让美国主流社会认识华人的影响力,这已成为华人政治性社团,甚至是广义上华人社团的普遍共识。

第三,非选举政治参与作为选举政治参与的重要补充,以展示族裔形象、维护族裔权益的姿态参与美国政治生活。当代美国华人参与非选举政治的主要方式有个人接触、游说、法律诉讼、抵制、不合作、加入参政团体、利用大众媒体进行政治表达、游行、示威、抗议和请愿等,[13]而非选举政治参与行为主要以反对各种形式的种族歧视和不公正待遇,维护和增进美国华人的合法权益与尊严为目标,在实践中达到了直接或间接影响美国各级政府决策和社区公益再分配的效果。伴随着美国华人政治意识日渐觉醒,特别是对美国民主政治程序理解加深,华人非选举政治参与正在不断增强,而且呈现出行动力强、规模大、见效快、影响远等特点。美国华人近年来组织多次维权大游行,比如2013年反对美国ABC吉米·基梅尔脱口秀节目辱华事件的大游行、2016年声援华裔警察梁彼得和首次携枪“反暴力、要安全”大游行,这些行动既有地方范围的,又有全美范围的,展示出了华人齐心协力维护权益的群体形象。此外,一些政治性活动与维护祖籍国的主权与领土完整密切相关,如2008年、2012年美国各地华人分别举行“支持奥运、反藏独”游行和捍卫钓鱼岛主权游行等。

由此可见,近年来美国华人的政治参与和政治表达,仍然以少数华人精英以直接选举或者接受委任的方式为主要渠道,与此同时,华人政治性社团不断涌现,在积极调动华人参政方面努力;非选举性政治参与逐渐兴起,并在维护华人权益方面发挥作用,这些成为我们观察美国华人特别是草根阶层政治参与的新重点。

三、美国华人政治参与的新特点、新成效和新问题

2016年成为美国华人参与美国大选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年份。一方面,长期以来华人政治参与夯实的基础于此次大选中厚积薄发;另一方面,随着华人参政的不断推进,华人在美国国家公共政治生活中所发挥的作用也得以展现。2016年大选也体现出美国华人参政的新特点、新成效与新问题,成为研究美国华人政治参与的重要剖面。

首先,投票人数增加、参政动能增强。华人成立“北美华裔特朗普助选团”等助选团,通过各种方式鼓励华人提前投票。大选当天投票人数是上一次选举的3倍。近年来,一些针对华人的种族歧视事件激发了华人提升族群话语权的政治期待,“梁彼得案后,通过联成公所登记成为选民的华人数量激增20%。”[14]因此,2016年成为华人投票率最高的年份。此外,全美各地涌现出越来越多的华人参选人士,包括联邦议员,州长、副州长,州参议员、州众议员,郡长官、郡议员,以及市长、副巿长、市议员及学区委员,等等。在本次大选中,有的“00后”华裔高中生开始加入助选义工团队, 如父母来自香港的Alisa Leung及Heidi Leung姐妹还在读中学,她们在选举日担任投票所义工,她们表示,这次有机会提前“观摩”是很好的经验,很期待18岁后可以投票。[15]这些均表明,美国华人在本次选举中展现出了参与政治的强大内在动能,不仅展示了当前美国华人远高于以往的参政热情,更预示着华人参政的一个显著趋势,即除资深参政人士仍然活跃在政治舞台外,新移民参政力量在迅速成长,参政年龄呈现出年轻化特征,华人参政的梯队格局初步显现。

其次,华人参政多有斩获。本次大选后,赵小兰应邀入阁出任交通部长,成为本届政府华人参政的最大斩获。根据华盛顿亚太美国研究所国会研究中心最新数据,2016年大选年全美有121位亚太裔参选联邦、州及地方民选官员,涵盖28个州,其中华人参选人超过四分之一。[16]伊利诺伊州民主党联邦众议员谭美·达克沃斯当选联邦参议员,成为自夏威夷州邝友良之后第二位华裔国会参议员。孟昭文、赵美心、刘云平连任国会众议员,贺锦丽当选加州参议员、马静怡成为伊利诺伊州议会首位华裔众议员、牛毓林当选纽约州众议员。

除接受委任的情况外,华人当选与选区内的华人数量直接相关,关键选区内的华人数量众多构成华人政治参与的关键优势和重要资源。同时,另一个不可忽视的变量在于,借助政治动员而实现有效政治参与的华人群体,能够对与华人群体存在密切关系的亚裔族群构成相当显著的牵引性影响,一定程度上成为其胜选“加分项”。如南加州的两位国会议员—赵美心和刘云平当选,主要源于选区内华人数量多。赵美心主要在洛杉矶县,亚裔居民比例高达37%,超过其他种族;刘云平的选区亚裔位居第二。[17]

再次,政治倾向分野日趋明显,政治党派认同逐渐形成。传统上,美国民主党的支持者中,少数族裔、女性、年轻人是基本盘。过去,华人群体作为少数族裔,从投票情况来看,更倾向支持民主党。根据民调显示,2012年,民主党的奥巴马获得了73%的亚裔选票,只有27%亚裔投票给共和党候选人。[18]华人作为亚裔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大选投票倾向基本与上述比例相近。在共和党和民主党都对华人选民增强了拉选攻势的情势下,2016年美国大选和以往华人选民一边倒支持民主党的情况相比,显著不同之处在于,有不少华人选民选择支持共和党。如北美华裔特朗普助选团(创始人为王湉)集中代表了一部分华人的政治选项,该团体通过有力的政治动员,争取更多华人支持特朗普,从而对特朗普的成功当选发挥了积极作用。

表1 北美华裔特朗普助选团相关情况

北美华裔特朗普助选团中绝大多数是第一代移民即新移民,王湉也多次表示,支持特朗普的华人九成是第一代移民。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本次大选中华人群体在政党认同方面呈现出的显著区隔,即支持民主党的多是老移民,而支持共和党的则多是新移民,这部分华人最关注的子女教育、自身安全和公平正义,与共和党传统的价值观十分接近。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此次大选也出现了余波累及华人的情况。由于诸如“北美华裔特朗普助选团”等支持特朗普的华人群体高调张扬,到处集会拉票,租用飞机为特朗普展示助选广告等,使得主流社会注意到了华人的声音。特朗普当选后,一些地区爆发示威游行,有的演变成骚乱,反对特朗普的抗议者认为是华人的选票将特朗普送上总统宝座,将愤怒焦点发泄到当地华人身上,一些社交媒体出现反华言论,这使得美国大选首次出现波及华人的情况,华人成为种族主义宣泄愤怒的靶子。特朗普当选后,美国社会出现了撕裂与种族主义抬头的趋势,在此背景下,华人维护族裔权益、反对种族主义的诉求势必增强,选举政治参与和非选举政治参与作为少数精英与普罗草根表达政治诉求的主要途径,必将同时推进、互为补充,共同促进华人群体的权益、安全与福祉。

四、美国华人政治参与的局限与未来趋势

总体上看,美国华人的政治参与虽然取得了一定的实质性突破,但仍然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美国华人政治参与的局限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

从美国华人群体的少数族裔身份来看,他们是美国基本政治制度确定以后才到美国的,是美国社会,特别是美国政治生活的后来参与者,虽然华裔族群一直努力争取包括政治资源在内的国内公共利益分配在各族裔之间趋向合理均衡,然而,长期以来得以全面掌控美国政坛的多数是白人,白人至上主义意识极大限制了少数族裔对美国政治生活的有效参与。《2014年美国人权记录》指出,“少数族裔等群体的投票权受到压制。美国的选举权受到经济收入、种族等因素的限制,很多公民被排除在外。”[19]美国仍在施行的选民身份法将许多选民特别是少数族裔选民隔离在选举程序之外。

从美国华人群体的内源性制约来看,一是美国华人地理分布上的不均衡。数据显示,“美国华侨华人主要聚居在西部与东北部地区,这两个地区的华侨华人分别占美国华侨华人总数的49%和26.4%,南部和中西部分别为15.7%和8.9%。”[20]华人在一个选区参政胜选率与该选区内的华人人口密集度成显著正相关性,因此,华人在地理分布上的不均衡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华人在政治参与能力及胜选率方面的差异。二是美国华人政治利益诉求日趋多元,较难统一,体现在政治立场和政党认同方面,独立选民、支持民主党还是共和党,都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美国华人群体在政治上的隔阂。三是美国华人整体族群形象有待提高。相较于其他少数族裔,华人群体容易给人留下“一个人是条龙,一群人是盘散沙”的印象,美国华人群体一定程度上也存在关键时刻不抱团或互相拆台的现象,这对于一切依靠选票的选举政治而言,容易削弱华人在票源上的聚合力。

囿于上述局限,美国华人政治参与可谓在曲折中探索前行。从长期来看,美国华人政治参与已展现出值得进一步关注的趋势性特征。

第一,美国华人政治参与仍将保持强劲势头,但政治弱势地位也将长期存在。美国华人数量、经济和政治地位与影响力仍处于快速上升态势,美国华人政治参与也将呈现较好发展,诸如参政意识加强,参选人数增加,参选层级全方位覆盖,政治社团影响力提升,候选人年轻化等优势还将继续保持。然而,受各种因素影响,美国华人在美国政治和社会中所应具有的潜力仍然没有完全释放和发挥。[21]美国华人政治参与度和投票率仍然不高,与其群体规模和影响力并不匹配。加上华人群体往往具有明哲保身、中庸之道、远离政治等价值取向,虽然华人对政治冷漠的“哑裔”情况已有所改观,但真正改变在政治上的弱势地位仍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第二,美国华人政治参与的基本模式初步形成并将长期发挥影响。正如前文所述,美国华人政治参与形成了独特模式:以维护族裔利益、提升族裔话语权为主要诉求,以关键少数华人精英参与选举政治为主角,以众多华人政治社团积极参与为助力,以非选举性政治活动为补充,通过不断培养参政意识,调动参政动能,积累参政经验,凝聚参政共识,逐渐使美国华人政治参与成为美国复杂激烈的族裔政治中的亮丽风景。可以预期,在未来相当长时期内,这种政治参与模式将保持相对稳定性并持续发挥影响力。与此同时,新媒体和社交网络在政治动员领域正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影响,作为华人政治参与模式的一个微观侧面,值得深入研究和长期关注。

第三,美国华人族群是否团结,将成为能否保持参政上升态势的重要决定因素。一般而言,美国族裔群体若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需要形成在关键问题上的组织和动员能力,而这种能力往往与该族裔的团结程度和凝聚力等因素密切相关。面对特朗普上台后,美国国内政治生态更加复杂的严峻形势,华人族群在关键问题和重大事件面前,能否团结协作,能否具有凝聚力和组织能力,是美国华人在族裔政治现实博弈中能否得到更多关注、更多支持、更多话语权的重要基础。美国华人政治利益越来越多元化,分歧与冲突未必是坏事,华人目前最应该关注的,不是政治立场是否统一,而是每一种立场背后,有没有一个敢于发声、积极行动的群体。

总之,21世纪以来,在美国华人社会规模逐渐壮大与构成发生巨大转变、华人参政意识不断觉醒和中国国家实力快速提升等多元背景下,美国华人政治参与在以少数精英直接选举或接受委任为主要方式的选举政治参与、以调动参政动能为导向的华人政治性社团发展、以维护族裔群体利益为目标的非选举政治参与等多个层次均取得了重要进展,2016年美国大选充分体现了上述进展,但也显示出华人政治认同日渐分化等新问题以及选举政治参与同非选举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织的新形态。未来,美国华人若要在政治参与上取得更大突破,就要着眼于改变长期以来政治上弱势的状况,其中更为重要的是,美国华人如何更加团结、更加积极,共同展示整个族群的良好形象将是一个崭新命题。展望未来,伴随着美国华人政治参与的不断深入及整体族群凝聚力的持续提升,美国华人作为中美关系之间不可忽视的独特力量,将在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沟通中美人文交流等方面彰显更大作为。

[注释]

[1] 郭玉聪:《美国华侨华人在中美关系中的重要作用》, 《世界历史》2004年第3期。

[2] Yung-Hwan Joe( ed.),Political Participation of Asian American: Problems and Strategies,Chicago,1980;Don. T. Nakanishi,The UCLA Asian Pacific American Voter Registration Study,Los Angeles: Southern California Asian Pacific American Legal Center,1986; Yen Le Espiritu,Asian American Participation :Bridging Institutions and Identities, Philadelphia: Temple University Press,1992; William Wei,The Asian American Movement,Temple University Press,1993;Pei-te Lien,The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of Asian Americans: Voting Behavior in Southern California,New York: Garland Publishing Inc,1997.

[3] 较突出的研究成果有,庄礼伟:《百人会在美中关系及华裔权益问题上所起的作用》,《东南亚研究》2003年第5期,以及《美国华裔社群的生存环境与参政路向》,《社会》2001年第9期;陈奕平:《当代美国亚裔参政问题分析》,《世界历史》2005年第4期;梅伟强:《世纪之交的美国华人:从漠视政治到积极参政》,《华侨华人历史研究》1997年第4期;万晓宏:《当代美国华人政治参与研究(1965-2012)》,《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14年第2期;罗俊翀:《移民的政治参与:美籍华人与美中关系研究》,暨南大学出版社,2015年3月;等等。

[4] 庄国土:《从移民到选民:1965年以来美国华人社会的发展变化》,《世界历史》2004年第2期。

[5] 人民网:《美人口普查局:美国华人已逾450万系亚裔最大族群》,http://world.people.com.cn/n/2015/0502/ c1002-26937084.html,2015年5月2日。

[6] 宋全成:《论21世纪欧美国家华人的政治参与—以美国和英国的华人政治参与为例》,《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3期。

[7] 陈奕平:《当代美国亚裔参政问题的分析》,《世界历史》2005年第4期。

[8] 见美国人口普查局官方网址:http://www.census.gov/。

[9] 潘亚玲:《亚裔美国人游说与中美关系》,辽宁人民出版社,2014年。

[10] 新华网:《习近平:希望华侨华人为中美友谊大厦添砖加瓦》,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5-09/24/ c_1116668632.htm,2015年9月24日。

[11] 万晓宏:《当代美国华人政治参与研究(1965-2012)》,暨南大学出版社,2013年。

[12] 洛杉矶华人资讯网:《在美华人参政意识苏醒 50个华人任中小城市市长》,http://www.chineseinla.com/f/ page_viewtopic/t_8979.html,2008年2月4日。

[13] 万晓宏:《当代美国华人的非选举政治参与—以2013年全美华人抗议“ABC辱华言论”为例》,《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16年第1期。

[14]《华裔选民觉醒 展现参政热情》,[新加坡]《联合早报》2016年11月11日。

[15] 中国侨网:《不再当“沉默少数” 美大选年华人刷出“存在感”》,http://www.chinaqw.com/hqhr/2016/11-10/112129.shtml,2016年11月11日。

[16] 见美国国会亚太研究所网站:http://apaics.org/。

[17]《美国大选年华人有何作为》,《南风窗》2016年4月15日。

[18] 中国网:《民调:超7成亚裔选民投票给奥巴马关注经济议题》,http://www.china.com.cn/international/txt/ 2012-11/09/content_27058698.htm,2012年11月9日。

[19] 见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网站:http://www.scio.gov.cn/,2016年12月20日。

[20] 陈奕平、宋敏锋:《美国华侨华人政治经济发展新形势及对我国政策建议》,《八桂侨刊》2014年第3期。

[21] 白玉广:《美国族裔政治发展与华侨华人在中美关系中的作用》,《国际论坛》2014年9月。

[责任编辑:李斌斌]

《世界华商发展报告(2017)》出版

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理事长兼主任王辉耀教授与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世界华商研究所所长康荣平研究员联合编著的《世界华商发展报告(2017)》,于 2017 年 3月由中国华侨出版社出版。全书由总报告、评选篇、地区篇、企业篇和附录五大部分构成。

总报告总结了华商群体发展的特点,并指出近年来出现的新变化,对华商与中国经济的互动提出建议。评选篇是基于一定的指标,设计出一套华商评价体系,并最终通过定量和定性分析,选出“世界十大华商”和“十大华商公益人物”。地区篇是对不同区域范围的华商群体进行具体研究,汇集了华商研究专家的文章,详细分析了东南亚、日本、美国、欧洲的华商及海外闽商和温商的发展路径及特征。企业篇是研究华商的典型企业,反映华商发展的历程和特点,收录的文章包括《华人跨国公司的成长:1918—2008》《华人大企业的先驱——黄仲涵总公司》《金狮集团与钟氏家族》《趋势科技:无母国型华人跨国公司》《郭乐兄弟与永安集团》《红豆集团:“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华商力量》。附录部分介绍了从事华商研究的数位著名学者及若干华商研究机构。该书的出版为世界华商、华商研究者和政策决策者提供了实践指导、学术资料和决策参考。(贾俊英)

New Characteristics and New Trends of Chinese Americans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in Recent Years—An Analysis Based on the 2016 US Election

JIN Zheng-kun SUN Bing-bing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Beijing 100872, China)

Chinese Americans; the US election;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of overseas Chinese; ethnic minorities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main backgrounds, paths and methods of the recent years Chinese Americans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It analyzes the new characteristics and new trends of Chinese Americans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in the 2016 US election, and discusses the limitations and bottlenecks in Chinese Americans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so as to form regular knowledge of Chinese Americans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in its future development. According to this research, the future trends of Chinese Americans participation in politics are mainly manifested in the following factors: First, the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of American Chinese will remain strong, but the unfavorable political position will exist for a long time. Second, the basic pattern of Chinese Americans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is initially formed and will play an important role for a long-term impact. Third, whether the Chinese Americans unite or not will be determinant to the situation of their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D634.371.2

A

1002-5162(2017)02-0027-08

2017-03-07;

2017-04-17

金正昆,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孙冰冰,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外交学专业2011级博士生。

猜你喜欢

参政族裔华人
何为“华人”?
颜回之乐
“英国多族裔未来”理念:缘起、困境及其理论启示
族裔性的空间建构:《拉罗斯》的叙事策略
海外华侨华人咏盛典
论美国非裔诗人C.S.吉斯科姆的“拖延”诗学及其族裔诉求
华侨华人庆“国庆”度“中秋”
辛亥革命时期知识女性的参政运动研究
美国华人参政问题初析
散居族裔的生存困境:浅析《砖巷》中的男性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