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选课动机的调查研究与改进策略建议

2017-06-16郑伦楚王金华郑旭东

中国大学教学 2017年3期
关键词:策略建议问卷调查

郑伦楚 王金华 郑旭东

摘要:本研究基于国内外有关课程选择的理论基础,对大学生的选课动机做了调查研究。结果发现,大学生的选课动机呈现以下三个特征:选课受教师、课程、个人、他人等多种因素综合影响;选课动机在性别、年级上无显著差异,在考研意向上有显著差异;兴趣、求知欲望、教师态度、考试通过率是学生选课时最为关注的因素。基于对大学生的选课动机及成因的分析,本研究从导师制度、教师激励、课程考核角度提出三条优化选课环节的策略:完善本科导师制,引导学生合理选课;增设平行课程,制定教师激励制度;调整考核比例,注重过程性评价。

关键词:课程选择;选课动机;问卷调查;策略建议

选课是大学生学习的起点,关乎学生今后的能力发展、课程选择及职业选择。明确选课动机,有助于学生形成准确的期望,从而优化选课进程。那么,影响大学生选课的因素是什么?换句话说,学生出于什么原因而选课?我们基于国内外有关课程选择的研究以及教育系统中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对大学生的选课动机做了调查,根据调查结果对学习者选课动机背后的成因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不同自变量下大学生选课动机的差异性,并基于分析结果提出了若干优化选课环节的策略与建议。

一、调查研究的总体设计

1.理论基础

课程选择(Course selection,简称CS)是一个连续的决策过程,即学生对多种类型选课信息进行权衡的过程。目前,国外对此问题的研究有很多,最具有代表性的是Babad等人的探索。他们认为,课程选择的考虑因素可以被划分为两种类型,学业考虑和个人/情境考虑。学业考虑聚焦于课程和教学者,包括教学模式、教师性格、课程难度等;个人/情境考虑涉及学生的生活背景,表现为学生在做选择时对个人处境、具体需要和压力的考虑,例如工作需要、获得高分的需要等。在课程选择进程中,两种考虑交织在一起共同影响学生的选课决策。

综合国外有关课程选择的研究,可以发现,学生在选课进程中无外乎会受到个人、教师与课程的影响。我们认为,大学生身处在一个复杂的教育系统中,教育者、受教育者及教育影响是构成教育系统的三大要素,三者相互影响与制约。其中教育影响是指作用于受教育者的影响物以及运用这种影响物的形式和方法,即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段。大学生作为教育系统的构成要素之一,在选课时也必然会受到个人以及系统中各个要素的影响,如自身兴趣、教师态度、同伴影响、课程内容及授课方式等。基于此,我们认为,课程选择是一个受多种因素共同影响的进程,个人、教师、他人、课程都是可能影响大学生选课的因素。

2.问卷编制

在设计问卷时,我们基于国外关于课程选择的研究以及教育系统中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结合我校大学生选课实际情况,将选课动机指标划分为教师、课程、个人与他人四个维度。问卷内容包括三个部分:卷首语、背景信息、正式问卷,正式问卷包括15项测试题目,全部为勾选题,分值依据四级李克特量表进行设计,1-4分依次代表“不考虑”-“非常考虑”四种程度的选择倾向。

3.信度和效度检验

在正式发放问卷之前,本研究随机抽取100名本科生进行预调查,测试结束后,采用克隆巴赫系数对问卷的信度与效度进行检验以保证问卷的可靠性与有效性。检验结果表明:除他人因素外,问卷中各维度的信度系数均大于0.70,总体信度系数为0.83,意味着该问卷的信度良好,可以进行后续的数据分析。

在保证问卷具有良好信度之后,本研究采用因子分析的方法对问卷的结构效度进行检验。通过SPSS软件对问卷进行KMO检验以及Bartlett球形检验。检验结果表明:该问卷中各变量的KMO值均大于0.5,且球形检验统计量显著性均为0.000,表明问卷具有较好的效度,适合进行因素分析。

4.样本选取与测量实施

经信度、效度分析后,我们对测试题目做最后一轮修正,在得到最终正式问卷后,借助问卷星平台发布电子问卷链接,被试者可通过手机客户端点参与此次网络调查。本次调查对象为华中师范大学全体本科生,他们均具有自主选课的经历。本次调查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问卷运行时间为11天,共回收1 254份问卷(均为有效问卷)。问卷收集方式采用问卷星数据收集系统进行自动收录;问卷数据的分析与处理主要采用SPSS22.0软件。

二、调查结果的分析与讨论

1.大学生学选课动机的现状分析

依据四级李克特量表分值划分,利用SPSS软件分别计算所有变量和指标的平均分。为使计算结果能够与学生的考虑程度建立匹配关系,以更明确地反映学生对选课因素的考虑情况,我们将平均分与考虑程度进行更精确的转换,得到学生考虑程度的衡量标准。其中,1~1.5表示基本不考虑,1.5~2表示趋向不考虑,2~2.5表示趋向考虑,2.5~3表示基本考虑,3~3.5表示考虑,3.5~4表示优先考虑。

(1)整体状况:选课受多种因素影响,但主体性因素占优。从数据分析结果来看,学生对教师、个人、课程、他人四个变量的考虑程度均处于“基本考虑”程度(2.5=

(2)个人层面:兴趣为主导因素,主要受认知内驱力而选课。调查显示:在个人因素中,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和求知欲望的考虑程度较高(M1=3.33;M2=3.01,考虑)。需要指出的是,兴趣是本次调查的15个指标中受关注程度最高的,这在之前大量的選课研究中都有所体现。例如,Kerin等人在早前的选课研究中指出,大部分学生选择某门课程的最主要原因是源于他们的个人兴趣。Felix Maringe在英国南安普顿大学做的一项关于“影响大学生课程决策的十项因素”调查中得出:兴趣作为影响学生选课的一项强有力因素位居前列。本次调查结果还显示,求知欲望也是学生选课时较为受关注的指标,而早前Elisha Babad等人在耶路撒.冷大学开展的“大学生选课的实验分析”中也发现,学生选课时比较看重课程的“学习价值”,即他们选课是为了在课程学习期间能够获得较大的知识收益。由此我们认为,学生选课主要是出于兴趣以及对知识理解与掌握的需要,即有一种认知内驱力在主导其选课。

(3)教师层面:教师态度为重点,体现学生对师生交互的诉求。在教师因素中,学生对教师态度的考虑程度最高(M=3.05,考虑)。Kenneth的一项研究发现,教师态度已成为衡量学生心目中优秀教师的一项重要指标,教师热情、友好、尊重的态度会极大提升学生对其满意度。本次调查中,学生对教师态度给予了较高关注,究其原因,在于教师作为课堂活动的引导者,其所持的不同态度会透过自己的言行或明或暗地传递给学生,从而影响学生的思想与行为。研究发现,当教师对学习者持冷漠态度时,学习者接收到的教学反馈也是消极的忽略状态,且学生表现出来的是被动接受交流的状态。由此可见,消极的教师态度会严重消磨学习者在课堂上的参与热情,进而阻碍师生交互的顺利进行。现今,教学态度己作为很多高校衡量课堂有效教学的指标之一,学校在对教师的认真教学提出更高要求的同时,也要致力于寻求转变教师教学态度的策略。

(4)课程层面:关注考试通过率,源于较低的成就动机。在课程因素中,学生对考试通过率的考虑程度最高(M=2.99)。在对学生进行访谈的过程中,我们了解到,追求高考试通过率实际上是一种“不求高分、只求保过”的消极选课心态,持这样的选课动机源于学生当前的成就动机水平较低。对于某些学习较为困难、考试难通过的课程,学生往往会为最后的考试花费较长时间复习,甚至伴随考试焦虑,担心失败大于获取成功的心态直接导致其成就动机水平的下降。大量研究表明,学生的成就动机水平会影响其对行为任务的选择。例如,阿特斯金等人在关于成就动机与行为选择变量的测量研究中发现,低成就动机者更倾向选择比较容易的任务,以规避失败的风险。此外,成就动机也会影响学生对学业成绩的归因方式,成就动机低的学生往往把成功归因于运气好,把失败归因于自己能力低,不愿接受挑战性的任务,常常放弃努力。Weiner等人研究发现,成就动机高的学生在任务失败后,仍然比成就动机低的学生有较大的学习热情和努力。

(5)他人层面:选课时他人影响犹在,但对其考虑程度不大。在他人因素中,学生对学长建议与身边同学影响两个指标的考虑程度均处于“基本考虑”的水平(2.5=

2.大学生选课动机的差异性分析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大学生的选课动机整体上呈现出多种因素综合影响的特征,且在每个维度上各有其侧重点。那么,不同背景下大学生的选课动机是否具有差异性?为此,我们对不同性别、年级、考研意向的大学生的选课动机进行了差异性检验。

(1)大学生的选课动机在性别与年级上无显著差异。利用SPSS22.0对不同性别、年级的大学生在个人、教师、课程、他人四个维度上分别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以及单因素方差分析。检验结果表明,不同性别、年级的大学生选课时在四个维度上的显著性p值均大于0.05,即大学生的选课动机在性别、年级上不存在显著差异。

(2)大学生的选课动机在考研意向上存在显著差异。利用SPSS22.0对持不同考研意向的大学生在四个维度上分别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检验结果表明,大学生选课时在个人和教师因素上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其中有考研打算的学生在选课时更倾向考虑个人与教师因素。进一步分析可知,有考研打算的学生,具有明确的目标导向,自主意识较强,在选课时会尽量从自我角度出发及考虑与考研利益相关的因素。教师作为知识的教授者,在学生为达成考研目标而进行知识习得的过程中起着重要助推作用,无疑是具有考研意向的学生在选课时会考虑的重要因素。

3.小结

综上所述,通过调查,我们认为大学生选课动机呈现以下三个特征。第一,在选课时会受教师、课程、个人、他人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其中对个人因素的考虑程度最高。第二,大学生选课动机在性别、年级上没有显著差异,但在考研意向上存在显著差异。第三,在诸多因素中,兴趣、求知欲望、教师态度、考试通过率是学生选课时最为关注的因素。兴趣作为影响学生选课的主导因素,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对于一些自我规划能力较弱的学生而言,若仅凭兴趣选课,难以保证课程体系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教师态度直接影响课堂上师生交互质量从而决定着学生对课程的满意度,那么如何从根本上消除某些教师中存在的消极散漫等现象?学生追求考试通过率高的课程映射出其当前较低的成就动机水平,那么如何提高成就动机就成为实现学生合理选课的关键。

三、优化选课环节的策略建议

基于本次大学生选课动机的调查结果以及对选课动机成因的分析,我们从导师制度、教师激励、课程考核三方面出发,提出几点具有可操作性的建议,期望以此优化选课环节,提高大学生选课的质量。

1.完善本科导师制,引导学生合理选课

兴趣作为学生选课的主导因素,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由于一些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还不太成熟,仅凭兴趣选课难免会带有随意性。为使学生在基于兴趣的前提下实现合理选课,引导是关键。我国很多高校都己建立了专门面向本科生的导师制度(tutorial system),即导师通过个别交流或小组活动的形式为本科生进行学习、研究及发展方面的指导。但现有的本科导师制中导师的作用仅侧重于对学生学习方法、科研训练的指导,在生活、课程安排乃至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涉及甚少。Moore基于他作为牛津大学导师的经验,认为导师的工作除了与学生进行学术思想上的对话与交流,更重要的是适应学生的学习发展需求,根据学生的表现给予他们及时的反馈。选课作为学生发展的重要环节,更加需要导师在其中充当选课顾问的角色。国内也有学者指出,导师在学生选课时发挥其指导和引领作用,可以避免学生盲目选课而造成整体知识结构的失衡和学业成就的虚化。

2.增设平行课程,制定教师激励制度

转变教师态度、形成良好的课堂师生交互,对优化学生的选课至关重要。首先,引入竞争机制是关键。增设平行课程,鼓励多个教师轮流任教,即“一课多师”,形成优胜劣汰的机制,使教师树立竞争意识、增强职业责任感和危机感。其次,制定教师激励制度是保障。学校可通过设立教学投入奖等激励措施,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激励其形成良好的教学态度。Lavv对基于行为表现的教师激励机制进行了研究,发现对优秀教师进行奖励,能够促进教师更加努力地工作,提高教学水平,他认为实施绩效工资激励机制对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助推作用。Law还就绩效工资激励机制如何提高教师质量展开了研究,他认为在这种激励补偿下,教师在努力程度、创造性和教学上可以得到提高,即他们能够发挥更多努力,运用更多创造力,不断改进教学实践,尽管这种激励制度可能会导致一些不太好的后果。同时他还指出,这种激励制度仅限于对小部分优秀教师予以奖励才有效。

3.调整考核比例,注重过程性评价

“难考课程”的考试通过率较低直接导致学生成就动机水平的下降,低成就动机不仅会造成学生对任务难度的不理性选择,还会影响其在学习过程中的努力程度以及正确归因等。为使大学生能够合理选课,并在今后的课程学习中发挥其努力与热情,增强成就动机是关键。因此,应调整课程考核比例,提升平时成绩在整个考核中所占比例,增加学生获得成功的概率,使其获得更多的成就感,进而增强其成就动机。wig6eld等人认为,成功能够诱发人们获取更多成功的愿望,而这种愿望又促使更多的成功得以产生。相关研究表明,那些在学习情境中没有体验过成功的学生可能会失去在学习上获取成功的动机。在具体操作上,可考虑在平时成绩中加入作业完成情况、小组合作能力、自我反思、读书笔记等多项考核标准,降低以期末成绩决定最后课程是否通过的可能性,使学生不再对考试通过率的高低心存芥蒂。

猜你喜欢

策略建议问卷调查
高中班主任管理工作策略研究
大学生群体网络消费市场探究及零售商进入策略
欧美出版社开放存取期刊论文处理费研究
职校学生手机使用状况调查报告
媒介融合背景下的分众传播与受众反馈
高校“院任选课” 情况调查及问题解析
大学生对慕课的了解和利用
试分析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教学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