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小儿静脉滴注护理工作中心理护理的效果研究
2017-06-15王芳
王芳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7)05--01
本文选取100例急诊静脉滴注患儿,探讨心理护理在该类患儿中的护理效果,现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2月至2017年2月我院收治的急诊静脉滴注患儿100例,采用随机平均分配法将其分为常规组和实验组,每组50例。常规组中男28例,女22例,年龄范围2~12岁,平均年龄(6.22.5)岁,其中感冒35例,肠炎10例,流行性结膜炎4例,支气管炎1例。实验组中男26例,女24例,年龄范围2~11岁,平均年龄(6.32.4)岁,其中感冒30例,肠炎12例,流行性结膜炎4例,支气管炎4例。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疾病类型等一般资料上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比较意义。
1.2 方法 两组患儿入院后均在相同医院环境下就诊,并做常规生理指标检查。
1.2.1 常规组。常规组患儿采用常规护理方式,具体操作方式如下:(1)饮食护理。患儿住院期间要保证饮食营养均衡,多食用水果、蔬菜等富含维生素的食物,禁止食用辛辣、生冷的食物。(2)环境护理。患儿的环境要保持干净整洁,房间光线柔和、空气清新、温湿度湿中,病房的布置要合理而温馨,增加一些娱乐设施,比如电视、音乐播放器、儿童玩具等。(3)作息习惯指导。医护人员要督促患儿养成科学规律的作息习惯,多注意休息,这样可以帮助患儿早日康复。(4)临床护理。医护人员在静脉滴注过程中要对患儿采取正确的体位指导,将静脉滴注部位固定,避免因为移动而损伤皮肤。
1.2.2 实验组。实验组患儿在常规组的基础上给予心理护理,主要操作方式如下:(1)语言安慰。由于患儿的年龄集中在2~12岁,心智不成熟,面对静脉滴注容易产生恐惧心理,此时护理人员应该以柔和、亲切的声音和和蔼友善的说话态度与患儿交谈,从患儿的角度思考问题,以患儿听得懂的语言方式正确引导患儿,从而减轻患儿的恐惧心理。(2)行为指导。除了温柔的语言安慰外,医护人员还可以通过亲切的肢体语言向患儿传达信息。医护人员动作要轻柔,给患儿积极正面的心理暗示,多鼓励和关心[1]。(3)放松训练。在静脉滴注过程中,护理人员要引导患儿放松身心,以表扬、鼓励和关心为主,细心解答患儿的疑问,必要时可以与患儿做互动游戏。
1.3 观察指标。观察患儿的穿刺成功率、护理满意度、病情恢复情况、患儿依从性等指标。其中护理满意度,分为满意、较满意、不满意三个等级,以电话随访的形式调查护理满意度。护理满意度=(满意+较满意)/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分析。运用数据库处理软件建库录入,然后采用SPSS12.0软件处理统计学数据,计数资料采用值检验,组间差异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和p值检验,以P<0.05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儿的各项观察指标的对比
2.2 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对比
3.讨论
静脉滴注是一种通过输液管将药液输入体内的方式,静脉通道一般建立在手背、上臂等浅表静脉上,而小儿静脉滴注多建立在头部表皮部位,有的也会在足背部。在大多数儿科疾病中,静脉滴注已经成为最常用的治疗手段[2]。静脉滴注作为一种强烈的外界应激源,患儿再给药过程中会产生排斥、恐惧反应。而患儿在静脉滴注过程中往往因为恐惧心理而导致静脉滴注失败,因此在针对小儿静脉滴注的心理护理工作格外重要[3]。针对急诊小儿静脉滴注的心理护理要以语言安慰、行为指导以及放松训练为主,态度友善亲和、动作亲切,善于从孩子的角度观察和思考问题,细心解答患儿的疑问,这样能够大大缓解患儿紧张、恐惧的情绪,缓解因静脉滴注带来的不适感。本次试验结果显示,实验组患者的穿刺成功率、病情回复率、治疗依从率、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常规组,因此在急诊小儿静脉滴注护理中采用心理护理能够大大提升患儿的治疗依从性,提高穿刺成功率和护理满意度,有效帮助患儿病情尽快恢复。
参考文献
[1]练杰. 心理护理在急诊小儿静脉滴注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效果[J].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4,33:151-152.
[2]李鴻彬,袁娇,刘丁凤. 护理风险管理在急诊小儿头皮静脉输液中的应用效果[J]. 医疗装备,2017,05:138-139.
[3]吴靖. 护理管理干预应用于门诊/急诊静脉滴注患者的护理效果[J].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6,09:142-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