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习声乐初级阶段常见问题探析

2017-06-16张瑞英

魅力中国 2017年19期
关键词:咬字呼吸声音

张瑞英

摘要:学习声乐是一个漫长的、艰苦的过程,要进行不断的自我思考和自我检查。从开始就要用正确的思想意识以及声音观念指导学习。如果指导思想出现了偏差,那么演唱出来的声音就会受到影响。这种科学的声乐理念对于初学者来说是不容易理解的,在练习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关键词:声音;观念;呼吸;咬字

在艺术院校里学习声乐的大部分学生是高中时代学习了一段时间,有一定的基础,也有一部分是为了考上大学,走捷径,只学了几个月就来参加声乐考试。因此,他们对声乐的理解不够深入和客观,更多的是凭自己的主观理解和感受来学习声乐。这样的学习难免会走一些弯路甚至是误入歧途。声乐既抽象又具体,抽象是因为看不见摸不着,需要靠理解之后的想象;是因为身体各个肌肉的相互配合与协作发出的声音。在声乐学习过程中需要把抽象与具体相结合才能逐步掌握方法,从而做到运用方法进行演唱。但是,在学习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各种问题。

一、呼吸的问题

(一)吸气。大一的学生有个普遍的吸气问题:把胸挺高、肩膀提高,同时发出吸气的声音,这是他们习惯性的吸气动作。这样的吸气很浅气量也很少,用于歌唱是远远不够的,同时也容易造成喉部紧张,喉位提高,不利于歌唱。歌唱中的吸气是吸到肺部的下三分之一处肋间肌扩张,方向是向下的。由于吸气时肺叶的扩张使膈膜向下移动,腹腔的器官也随之向下移动,所以我们感觉到腰围小腹膨胀。这样的呼吸又多又深,将身体打开,这样的呼吸适合唱歌。

(二)保持。在歌唱呼吸中,保持住气息唱歌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将气息保持住,慢慢流动,才能演唱较长的乐句。如果没有保持这个过程,气息很快就用完了。很多同学不知道保持这个概念,吸气之后就唱歌,肋间肌没有向外扩张保持,小腹和腰围也没有给力;有的同学虽然收了小腹,但腰围是向里收缩的或者腰部是软的,没有一定的紧张度,这些方式都不是好的呼吸。没有肋间肌、腰围与小腹形成的对抗力量就相当于把吸进来的气慢慢放掉了。因此,没有对抗就没有气压,从而影响到了音高、音量、音色、音质、音值等问题。

(三)呼吸运动。一些同学唱歌的时候吸气把胸、肩抬高,唱的时候使劲往下使胸、肩跟着往下落,觉得气息越往下声音越高音量越大。这样的想法首先应当建立在声音与气息结合上的基础上。如果声音与气息没有结合在一起,就一味的往下使劲,会造成腰围肌肉紧张,肌肉的劲儿不利于气息的流动;同时也会导致喉部肌肉向下使劲,这一使劲必定会给喉部带来负担压力过大,气道不通畅。气道不通畅也会影响到头腔共鸣,头腔共鸣不好不但演唱时声音不润色,同时唱高音也会觉得困难。因此,在运用气息的问题上应首先将声音与气息结合在一起,气息推着声音走,喉咙放松打开,头腔有共鸣再想向下保持气息,这时喉部的通道是通畅的,腰围的肌肉也是紧中有松保持气息,而不是用蛮力使肌肉僵硬。这样的状态循环练习,时间久了形成习惯,就可以运用自如。通道通畅声音送到头腔,这样喉部力量减少头腔共鸣增大,声音就会变的悦耳,同时音量也会增大,高音更加容易。

二、声音概念的问题

(一)音量。喜欢唱歌的人都将音量大视为唱的好,但达到这一能力并非易事,是通过科学的方法加上多年磨练,慢慢增张肌肉力量以及增强演唱技巧来达到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常会盲目的崇拜声音大而忽视了循序渐进这一过程。使劲喊,喉部力量过多,导致自己唱的累,听众听的也累。音量大应该是在放松的基础上通过共鸣腔体来传送音量,共鸣的力量可以将本身嗓音的音量扩大,而非使劲用喉部肌肉大声唱。这一点学生还没有理解,不符合个人情况的大声唱会对声带造成一定的损害。用喉咙使劲唱来追求音量大这个观念应当慢慢纠正,否则将阻碍声乐的学习进度。初学者更应该学会放松演唱,若一开始就追求音量会引发其他问题出现。比如: 挤喉、压喉。学生没有声音的判断能力,以为只要声音大就是对的。其实,挤压喉咙的演唱即使声音大也是不对的,是不正常的使用器官。

(二)音高。学生在初级阶段往往会羡慕那些能够唱音很高且篇幅较长的大作品的人,觉得音越高越好越能体现能力。因此,就会自己也去尝试。在能力没达到的情况下去尝试音高的作品有好处就是检验下自己的程度,但坏处就是过分的使用嗓音使喉部过分的使劲,这将损害我们的发声器官;也会使喉部肌肉长期处于紧张状态,久而久之肌肉只习惯于使劲的状态而不会放松,这将给学习造成一定的阻碍。所以,不能心急用挤压喉部来达到高音,待身体各器官都处在放松的状态下演唱高音其实更加轻松方便一些。喉咙发紧唱出来的高音是非常刺耳的,应循序渐进逐步拓展音域唱出优美的高音。

(三)颤音。颤音,是声带在气息作用下自然震动出来的声音效果,而非人为抖动喉咙发出颤音,更不是颤音越多越好、振幅越大越好。初学者一开始声音都是直声,有一定的泛音,但觉得不够,不像歌唱家那样的颤音好听就去模仿。这样就容易主观用喉咙去做颤音,其实是错误的想法。一旦形成习惯,唱出来的声音是抖的,要么频率过快要么频率过慢,这都是不正常的颤音甚至是在抖喉咙。因此,学习过程中要时常检验自己的声音是否是在气息上的自然振动。

三、咬字的问题

(一)字头。学生在演唱过程中不太注重咬字,不论是中文还是外文没有字头就听不清楚唱的是什么字,因此出聲的时候首先应当把字头咬清楚。为了将字头唱清楚,学生演唱中又容易把字头咬死,特别是比口音i。这样口腔的空间很窄不容易有共鸣,听起来字是干瘪的。因此,要放松咬字肌肉,靠气息把字头送出去。还有就是没有重视字头直接在字腹上保持,这样虽然可以保持长音但还是听不清楚字是什么。比如:“白”“bai”这个字,字头“b”应该咬清楚,否则光是听到“ai”还是不知道是哪个字。

(二)韵腹。演唱过程中在字头咬出后应马上在字腹上保持,不论唱多长时值,都应在字腹上保持声音,直到最后一刻再收音也就是归韵。这样既可以把声音送出去也可以将字唱完整,听众也能听清楚。有些学生字腹保持的时间还不够长就着急归韵,导致字的不连贯。比如:“白”“bai”这个字,应在“ba”上保持在“i”上归韵。

(三)归韵。汉语讲究归韵。一个长音字头唱出去需要在字腹上保持,到最后一点时值归韵,这样才是一个完整的字,如果归韵过早,将会把字和音吃掉。比如:“白”“bai”这个字,若是归韵太早了就变成“ba..i......”而不是“ba......i”。因此,唱歌要注意归韵不能太早。

四、结语

这些问题是学生在声乐学习过程中比较常见的问题,若能将这些错误的观念加以修正,相信会相应的改善一些问题,从而进一步提高声乐水平。学习声乐应当有正确的思想指导才能调节好肌肉的运用发出好听的声音。希望学习声乐的同学们能够在大学期间多听、多看、多想、多练,开动脑筋用科学的合乎常理的方法学习声乐。俗话说:“师傅引进门,修行在个人”,所谓的悟性也在于此,要善于思考和感悟。

参考文献:

[1]弗·兰皮尔蒂等著, 李维渤译 ,《嗓音遗训》,上海音乐出版社。

[2]邹本初著 ,《歌唱学,人民音乐出版社。

猜你喜欢

咬字呼吸声音
流行演唱中的咬字问题剖析与正确运用
有关声乐教学的咬字
移动有声阅读让儿童文学回归故事本身
美声唱法的特点研究
浅析民族男高音的演唱技巧
浅谈呼吸对舞台发声的作用
从影片《迫在眉睫2》看影视叙事节奏的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