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互联网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2017-06-15乌日拉
乌日拉
摘 要:随着互联网在大学校园里的普及和推广,这种高效便捷的获取信息和交流沟通的新渠道,已得到大学生群体的普遍认可和广泛使用,在互联网环境下,如何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新媒体有效结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时效性,是新时代赋予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使命。
关键词:互联网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针对性和时效性 对策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互联网已成为继书籍、广播和电视之后,发展最为迅猛、影响最为深广的强势新媒体。生存在互联网时代的现代人,从其学习、工作、生活到思想观念,无一不受网络的影响和渗透。大学生作为接受新生事物的主要群体,无疑成为新媒体环境下影响最为深远的一族。
随着互联网在大学校园里的普及和推广,这种高效便捷的获取信息和交流沟通的新渠道,已得到大学生群体的普遍认可和广泛使用,搜索引擎、社交网站、微博微信等互联网新媒体技术让校园里的大学生对互联网已到了寸步不离的程度,互联网对于他们来说,不只是一种工具,更是一种环境。那么,在这种互联网环境下,如何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新媒体有效结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时效性,是新时代赋予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使命。
一、加强思政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密切关注互联网这把“双刃剑”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给高校思政教育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我们必须清醒认识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和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复杂性紧迫性,做好分析研究,加强思政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时效性,探索高校思政教育新对策。
(一)互联网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机遇
1、互联网环境实现思政教育工作方法和手段的创新。互联网以其开放性、互动性、隐匿性和便捷性等特点,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提供了一个更为多样化、平等、“零距离”和实时的教育平台。它可以突破时间、空间的局限与学生进行“一对一”实时教育或群体互动交流,以更为生动灵活的方式增进师生交流;可以将思政教育理论和实践素材通过微博微信等新媒介以更为生动活泼、图文并茂的现代传媒技术迅速广泛传播,营造积极向上的舆论氛围;可以及时了解更为真实、普遍的学生思想动态,在萌芽状态中及早解决问题,从而提高思政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2、互联网信息资源的共享性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提供了丰富的信息和素材。思政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网络第一时间掌握相关学科最新、最全、最前沿的理论和实践素材,实现思政教育工作推陈出新、与时俱进,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
3、互联网环境下的思政教育工作社会化程度得以提高。互联网的出现,使学校与社会之间的那层阻隔得以被解除。曾经“象牙塔”里的大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跨时空、跨民族文化、跨国家来了解这个世界的种种万千,同时,“象牙塔”在新媒体的冲击下,实时接受社会舆论的高度关注和密切监督,走出自我封闭,固步自封的困局,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扩大覆盖面、提高工作实效起到了推动作用。
(二)互联网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
1、网络信息呈现多元文化,内容良莠不齐,大量娱乐消遣功能,对大学生认知能力和身心健康有一定的影响。一是网络的开放性使得世界各国东西方价值观念在青年学生头脑中的碰撞更为直接和激烈,使西方社會的人生观、价值观长驱直入,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以及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占领网络阵地构成挑战 ;二是良莠不齐的网络信息,掺杂着大量封建迷信、色情暴力、反动言论等不良内容,思想活跃而缺乏理性思维的大学生在抵御腐朽思想文化的能力尚不足,影响身心健康;三是网络的大量娱乐消遣功能容易迷惑心智不成熟的大学生,使其沉迷其中无法自拔,影响学业和身心健康。
2、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工作缺乏新意,难以发挥思政教育功能。目前许多高校建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存在着诸多问题:如模式单一、网站版面呆板,缺乏感染力与吸引力;教育内容泛化,缺乏特点和个性;功能简单,互动性较差,无影响力。
上述这些机遇和挑战,在互联网大环境下早已以令人难以想象的速度和影响力改变着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对此,新媒体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蜕变和革新刻不容缓,主动出击,趋利避害,占领互联网主阵地,唱响社会主旋律,不断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对策。
二、互联网环境下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针对性和时效性的相关对策
1、提升互联网思想阵地建设的认识、掌握网络文化建设工作的技能,搭建高效的思政教育新平台。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要提升新媒体素养,善于利用互联网媒介,建立网络和手机交流互动平台,学会使用网络语言和网络思维,实时了解学生思想动态,积极建立校园思想政治教育互动交流论坛,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2、重视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在数字技术时代,对新媒体的认识和态度,对新媒体的选择与接触以及对新媒体传播内容的甄别与判断,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影响到大学生的健康成长”。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在密切关注新媒体发展动向对学生三观影响的同时,可以通过开设专门的媒介素养课程、组织学生参与校报校刊的编辑工作和校园网、广播站实践工作等措施,增强大学生对于信息的甄别能力,最终实现自我教育、管理和发展。同时,组建一支素质良好的青年学生网络宣传员队伍,在新媒体传递正能量、传播主流价值观,发挥好模范带头作用,进而引导其他广大学生思想意识形态。
3、发挥互联网新媒体力量,优化校园互联网信息传播环境。一是重视校园新媒体平台建设,实现高校网站的特色化建设。呼伦贝尔学院近几年依托网络、手机等媒介,通过完善网站版面和内容、设立手机微信公众平台,将政治理论学习、校园文化建设、团学活动等相关信息和图片定期更新传送,引导青年学生在校园网络中汲取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营养,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增强自身抵制不良思想的能力;二是丰富校园新媒体的内容建设,实现“以人为本”的原则。校园新媒体建设在充分利用数字化、网络化等网络新技术的同时,更要注重校园新媒体的服务对象的个性化需求,与时俱进依据青年学生的心理特点、内心需求,丰富新媒体内容的创建,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的良性发展;三是加强校园新媒体安全管理和评估。高校应定期时时地对校园新媒体的各个角落进行及时的跟踪评估,形成全面、及时、完善的校园新媒体监测系统,使校园新媒体能够安全、有效地向学生传递信息。
参考文献
[1]曹燕宁.新媒体对高职院校大学生影响与工作思考.长熟理工学院,2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