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章丘:“三位一体”打造扶贫开发2.0版

2017-06-16刘天东

中国扶贫 2017年12期
关键词:章丘三位一体贫困村

刘天东

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虽位列全国中小城市综合实力百强县市第29位、最具投资潜力百强县市第6位,但在这片充满蓬勃生机的发展沃土上,仍有贫困人口21018户、44433人,扶贫依然任重道远。

如何统筹经济相对发达地区扶贫与发展的辩证关系,如何实现民生保障特惠与普惠的动态平衡,特别是在撤市设区的关键节点,如何调整县域扶贫与城市扶贫的观念视角和路径标准,是全面小康进程中不容回避的重大问题。近年来,章丘放大格局、放眼全局,對扶贫工作进行前瞻思考和系统谋划,积极探索党建提升、发展转型、信息化支撑“三位一体”的扶贫开发新路径。

跳出扶贫抓扶贫 推动党建扶贫一体化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越是进行脱贫攻坚战,越是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基层党建是脱贫攻坚的重要保障,扶贫开发是夯实基层基础的重大机遇,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实践中,我们坚持把扶贫开发作为考验基层党建的主战场,把脱贫成效作为检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试金石,把精兵强将、各类资源、管理服务汇聚在脱贫攻坚第一线,做到脱贫攻坚的“战场”在哪里、党的工作就拓展到哪里、党组织和党员的作用就发挥到哪里。

支部联建强班子,打造过硬“桥头堡”。帮钱帮物不如帮建个好支部。贫困村党支部大多没有条件和能力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村级组织在群众心目中没作为、没地位,有渐渐被边缘化的趋势。着眼解决贫困村班子能力弱、基础差、办法少等问题,我们统筹整合全区120个部门机关、70家企业和社会组织、61个经济强村和经营主体与贫困村户结对帮扶,建立251个贫困村(责任片区)脱贫攻坚临时党支部,双向协作、互惠互利,推动扶贫脱贫由“单向帮扶”向“互补双赢”转变,不断增强贫困村党组织推进脱贫能力。

党员联动强队伍,组建脱贫“先锋队”。围绕压实责任、转变作风,促进党员干部作用发挥,大力实施以“单位联百村、干部带万户”为主要内容的联带扶贫行动,安排全区3363名党员干部包联所有贫困户,选派160名优秀后备干部担任驻贫困村第一书记,设立“党员中心户”2800余户,培养农村党员致富带头人9000余人,划定党员责任区、先锋岗2.3万个,形成了临时党组织统筹指导、第一书记驻村帮扶、包联干部全面覆盖、党员干部模范带动的组团化帮扶队伍,有效凝聚各方面人力物力。

人才联智强发展,培育致富“引路人”。针对部分贫困村村干部老龄化、村级组织后继乏人问题,研究出台《关于实施优秀人才回乡创业、加强村级班子队伍建设的意见》,明确了创业实训、资金扶持、干部挂职锻炼等22条一揽子扶持政策,凡是促进集体经济发展、带动群众脱贫致富的项目,都能享受到1—10万元创业扶持,通过人才回归、资金回流、创业回乡,培育起了一支“青年人才突击队”。去年以来,全区建立起了300余人的农村优秀后备人才库,每年列支500万元财政资金,扶持重点创业项目37个,11名优秀人才挂任镇街团委副书记、村党支部书记助理,为加强村级班子建设提供了源头活水。

功能联合强服务,激活党建“动力源”。为进一步增强村级组织服务功能,以解决村集体经济薄弱、村支部“无钱办事”的问题为突破口,把加强基层党建与发展经济、服务群众结合起来,以支部“1+3”(“支部+合作社、支部+服务队、支部+便民点”)为运作模式,以“多种经营体系、为农服务体系、综合保障体系”为整体架构,促进支部有作为、集体增收益、群众得实惠。打响脱贫攻坚战以来,全区新发展村党支部主导下的合作社505家,组建农机、农技、农产品及农资供销等各类服务队457支,建设化肥农药、日用品等便民超市638个,经济“空壳村”减少了282个,5万元以上的村达到576个。通过一系列抓党建、促脱贫措施,使党支部始终处在脱贫攻坚第一线,变决策指挥为创业带动、服务引导,党群干群关系更加紧密,“五好”基层党组织达到95%以上,“战斗堡垒”更加坚强有力。

统筹大局带扶贫 推动发展脱贫一体化

推进产业扶贫,是深化贫困地区“三农”发展、推进扶贫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实践。打赢脱贫攻坚战,必须把产业发展放在第一位,把培树产业融入到扶贫脱贫全过程。章丘南部山区、中部平原、北部滩区各占三分之一,虽然是全国百强县市,但是区域发展不均衡,城乡贫富差距大,全区近70%的贫困村、贫困群众分布在山区、滩区。工作中,我们把脱贫攻坚作为推动区域发展的有力抓手,把项目建设作为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载体,把贫困区域作为优化生态环境的潜力空间,抓扶贫促发展,以发展保脱贫。

统筹产业路径,突出绿色生态。章丘集中连片贫困区域主要集中在南部山区,可耕种农田多数为中低产田,土地贫瘠,农作物产量较低。但贫困环境下却有着独特的发展优势,区域生态资源丰富,自然人文景点众多,森林覆盖达到65%以上。我们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对南部山区实施大保护,通过健全完善科学合理的生态补偿扶贫机制,集中力量重点打造集自然风景、农情体验、休闲度假于一体的乡村旅游、观光农业等绿色产业,既让群众有了增收致富的“聚宝盆”,更保住了绿水青山的“生态魂”。

统筹产业布局,突出资源整合。一剂良药难治百病。章丘贫困村分布面较广,既有集中连片的区域性整体贫困,又有零散分布的插花式贫困。许多自然资源、产业基础相似的村,在推进扶贫项目时,往往存在重复建设、各自为战的情况。针对这一问题,我们立足贫困地区的基层班子、产业基础、资源禀赋、人才支撑等情况,坚持区域联动、统筹布局、以村带户,整合几个村甚至几个镇街的资源优势,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游则游,着力打造一批特色鲜明、带动力强的扶贫产业基地和示范园区,形成握指成拳、整体推进的聚合效应。

统筹产业发展,突出项目支撑。为解决扶贫项目成活率低的问题,在谋划、推进扶贫产业项目时,统筹整合经济强村、优秀经营主体已有的产业品牌和市场资源,采取资金持股、技术服务和经营管理入股、盘活闲置资源、共用特色品牌等多种形式,发动经济强村和优秀经营主体参与贫困村扶贫项目建设和运营管理,使贫困村的扶贫政策、资金、闲置资源优势与经济强村、优秀经营主体的人才、市场、品牌、技术优势有机结合起来,帮助扶贫项目健康良性发展,实现项目共建、利益共享、发展共赢。

统筹产业提升,突出龙头带动。千家万户的贫困群众要应对千变万化的市场,靠单打独斗是不现实的,必须依靠龙头企业、经营大户带动。因此,在精准扶贫的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市场主体、企业主体、农村能人、回乡人才的培育扶持,着力发展农村经营大户、营销专业合作社、产加销专业合作组织,不断提升产业的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水平,力争打造融合一二三产业、贯通上下游的全产业链,形成一个企业壮大、一个产业发展、一方百姓增收脱贫的良好局面。

创新手段促扶贫 推动管理服务一体化

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系于精准。围绕“精准”这一要义,着眼扶贫信息精准分析、扶贫干部精准管理、供需对接精准服务,我们创新实践信息化扶贫模式,以信息化助推脱贫攻坚精准化,为脱贫攻坚提供了“网动力”支撑。

搭建平台,信息调度更加精准。一套系统管总,研发 “章丘扶贫”信息管理系统,具备信息统计、数据分析、工作监管、政策对接、成效评估等功能,实现了贫困信息逐条录入、致贫原因逐户分析、帮扶方案逐类制定,全面掌握贫困村户分布、扶贫措施进度、脱贫效果反馈等情况。一组数据共享,利用大数据技术对贫困村户进行电子建档立卡,对脱贫对象、致贫原因、脱贫措施、脱贫时限、帮扶人员等相關信息进行分类统计和关联对应,变分散杂乱的粗放信息为精准有序的数字信息。一部手机联通,研发“章丘扶贫”APP手机软件,要求所有参与扶贫的干部全部安装到手机上,打破扶贫信息存储、传输和查询的时空限制,实现权限范围内的信息互连互通互查。

建立机制,管理服务更加精准。建立协同化服务机制,梳理汇总教育、卫生、人社、民政、农业等部门扶贫政策录入数据库,按照每个账号联系贫困户情况的不同,智能识别所需政策自动进行分类推送,使包联干部及时了解掌握扶贫政策。建立可视化监管机制,在“章丘扶贫”APP设置GPS定位、影像资料上传、诉求反映和实时监控功能,搭建以工作描述、现场图片、电子地图定位为主要要素的帮扶日志模块,变耳听为虚为眼见为实,激发干部帮扶积极性。建立链条化评价机制,运用信息化手段,设置了领导查询版和干部操作版,帮扶单位、帮扶责任人都有对应的登录账号和查看权限,所有填报记录包括修改记录都在信息管理平台存储备查,为考核评价干部帮扶工作和脱贫攻坚实效提供真实依据。

拓宽渠道,供需对接更加精准。一方面,拓宽生产帮扶渠道,整合对接“百农汇”、齐鲁互联网+示范基地、“章丘e家香”、“彰美精选”和农村淘宝等电商扶贫平台产品资源和市场信息,实现 “网货下乡”和“农产品进城”双向流通,推动扶贫产品推广网络化。另一方面,拓宽生活帮扶渠道,依托“章丘扶贫”信息管理系统,搭建云端贫困户“爱心超市”,整合党政机关、行业部门、社会力量资源,通过信息平台向贫困群众及时推送捐献的爱心物资信息,向包联帮扶人员推送贫困户需求情况,实现资源共享、信息互通、双向互动,为精准帮扶提供信息化保障。

猜你喜欢

章丘三位一体贫困村
山东章丘至庆云等五条高速公路项目开始招标
贫困村开通“网上大集”
由“贫困村”变成“百万村”
一个贫困村的“暴富”——宝丰村的农业也能让人“吃撑”
章丘“无锅”
山东章丘兴国寺大殿考
章丘城子崖遗址H393出土人骨的鉴定与分析
基于“三位一体”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下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途径研究
论“有趣、有用、有效”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在商务礼仪课程中的运用
浅析高职院校三位一体航空服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