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幼儿良好生活行为习惯的培养

2017-06-15芦薇

学周刊·上旬刊 2017年17期
关键词:行为习惯培养幼儿

芦薇

摘 要: 幼儿的生活行为习惯会影响到他们的一生,所以幼儿入学,广大幼儿教师非常注重对其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的培养。幼儿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就要通过各种活动,采取多种方式,培养幼儿良好生活行为习惯,以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关键词:幼儿;行为习惯;培养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17-0234-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7.17.150

幼儿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不是一朝一日养成的,也不是儿园或小学等一个时段内可以形成和固化,但毫无疑问儿园阶段是纠正幼儿不良习惯的最佳时期,在这个时期老师和家长配合,及时纠正小朋友一些不好的生活、行为习惯对小朋友的成长帮助会很大,影响会很深,多年以后小朋友变成大朋友回顾儿园学习也许记不定学了多少个词语,但一定会记得老师怎么教自己玩游戏,在游玩中与其他小朋友和睦相处,这也是儿园教育的目的。那么在儿园教育中如何培养幼儿良好的习惯呢?

一、了解幼儿的基本情况,教师夺取行为习惯的“话语权”

幼儿入园前是家长的宝贝,一直与父母亲共同生活,父母亲是他们的第一任老师,家长说什么他们就听什么。家庭教育是不可或缺的,但是由于各人家庭环境不同,知识教育层次不同,家庭教育具有不全面性,缺点显而易见,幼儿入园后家庭教育中形成的不良习惯逐步显现,面对这些情况,作为儿园教师要做的是把幼儿的“语言权”从家长手中夺取过来,也就是让幼儿从听家长的话转变为听老师的话。幼儿毕竟与家长生活时间更久,要在短期内使其明白在家听父母在学校听老师的道理要动些脑筋。可以从小事着手,从细节方面想办法。使幼儿从光听从家长变为既听家长也听从老师,老师成功从家长手中夺取话言权,对今后几年幼儿的教育会有很大的帮助与促进作用。

现代教育教学过程中,对于幼儿的基本情况的掌握以及分析,是现代教育过程的先决条件,只有充分的了解掌握了每一个幼儿的基本情况,才可以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结合最大多数幼儿的基本情况开展教学过程,也可以根据幼儿不同的个性化情况,开展有针对性的辅导工作。对于幼儿来说,基本的生活习惯以及基本禁忌甚至是过敏的情况,老师应该全面的掌握,针对幼儿的不同的实际情况合理有效的开展培养教学工作。同时还需要掌握幼儿的家庭基本情况,通过与幼儿家长的协同教学的方式,使得教学过程具有一致性与连贯性。

二、积极正面引导,教师做好幼儿行为习惯的榜样

幼儿具有很强的模仿性,教师和家长的一言一行都直接影响着他们,所以大人的榜样示范作用不可小看。首先家长要有强烈的危机感、责任感及正确的节约行为。作为家庭的一分子,孩子往往对家庭中的一些生活习惯,如长明灯、长流水、垃圾到处扔等现象熟视无睹习以为常,所以家长要从生活细节中培养孩子勤俭节约的习惯。不要把孩子打扮得太奢华,不要拿自己的孩子与别人家的孩子比较,不要让孩子乱花钱,不要无限制地满足孩子的要求,要让孩子从小学会珍惜食品、玩具,节约粮食、水、电。

由于幼儿在园内的学习过程中,老师都是与幼儿接触时间最长的,由于幼儿在此阶段的学习过程主要是以模仿为主,因此对于老师的日常行为表现,幼儿会积极的进行模仿学习。因此老师应该积极的加强自身的习惯行为的规范性,加强相关的日常行为准则以及行为道德规范的学习,使得幼儿在模仿学习的过程中可以掌握正确的行为范本,同时老师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应该积极的鼓励幼儿模仿老师的动作、语言、神态等,让幼儿形成全面的日常行为习惯。

三、积极开展主题活动,做好行为习惯的教育

在一日生活中,我们采取正规的环保活动和随机环保活动相渗透,主题活动和各科渗透相结合。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季节特点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了“我是低碳小换客”“捡起一片垃圾收获一片绿色”“变废为宝”“禁塑活动进行中”“小行为大改变”系列活动。如中班“马路上的车”主题活动中,孩子们在家长的帮助下收集了大量的废旧物品,用自己的小手做出了一件件漂亮、实用、低碳的体育器械《会跑的汽车》和场景创设《马路边上》,每天的户外活动中孩子们拿着自己制作器械玩的不亦乐乎。通过这一主题活动,幼儿在收集、整理、制作、使用的过程中感受到了废旧物品的利用价值,激发了他们参与节约活动的积极性。大班在开展 “身边的垃圾”活动中,孩子们扛着“捡起一片垃圾,收获一片绿色”的旗子,手里拿着塑料袋,来到幼儿园附近的宁河小区,开始环保行动。看着自己袋中满满的“战利品”,孩子们都开心地笑了。小行为大改变的行动也得到小区居民的肯定和赞扬。在活动中孩子们有了更具体更深刻的环保意识,同时也体会到了环卫工人的辛苦。

四、家园配合,共同促进幼儿良好习惯的形成

现代教育过程是学校与家庭的协调教育教学的过程,尤其是幼儿阶段的幼儿,更容易受到客观环境的影响,形成错误的行为规范以及思维方式,因此在加强园内教育力度的同时,园方还应该积极的与幼儿家长取得合作,不仅要保证幼儿在园内学到的行为规范在家庭环境中保持一致,还需要对家长在家庭中的行为规范制定一定的细致要求,保障幼儿可以接受到正确的行为规范教育,也可以保障幼儿在家庭环境中接受到具有一致性、正确性、规范性的教育过程。

一年当中,孩子有近一半的时间在家庭与父母相处,特别是假期三个月天天在家,所以脱离家庭教育而言校园教育是不妥的,只有家园结合才能达成最好的教育效果。作为儿园老师,要与家长建立良好的沟通与交流的機制,既可以采取学校开家长会的方式,也可以采取家访的方式,特别是对特点鲜明的小朋友,比如个性调皮的、性别孤僻的这些极个别的幼儿,仅靠家长或老师单方面的努力是不会奏效的,必须家长、老师双方面共同努力才能扭转局面。因为有些幼儿在老师和家长面前的表现不尽相同,甚至是相反,如不加以关注,长大以后甚至会形成双重人格,特别是家长要求松,老师要求紧,或反之家长要求严,老师要求松的时候,小朋友普遍善于查言观色,会迎合大人的心理,面对不同的人表现出不同的行为习,这时候家庭和校园如果缺乏沟通交流机制,势必不能及时发现问题,从而错过最佳的纠正孩子的机会。因此要培养孩子的良好生活习惯不能忽视家园的统一性,老师要经常问家长某某在家吃饭了会洗手吗之类的小问题,一是证实小朋友的表现,二是向家长表达一种教育方式。

参考文献:

[1] 余丽红.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浅谈小班幼儿良好生活行为习惯的培养[J].新课程学习上,2013(4):83.

[2] 徐芳.浅谈小班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J].南北桥,2016(12): 96-97.

[责任编辑 冯红伟]

猜你喜欢

行为习惯培养幼儿
幼儿美术作品选登
幼儿优秀作品欣赏
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多动症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策略
浅谈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重要性
高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新形势下航空计量人才培养
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策略研究
创新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
少年儿童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着成中值得关注的48个生活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