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色土地老有所依

2017-06-16杨婧

中国扶贫 2017年12期
关键词:新农子女贫困户

杨婧

2017年国家精准扶贫工作成效第三方评估江西组评估工作涉及到五个县市。作为一名南昌大学的大三学生,我有幸跟随小组来到了井冈山,对其精准扶贫工作进行调研。井冈山市于2016年脱贫摘帽,此次评估主要围绕贫困户收入是否稳定超过国家贫困线、能否达到“两不愁、三保障”展开。此次调研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尽管已回四川老家几个月了,但走访的每一户,见过的每一张笑脸,仍历历在目。

“大叔,咱家今年种了多少亩地呀?还担心吃穿吗?”“大娘,咱家房子现在住得安心吗?孙儿上学咋样啊?新农合、新农保买了没有啊?”

……

和农户们接触的那十几天,一句句亲切的交谈不断拉近我们的距离。从破旧不堪的土坯房到新建的多层洋别墅;从泥泞的黄泥小路到宽敞的水泥大道,我为贫困户曾经的艰辛困苦而感慨,更为他们如今的欢声笑语而欣喜。

在访谈过程中,老年人群体引起了我格外的注意,他们大多因病、缺劳动力致贫。他们的养老问题如何落实?“两不愁、三保障”如何落实?成为了我此次工作关注的重点。

扶贫+“扶情”,吃穿有保障

老有所依,吃穿靠谁?老有所依,依的是子女和政府。随着扶贫工作的有力推进,老人们已基本实现吃穿不愁。当问到一位老奶奶有几个孩子,孩子是否跟她住在一起,孩子是否会给她生活费时,老人指着墙上的全家福满脸笑颜,直说自己孩子孝顺,我也打心眼儿里替老人高兴。但是另一位老人的境遇却让我倍感揪心。老人的老伴在几年前去世,女儿远嫁,儿孙们外出务工或求学,只剩老人独自守着空荡荡的家,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平日里最多也就是同邻居和到访的干部寒暄几句。“一年到头,我就盼着过年过节,只有那几天,家里才能热闹一些,才能有人陪我说说话。”说起这些,老人忍不住流下了眼泪。

老话说“养儿防老”,但部分老人却只能将养老寄托在“新农保”和政府的其它补贴上。赡养责任在不知不觉间转嫁给政府,政府成了万千老人的儿子,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政府负担。

如何将子女赡养和政府养老有机结合,在落实基本养老保障的基础上减轻政府负担,成为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扶贫应与扶情相结合,在村庄内部制定村规民约,加强子女感恩教育,通过道德教育营造良好的村风、家风,从物质和心理层面,给老人们带来双重慰藉,让老人们在吃穿不愁的基础上“情不愁”。

政府政策+社会力量,医疗有保障

老有所依,医疗如何保障?老人最怕的就是年老一身病,既担心高额的医药费支付不起,又担心增加孩子负担。如今,一些贫困户的新农合、新农保、大病救助、商业保险由政府统一代缴,报销比例也不断提高,贫困户的医疗负担减轻了,许多因病致贫的老人顺利脱贫。当问及能否买得起药时,大多数老人说“现在政府政策好,看病基本不用花多少钱。”但也有部分老人坦言,“便宜的药还行,贵的就负担不起。”

虽然政府提供了基础医疗保障,但随着现代医疗技术的发展,疗效逐渐成为人们考虑的重要因素。而疗效又与其价格成正比,享受基础医疗保障的老人对疗效的需求往往得不到满足。当政府面临医药补贴瓶颈时,社会的力量就显得尤为重要。对于一些无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无法定抚养义务人的“三无人员”,社会公益组织可在国家补贴范围之外对其进行资助;对于一些有子女的老人,可以将子女、政府基础医疗、社会公益组织三者联结起来,形成合力,使老人获得更高效的医疗救助。同时,政府也应搭建信息共享平台,及时提供救助需求信息,为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创造条件、提供便利。社会力量更应充分发挥好自身的专业优势,为贫困户提供医疗费用补助、心理疏导、亲情陪护等多种形式的慈善医疗服务,帮助贫困老人在减轻医疗负担的同时满足其对疗效的需求。

危房改造+安居工程,住房有保障

对于那些具有浓厚乡土情结的老人,家里的老房大多是他们年轻时凭借双手一砖一瓦建成的,有深厚的感情,他们宁愿住在几十年的老房中,也不愿跟随外出打工返乡的子女住进新建的洋房,老人和子女同村不同房的现象十分普遍。政府便对老人的房屋进行危房改造,确保其住房安全。有孝心的子女也会遵从老人的意见将自己的新房修在离老房不远处,时时看望,老人们的生活倒也舒适安逸。

安居工程和交钥匙工程实施以来,村里的洋别墅越建越多,改水改厕、环境整治也稳步进行。无房老人在政府的帮助下,实现了安居,他们笑呵呵地告诉我,春节前就能搬进去。一位村里的干部告诉我,一位老人刚住进新房时,坐在村里新发的席梦思上高兴得像个孩子。一床席梦思,一套簡单安全的住房,就能让他有个安安稳稳的家。近年来,随着土坯房改造、拆旧建新等工程的进行,贫困户的住房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好多老人都在感叹,“真没想到这辈子还能住进二层小楼。”“现在国家政策好了啊,感谢党,感谢总书记!”谈及村里的驻村干部和家里的帮扶责任人,农户们都竖起大拇指,纷纷表示干部们的工作做得是真好。“干部们对我比我儿子还亲。”一位老爷爷激动地说。可见,政府工作得到了贫困户们的高度认可。

革命老区井冈山,每家每户的堂屋里都挂着一幅毛主席的画像,村里不乏革命烈士、老干部和老党员的后代,农户对党和政府,保持着不渝的忠心和信心。我抽空去了一趟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战士们的英勇无畏让我由衷敬佩这片红色土地上勤勤恳恳的人们。革命精神薪火相传,土地的宽厚精神又根植于人们的内心,两相融合,造就出井冈山的不俗之气。

和农户们相处的十几天,我看到了城市生活中不曾看到的酸甜苦辣,在热情的乡音中,感受到了五味杂陈的人生。尽管山路曲折,舟车劳顿,但只要一走进农户家中,看到他们亲切的脸庞,所有的劳累都烟消云散。乡村云雾缭绕,溪流蜿蜒环绕每村每户,伴着流水声,滋养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情。我多么想再次回到那片红色土地,问候那一缕乡音,和老人们一起,手牵手,话家常。

猜你喜欢

新农子女贫困户
为子女无限付出,为何还受累不讨好?
与子女同住如何相处?
农民工子女互助托管能走多远?
致富闯路人带领贫困户“熬”出幸福
『贫困户』过年
贫困户 脱贫靠产业
重要的是给贫困户一份自立
她为“破烂王”子女办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