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产科下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诊治与预防
2017-06-15雷菊兰李福民
雷菊兰 李福民
【中图分类号】R47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7)05--01
下腹部手术是妇产科手术中最常见的,如剖宫产等,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抗生索的应用使得这类手术切口的感染几率大大减少。同时由于妇女肥胖等问题,切口脂肪液化逐渐成为妇产科术后切口的主要危害之一,引起了医学界的广泛重视,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笔者自2012年1月至2017年3月我院妇产科行经腹手术2160例,共发生切口脂肪液化的45例进行临床分析报道如下。
1.临床材料
1.1 一般材料
全组45例,其中妇科手术切口发生脂肪液化20例,剖宫产切口发生脂肪液化25例。龄最大72岁,最小14岁,平均51岁。45例患者中妇科手术20例,其中子宫全切术15例,子宫次全切5例;合并肥胖10例,糖尿病3例,中或重度贫血5例,术后咳嗽4例。剖宫产术25例,其中二次剖宫产切口5例,其余均为横切口;合并肥胖12例,妊娠水肿3例,贫血2例,滞产4例,术后咳嗽2例,糖尿病3例。45例患者手术持续时间均较用类手术延长20~30min,术中出血量平均为151.3mL。
1.2 临床表现:
患者术后4~10d切口敷料有淡黄色水样渗出物或淡红色油性血性渗液,内混有少许脂肪滴或坏死组织,切口周围红肿热痛不明显,有部分切口愈合不良。涂片镜检较多脂肪滴,少量炎性细胞,无脓细胞,渗液细菌培养无细菌生长。10例为术后第3天、20例为术后第5天开始出现切口脂肪液化,14例术后第7天拆线时发现,1例拆线出院3~7天发现。45例患者中15例体温升高,但未超过38.5℃。术后咳嗽5例,1例年龄73岁为坠积性肺炎,3例合并上呼吸道感染。45例行血常规检查白细胞计数无明显升高。
1.3 处理:
我们根据切口渗液的多少及愈合情况将患者分为二类。第一类是切口渗液少,愈合不良小于全切口的50%或仅局限于皮下组织内,此类病人32例。此类病人术后切口48~72h切口敷料有淡黄色水样少量渗出物时,及时清除分泌物,并给予微波理疗30min,每天2次,若渗出物较多时,则立即拆除该处缝合线1~2针,用甲硝唑冲洗,并置庆大霉素8万单位于纱条上引流,加压包扎,2~3天更换一次,直至愈合。第二类是切口渗液较多,愈合不良大于全切口的50%或深达肌层,此类病人13例。此类病人术后切口5~7天发现有较多渗出物者,应在严格消毒下,彻底清除液化坏死组织后,用甲硝唑冲洗,用庆大霉素8万单位的纱条湿敷引流创面,开始每日换药2次,渗液少后每日换药1次,约3~7d后直至创面渗出减少、水肿消失、“肉芽”新鲜、再做二期缝合。全组病人均不使用抗生素。
1.4 结果
全组病例中第一类患者经上述换药治疗后痊愈出院。第二类患者经切口换药新鲜后在局麻下行清创缝合术,同时辅以支持治疗,7~9天后痊愈出院。全组病人无1例形成窦道及院内感染。
2.讨论:
2.1 术后切口脂肪液化的发生原因:
(1)与术中应用电刀切割止血有密切关系,电刀的使用瞬间会产生高温造成局部皮肤、皮下组织的热损伤,使其发生变性坏死。
(2)病人体形过于肥胖。
(3)腹壁各层切开时大块组织钳夹、结扎,对组织造成无菌性坏死。
(4)糖尿病、贫血、低蛋白血症、体弱、营养不良是妇产科腹部切口裂开的最常见原因。
(5)妊娠期水肿、滞产侧是剖宫产术后切口裂开的另一原因。由于妊娠期水肿、滞产患者手术操作困难,切口肿胀的脂肪组织术后不易吸收,术后开始可使负压增加,腹部切口张力增大,不利于切口愈合。
(6)手术时间延长,合并贫血均使切口暴露时间延长,致使清洁切口的感染率增加,从而影响切口的愈合。
2.2 术后切口脂肪液化的诊断:
(1)脂肪液化的诊断一般不难,多发生于术后4~10d。
(2)换药时或拆线后当日或次日,渗液子切口流出,多为黄色或淡血性,无味,无明显的脓性渗出。
(3)切口周边无红肿热痛,切口周围无明显的压痛,按压切口时有渗液流出或波动感。
(4)渗液中有脂肪滴,涂片镜检可见大量的脂肪滴,少量炎性细胞,无脓细胞,培养无细菌生长。
2.3 术后切口脂肪液化的处理原则:应根据切口愈合情况和渗液多少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若渗液少,拆除1~2针缝线,置庆大纱条游离,通过换药直至切口愈合。若渗液较多,切口愈合不良,深至肌层时,应及时敞开引流,认真仔细换药,再加之微波理疗,待新鲜“肉芽”组织形成后,作二期缝合。
2.4 术后切口脂肪液化的预防:
(1)积极治疗原发病:糖尿病患者术前应积极调解血糖水平,待血糖控制在接近正常水平时再手术。术中、术后一定要严格检测血糖水平,及时有效的控制血糖。合并上呼吸道感染者,給予抗炎、止咳、化痰等对症治疗。对于贫血者,术前、术后输血,以纠正贫血使Hb达90g/L以上。
(2)提高手术操作的技巧性,仔细止血,避免大块组织钳夹,缝合时不留死腔。缝合时要使切口对齐,缝合的针距、边距间隔适当,打结时线的松紧适度,必要时行减张缝合。
(3)加强术前、术后的管理,严密观察切口的渗出情况,若有渗出及时敞开引流。
(4)对于过于肥胖患者可在皮下预防性置纱条引流,24h后拔出。皮下全层用可吸收线缝合,减少异物反应。
(5)术后切口常规用大量盐水冲洗,将失活的脂肪组织冲掉。
(6)应用电刀时,应事先调好电刀强度,缩短电切、电凝时与皮下组织接触的时间。
(7)产程处理:对滞产者要及时进行识别和处理,提高助产人员及手术医生的水平。
(8)对于低蛋白血症、营养不良的病人,术前的纠正或术后加强营养是不可缺少的。
(9)辅助治疗:术后48h常规给予微波理疗,可促进切口局部的血运循环,促进水肿的消退及渗出物的吸收,切口常规用酒精纱布湿敷有利于切口干燥,从而促进愈合。
我们也进行了如下的总结。首先是针对病原的控制,对于糖尿病患者,需要对血糖含量进行调节,在控制空腹血糖量后进行手术。对于贫血的患者进行贫血纠正后,要求血红蛋白要达到了909以后,进行具体的手术治疗。其次,我们要提高医生的专业技能。在手术的过程中严格的操作流程,精准的切口定位,保护脂肪组织,做到缝合过程的高质量完成,减少手术过程中的缺陷,能够帮助切口早日愈合。与此同时,对于脂肪组织过厚的患者可以使用几丁糖涂布脂肪层,之后再进行缝合,能够有效地防止切口的裂开。注意观察切口渗液的颜色,判断切口是否出现了红肿的现象,关注细节,往往是一个好的开端。最后,我们可以进行一些辅助性的治疗,例如:微波治疗。它可以有效地帮助患者进行身体的血液循环,可以环节切口红肿现象,对渗液有一定的吸收作用。
2.5 术后切口脂肪液化愈合不良原因:通过回顾性研究,我们认为导致下腹部切口出现脂肪液化愈合不良的主要原因有三种。
(1)我们考虑的是张力性原因。這是指在腹压增高的情况下,腹部的切口会处于一个不稳定的状态下,这是两切缘间就会形成腔隙,呈一线状或腔袋状,而液体也会留在腔隙内,这将不利于伤口的愈合。
(2)患者自身伤口愈合的能力比较低,例如出现贫血、水肿等营养不良的情况,除此外,患有糖尿病和肝病也会造成伤口愈合情况缓慢的现象。
(3)我们认为医生的缝合技术对伤口的愈合有着决定性的影响。例如,在手术过程中,需要对切开腹壁的脂肪层进行准确的判断和定位,反复的切割会造成组织上的严重受损。与此同时,在止血上要有相关的药物和技术的支持,尤其是对于皮下脂肪,不能留有较多的止血线头,这对切口的愈合有着不利的影响。除此之外,我们还要在切口缝合的时候注意,尽量按照原先解剖的地方进行还原,不能留下死腔。但是由于皮下脂肪的缝合难度较大,且不耐缝合,且脂肪组织中有较多的水分,因此,在是否需要对脂肪组织进行缝合的问题上产生了不同的意见。如果缝合不当,就会造成脂肪组织在缺血的情况下出现坏死.进而引发了切口的渗血,甚至会出现无菌性的内部炎症,不利于伤口的愈合,并出现不同程度的裂开。
综上所述,在下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愈合的过程中,要关注术前、术中、术后的每一个环节,做好全方位的监控,这对切口的愈合有着实质性的作用,能够在解析原因的基础上进行针对性的治疗,帮助患者痊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