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国际合作办学专业通识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

2017-06-16张文英孙建中刘延娟

魅力中国 2017年19期

张文英++孙建中++刘延娟

摘要:引进国际专业通识课程,推动国际教育学院在中外合作中转型发展是当前和今后商丘师范学院国际教育学院的发展趋势。但是目前我校国际教育学院的专业通识课程和语言培训课程模块,教师队伍建设,实习实训基地等都不能满足这种发展趋势的需要。为了加强国际应用型人才培养,引进国外课程资源,采用中外融合的通识课程培养方案;加大双语师资培训,加强中外合作办学师资队伍建设;努力打造一支专兼聘结合的双师素质教学团队;立足现实的教学模式,持续强化英语教学已提上日程。同时,国际教育学院加大实验室建设力度,注重人才培养与企业合作,通过招收国外留学生及教师来我校学习、进修等加强实践环节教学也迫在眉睫。

关键词:国际合作办学;专业通识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

Abstract The introduction of international professional courses to promote the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Institute in Sino foreign cooperation is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the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Institute of Shangqiu Normal University. However, at present, we can not meet the needs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general education courses and language training courses, the teaching staff and the training bases. In order to strengthen the cultivation of applied talents, curriculum resources abroad, using foreign integration of general education curriculum training program; strengthen the training of bilingual teachers,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ers' cooperative education; to create a zhuanjian combination of employ double quality teaching team; establish practical teaching mode, English teaching has been continuously strengthened on the agenda. At the same time, the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of education to increase the intensity of laboratory construction, focusing on personnel training and enterprise cooperation, through the recruitment of foreign students and teachers to study and study in our school to strengthen the practice of teaching is imminent.

Key words:international cooperative education, general education, teaching reform, practice

伴隨着全球经济的发展,跨国劳务和技术人员的输出已成为当今经济发展中的一个经常性行为,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选择,除了传统的遴选方式外,对语言、文化、政治等的要求越来越高。国际教育学院适应国内外企业的人才需求,加强与他们的交流合作,对口培养中外合作企业所需人才,拓宽就业市场,促进毕业生就业。引进国外先进的办学理念,走国际化的教育教学模式,使国内外的环境、学术交流、人才互换等已成为高校发展的客观需求。为适应21世纪高等教育国际化趋势,“增强特色、提升质量”,引进国际专业通识课程,推动国际教育学院在中外合作中转型发展是当前和今后商丘师范学院国际教育学院的发展趋势。

一、现状分析

商丘师范学院国际教育学院的转型和发展就是一方面让一部分学生走出国门出国留学深造。另一方面针对大部分学生就业的现实需要,加强与外企的交流与合作,培养专业技术人员。让我们的毕业生既具有较强的专业技术能力,又具有基本的语言交际能力,从而适应外企的人才需求模式。但就目前商丘师范学院国际教育学院的转型和发展还有着许多制约的瓶颈因素。

(一)需要构建全面系统的通识课程和语言培训课程模块。

目前通识课程的设置不能完全适应外企的人才需求。语言培训不能因生施教,不能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语言水平进行分类培训。由于条件有限,不能适应国外小班授课,互动式教学的模式。学生通识课教材不能完全使用国外高校原版教材,教材的使用不规范,脱离双语教学的需要,不能并在教学过程中严格执行国外大学教学大纲,不能采用中英双语教学。

(二)“双师型”、“双语型”教师队伍建设工作尚待加强。

围绕专业属性和特点,缺少一支专兼结合,英汉语结合的应用型专业教学团队。要把引进优秀外企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担任兼职教师作为“双师型”“双语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并有计划地选送教师到外企接受培训、挂职和实践锻炼,积极推进以“行业教师进校园、企业教师进课堂、专业教师进企业”为主要内容的“三百计划”。

(三)实习实训基地尚待进一步落实。

目前,中外合作办学专业实习实训环节薄弱,产教脱离,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不到位,需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探索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一方面,应加强与外企的交流、协商、合作,为学生实习实训创造条件。另一方面加强与地方政府,地方企业的合作,为学生实习实训广开渠道。

二、加强国际应用型人才培养

根据国际教育学院各专业中外合作办学的特点,培养立足商丘,辐射全国,面向世界的人才培养目标,应科学设计人才培养方案,推进教学和国外课程对接,学分对接和模块化教学,培养目标定位。国际教育学院把人才培养模式与国际化接轨,把“人的全面发展” 作为国际教育学院的教育理念,教育就是让学生好就业,就好业,为社会培养出英语精、专业通、能力强、方向明的能说、会写、善干的复合型人才(知识复合、能力复合、思维复合)。为适应国际化对人才的需求,阐释了一种全新的人才培养理念。学校引进英国卡普兰大学会计学专业 16 门通识课程,引进澳大利亚南澳大学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 12 门通识课程,引进美国蒂芬大学大学软件工程专业 10 门通识课程,引进美国罗伦斯理工大学美术学、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各12门通识课程。凡引进通识课程均使用引进的外文教材或参考国外资料编撰的教材。为了保证学分互认、对接连读。

(一)中外融合的通识课程培养方案。学校紧扣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以能力培养为核心,把国外的先进通识课程和相关国际职业资格认证课程融入专业培养方案,把国内行业标准、企业元素融入课程教学,构建了“中西结合、产学融合、工学交替、特色鲜明”的应用型课程体系,引进国外课程资源。合作办学专业40%的核心通识课程由国外引进,引进课程全部使用国外最新原版教材,引进通识课程由外籍教师全英讲授或由本校教师双语教学,以增强学生的跨文化交流沟通能力、拓展学生的国际化视野。

(二)加强我校中外合作办学师资队伍建设。加大双语师资培训力度,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要求英语教师要有一定的学科知识背景,专业教师要有良好的英语水平。凡引进课程英语口语、英语写作、西方艺术史、西方建筑史等通识课程均由国外合作大学选派教师或引进优秀的外籍教师讲授。还根据培养国际化人才的需要,把聘请外教扩大到相关的普通本科专业。2012年引进英国伍斯特教师Juli担任通识课程所有本科专业的《英语写作》《西方建筑史》课程。2013年秋季引进美国博士Holly担任通识课程《美国历史》《西方文明史》。2014年引进澳大利亚博士Mary担任通识课程《电影导论》《西方艺术史》。此后,每年在国际教育学院任教的外籍教师达4-8人次,已成为我校一道亮丽的人文風景线。自2015年以来,每年学校选派专业课教师赴澳大利亚南澳大学,美国罗伦斯理工大学、旧金山州立大学、卡普兰大学、波特兰州立大学,英国伍斯特大学开展相关专业的学习进修和学术研究。大力加强了我校中外合作办学师资队伍建设。

(三)重视对双语师资的培训。教师不具备“专业 +英语”的知识体系,就难以实现学生在英语课中学专业、在专业课中学英语。因此,在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中,必须重视对双语师资的培训,有计划地选派优秀的中青年专业教师出国或在国内一流大学学习, 2012年春季派出曹庆艳赴美国卡普兰大学进修学习。使教师把英语语言知识的学习和专业知识很好地结合起来,并在不断地更新知识和教学理念的基础上提升自身的业务能力和职业素养。2016年,2017年学校先后选派三批近20名教师赴交流国进行语言培训。

(四)努力打造一支专兼聘结合的双师素质教学团队。以校企合作为主要渠道,积极从企业行业、高校和科研院所聘用专业素质高、实践经验丰富、教学能力强的高级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作为兼职教师,构建灵活多样的弹性用人机制,努力打造一支专兼聘结合的双师素质教学团队:聘请北京新东方名师来我校为全校出国意向学生辅导托福考试课程,辅导雅思考试课程。聘请深圳通光电有限公司,宁波大亿科技有限公司,上海英业达集团等企业科技专家为我校特聘教师,定期为我院学生上课、指导。我校加强对在职教师的培养,与外企合作建立稳定的“双师型”教师校外实习、培训基地,通过顶岗工作,挂职锻炼等方式,同时委派我院专业教师到外企顶岗实践,引导教师为外企开展技术服务,不断积累实际工作经历,提高实践教学能力,在职称评审、职务晋级等方面向应用型教师倾斜,形成长效机制,加强应用型教学团队的建设和管理。

(五)立足现实的教学模式。实施“层次+类别”教学模式。在低年级,按学习程度分层次组织基础课教学,因材施教,培优补差;在高年级,按出国和就业不同的毕业走向,实施不同的专业模块教学,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专业教育。采取“大班授课+小班辅导”的教学形式,引进通识课程由外籍教师全英语教学,本校教师小班双语辅导,注重团队学习、案例分析、模拟训练等方法,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投入实际应用,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以致用,注重实践。在教学方法上,强调以学生为本、以能力培养为本、以职业导向为本,重视运用团队学习、案例分析、模拟训练等方法,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以适应国际化对人才的需要,诠释了一种全新的人才培养理念。“招得来,送出去”成为了国际教育学院的办学原则,并且一直为此而努力探索着一条更好的发展繁荣之路。

(六)持续强化英语教学。教学的国际化要求学生要具有跨文化交流能力和国际化的视野。在通识英语教学方面,开设了大学英语、专业英语、商务沟通等英语课程,建设了国际交流中心、英语学习动力中心等英语学习平台,利用各种有利资源,调动各方力量,通过举行英语角、课文背诵大赛、英语演讲比赛、英语话剧表演、雅思英语基础讲座等,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通过举行赴英国夏令营、 西方社会与文化知识讲座、出国培训讲座等活动,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提高学生跨文化的交流沟通能力。

(七)招收国外留学生及教师来我校学习、进修。培养精通汉语及专業知识的专业人才,以增强我校及地方在国外的经济、文化影响力,促进我校及地方与国外的经济、文化交流,从而为地方经济、文化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三、加强实践教学

(一)中外合作办学实验室建设。国际教育学院建立了留学英语测试实训室,IELTS(雅思)TOEFL(托福)ITEP(国际英语水平测试)三种出国留学英语上课并模拟考试使用。实验组团楼 404和408室,每个实训室可容纳80人,目前已建好并投入使用。

(二)注重人才培养与企业合作。通过系统引进国外先进办学理念、核心课程、教学模式、教学手段和评价方式,促进了教育教学改革,形成了国际教育与国内教育、学历教育与职业教育相互促进、良性互动的良好态势,国际教育学院为了突出应用的实践教学,加强实验室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实践教学共享平台建设外,还发展与相关企业,行业建立的合作协议,形成产学研协同创新,资源共享、人才共有,过程共管的联合培养人才机制。我院的校企合作分布在深圳、上海、宁波、苏州、北京、青岛、成都、郑州、商丘等十多个城市,进一步彰显了学校国际化的办学特色的优势。学校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突出团队精神的培养,强化职业技能的培训,推进职业素养的形成,大力推进产教融合、工学结合、任务导向,项目驱动。为此,学校与新飞通广电(深圳)有限公司、深圳环胜电子有限公司、上海展运电子有限公司、宁波大亿科技有限公司、宁波菱茂光电有限公司、上海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上海英业达集团等企事业单位加强交流与合作,共建校外实习实训基地30多个、 动画制作中心1个、应用软件技术工程中心1个,专业工作室7个,把职业元素和企业岗位技能充分融入课堂教学,基本搭建起“校内外联动、产学研一体、教学做合一”的实践教学平台, 基本实现了人才培养与企业用人的无缝对接。

嵌入职业认证课程。将职业认证课程嵌入专业培养方案,如在会计学专业嵌入了 ACCA、CIMA、CPAC 等职业资格认证课程,在软件工程专业嵌入了NIIT 的软件工程师认证课程,在计算机网络专业嵌入了南京普天的网络布线工程师课程等,确保实现学历教育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与职业岗位的有效对接。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按照“3+1”培养模式,加强实习实训和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始终把学生职业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同时,将第二课堂纳入人才培养体系,与专业能力培养融为一体,促进学生应用能力的有效发展。

目前,我校国际教育学院已形成与国外合作院校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实行无缝对接。支持中外合作的外方和用人单位直接参与通识课程设计,评价和国际先进课程的引进。从而实现中外优势互补、文化融合,逐步形成 “开放式、国际化”办学模式。中外合作办学不但直接引进了境外优质教育资源,而且使我们充分认识高等教育转型发展的必然性与重要性,使我校确定了国际化人才的培养目标。特色和质量是中外合作办学得以生存、发展的根本,是优价优质的本质体现。国际教育学院的转型与发展将发挥大学在豫中东部区域经济发展的优势,将为跨国人才、学术、教育、经济等领域的交流与研究提供高水平的交际平台,从而为地方政府和为从事相关活动的企业提供智力、技术和语言等支持。

项目名称:2015年度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 (2015jgxm43)。

作者简介:第一作者简介:张文英,女,汉族,1974年9月23日出生 。籍贯:河南省商丘市梁园区刘口乡坡刘村,高级讲师,硕士研究生毕业, 主要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