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药复方治疗对52例慢性结肠炎临床观察
2017-06-15海涛海霞
海涛 海霞
【中图分类号】R29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7)05--02
慢性结肠炎是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的简称。病变主要侵犯结肠粘膜与粘膜下层,伴有糜烂或浅表溃疡。常表现为腹泻或大便溏薄,每日多次,带泡沫或粘液,或有未消化的食物,常伴有腹胀、腹痛,里急后重,甚至便中带脓血。因肠粘膜充血水腫,导致肠壁增厚,肠腔狭窄,所以有些人便形变细,查体时在左下腹部可以触及条索状肠形,压痛明显[1]。本人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尝试使用按蒙医证型口服蒙药并酌情配合艾灸或火针疗法治疗本病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诊断标准参照1992年9月全国慢性非感染性肠道病学术研讨会制定的《慢性结肠炎的诊断及疗效标准》[1]中有关慢性结肠炎的相关内容及《蒙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中的肠痼疾诊断标准确定。年龄19~78岁,男49例,女55例,病程6个月~18年。全部104例慢性结肠炎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长期反复泄泻临床表现。有的每到夏、秋季即发作,有的不分季节变化,遇不良因素即泻。同时伴有不同程度的腹痛、神疲乏力,消瘦。经肠镜检查明确诊断,大便常规及培养排除痢疾、肠结核、结肠癌等。
1.2 治疗方法
1.2.1 对照组:对照组按常西医规治疗。7天为一个疗程,治疗4~6疗程。
1.2.2 治疗组[2]:辨证使用口服蒙药并酌情配合艾灸或火针疗法治疗,蒙医辩证施治。⑴热盛型:症见泄泻伴腹绞痛,排泄物橙黄色,臭味大,口干,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细数。治则:清热止泻。用止泻子十五味散或白狮十五味散与止泻子四味散、德都红花七味丸、哈敦海鲁木勒九味丸、灵凤十三味丸、七雄丸、顺气十三味散等主剂交替内服。⑵寒盛型:症见腹胀满,腹泻时无痛感,大便带不消化物,体倦乏力,面色微黄,舌淡胖或有齿痕,苔薄白,脉象缓弱。治则:祛寒止泻。用十五味黑剂、阿那日九味散与主剂交替内服。⑶赫依盛型:症见腹胀肠鸣,泄泻水样便,体弱,头晕,心悸,腰膝酸痛,舌薄白,脉芤而驰,小便清澈。治则:抑赫依,止泻为原则。药物用阿魏石榴八味散与四味光明盐汤散送服或与主剂交替内服。
1.3 疗效判断标准[1]。①痊愈:临床症状消失,大便镜检正常3次,结肠镜检查肠粘膜处恢复正常或留有瘢痕,随访6月无复发。②好转: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大便镜检正常,结肠镜复查肠粘膜处病变减轻,或仅有轻度充血水肿,但无糜烂或溃疡。③无效:经两个疗程治疗。症状未见明显好转,或临床症状稍有好转,但结肠镜检查及病理无改善。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统计软件SPSS19.0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取率(%)表示,组间率对比采取检验,P<0.05表明具统计学差异。
2.治疗结果
104例治疗后全部行结肠镜复查,结果显示,治疗组患者在经过治疗后,总有效率(96.2%)显著高于对照组,具有明显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慢性结肠炎属于蒙医“肠痼疾”范畴,系指腹痛绵绵,完谷不化,长期泄泻的一种肠疾病。其病因和发病机制主要由于初泻时治疗谬误或不彻底,迁延日久,余邪不除,正精大伤,导致消化希拉和调火、下清两赫依俱败,清浊分别无权,开閤失司所致[3]。饭饮食起居不慎,食用生冷及不易消化之品,或外受寒凉等均为诱发之因素。此病病机复杂,易反复发作,若久病不治则久泻。治疗主要以消痼、助火、固肠为原则。故蒙医治疗应按蒙医理论为基础随症侯,辨证施治。并酌情配合使用灸疗或火针疗法有温通经脉,调和气血,调理体素,增强抵抗力。灸法:火灸3-7炷,或施隔姜灸。姜为性温、调理胃火、消食、祛巴达干赫依作用,艾绒为易于点燃、其火温温柔而持久、灰烬不散,具有改善气血运行,祛巴达干赫依作用。取大肠弯曲部、小肠上穴行艾灸或火针疗法,利用姜和针充分导热,祛除胃肠巴达干赫依病、消化不良、陈热及余邪。
参考文献
[1]白清云.中国医学百科全书·蒙医学[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92:324.
[2]学良.溃疡性结肠炎的诊断_分型及疗效标准[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0,8(3):342.
[3]佟宝玉.蒙医药治疗慢性结肠炎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0,18(1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