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发展趋势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对策选择
2017-06-17周建松
周建松
摘要: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走势进行前瞻性研究是我们必须重视的一个新课题。从2020年乃至2030年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和特点分析着手,做出了普及化、多样化、个性化三个预判。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三大趋势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挑战和冲击,进而提出了对实现高等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应对策略,既要实现观念创新,又要推进办学格局和布局创新,更要实现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创新,还要实现学校与社会互动。
关键词:高等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趋势;对策选择
当前,制定实施《中国教育现代化2030》己进入行动议程,各级各类教育都在思考自己的未来的发展方向。作为兼具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双重属性的高等职业教育如何规划未来发展,是需要我们认真加以思考的重大问题。尤其是为适应高等教育普及化、学历层次提升及职业教育大众化等外部形势,我们必须思考并探寻应对策略,并尽早转换调整策略,为未来做准备。
一、未来十五年高等教育发展趋势及特点
2015年5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了世界教育论坛,来自100个国家和地区的1500多名代表共同参与会议,共同将全球教育2030年的发展愿景概括为“迈向全纳、公平、有质量的教育和全民终身学习”。联系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情况,我们大致可预判2020年乃至2030年我国高等教育的趋势与特征。
(1)普及化。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显示,二战后世界大学生数量为650万人,20世纪70年代为2810万人,到90年代为6860万人,20世纪末发展为8820万人;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大学生数量还在持续增长,乐观估计到2030年世界大学生数量可能达到4亿左右。从我国高等教育的情况看,从世纪之交提出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鼓励以民办机制发展高等教育政策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和高等学校数量均迅速扩张和增加。截至2016年6月30日,我国高等学校在校生人数总规模达到2800万,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己超过40%。一些高等教育大省和部分沿海经济发达省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己超过50%,进入普及化阶段。按这样的速度发展,到2030年,我国高等教育全面实现普及化已是不争的趋势。
(2)多样化。与普及化的大趋势相对应,多样化就成为一个必然的趋势和要求,因为普及化本身不仅仅是数量和规模上的逐步扩大,更标志着高等教育系统在价值、功能、结构、标准、过程、评价、治理等方面越来越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在高等教育精英化阶段,只有少数人享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而在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后,为了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各类型高层次人才的需要,接受高等教育成为一种普遍的权利,在部分发达国家乃至成为国民的一项基本义务,这为全体国民适应社会与技术的快速变革和个体的多样化、个性化发展而准备。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接受高等教育的社会功能、个体功能都在发展变化,必须满足多样化需求的要求。就我国的情形看,从精英阶段到大众化再到普及阶段,必然有一个从纯粹学历教育的阶段进入为适应社会和技术变化需求而学习的阶段,这也正是各类型高等教育存在和发展的理由。
(3)个性化。高等教育普及化这一概念的内涵不仅包含着量的增长,也包含质的变化,而且兩者必须兼顾并协调发展,形成适切的普及化高等教育质量观。与普及化相适应,高等教育的质量观也必然从急需到适需,多样化是满足需求和实现适需的总体要求,而个性化则是实现规模扩张和满足个性需要的质量要求。正如美国教育学者马丁·特罗所言,大众高等教育与普及高等教育的区别不再定义为越来越多的学生进入各种各样的学校学习,今后普及高等教育不在于注册人数,而在于参与和分享,即社会大部分人,包括在家里或在工作单位的全体成年人的继续教育,这种教育不再凭借传统的学院或大学校园,而是通过远程教育,大多数学生的学习,并不是为了追求学位或学分,而是为了保持或改善其在就业市场上的地位或者纯粹是为了兴趣爱好,也即是说,个体需求的最大最好满足是高等教育的重要原则。我们认为,世界范围内的这一趋势,也非常适应中国今后的情形。
二、高等教育发展三大趋势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挑战
全球和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普及化、多样化、个性化既是社会发展需求,也是发展趋势。是需求,就具有必然性;是趋势,就必须要求我们应对和适应。那么这三大趋势会对我国高等教育特别是高职教育产生怎样的挑战呢?我们认为,这种挑战是极其广泛而深刻的,至少反映在以下五个方面。
(1)生存发展挑战。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一个新的类型和专科层次发展才30多年,从长时段做个划分的话,大体可分为从1980-1998年的摸索探索阶段的老高职时期和从1999-2016年的规模扩张为主要特征的新高职时期两个阶段。高等职业教育真正走上正规化规范化发展之路尚不足20年。由于旺盛的社会需求加上学校设置审批权的下放,高职院校的学校数和在校生规模迅速扩大。截至2015年12月31日,我国共有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1341所,高职招生348万人,毕业生322万人,在校生1048万人,校均规模达到7820人,相比2000年我国高职院校442所,在校生148万人,分别是3倍和7倍。辩证地看,在高职院校规模快速扩张背后,既有条件不足,也有突破形式单一的自身需要;与此同时,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快速实现乃至普及化的快速到来又产生了生源的挑战。从目前情形看,本科即便是民办本科高校的吸引力大大高于专科和高职院校,此外出国留学也普遍受到家长和学生的青睐,这导致部分省区的高职院校已经出现了招生方面的困难,为我们敲响了警钟,要求我们必须思考:高职院校未来如何生存?高职院校未来如何发展?高职院校未来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
(2)学生结构挑战。据清华大学胡鞍钢等学者测算,2010-2020年,中国15-64岁人口将从9.99亿下降到9.96亿,受教育年限将从9.9年上升到11年。未来的要求仍然以提高我国人口受教育水平为重要方面,这不仅是应对我国劳动人口下降的必然之举,也是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之举。在适龄人口下降的同时,我国的人口结构也将发生变化,到2020年,高等教育适龄人口数将比2008年的峰值减少30%左右,而我国的高职院校还在扩校园、增校舍。实际上,高等职业教育以适龄青年为主的入学结构和格局将被打破,非适龄青年入学的比例有可能增加并成为趋势。按照学员结构变化的趋势,我们在招生及学校内部管理等诸方面均需调整和变化,否则高职院校的生存将成为问题,发展更会受到挑战。
(3)教育环境挑战。当前,人们对高等职业教育具有跨界性的特点己形成共识,大家普遍认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与经济发展状况和就业状况直接联系在一起。新世纪以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之所以大规模蓬勃发展,既有适龄人口接受高等教育的愿望和需求,更与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以及由此带来的大量就业机会相关,经济发达地区高职院校发展总是好于其他区域的高职院校就是这种相关性最明显的一个反映。据财政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和世界银行联合发布的《2030年的中国:建设现代、和谐、有创造力的高收入社会》的预测,未来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将放慢,与此同时,经济结构也将进一步优化调整,城镇化也将进一步加快。这一方面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就业产生了影响,进而必然影响到我国高等职业院校的招生和发展;另一方面则对就业者转换工作、学习技能提出了要求,从而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中的职业技术培养等带来了机会,当然也会带来学校结构和管理上的挑战。
(4)观念理念挑战。长期以来,我国的高等学校都是以整齐划一的招生组织统一年龄段的适龄青年作为教学培养对象,集中性、统一性、针对性、规模性等是比较重要的指标和考核办法。与此同时,政府部门对学校的考核也是采用统一的尺度为生均经费拨款,学校对教师的工作量也是采用统一形式和标准如班课时等等。随着高等教育普及化的到来,对高等职业教育而言,当它成为为所有人提供入学机会的同时,人们一定会更加重视和关注接受高等教育能否适应发展变化着的社会,能否为自己带来更加美好的生活。即便是学习者本身,其行为也会发生变化,学生进进出出、断断续续、学学修修等都将成为新的需求;同时,对学校管理体制和机制提出变革要求,迫切需要调整和变化。
(5)责任使命的挑战。高等职业教育在面临生存发展等诸多挑战的同时,也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全社会将更加重视职业技能,将更加重视一技之长,将更加关注职业转换和职业教育的实用性,这在事实上也将表明高等职业教育的责任和使命将更加繁重。在我国,高等教育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与合作五大使命,而做好高等职业教育又有如何面向市场,履行服务发展、创业就业的责任。高等职业教育要在促进就业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承担技术技能积累和传承创新文化的同时服务社会,一定会在未来社会发展中发挥重要的作用,需要我们不断适应新技术和新变化,不断进行调整。在这个意义上,变革和创新永远在路上。
三、高等职业教育的应对之道
我们认识和分析高等教育现代化和今后发展的趋势,分析今后高职院校面临的挑战,是要研究和分析我们的出路,从而少走弯路,防止走上歧途,努力实现又好又快的可持续发展。据此,我们认为,下列政策值得重视。
(1)全社会要形成新的发展共识。全社会的共识和价值观念以及总体性应对政策是十分重要的,这些共识和观念伴随着高等教育普及化、多样化、个体化趋势,而这一趋势不仅为全世界所见,中国也不会例外。传统的精英教育教学模式,基于大众化的培养方式和学校组织运行机制也会迎接新的挑战。现阶段,适应高等教育普及化的形势,在城市郊区新建一个大学城的教学布局也会带来矛盾。因此,从宏观上看,高等教育与城市经济社会的关系,从空间上必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从时间上必须相互联系、相辅相成,以至于从政府的管理模式和方法上,必须增强灵活性,如简单地以生均拨款作为财政资金的投入模式、把培训和继续教育当作业务创收的管理模式相应地都要改变。
(2)高职院校必须建立更具综合性的发展观。高等职业教育兼具高教和职教的双重属性,既有面向适龄青年的学历教育,也应当有适应成年人转岗发展的继续学历教育,还应当有适应社会技术变化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短期培训,还可以有满足人们休闲娱乐和高质量生活的文化体育性活动。也就是说,高等职业教育把高教性与职教性完整地统一于一体,为社会、为行业、为区域、为个人提供立体化、多样化的高等教育及其相关的服务。培训活动等不再是补充,而应该是重要组成部分和主体之一,学校的每一个院系都应该按照专业承担综合性职责,全面履行高等教育的职能,形成强大的有生存发展能力的系统和集团,以更好地适应和满足社会、行业、区域和个人发展的需要。为此,要认真研究和大力扩大非学历岗位和职业培训,提高其能力。
(3)高职院校要改变学校形态和生态。当前的高等职业院校大多是在精英教育理念指导下建立起来,虽然按照大众化和高教性与职教性双重属性的要求在形态和办学结构上有所创新,但是承担教学和管理的教师和职员基本上是传统的精英教育的成果。这本身不是一件坏事,但必然会受到许多局限,如一个学校的空间布局,教学楼宇的格局安排,一个学校的工作时间安排,教学同期安排,乃至一个学校的总体形态布局等等,往往有同质化乃至千篇一律倾向。为适应和满足未来高等职业教育新变化新趋势,必须从现在对学校的形态进行研究和改造,争取更加灵活的方式,尤其是在互联网、物联网将改变我们教学形式的情况下,有些基础性的教学设施,我们必须有提前预案,留有发展余地和可能性。
(4)着力规划和建设一支新型教师队伍。当前高职院校师资队伍总体是好的,但采用纯粹的事业单位属性、准公务员管理模式,现在己不能适应社会对高职教育的需求,将来将会失去竞争力,这不仅会影响学校生存,而且会影响学校发展。新构建的师资队伍必须做到:第一,专职与兼职相结合,在保持一定数量和比例的专任教师的同时,要加大步伐注意培养和聘请行业企业和社会兼职教师,特别是要发挥各类校友的作用;第二,理论型与实务型相结合,在继续重视理论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同时,必须着力根据区域、行业、企业和技术变化的要求培养和凝聚一大批实务型教师,提高教师队伍对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更好地满足人们接受高等教育对追求和实现高质量生活和发展的能力;第三,要坚持教师理论学习与实践提高相结合,也就是说,必须建立起教师的进修指导和培养培训制度,教师不仅要能用过去的知识教今天的学生,更要用今天的知识和技能培养今天的学生,为学生未来发展服务。要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提高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和对技术的跟踪水平,以彰显高职教育的优势。
(5)全面构建学校与社会互动合作机制。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辦学的重要特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特色。从高职教育发展开始,我们一直在广泛强调和持续推进,为应对教育现代化新趋势和新要求,这方面的工作还需要进一步加强。进一步加强的目标是要使高职教育真正实现与社会、与行业企业互动对接,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或紧紧相依的关系,既要把学校办到社区去,也要将教育与社区、区域、行业、企业、个人的需求结合起来,这样做既可以为学校的发展找到合作伙伴,也可以为学校教育更好地了解需求,满足需求提供体制和机制上的保障。正是从这种意义上说,我们一定要构建起高等职业教育更好的发展生态,真正把产教融合机制建立起来,以全面彰显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教与职教跨界教育的魅力和生命力,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
当然,从宏观政策层面看,须从教育结构优化以及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性角度,对高等职业教育采取必要的保护战略或研究巩固类型与层次提升相结合的调整方案,以便利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更加可持续,高等教育结构更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