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能力需求的应用型计算机软件类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探索
2017-06-17叶时平陈超祥徐萍丁健龙
叶时平+陈超祥+徐萍+丁健龙
摘要:针对高校传统培养应用型本科计算机软件类人才的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以“需求导向,能力核心,理实一体,工学融合”为理念,在深度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基础上,提出了能力培养与软件岗位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软件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开发过程对接、孵化项目与产业市场对接的“四对接”应用型本科软件类人才培养专业课程体系,以及校企融合的支持平台、教学团队、教学资源和质量保障体系四项建设保障举措。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计算机软件类;课程体系;校企合作
随着“互联网+”战略的推进,特别是电子商务、服务外包等新兴信息技术产业的迅速发展,社会和产业对计算机软件人才的需求日益强盛。根据有关部门不完全统计,今后每年对IT人才的需求将突破100万,其中信息、软件、网络管理人才的需求占70%以上,而每年高等院校培养的此类毕业生数量和质量远远不能满足行业发展的需要,兼备信息技术与行业知识的复合应用型人才更是紧缺。
传统高校面向学科的专业课程体系、单一的课程教学模式和考核评价机制培养出来的软件类人才能力与企业需求还存在不小的差距,一般企业不得不花6~12个月的时间和大量的成本对毕业生进行岗前培训。如何构建面向能力需求的计算机软件类专业课程教学体系是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中的关键问题。
近年来,一些高校计算机软件类教育工作者对该问题进行了探索,但是,如何在新形势下面向能力需求建构应用型本科计算机软件人才培养专业课程体系尚未有很成功的经验。本文在深度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四对接”的专业课程体系,并提出了保障课程体系改革与实施的四项举措。
一、应用型计算机软件类专业课程体系现状分析
随着社会和高校对应用型转型的认识不断提高,地方性、应用型院校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定位越来越明晰。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应用型的课程体系。目前,不少高校软件类专业课程体系还不能支撑培养目标,存在着以下问题和不足。
1.专业课程体系目标定位与产业能力需求脱节
传统高校培养的计算机软件类人才设计开发能力、创新创业能力普遍不足,不能较好地胜任新兴信息技术产业软件岗位,课程教学体系不能支撑软件岗位所需要的核心能力培养。在课程体系定位上,过分强调学科、理论基础扎实,轻视能力需求;在课程教学模式上,固封在传统教室、实验室上课实习,忽视与相关产业、企业的结合;在课程教学安排上,理论课程占比过高,实践课程占比严重不足。
2.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与生产实际脱节
传统计算机软件类专业课程教学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环节安排、教学方法、实践途径、评价机制、质量保障等与新兴信息技术产业软件行业能力要求、技术需求、组织形式、生产过程、质量标准等严重脱节。课程目标没有与岗位技术相关细分能力要求一致;课程内容陈旧,距离当前行业流行软件开发技术距离较远,更没有与生产标准相结合;实践途径、环节安排也很少与实际软件开发过程相结合;评价机制只注重验证性的个人实践结果正确与否,而不是生产性的团队项目测试是否通过。
3.支撑资源平台与专业教学需求脱节
培养应用型软件类人才的专业课程体系需要有较好的校企合作平台支撑,需要有良好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需要有校企合作的“双师型”教学师资队伍,需要有与软件生产对接的教学资源。而目前大部分高校的校企合作仅仅停留在校外实践基地上,只注重把学生派到企业实习,没有与企业建立起深度合作课程教学的机制,没有引入企业的师资和教学资源,不能满足教学的深层次需要,校企合作还停留在浅层的实习合作。
二、面向能力需求的应用型计算机软件类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1.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理念
针对产业需求和传统计算机软件类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需求导向,能力核心,理实一体,工学融合”的应用型计算机软件类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理念。需求导向,是以产业、行业对计算机软件类人才的实际需求为目标,兼顾毕业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和未来职业发展潜力,对课程体系进行顶层设计;能力核心,即课程体系的构建突出行业、企业实际需要的各项能力的培养;理实一体,即通盘设计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使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融为一体;工学融合,是指与行业、企业共同设计、建设课程体系,把计算机软件产业当前生产实际的开发标准、组织形式、流行技术引入课程体系,校企共同实施课程教学。
2.面向能力需求的“四对接”专业课程體系建设
(1)能力培养与软件岗位需求对接,全面创新专业教学课程体系。经过广泛的调研和深入分析,梳理出应用型计算机软件类人才应具备三个核心能力,即“软件开发能力、业务流程分析能力、沟通与项目管理能力”。在剖析三项能力的基础上,设计全新的专业课程体系。根据三项核心能力培养的需要,建设业务流程分析、软件开发、沟通与项目管理三个能力课程群。确定课程群中各课程之间衔接关系,课程中各知识点的串接,并设置课内实验、独立项目实训、企业综合实习等实践环节。从第一、二学年的专业基础知识课程,第三学年综合应用课程到第四学年的行业相关岗位任职的职业素养课程,构建递进式培养的课程体系。
在课程学分安排方面,大幅提高实践课时和学分。独立设置的实践课程加上毕业实习等学分占到总学分的40%以上,主要核心专业课的实践课时占总课时的45%以上。
(2)课程内容与软件标准对接,深化改革专业课程教学内涵方法。从计算机软件行业岗位实际出发,根据《计算机程序设计员国家职业标准》和服务外包软件开发行业标准中的要求,将相关岗位所需的技能素质要求和技术标准细化,成为课程教学标准。学生通过“了解标准”“熟悉标准”到“使用标准”三个阶段的教学、训练和实践,毕业进入工作岗位后,能够自觉按照技术标准和工作要求规范操作。
在教学中,根据典型软件岗位技术需求结合各课程要达到的细分能力目标,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组织形式、评价机制等做了全面的改革。对Java/Net开发工程师、UI设计、web前端开发工程师、测试工程师等岗位技术与能力需求进行深入的分析提炼,并通过优化课程教材与实践案例把这些内容融入相关课程。将职业素养的培养融入日常教学和实践中,强调编码规范、编程习惯等基本职业规范。
(3)教学过程与开发过程对接,着力培养学生岗位胜任能力。梳理专业课程,以岗位需求的细分能力为目标,重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过程。在专业实践教学环节方面,重构由专业认知实习、专业课内实践、独设实践课程、创新创业实践、综合项目实训、假期顶岗实践、专业毕业实习、就业岗位试用等紧密相连的八个环节组成的实践教学体系,通过理论与实践交互、校内与校外交替、学习与生产交融,实施“从初级到高级、从简单到综合、从实践到岗位”的综合实践能力递进式培养。
依托校外实践基地联盟,将“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课程设计”等8门主要专业课程的实践部分或全部放在企业进行,使学生的学习过程直接与软件企业生产过程对接。“项目开发实例”以软件企业真实开发项目为案例项目,从合同签订、项目启动、设计开发到测试与验收,全程仿真模拟在企业实际操作,无缝对接软件开发实际生产过程。
(4)孵化项目与产业市场对接,着力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依托基地联盟,通过举办创新创业辅导报告、沙龙论坛以及开设创新创业课程等进行创新创业教育;通过组建创新创业团队、设立学生创新研发资助项目引导学生创新创业;通过设立创业孵化项目、设立创新创业工作室、支持学生注册公司等形式推进学生创新创业.依托本专业产学研“软件研发中心”及教师工作室,通过“传帮带”机制,吸引学生参与教师科研,增强学生创新创业实战能力。
为使教学项目更符合新兴信息产业软件发展方向,对接软件产业市场,选择基地联盟企业关注的、创业前景良好的开发类项目设立为创新创业资助和孵化项目。企业也将一些实际项目的开发、设计和测试等环节直接放在学校,让学生以参加项目组研发和实践的形式参与其中。
三、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保障措施
1.建设机制融合的校企合作课程体系支持平台
为支撑软件开发能力、业务流程分析能力、沟通与项目管理能力三项核心能力的培养,在全面梳理专业课程体系所需要的实验、实践平台的基础上,依托国家级校外大学生实践教育基地——东忠集团服务外包基地,全面整合完善专业实验室和校内外实践基地,搭建校企融合的计算机软件类专业课程体系教学支持平台。
为了更好地取得政府、行业、企业的支持,成立由政府主管部门、省计算机软件行业协会、省服务贸易协会、计算机软件企业等高管、专家和学校、专业领导、教授共同组成的学校计算机软件类人才培养指导委员会和实践教学指导委员会。按照“过程共管、互惠共赢、共享合作”的原则构建人才培养和实践教学共同体——计算机软件类人才培养联盟和实践基地联盟,以“供需对接、资源共享、利益共享、双赢三益”的新型紧密融合的校企合作机制在校内和企业实施人才培养。
2.依托“千百工程”共建校企融合的教学团队
依托学校“千人业师”“百业培师”的“千百工程”,建立一支跨越学科、校企融合的教学团队,共同建设课程体系,共同实施教学。企业工程师全程参与教学项目和课程设计、组织、实施、考核;学校教师担任企业项目经理、项目组成員和企业培训师,全程参与项目的研发、业务流程设计、员工培训等工作。团队教学根据不同阶段采用不同模式,在校内外理论教学和实验、实习、实训等教学环节中,采用团队合作授课、指导和考核模式;在企业顶岗实习、毕业实习和就业岗位试用阶段,采用企业分配岗位和真实项目,业师全权指导并考核、教师跟踪管理的模式。
3.以企业实际项目为基础共同开发教学资源
校企双方根据行业技术和能力需求,以企业真实项目为基础,分解课程知识点和技能需求,结合课程学习、实践的特点,构建基于课程案例资源与企业综合项目的“叶一枝一干”案例项目体系,实施教学后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综合实践能力。
为“数据库”“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等每门专业核心课设计了10~20个案例资源,校企共同实施理论和实践教学。企业提供、双方共同制作了用于综合项目实践课程的“人保会员管理系统”“地铁管理系统”等10个企业大型真实项目,包括各项目的计划书、需求分析说明书、概要设计说明书、测试计划书等行业标准文档。在梳理知识、技能和案例的基础上,校企双方合作开发教材和实践指导书。
4.校企合作共建新型教学质量评价和保障体系
按照“校企共管、过程监控、目标管理”的原则构建课程教学评价体系和质量保障机制。通过校企融合的教学团队多维度对学生的软件开发、沟通协调、业务分析、项目管理、团队合作等综合能力给予综合评价。构建“校、企、生”多元教学督导机制,对教学过程和状态进行全程监控,通过常规听课、专家评教、企业反馈、教学督查、毕业生跟踪调查等途径对教学过程进行全方位的监控和反馈。
经过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和教学实践,浙江树人大学计算机软件类专业在校学生在发表论文、获得国家与省级学生课题、软件著作权、国家与省竞赛奖项等方面均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毕业生大部分在知名服务外包企业就业。培养了相对高就业率、高专业符合率、高薪水、高企业文化融入度、高职业发展潜力的“五高”应用型软件类人才,企业、学校、家长、学生四方均较为满意。根据麦可思公司近几届毕业生的数据跟踪调查,学校计算机软件类的毕业学生就业率高达96%,85%以上学生入职软件开发和服务企业。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入选浙江省重点建设专业、省新兴特色专业,浙江树人大学东忠实践教育基地被列为国家级、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校内基地被列为浙江省国际服务外包人才培育基地,该教学改革获得浙江省教学成果一、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