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构建医教协同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2017-06-16金世凯
金世凯
摘要:构建医教协同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是我国正在实施的医学教育改革的明确要求,旨在同步培养、共同生效于医学生的医术医德,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卫生服务需求提供临床实践经验丰富、满意度高的医学人才。构建医教协同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即构建“5+3”(5年临床医学本科教育+3年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或3年住院医生规范化培训)为主体、以“3+2”(3年临床医学专科教育+2年助理全科医生培训)为补充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1],本文就思想认识和实践操作两方面发表看法。
关键词:医教协同 临床医学人才 培养模式 思想认识 实践操作
中图分类号:R-4;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9-0106-02
国家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下发后,我国新一轮医学教育改革开始实施。这一轮医学教育改革动意和目标明确,即从培养临床医师的源头,也即从改革医学人才培养制度入手,密切医学理论教学和临床实践经验的联系,构建“5+3”(5年临床医学本科教育+3年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或3年住院医生规范化培训)为主体、以“3+2”(3年临床医学专科教育+2年助理全科醫生培训)为补充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2],将我国对临床医学人才的培养形成贯穿医学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的终生式医教协同培养体系,明确医学生经过院校教育毕业后要继续接受住院医师职业资格的培训,在获得执业医师资格证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后方可从医;明确临床医学专业硕士生要在具有住院医师资格的基础上接受硕士生教育。可见,我国这一轮临床医学教育改革注重于对医学人才实践经验的培养,注重于医学人才医术和医德的兼修,注重于医学人才职业生涯的初始教育培养、衔接教育培养和贯延伸于全过程的职业素养的淬炼。因此,正确认识和有效实践医教协同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对于助推这轮医学人才培养制度改革取得实效的理论积淀。
一、正确认识医教协同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优长
(一)有利于增加医学人才的临床经验,和谐医患关系
在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升的当下,人民群众的健康意识和生命意识不断增强,对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向着便利、温馨、放心、满意、高标准的方向发展,但“看病难”“看好医生难”的问题却成为社会突出问题,尽管我国医学院校每年都源源不断地为我国医疗卫生事业输送毕业生,但上岗后的医学毕业生与岗位需要差距较大,所掌握的临床医学知识和技术不足以适应岗位需要,在医德和医患沟通能力上明显不足,这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理论联系实践的锻炼,缺乏从医经验,包括缺乏对患者就医心理、就医情感、就医需求的了解,以至于使得这个诱因成为医患矛盾乃至医患冲突的重要原因之一。医患关系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医患关系特指医师和患者之间的关系,它突出反映在医疗活动中,医务人员与患者之间直接的特定的服务与被服务的诊治关系;广义的医患关系泛指医务人员与患者间的关系,其中“医”不仅仅是医师,还包括护士、医技人员以及医务管理人员;“患”不仅仅指患者,还包括与患者有关联的亲属、监护人、单位等群体,即广义的医患关系是指以医师为主体的人群与以患者为中心的人群之间的关系。[3]因之,医患关系紧张乃至形成医患冲突的后果是严重的,会从个体的医生和患者之间的矛盾引发到群体的多个方面的乃至社会的和谐稳定。
医教协同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了我国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僵化于传统模式和混同于其他专业的培养模式,忽略对我国现实国情、医情的考虑,忽略医学人才临床实践所应具备的医德修养、人文素养、医患沟通和团队合作能力培养的弊端,通过医学理论和医学技能的“智商”培养打底,医德、医情、医用的“情商”的历练,给予医学人才更充足、更具体、更真切的住院医师身份的体验,使得他们的专业素质更符合于进入医疗临床的需要,能够客观地对待不同情况下的患者,在医术和情感上更好地满足患者的需求。
(二)有利于在学以致用、用以促学的基础上培养快速胜任临床医疗需求的医学人才
医学人才的培养有其特殊性,因为医学人才所承担的职业使命是维护和保障公众的健康和生命权益,“人命关天”可谓之职业神圣。医学的实践性很强,经过院校培养出的医学人才需要实现由“医学生”到“合格医生”的合格转身,这个合格转身需要临床实践经验的打磨,也即所学要致用,通过实用将理性知识化为感性知识,由感性知识体味落实到应用层面的经验,再将这个流程中体验到的经验和教训回馈给促学。而传统的我国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无论对医学生的学历培养还是学位培养,既缺少住院医师能力的培养和锻炼。又缺乏毕业后教育培养与继续教育培养的衔接,在上岗后的职业能力的锻炼要经过初始很长阶段的不适应,甚至错过了打牢基础的入职阶段应该承受的专科实践锻炼。他们的职业生涯在起跑线上就存在先天不足,形成认识和能力上的瑕疵,在后续的职业生涯的实践链条上又缺乏足够的继续教育,带着认识和能力上的瑕疵履职,也就很难被患者所认可,造成医学人才培养上的资源浪费,大批的医学生走出校门后难于就业,患者所需求的“合格医生”资源不足,患者所需要的“专家医生”非到相当年龄甚至临近退休的年龄方可现之。
医教协同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以其“施教”和“从医”相结合的特征,以培养医学生临床实践能力为目标,以顶层设计的制度规范,探索出一条深化改革、明确标准、打牢基础、延展发展链条、提供更符合国情和医情需要的中国特色的医学培养路径,有利于在学以致用、用以促学的基础上培养快速胜任临床医疗需求的医学人才。
二、医教协同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操作层面的对策
我国医教协同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源于上海市医学人才培养教育改革的实践经验,推广和借鉴上海经验是全国范围内医教协同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操作层面的应然对策,因此,从医学院校到地方医疗机构都应该认真学习和深刻体会上海市的这方面经验,参照他们的成功做法。同时,亦要结合自身情况,尝试具体操作方法。
(一)充分体会和借鉴上海经验
上海市所提供的医教协同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经验可概括为:在系统设计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方面突出“全”,在抓好临床医学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突出“严”,在凝聚临床医学人才培养的资源方面突出“合”。[4]在这个认识层面展开来说,医教协同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已经确定,相关要求也已经明确,必须认真学习和贯彻国家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精神,全面落实认真照办医教协同的临
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在实施医教协同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过程中要抓实抓细每个环节,严格把握标准,严格提高质量;追求临床医学人才培养资源的高度聚合和全面配合的效果,以资源合作的最大效益求取最好的培养效果。
(二)积极尝试和探索具体操作方法
在医教协同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框定下,肩负培养医学人才重任的我国医学院校,要从教学方法、教学资源、教学实践、教师队伍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实践教学基地等多方面,积极积极尝试和探索具体操作方法,在提升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的整体素养和能力上见成效,这里体现出教育理念的变革、教学管理方式和教学经验的变革,必须破除传统观念的阻碍,以积极投入的行为和开拓创新的精神投入实践,在实践中摸索经验。从社会医疗事业方面说来,要积极配合我国临床医学人才培养实施医教协同模式的变革,提供便利和尽好责任与义务。
参考文献:
[1][2]教育部教研[2014]2号文件.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P].2014-6-30.
[3]杨恒连,杨爱芹.医院医患关系现状分析及改进措施[J].实用医药杂志,2013(3).
[4]翁铁慧.医教协同 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上海市的改革实践[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5(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