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种方式丁卡因麻醉在电子喉镜检查中的效果比较
2017-06-19王卫卫李念胜于志良于海清
王卫卫 李念胜 于志良 于海清
三种方式丁卡因麻醉在电子喉镜检查中的效果比较
王卫卫 李念胜 于志良 于海清
目的观察及评价在电子喉镜检查时三种不同方式丁卡因麻醉的效果。方法121例需要进行电子喉镜检查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随机分成A组(38例)、B组(43例)、C组(40例)。三组均采用丁卡因麻醉, A组采用喷枪法, B组采用持续雾化吸入法, C组采用断续雾化吸入法。比较三组的麻醉效果。结果B、C组恶心、呛咳反应患者数(3、2例)及无法完成全程检查的患者数(1、0例)少于A组(9、6例),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与C组恶心、呛咳反应及无法完成全程检查的患者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丁卡因用量(38.0±2.1)mg少于A、B组(50.2±2.2)、(50.0±0.0)mg,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丁卡因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三种麻醉方法中以间断式气动雾化吸入优势明显, 值得临床推广。
雾化吸入;内镜;喉镜;丁卡因
电子喉镜检查已成为喉部疾病诊治的重要手段[1-4], 在检查过程中, 良好的麻醉效果是保证操作能否顺利完成的重要前提。通常情况下, 是在鼻及咽喉部表面麻醉下进行。本科2015年5月~2016年7月采用两种气动雾化吸入装置吸入1%丁卡因进行咽喉部麻醉, 经与喷枪法相比较, 效果明显,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科2015年5月~2016年7月121例需要进行电子喉镜检查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78例,女43例, 年龄18~75岁, 患者一般状况好, 121例患者随机分成A组(38例)、B组(43例)、C组(40例)。排除标准:意识障碍或无法配合者, 严重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者、三度及以上喉阻塞患者, 有普鲁卡因等酯类麻醉药过敏史者。
1.2 方法
1.2.1 准备工作 术前常规禁食4 h禁饮2 h, 操作前均签署知情同意书。鼻腔段麻醉:选取鼻腔宽敞侧采用丁卡因肾上腺素棉片(1%丁卡因10 ml加肾上腺素1 mg配成, 棉片以湿润而挤压无药液下滴为宜)置于总鼻道内, 前起鼻阈后至鼻后孔, 5 min后更换1次。
1.2.2 咽喉部麻醉 患者取坐位, A组采用喷枪法, 采用耳鼻喉综合治疗台配备的弯头喷枪将1%丁卡因喷入咽喉部,每次持续约10 s, 间隔2 min后重复1次, 共进行5次, 喷药时不断调整喷枪角度及深度以确保药液覆盖所有检查区域,喉头部麻醉需牵拉患者舌部并在70°内镜引导下进行。B组采用持续雾化吸入法, 采用口含咀式氧气驱动雾化吸入器吸入1%丁卡因5 ml, 氧流量5 L/min;嘱患者采用稍深呼吸(呼吸频率15~20次/min)的方式将麻醉药液吸入气道及咽喉部。C组采用断续雾化吸入法, 其方法与B组类似, 不同之处在于吸入时采用吸入30 s, 间歇2 min后再次雾化吸入30 s的方法, 共吸入5次。
1.2.3 电子喉镜检查 各组患者在进行完最后一次丁卡因麻醉3 min后, 吐净口内分泌物即可行电子喉镜检查。检查过程取仰卧位, 将电子喉镜经麻醉侧鼻腔进入, 依次观察鼻咽、咽喉部、声门、声门下区及两侧梨状窝。观察声带发“衣”音时形态、张力、对称性、闭合情况及咽喉部有无占位。
1.3 观察指标 ①喉镜检查过程中因恶心、呛咳反应以及因此造成无法配合完成预设的全部区域检查的患者数。②麻醉过程中丁卡因用量(将丁卡因溶液消耗量折算成毫克)。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B、C组恶心、呛咳反应及无法完成全程检查的患者数少于A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与C组恶心、呛咳反应及无法完成全程检查的患者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丁卡因用量少于A、B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丁卡因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三组麻醉效果比较
表1 三组麻醉效果比较
注:与A组比较,aP<0.05;与B组比较,bP<0.05
组别例数 恶心、呛咳反应无法完成全程检查丁卡因用量(mg) A组389650.2±2.2 B组43 3a1a50.0±0.0 C组40 2a0a38.0±2.1ab
3 讨论
电子喉镜检查的适用范围越来越广, 临床上除用来检查外, 还可以在电子喉镜下完成一些治疗或手术。为了减轻患者的痛苦, 在电子喉镜检查的过程中, 完善的表面麻醉至关重要。目前临床上大多采用耳鼻喉综合治疗台配备的喷枪依靠反复多次喷布丁卡因完成麻醉工作。
丁卡因是耳鼻喉科检查最常用的表面麻醉剂, 使用非常广泛[5], 雾化吸入丁卡因麻醉也有报道[6]。氧气驱动雾化吸入是借助高速氧气流通过毛细管时产生负压, 将药液由接触小管吸出, 再被高速氧气流撞击成细小的雾滴, 形成药雾喷出, 随患者的呼吸而进入呼吸道。依靠这种装置, 将丁卡因均匀地散布于咽喉部。陈金红、梁鹏等[7,8]将气动雾化吸入丁卡因用于气管插管效果明显。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氧气驱动雾化吸入患者耐受检查情况明显优于喷枪麻醉法, B、C组恶心、呛咳反应及无法完成全程检查的患者数少于A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与C组恶心、呛咳反应及无法完成全程检查的患者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丁卡因用量少于A、B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丁卡因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由于丁卡因在临床上有引起过敏以及休克的报道[9,10], 因此需要尽可能降低其用药量。而C组低丁卡因用量降低了潜在的丁卡因中毒风险。从表面麻醉效果看不完全取决于丁卡因总量, 分析认为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药物分布的范围及均匀程度, 另一个影响因素是药物接触时间, B组、C组虽然都采用氧气驱动雾化吸入这一方式, 但是C组药物作用的累积效应导致其麻醉效果优于B组, B组疗效比C组差, 分析为短时间内咽喉部单位面积接触药量并未加大, 部分药物会有患者随唾液吐出或咽下, 因此大部分药物并未在咽部发挥作用。
雾化吸入是呼吸道给药的重要途径之一[11-13], 氧气驱动雾化吸入雾滴更均匀稳定、能有效分布于咽喉部气道的所有空间, 不留死角, 并且更方便, 改变了喷枪法需要频繁牵拉患者舌尖以及动用70°硬式喉内镜引导的不便。从实际效果看, 雾化吸入局部麻醉药可以为电子喉镜检查提供良好的表面麻醉效果, 间断吸入法是更好的选择。
[1] 李进让, 郭红光, 孙建军.电子喉镜在食管检查中的初步应用.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11, 46(11):936-938.
[2] 章誉耀, 陈波蓓, 高金建, 等.小儿声嘶2583例电子喉镜检查结果分析.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 2013, 13(1):31-33.
[3] 范大川, 姚宪义, 李慧军.电子喉镜窄带成像技术在喉部病变诊断中的价值.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11, 25(3):134-136.
[4] 文武林, 马瑞霞, 杨志超, 等.电子喉镜下喉部碘溶液染色诊断早期喉癌的临床应用研究.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16, 30(11):873-877.
[5] 柯尊斌, 刘大波, 韩峰, 等.丁卡因咽喉部表面麻醉过敏性休克抢救成功3例.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10, 24(11): 521-522.
[6] 杨国强, 汤德政, 王显红, 等.超声雾化吸入与喷雾法表面麻醉在纤维喉镜检查应用中的比较.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2012, 6(14):4126-4127.
[7] 陈金红, 叶炜, 熊祥生, 等.气动雾化吸入丁卡因用于清醒气管插管的效果.临床医学, 2014(11):82-83.
[8] 梁鹏, 尹万红, 刘斌.环甲膜穿刺丁卡因表面麻醉在ICU患者气管插管中的应用.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 2012, 11(1):76-79.
[9] 李淦峰, 盛迎涛, 李国贤.利多卡因气雾剂与丁卡因在视频电子喉镜检查中的应用比较.中国药物与临床, 2011, 11(3):344-345.
[10] 吴霞.1%丁卡因雾化吸入麻醉致过敏性喘息3例.临床肺科杂志, 2010, 15(1):99.
[11] 霍敏琴, 杨梅, 游辉, 等.两性霉素B雾化吸入清除下呼吸道真菌定植的研究.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2011, 5(13): 3909-3911.
[12] 叶子菁, 徐贻谋.局麻药在电子喉镜检查中的应用.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12, 14(31):221.
[13] 沈静之, 蒋佟迎, 钱娟, 等.不同剂型丁卡因在硬管喉镜检查表面麻醉中的随机对照研究.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13, 27(6):333-334.
Comparison of effects by three tetracaine anesthesia ways in electronic laryngoscope examination
WANG Wei-wei, LI Nian-sheng, YU Zhi-liang, et al.
Department of Pharmacy, Weihai City Central Hospital, Weihai 264400, China
ObjectiveTo observe and evaluate effects by three tetracaine anesthesia ways in electronic laryngoscope examination.MethodsA total of 121 patients in electronic laryngoscope examination as studysubjec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group A (38 cases), group B (43 cases) and group C (40 cases).All three groups
tetracaine for anesthesia, while group A received spray gun, group B received continuous aerosol inhalation, and group C received intermittent aerosol inhalation.Anesthetic effects in the three groups were compared.ResultsGroups B and C had fewer cases with nausea and cough reflex (3, 2 cases) and cases with incomplete whole examination course (1, 0 cases) than group A (9, 6 cases), and their differences all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0.05).There was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of cases with nausea and cough reflex and cases with incomplete whole examination course between group B and group C (P>0.05).Group C had less tetracaine dose as (38.0±2.1) mg than (50.2±2.2) and (50.0±0.0) mg in groups A and B, and their differences all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0.05).The difference of tetracaine dose between group A and group B had no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0.05).ConclusionImplement of intermittent aerosol inhalation for anesthesia shows remarkable advantages among the three ways, and this method is worth clinical promotion.
Aerosol inhalation; Endoscope; Laryngoscope; Tetracaine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7.10.057
2017-03-23]
264400 威海市中心医院药剂科(王卫卫), 耳鼻咽喉科(李念胜 于志良 于海清)
于志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