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情语录”
2017-06-17王萱
王萱
〔关键词〕心理课;心情语录;心灵成长
2012年,刚从大学毕业的我进入区教育学院工作。我主动要求到中学兼课实践。2012学年至2014学年三年里,我先后在我区两所初级中学兼任预备年级的心理辅导活动课,每周承担2~3节的课时。在实践的过程中,我也有过困惑,经过研究、思考、实践,我设计了“心情语录”用于心理辅导活动课,以解决我的困惑与烦恼。
一、我的困惑
困惑1:表面or深度?
预备年级的学生处于小学生向初中生的过渡时期,课堂上学生愿意积极举手,主动与同学分享他们的观点,但是由于思维发展水平或作答时间的限制,学生的回答往往深度不够,课堂的问答流于形式、点到即止。作为心理教师,我如何激发学生进行更为深层次的思考呢?
困惑2:部分or全体?
课堂上也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活跃的学生总是有很多发言的机会,而那些性格较为沉稳、内向的孩子却很少举手发言。而通常情况下这些默默无闻的孩子恰是最有可能被老师忽略的。作为心理教师,我只关注部分学生就行了吗?
困惑3:过程or效果?
心理辅导活动课既没有期末考试,也很少有课后作业。一学期又一学期过去了,在心理辅导活动课上学生到底接受了多少、成长了多少?作为心理教师,只关注每节课学生的反馈,还是找到一种方法帮助我评估课堂对学生长期产生的影响?如果需要评估,用什么工具进行评估呢?
二、我的做法
“心情语录”的操作流程
1.第一阶段:知晓意义,激发驱力
开学第一课,我请每位学生准备一个本子,将这本本子命名为“心情语录”,并向学生们隆重地介绍这本“心情语录”的使用方法:“它是一本神奇的本子,每节课上你都可以用它进行记录,内容可以是个人的体验与感悟,可以是小组讨论的智慧与结晶,也可以是你不为人知的小秘密、小心事。经过一学年心理辅导活动课的学习之后,老师想请你们回过头一页又一页,仔细地翻看自己这一年来的心路变化,相信每位同学都一定会有所感悟、有所收获、有所成长的,请你们一定要小心地保管它,每节课都要记得带来哦!”
其实,每个人都有了解自我、认识自我的需求,通过第一节课内驱力的激发,使学生更加认真地对待“心情语录”。学生知道“心情语录”的意义,自然会对其负责。
2.第二阶段:明确要求,自觉记录
明确地了解了“心情语录”的意义、使用方法后,每节心理辅导活动课时,学生们都会将它带来,只要是涉及需要动笔记录的活动任务,学生便自觉拿出“心情语录”,将其所思、所感、所悟记录下来。每节课下课,我会请小组长统一把“心情语录”收集起来,运用课后的时间给每位同学以反馈。
3.第三阶段:回顾变化,收获成长
经过一学年的记录以及教师的反馈,让学生回顾一学年心理辅导活动课中印象深刻的时刻。学生可以通过翻看“心情语录”来回忆,犹如再次回看一节又一节心理辅导活动课的影像,通过整体、连续地看自己的变化,将片段化的心理量变转化为深刻的心理质变,从而收获变化与成长。
内容设计:内在觉察。心理辅导活动课不是以传授心理学知识为目的,而是以经验为载体,在活动中通过个体自觉地接纳,达到体验、感悟、成长的目标。因而在“心情语录”填答内容的设计上也并非以知识为本位,更多涉及关于自我的体验、感悟,内容多为指向个体内部的,答案没有对错之分。
载体途径:语言表达。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是由学生书面填答,但并不意味着“心情语录”像传统的书面课堂作业一般课后上交给教师批阅即可,“心情语录”的使用目的是促进学生更深入地体验、思考,更好地辅助学生间的口头交流、互动,进而通过学生群体交流产生的影响力来帮助他们调整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
评价反馈:积极取向。以积极心理学彼得森、塞里格曼研究得出的“人类个人优势标准”为理论依据,通过“心情语录”与学生对话,尽量关注每个学生的心理需求,用欣赏的眼光看待每個学生,发掘他们身上实实在在的闪光点、优势与潜能,让学生体验到被教师认可,对自己、对生活充满希望,体验成长的快乐与价值感。
设计逻辑:思维的可视化。心理的变化与成长并非一朝一夕,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经过学生每节课认真地投入、参与,改变在悄然间发生。“心情语录”是通过学生一次又一次的记录,对原有一节辅导课一张任务单这种零散的记录方式、不连续的心理变化呈现方式加以调整,整合为一本连续而又完整的心灵成长记录册。用一本册子完整地记录了学生两个学期心理的变化,记录并见证着心灵的成长,让学生直观地看见改变的发生。同时,将体验、感悟、思考的内容记录下来即是一个个别化的、有意义的自我整理的过程。
约翰·杜威认为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口头语言、书面语言、姿势、图画、视觉现象等一切有意地和人为地用来作为符号的都是语言。心理辅导活动课中通常将口头语言作为思维外化的方式,尽管口语表达直观,但也容易变化,它是暂时的、不易保存,然而这一缺陷可以用书写、绘画的方式弥补,将思维可视化,经过加工的经验、体验、感悟被赋予了意义,可以迁移应用于新的情境。同时,运用语言的过程,推动了学生思维的活动,促进学生深层次的思维。
三、我的思考
1.“心情语录”增进了教师对学生不同面向的了解
基于教师在课堂上安全氛围的营造,学生愿意通过“心情语录”敞开心扉,真实地袒露自己的内心世界、表达自己的观点、传递自己的感受,有些不便在课堂上表达的内容,学生也愿意通过“心情语录”与我交流,充分展现了学生对心理教师的信任,能将最隐秘、最柔软的部分暴露出来,使教师更多地了解到预备年级学生内心的变化。
例1:在生涯辅导专题“价值拍卖”一课时,一位学生用所有的虚拟资金拍得“亲情”,她在“心情语录”上写道:“有了亲情会幸福,有了幸福会快乐,快乐了就觉得其他什么都不重要了。”这是她赋予亲情的意义。并且在后面她描述了家庭的不幸福,父母离异对她的伤害令她活得很不自在。仅凭课堂上对学生的认识很多时候都会犯“以偏概全”的毛病,通过“心情语录”教师一方面可以了解内向的孩子,看到他们不曾被人发现的一面,帮助他们发掘优势。另一方面,调皮的孩子总是用外显的行为吸引了教师的注意,往往很多时候教师可能并不了解他们的内心,借由“心情语录”可以看到他们调皮之外的不同面向,对一个学生有了更加整体的认识。
例2:在专题八“与自我对话:独一无二的我”一课中,一个平时十分内向的女生描述,在自我探索的过程中她对自己的了解不断增多。通过她的描述,我对她有了更多的认识,也发现她在绘画方面有特长,我通过留言给予她激励与信心。
例3:在专题三“沟通你我他:亲亲一家人”一课中,一位平时特别活跃的女生在课堂交流感受时不禁流下了眼泪。在课后我细细翻看她的“心情语录”时,发现她写道:“父母为我做了太多太多的事情,多得连我自己都数不清了……从生下我的那一刻起,父母就开始为我着想了……我觉得我们这一代是十分自私的,如果真要列举,最好的例子是我对父母连一句关心的话都很少,一句‘我爱你都没有说出过口……这节课感悟特别特别深……我以前特别任性。”
2.“心情语录”为教师提供了积极情感反馈与引导的机会
尽管心理辅导活动课以价值中立为原则,但是在学校教育中,处于青春期的初中生正处在建立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过程中,三观尚不稳定,当遇到学生的想法有失偏颇时,心理教师需在尊重学生的前提下,有意识地进行适当的引导,“心情语录”恰为心理教师提供了这样一个平台。
例4:在专题八“与自我对话:破解‘我的密码”一课的“我”的初体验活动中,一名学生写道:“我是活泼快乐的,但我只需要一样东西——自由,不希望总被学习和父母所束缚住对世界的向往。”我的反馈:“每个人都向往自由,但自由是建立在能力提升的基础上的,当你有了能力,才有更多的自由,老鹰也是先锻炼了自己飞行与捕食的能力之后,才拥有了无垠的天空。”我首先对她向往自由表示肯定,并借由老鹰的例子让她了解到初中生现阶段的目标是提升自己的能力,当拥有一定的能力,才可以自由支配自己的人生,自由也是有前提的。
3.“心情语录”激发了学生更为深入的思考与自我觉察
“心情语录”使用后,课堂上发生了些许变化:课堂不再是个别孩子的天下,一些原先默默无闻的学生频频举手,他们愿意突破自己的舒适圈尝试表达,锻炼自己的胆量,有些孩子从站起来不知所措到主动表达,思维的深度在变化,自我的觉察在增多。
例5:在专题八“与自我對话:破解‘我的密码”一课的“我”的初体验活动中:我请学生闭眼想象镜中看到自己的画面,引导学生呈现对自我的认识。一位学生写道:“我在镜子中看到的这个人是真实的自己,我的兴趣爱好是唱歌、跳舞,但因为我的声音,我不敢在别人面前唱,我会独自一人歌唱,哭泣的时候我会唱歌鼓励自己。我心中有一个舞台,我爱唱,我想唱,如果哪天我上了舞台,我可以尽情地唱,释放自己的潜力,我梦中的舞台很耀眼、很明亮,我在台上很紧张,音乐伴奏响起来,我就不紧张了。”从她的记录中,可以发现她情感丰富、细腻,对自我有着较为深入的思考,已明确自己的兴趣、不足,在失意时也会找寻方法鼓励自己。
四、结语
在三年的实践中,我尝试使用“心情语录”作为手段,帮助自己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关注学生心理的变化动向,以积极的视角去欣赏每一个学生,同时帮助自己了解课堂辅导的效果,去改进教学,促进学生更为深入的自我体验与觉察。“心情语录”已成为学生心灵成长的见证,是一学年心理辅导活动课学习最好的纪念册。
注:此文获得2016年“黄浦杯”长三角城市群“我的教改试验”征文二等奖。
(作者单位:上海市金山区教育学院,上海,201508)
编辑/刘 芳 终校/于 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