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流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17-06-16袁经天

魅力中国 2017年21期
关键词:和谐社会问题对策

袁经天

摘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对于社会和谐具有重要的协调功能。当前我国社会流动机制中存在着诸多不利于社会和谐的突出问题,比如说:在数量上的失衡与无序、上升性流动机会的相对不足、自致性规则的普适性受限、对弱势群体流动保障欠缺等等。为了促进社会和谐,形成合理的社会阶层结构,必需要进一步加快社会体制改革,完善社会流动机制。

关键词:和谐社会;社会流动;机制问题;问题对策

一、 社会流动的现状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逐步放弃了那种身份等级体系,社会流动渠道逐渐开通,后致性规则也在逐渐成为社会流动的主要规则,社会流动率明显提高,社会活力显著增强。但是,该扩大的社会阶层没有真正扩大起来,该缩小的社会阶层没有真正小下去,现有的社会阶层结构还不能适应现代化的发展要求,城乡之间的社会流动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另外,许多管理体制和管理方式明显滞后,难以有效地控制社会流动。因此,公正、合理、开放的社会流动机制尚未形成,这些必须引起政府和社会的高度重视。

二、 从历史角度分析我国社会流动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一) 旧中国的社会流动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中,个人的社会地位主要是由先赋因素决定的,社会等级十分森严且世袭制度长期占统治地位,等级界限十分清楚,几乎不可逾越,社会流动几乎等于无,因而不存在现代社会中的社会流动。无疑,这样的社会只能处于低效率的、停滞的运行状态之中。

(二)改革开放以前新中国社会流动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

在这近三十年的历史中,中国社会中存在着森严的城乡壁垒,个人、家庭乃至某个阶级阶层社会地位的获得和沉浮,都不能由自己掌握,一些学者认为这一时期的问题主要其中在:

1.制度性障碍,政策性规定直接影响着人们社会地位的获得

在改革开放前,国内的政治运动不断,国家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控制了一切政治、经济、文化资源,垄断了资源配置权,国家的政治经济制度和政策安排,直接影响着每一个社会成员的社会位置和社会流动机会。所以,这一时期的社会流动模式,可以叫做一种政治主宰型的模式。例如,这一时期实行严格的户籍制度,户籍制度自产生之日起,就对农业户口人群的职业流动制造负面影响,直接形成了严格的城乡壁垒,阻碍了城乡之间的流动。但是这一时期城乡之间却存在着一种特殊的社会流动,即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这是一种罕见的向下流动。

2.先赋性因素是决定人们社会地位的主要因素,以致社会流动率很低

先赋性因素是指个人与生俱来的、不需要努力得来的,如家庭背景、家族关系、种族及宗教信仰等。父母亲的阶级状况决定者子女的阶级出身,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们在社会中的发展机会。家庭出身好的子女往往有更多的机会获得向上流动,而农民的子女只能被这些先赋性因素束缚在土地上,很难实现社会流动。

(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流动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社会流动渠道逐渐开通,后致性规则也在逐渐成为社会流动的主要规则。但是,现有的社会阶层结构并不能完全适应现代化的发展要求,城乡之间的社会流动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一些学者认为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1.社會流动在数量上存在着一定的失衡与无序现象。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社会流动的数量与速度都在加速提高。这说明了社会流动不足的问题已经有了较大的改观,但与此同时,我国社会流动在方向上存在盲目性、数量和速度上也存在着不可控性,超越了社会需要和社会容纳能力,带来了较为严重的失衡与无序现象。

2.社会流动渠道不畅通,无法适应现代化的发展要求

计划经济时代留下的一些制度性的障碍,如户籍制度、就业制度、人事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仍然在阻碍着人们向上流动以获得更高社会地位。现行的户籍制度是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物,其本质是把农民固定在土地上。而我国正在向现代工业社会跨进,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需要吸收大量劳动力,因此,户籍制度的改革势在必行。

3.社会流动机会分布的不合理

上升性的社会流动机会还不能充分满足社会的需求。人们从社会上升性流动中看到了希望,会从心理上更多的倾向这个社会结构,而较少与之抗衡。如果在某个阶段,大量社会成员的社会流动呈下降性流动,则预示社会的稳定与和谐会受到威胁。

4.社会流动自致性规则的普适性还没有得到全面体现。

在我国社会流动机制中仍然存在着诸多不公平的因素,使自致性规则的普适性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主要表现在:第一,先赋性因素仍然在我国社会成员的社会流动中起着明显的支持或制约作用。第二,经济、社会管理制度中的不公正因素仍然制约着人们的流动机会的均等分配。第三、教育资源的不均等分配仍然存在,人口较少的城市占了绝大部分的教育投资,而占绝大多数人口的农村只获得一小部分的教育投资,这明显造成了城乡之间的一种地域歧视,严重阻碍了农村最有效的社会流动渠道,不利于城乡间的社会流动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5.对弱势群体的社会流动还没有提供相应的保障

合理的社会流动机制应体现保护弱者的原则,否则,社会就会陷入“弱肉强食”的状态。弱势群体是指在社会流动中容易或已经遭遇向下性社会流动的群体,主要包括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同时也包括城镇隐性失业人员、农民工以及农村中大量存在的剩余劳动力、残疾人。

三、 对策

(一)继续深化体制改革,消除户籍制度,畅通社会流通渠道。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现行的城乡二元的户籍管理制度没有作出及时的相应调整和变化,直接导致了我国城市化水平低下。因此政府各有关部门必须针对存在的问题,尽快制定出台相关的配套政策,主要集中在以下五个方面:1、承包地的处置问题2、原来集体积累权益享受问题3、宅基地的指标问题4、户口的迁移问题5、居民权利的享受问题。

(二)调整创新社会政策,使社会流动规则由后致性来主导。具体有:劳动用工政策改善;税收再分配政策创新;减少创新政策限制,降低创新门槛。

要达到这一目的,必须在就业制度与收入配制度上下功夫。首先,就业制度的核心应当是以个人能力为用人的标准,不能因为个人的家庭出身、性别、年龄等而区别对待,在选择用人时最先考虑的应是“你能做什么”,而不是“你是谁”。其次,在收入分配制度中,特别是在第一次分配中以个人的能力、贡献为标准。

(三)优化公共资源配置,尤其是改善教育投资的合理性

对于社会流动来说,公共资源配置发挥影响最大的领域是公共教育投入的分配,教育在20世纪90年代后,成为决定人们社会地位的决定因素之一。但是目前这一领域的分配机制很不合理,也很不公平。教育制度中最重要的是教育的大门要向全体公民开放,基础教育界应该由政府来提供,它是一种公共产品,政府要设法保证向全体公民尽可能提供等质量的义务教育,让所有公民都能平等地享受同样的教育服务。

(四)加快城市化,制定正确城市化战略。

城市化作为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 目前还有许多问题和深层次的矛盾。这就需要确立正确的发展战略,并加强引导和调控。一是要城乡联动。要把城乡作为城市化的有机整体, 配套协调, 整体推进。二是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要从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长远利益和整体利益出发, 强化抑制不合理增长需求的决策机制和管理手段。三是搞好区域协调发展。要同国家的经济发展战略相适应, 在一定程度上协调区域的城市化发展。

参考文献:

[1]《大学: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王晨、张斌贤,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当前我国社会结构变化的新趋势》李强,江苏社会科学,2004(6)

[3]《社会流动:理想类型与国际经验》龚维斌,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学报,2003

猜你喜欢

和谐社会问题对策
小学英语课堂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论管仲的利益观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
测量船质量管理QC小组探索与实践
马克思主义信仰在构建中国和谐社会中的意义
群众文化在和谐社会建构中的作用与发展策略分析
加强基层文化建设满足群众文化生活需求
论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对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