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认识过程规律指导课堂教学的思考与实践
2017-06-16彭荣越
彭荣越
摘要:认识过程是指人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教学活动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组成的双边活动。教师只有熟知学生认识活动的规律,并将这些规律富有成效地结合各种教学方法与手段运用于教学,才有可能创造性地完成教学工作,提高教学效果。笔者在制作多媒体课件并运用于课堂教学时,尽力制作直观生动、形象多彩的课件页面;培养学生的注意;努力组织有效的复习,帮助学生保持识记并减少遗忘;启发思维激发想象。
关键词:课件;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想象
认识过程是指人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而教学活动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组成的双边活动[1]。教师只有熟知学生认识活动的规律,并将这些规律富有成效地结合各种教学方法与手段运用于教学,才有可能创造性地完成教学工作,提高教学效果显著。《天然药物学》属于形态学课程,实践证明,恰当运用多媒体这一教学手段并以认识过程的规律指导课堂教学,会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绩效。本人在制作课件并运用于课堂教学时,注意将心理学知识尤其是人的认识规律融入其中,受益非浅,体会如下。
一、内容直观页面生动是形态学课件的基本要求
教师根据教学目的,从教学内容的实际出发,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运用画面演示结合词语描述等进行直观教学,可以唤起并组织学生原有知识经验中的感性材料,促进和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体会和理解,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这是贯彻“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的基本认识规律,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
二、引起注意培养注意是形态学课堂的必备要素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组织学生的注意,培养学生的注意力。通常人们把对于事物的注意分为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前者是自然发生、不需要任何的努力,后者是有目的而又需要一定的努力。
1.设置刺激点引发无意注意。
无意注意通常由刺激物的特点引起,教师要尽量防止在课堂上产生那些足以使学生的思路离开教学内容的无意注意;其次要善于制作一些刺激点来吸引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注意。但这种无意注意是一种被动的注意,保持时间比较短暂,所以只能作为一种辅助的手段。
2.强调知识点培养有意注意。
学生不能单凭兴趣学习,常常必须学习那些虽然不感兴趣但又必须学习的知识。教师在教学中,应该经常让学生明确学习该单节的目的任务,以及它对未来学习、工作或相关考试的重要意义,要求他们以有意注意来对待必须学习的课程。学生对学习的目的和意义认识得越清楚、越深刻,意志力越发展,有意注意的能力就越强。
3.二者交替使用以保持注意。
在教学中,如果过分地强调或过多地要求学生依靠有意注意来进行学习,学生就容易疲劳;如果单纯依靠无意注意,就不能更好地发展学生与困难作斗争的精神,也不能长时间保持注意。所以教师一方面要求学生努力集中自己的注意,想方设法使学生对学习本身发生兴趣,另一方面也要不断地制造刺激点,不失时机地吸引学生。这样,有意注意与无意注意交替使用,才能提高教学的效果。
三、保持识记减少遗忘是形态学教学的效果检验
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是个体对其经验的识记、保持和再现。人们若要保持这种印迹,需要一次又一次地去重复这种活动,并且通过一定的努力,把这些活动记住。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当指导学生正确地运用记忆的规律来提高学习效率,以提高授课绩效。
1.创造条件强化识记。
整个记忆过程是从识记开始的。根据识记有无明确目的、需要在多大程度上作意志上的努力,可以把识记分为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2]。教师在备课中,首先应找出特别需要和一般需要记忆的知识点,利用各种教具及手段,有目的有重点地展示对象或现象之间的联系或关系的直观材料,以强化学生的有意识记和意义识记。有些课程的前期课程中有许多材料对后期内容意义重大,但当时理解不会很深,此时要想方设法使学生先运用机械识记将其识记下来,以后随着经验的积累和认识水平的提高,再逐步加深对材料的理解而转化为意义识记。
2.科学复习减少遗忘。
遗忘是对识记的内容不能及时正确地再认和回忆。“干扰理论”认为:遗忘是因为我们在学习和回忆之间受到其他刺激的干扰所致,一旦排除了这些干扰,记忆就能恢复,所以在学习中,往往中间部分最容易忘记。要想减少遗忘,必须科学组织复习[2]。首先,必须要有复习;其次,要及时多次地进行复习;最后,要正确地分配复习时间,实践证明分散复习的效果优于集中复习,复习之间间隔多少可依据内容和学生年龄有所不同,但间隔时间不宜过短。
四、启发思维激发想象是形态学授课的永恒主题
學好一门学科,许多问题需要人们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通过迂回、间接的途径去寻找答案,甚至是在头脑中构成从未经历过的事物的新形象,或根据语言、文字的描述就形成相应事物的形象。这就要求我们要有对丰富的感性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去达到问题的解决,而想象则是思维活动的一种特殊形式。
首先,不能简单地对教材内容进行罗列,一定要精心构思,使其能够反映出客观事物发展的逻辑,努力形成授课的思维逻辑系统。其次,创造条件,启发学生去形成有关事物的形象;或者给学生留出想象的空间,使其不依赖现成的描述而独立地创造出新形象来。再次,通过丰富的材料或画面给学生创造出分析、综合、比较、分类、抽象、概括、具体化及系统化等思维过程的条件,真正引发学生思考,使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渐得到培养和提高。
总之,一个好的教师,不但授“鱼”,更要授“渔”。一部好的多媒体课件,不但在感官上效果好,而且在制作上还要依心理学的研究规律,从培养学生注意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等方面多加考虑和设计,使学生在顺利学习本学科知识的同时,也获得了人的基本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罗杰.霍克.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0.
[2]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