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老子“柔弱胜刚强”的辩证思想

2017-06-15郭星瑶尚芸先

现代经济信息 2017年10期
关键词:以柔克刚老子

郭星瑶++尚芸先

摘要:老子在《道德经》第三十六章中所述“柔弱胜刚强”,认为柔弱可以战胜刚强。这种辩证的思想对后世的影响极大,无论是为人处世,亦或是管理之法,都可以巧妙地被运用到现实生活中来。本文通过对这种辩证思想的浅要分析,用以体现出其作用和价值。

关键词:柔弱;刚强;老子;以柔克刚

中图分类号:B223.1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10-0-03

十年磨剑终成器,百炼成钢绕指柔。柔弱胜刚强,是一种人生哲学,以柔克刚,是一种人生智慧,其中所蕴藏的意义价值,值得我们深思。

一、从水的特性来看

水的特性和作用就是柔。水看似柔弱,实则厚积薄发,它拥有着强大的能量。正如老子在《道德经》第七十八章所述:天下柔弱,莫过于水,而攻强者,莫能胜焉。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林希逸注曰:水为至弱,而能攻坚强,世未有能胜之者。水是最柔弱的,但是可以攻克最坚强的东西,万物都是可以向对立面转化的。老子认为: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道德经》第四十三章)天下最柔弱的东西,能够驰骋于最坚硬的东西之中。看似柔弱的水可以穿过任何地方。千金之堤,败于蚁穴之漏,是弱之胜强者,无以易于水也,因此老子才说“其无以易之”,柔弱能胜刚强,因为没有什么东西可以改变它。

水让我们看到了“柔”能以小博大,就像中国功夫中的“太极”一样,太极的独特之处在于它独特的思维方式和运作方式,它不是硬碰硬、实打实、争锋相对、鱼死网破的做法,而是避实击虚、以小胜大、以柔克刚,四两拨千斤,这充分运用了先人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正所谓:“柔弱无须沮丧,何妨奋发图强。太极之道细思量,管叫后来居上。凡事虚实明辨,言行柔曲温良。学得流水几分长,大道恢恢通畅。”

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这句话大致指出,水滋养万物,却从不和万物相争,它甘心情愿停留在大家所厌恶的地方,所以说水是最接近道的。水,“利物”却“谦卑”,“利物”且“不争”。这个世界上,最难做到的就是纯粹出于爱的慷慨以及不求感恩的施予,这种无私不求回报的爱足可以让众人感动并甘于臣服。水不与万物相争,于自身而言并没有减少分毫,只是处于了一处大家所不愿意停歇的地方,但众人所恶之处,未必真的不如意,可能对自身来讲,反而是一方娴静之地。老子所述: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忧。(《道德经》第八章)在老子看来,选择适居之地,处事诚以待人,为人诚实守信,性情柔和谦让,才会在合适的时候抓住机遇,赢得胜利。因为不去争强好胜,从而少了许多烦恼。在《三国演义》中,司马懿在与诸葛亮对阵的祁山战场上避战守弱,在与曹爽较量的政治斗争中称病处下,它经常主动地规避强大,却成为三国博弈最后的赢家,是可谓柔弱胜刚强。

圣人高尚的品行就像水一样,水具有许多美好的品德,它滋养万物,又为万物的生长创造条件,让它们自由生长,处在人人都厌恶的低下的地方,不和万物相互争抢保持平静,所以说,它是最接近“道”这个最高境界的。善人居住的地方像水一样顺应自然的规律,心胸也像水一样深远宽广,处事不惊,对待他人也像水一样为他人尽心力却不与人相争,善于效法上天,遵守信用。处理政事时,也能像水一样洁净,排除污秽的地方,从而更好地治理国家,发挥出真实的才华,鼓足干劲,在行动时才能顺应天时地利,因为具备七善,从而成為上善,不与万物相争。所以没有怨咎。

持而盈之,不若其已。揣而锐之,不可常保也。金玉盈宝,莫之能守也,富贵而骄,自遗咎也。做人不要沾沾自喜,也不要太过自满。小心锋芒太过外露,树大招风,最后被摧毁。身外之物到最后总是很难留住的,骄奢淫逸,金银珠宝,日后会给自己种下灾祸。

曲则全,枉则正,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憾。是以圣人执一以为天下式。不自视故章,不自见故明。不自伐故有功,弗矜故能长。夫唯不争,故莫能与之争。不骄傲自满,自以为是,名声会远扬在外,不去显露自我,自己才会更加认清自己,不去夸耀自己的成功,反而可以看见自己的成功之所在,不自以为贤能,所以可以成为领导,因为自己什么都不去争抢,所以没有一个人能与之相争。

老子“贵柔”,就柔弱本身而言,不是某种实力的突显,而是一种态度,一种低调处事的态度,也是一种与世无争的品质,放低自己的姿态,拥抱快乐的生活。上善之水,厚德载物,以其无私的态度和品质,彰显出豁达博大的胸怀。

二、从赤子的特性来看

老子认为,“含德之厚,比于赤子。”(《道德经》第五十五章)德行深厚的人像刚出生的婴儿一样。“德者,性之端也。”(《礼记·乐记》)婴儿,言“柔弱”。有时,委屈以求全是为了大局,逞一时之强,吐一时之快,不如以“柔弱”处之,像婴儿一样,虽柔弱,却可以在不同的环境中成长。柔弱并不是弱小,而是一种谦卑,一种包容,一种退让,是一种深厚的修为,能体现出自身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深厚的德性。是故圣人云:“爱国之垢,是谓社稷主;爱国之不祥,是谓天下王。”以柔弱胜刚强的意志,凭借自身深厚的德性,可以担当为一国之主。在我看来,一国之主也应具有赤子之性,有着本始初心,博大胸怀,以天下为己任,不被权力蒙蔽双眼,也能以柔弱卑下处之。太过刚强的人容易惹怒众神而引发人民的反叛,如纣王一般,严酷刑罚,最后众叛亲离,天下叛之;反之,柔以待民,轻徭役少赋税,让百姓过上安乐之日,可让天下臣服。

在现实生活中,像婴儿一样,始终保持着一颗赤子之心,也显得尤为重要。多少迷茫的人们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而忘记了自己最初的本心,被欲望冲昏了的头脑分辨不出是非黑白,活成了人性的悲哀,何以找寻快乐之源?

人是不可能退化成婴儿的,但是在人生中,“回归”也算得上是一种大智慧。我们在一生之中,我们通过对自己行为和状态上的不断反思和调整,使自己回归到赤子的纯真和平静,从而对未来充满憧憬和希望,让自己朝气蓬勃,拥有纯真童心的人,才会永葆青春。马斯洛认为,保持童心童趣是人格健康和创造力的需要,幼小的儿童想到什么就会说出来、做出来,拥有无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可以更好地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

百年政党,赤子之心,我党的全面进步和不断发展都需要我们党始终保持着一颗赤子之心,不忘初衷,坚持为人民服务,为人民谋福利。在我们党九十多年的历史中,一代又一代的共产党人为了追求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不惜流血牺牲,依靠的就是一种信仰,为的就是一个理想。行程万里,不忘初心。走的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弱,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徙,柔弱者生之徙。(《道德经》第七十六章)老子以大家都能看到的自然景象为例,通过景象看到其本质的规律:万物因生而变得脆弱,死后反而更加坚强,从而揭示了坚强与柔弱、死与生的辩证关系。草木在刚刚初生萌芽的时候十分脆弱,死后便只剩下枯枝烂叶了,柔弱的时候反而可以看见生的希望。恃强而持胜是人的本能,然而根据老子这种辩证的思想,坚硬刚强是死亡的特征,柔软弱小是生命的特征,柔弱反而可以处在上风,以柔克刚。在现实生活中,面对强大的竞争对手同样也可以选择规避的态度,避免正面的竞争冲突,可以另辟蹊径,选择新的出路,寻找到到对手未知的领域,不断积累,以当初“柔弱”的态度,反而找到“强大”的地方,灵活运用自己手中的资源,从而进一步改变自己所在的处境,也是一种智慧。因此,老子欣賞婴儿的“专气致柔”,认为婴儿虽柔弱却有其顽强的生命力,柔弱的婴儿也正是新的希望,新的生命,象征着一切事物有着新的开始。王弼注曰:“任自然之气,致至柔之和,能若婴儿之无所欲,则物全而性得矣。”(《老子注》)一切顺其自然,像婴儿一样,对万事万物没有什么欲望,无所欲则无所求,得以修养自己自身的德行品行。

三、从牝牡的特征来看

老子认为,天下之牝,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牝牡便指的是雌雄两性。所以,柔弱胜刚强也有守雌守黑之意。《道德经》第十章所述,天门开阖,能为雌乎?王弼注曰:“雌,应当不倡,因而不为,天门开阖,能为雌,则物自宾而处安矣。”(《老子注》)意谓雌性好静,对于很多事情都会顺应事物发展的规律,不过做过多的事情。面对大千世界中的千变万化,如果能像“雌”一样笃静,自己所处的环境也会是安静的,人所看见的事物是会随着自己的心理状态而发生改变的,当你的心境是烦躁不安的,很难注意到身边安静的事物,看见的东西也都是让自己心烦意乱的,而当你的内心是安静的时候,你所处的环境也是安静的,“心静自然凉”也是这个道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守着自己柔软的内心,安静而充满力量。雌性柔弱,雄性刚强,雌性恬静而雄性躁动,所以说“知其雌,守其雄,为天下谿。”(《道德经》第二十八章)深知雄强的本性,却守着雌柔,将成为天下所归的沟溪,老子所述“牝常以静胜牡”也是这个原因。在现实生活中,女性因为“雌柔”而有着不容小觑的作用。女性往往是一个家庭中最重要的角色,一个男人的成功固然离不开妻子的支持和整个家庭的理解,女人以静处事,守着家的安宁。在《红楼梦》中,贾宝玉说女儿是水做的,女人是柔弱的,但却又是坚韧的,女人的柔弱并不是消极的,而是一种坚韧的力量。智慧之于男人,是睿智与深邃,智慧之于女人,是博爱与仁心,更是懂得在得到与失去之间慧心的平衡。女人如水,有水一样坚强而又包容的力量,真正安静的女人,柔和,宽容,忍让,而又善解人意,真情真性,永远让人如沐春风。正是由于这种“柔弱”的力量,才有了“胜强”之处。

四、从兵家的角度上看

老子认为柔弱能战胜刚强,在兵家中也有体现,“守柔曰强”(《道德经》第五十二章),以“柔弱胜刚强”为指导,主张以客为主,以退为进,以柔克刚,哀兵必败。在老子看来,“水之胜刚也”和“弱之胜强也”的道理是相通的,兵家中的以柔克刚,以弱胜强,也需要下一番功夫。老子说:“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想要让它收敛就必须要扩张它,想要削弱它就要先加强它,想要废除它,必须先抬举它,想要夺取它,必先给予它。这就叫做虽然微妙而又鲜明,柔弱能战胜刚强,鱼的生存不可以脱离池渊,国家的刑法政教不可以向人炫耀,不能轻易用来吓唬人。这也就是兵家在军事上所说的“欲擒故纵”、“后发制人”,这种战略思想体现了老子所提倡的“以奇用兵”的理念,也可以看出他一贯主张的贵柔、不争、谦让、处下的伦理原则。遥想当年越王勾践被迫屈膝投降,并随夫差至吴国,臣事吴王,而后返国。战败后,忍辱负重,重用范蠡等贤人,使国力渐渐恢复起来,而吴王却不以为然,致使勾践趁虚而入,大败吴师,成为春秋最后一个霸主,而后范蠡也明智地选择了功成身退,甘于处下,商以致富,得以保全了自己。

老子向来坚持反战的立场,认为战争会违背天理、道德。在他眼中,统治者应该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才可以参与战争,而战争的目的也仅仅是为了挽救国家的危难和自保。因此,即使战争胜利了也不要居功自傲,夸耀武力,更不能穷兵黩武,滥杀无辜的人。所以,他说:“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有道德的君子应当是以平静、淡然的态度对待战争。老子因贵柔而慎战,这也是古代兵家从国家和人民利益角度考虑而提出的,在《孙子兵法》中开篇便指出:“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并且在全书中一直贯穿着这个思想,让统治者慎重考虑发动战争的问题。古代兵家为避免战争,求得最大限度的和平,常使用柔武战略,善战不斗,故曰柔武,不战而屈人之兵,才是全胜。最典型的例子应该就是烛之武退秦师了,秦、晋借口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且与楚国亲近,而合攻郑国,在国家危难面前,烛之武前往敌国交涉,在强大的秦国面前,以其不卑不亢,能言善辩,最终使秦国从郑国退兵。

从大体上看,老子处于新旧势力斗争激烈的一个年代,他目睹了战争血腥的厮杀,战士战死,无辜百姓受伤的残酷场景,他所提出的的“以柔克刚”和“胜而不美”的战略思想是希望人们守柔,仁爱,深切地体现了人们爱好和平的美好愿望。

老子认为,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不争而善胜。这也符合当今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中华民族一直是个爱好和平的民族,内心渴望和平安宁,因而在国际舞台上一直将和平友好作为一贯主张,但是,面对国际格局的发展变化,我国可以综合柔弱胜刚强之处,采取刚柔相济的战略以求得更好地发展。

老子的柔弱之处有多方面的解释:注重平时一点一滴的积累,以静处世,静以待时,居上而谦下,不争之争而处于上风,守雌抱柔,委曲求全…而老子所主张的以柔克刚、以弱胜强并非排斥反对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而是一种方法使二者可以相互补偿,相得益彰,从而达到百炼成钢绕指柔的效果。当然,强与弱,上与下都是相对的、暂时的,会不停转化的。山上的人不要忽视上山的人,因为你不知道他们是否有一天会上到山顶来;上到山顶上的人也不要忽视那些山下的人,因为他们也曾在山上。

老子“柔弱胜刚强”的理论体现了辩证的发展观和逆向的思维方法,对中国人今日的性格塑造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无论对中国古代还是现代的生活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我国古人以柔克刚,以弱胜强的例子不少,例如负荆请罪、长勺之战,而许多人因忽视其规律而导致失败的例子也比比皆是,项羽送命,秦王苻坚败于淝水;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灵活地运用“柔弱之术”,为人处事时,平衡好自己的心态,在功利的现实中守着自己内心的宁静,不迷失自我,也可以缓解自身所承受的社会压力,冷却自己的思绪,冷静分析自己及所处的状态,从而调整好自己,让我们有勇气更好地面对未来,迎接未来,活得更加坦然,轻松愉悦地过好每一天的生活。当人们在生活中不得志的时候,老子的思想是一个很好的精神家园,可以帮助失意的人抚平精神的创伤,暂时逃离出现实的解锁,不让残酷的现实和社会深深地灼伤我们,让我们感觉到痛苦而无所适从,迷失自己。但老子以柔克刚的思想也有其弊端,它在引导人们看淡功名利禄,追求与世无争的生活的同时,也会使人们积极向上进取的精神被削弱,对于人世和社会的绝望,在当今社会并不是积极的正能量,它也可能会让人消极厌世,遗忘人类本身的主观能动性,不去努力,甘于平庸。因此,对于老子的思想,我们也要一分为二的看待,不要让自己陷入迷惑之中,做事要自己最大努力,但不要太看重个人的得失,怀着平常心,积极。乐观,向上。

重温经典,总结智慧,启迪人生,相信“柔弱勝刚强”的辩证思想会使我们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使自己不断提高和进步。

参考文献:

[1]王弼.老子道德经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0.

[2]骈宇骞.孙子兵法 孙膑兵法[M].北京:中华书局,2006.

[3]雷世秦.以柔克刚-太极之道[M].北京:农村读物出版社,2009.

[4]张岂之.老子的“贵柔”思想[]].领导科学,2009(4).

[5]沈明明.“水德”:老子哲学思想的灵魂[N].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3).

[6]周德丰.老子哲学精义及其应用价值[N].衡水学院学报,2014(12).

作者简介:郭星瑶(1994-),女,汉族,河北秦皇岛人,河北大学政法学院中国哲学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

尚芸先(1993-),女,汉族,河北邢台人,河北大学政法学院中国哲学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以柔克刚老子
“以柔克刚”为民解难题
老子“水几于道”思想解说
浅析老子之道:有与无
以柔克刚,巧妙排解小“炸弹”
教育需要“以柔克刚”
智者老子
北大簡《老子》釋文指瑕
论老子处世哲学中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