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育人视角下网络语言的价值分析与态度选择

2017-06-15陈华栋李伟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7年10期
关键词:网络语言育人价值

陈华栋++李伟

摘 要 树立互联网思维,必须了解互联网规律、把握互联网特征,又要融入互联网文化、熟悉互联网语言。网络语言伴随互联网而生,既是一个网络衍生工具,又是一种网络文化产品。它深受青年学生喜爱并得到广泛传播,深刻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与思想,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带来了较大影响。网络语言是把双刃剑,如何扬长避短是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解决的重要现实课题。为深入讨论网络语言的育人价值及实施路径,笔者对近十年相关研究文献进行梳理,尝试从进一步发挥网络语言的育人价值的视角做些思考。

关键词 网络语言 育人 价值 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发[2016]31号)文件指出,要“树立互联网思维,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与信息技术高度融合,使互联网成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平台”。树立互联网思维,既要了解互联网规律、把握互联网内涵、掌握互联网特征,又要研究互联网文化、熟悉互联网语言。语言是人类社会进行沟通的基本工具,网络语言则是伴随着网络技术出现的新的语言形式。经过多年的发展和被改造创新,它已成为当代青年文化的重要载体。对网络语言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关系,学术界给予了较多关注,但对于二者的关系界定仍未达成一致。笔者通过对近十年来以“网络语言与思想政治教育”为关键词的文献进行梳理,探讨如何有效发挥网络语言的育人功能等问题,以期能够抛砖引玉。

从现有文献看,相关文献的研究内容可主要归纳为:

1界定网络语言的内涵与特征

通过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对网络语言研究状况进行检索,截至2017年1月15日,论文题目中含“网络语言”的论文共有1879篇。主要涉及網络概念的探讨、网络词汇的研究、网络语篇的分析、网络语言现象的解释,并逐渐从网络语言本体的研究拓展到跨学科的研究,研究的维度不断拓展。本文着重探讨网络语言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关系,因此重点关注学界对网络语言的概念和特点的相关研究成果。

1.1网络语言的概念

关于网络语言的概念,有广义、狭义之说。英国语言学家 David Crystal 在《语言与互联网》(Language and the Internet)一书中将网络语言定义为:“出现在所有网络环境中的、能体现网络独特面貌的媒介,它具有电子性、全球性、交互性的特征。”这属于广义范畴的网络语言。我国语言学者于根元认为:“‘网络语言本身也是一个网络用语,起初是指网络的计算机语言,也指网上使用的有自己特色的自然语言,现在一般指后者。”郑远汉认为:“网民之间上网聊天时用来彼此传递信息的一些特别的信息符号和用法,且称之为‘网络语言。”劲松、麒珂则指出:“网络语言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网络语言指的是在网络时代、e时代出现的与网络和电子技术有关的‘另类语言;狭义的网络语言指的是自称网民、特称网虫的语言。”广义的网络语言指出现在网络环境中的所有语言,而狭义的网络语言多指其中的某一种,侧重于网络交际用语(BBS、网络聊天)等,国内很多学者在研究过程中都以后者为研究重点。此外,关于网络语言内涵和外延的研究,还有“模因论”、“社会方言说”、“符号论”等。

1.2网络语言的特点

网络语言之所以能在网络上广泛流行,且能在现实生活中也获得快速传播,主要归功于其符合当前快节奏生活的语言特征。代表性的观点有:于根元将网络语言的总体特征概括为“外语词语多、术语多,符号与语言交叉使用,语句的零融化、直观化,幽默、风趣等”。王玉兰认为网络语言具有简洁性、幽默性、创造性等特点,是大学生对网络语言认同的缘由。卢珊认为网络语言具有形象性与简洁性、潮流性与批判性、主观性与随意性。李莉谈到网络语言的随意性和不稳定性,王献福谈到网络语言的诙谐性和粗俗性。此外,还有不少学者从其他视角来概括网络语言的特征。

综合来看,网络语言的基本特征应包括简洁性、形象性、创造性和随意性。为在最短时间内传达最多信息,网民们尽可能地对传统语言进行简化。网络语言多借助谐音、数字、符号、图案表达意思,如“7356”即“气死我了”,形象而生动。广大青年网民极富创造性,如基于社会热点事件创造出的网络词汇,如“打酱油”、“范跑跑”、“楼脆脆”、“李白很忙”(李白诗以藏头诗预言了“马航失踪”、“文章出轨”等社会热点)等。此外,他们通过对传统语言的改编,如偶像(呕吐的对象)、可爱(可怜没人爱)等,给人一种“有话不好好说”的印象,也是被人批评最多的地方,这就是网络语言的随意性特征。

2探讨网络语言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网络语言有利有弊,学界的判定较为统一。近十年来,不少研究者纷纷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视角,来分析网络语言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具体如下:

2.1网络语言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积极影响

多数学者认为,作为使用网络语言最高频率的群体,大学生在使用网络语言进行沟通时,不仅只是交流方式的改变,而且他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也受到影响。很多学者认为,网络语言是一把双刃剑,其积极方面在于激发大学生的创造热情,张扬学生个性。如卢姗认为网络语言可以“充分体现大学生的主体价值”、“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激情”。王丹丹、郑泽萍认为网络语言能够“丰富大学生的话语内容”、“表达大学生复杂的话语心境”、“弥补大学生话语间隙的缺陷”,“在社会思潮多元化影响下,大学生备受各方面压力的困扰,网络流行语为大学生提供了释放情绪的便捷通道。”也有学者从亚文化的角度来分析网络语言的影响,如黄汀指出:“网络语言亚文化特性有助于青年个性的解放和民主化倾向的加强,使青年文化呈现出具有时代特色的创新精神。”此外,还有学者从语言特性的视角阐释网络语言的优势,如邓景、唐韬通过发放问卷调查,在对于“网络用语对思政课堂教学有何影响”的问题上,最被认可的影响因素是“会使消息传播更加简洁生动,教学方式更加轻松活泼,教学语言幽默亲切”。刘开源、张莹认为:“网络语言的表达方式牵动着很多大学生学习民族语言民族历史的兴趣”。概括起来,学界认为网络语言的积极影响主要包括:利于师生平等交流、利于教育信息传递、利于满足大学生心理需求等。

2.2网络语言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消极影响

与此同时,也有不少学者对网络语言的消极影响表示出极大担忧。如卢姗认为:大学生过多使用网络语言会导致“过度追求网络亚文化与主流文化相偏离,对现实缺乏客观判断与守法守德相违背”。有些学者认为,网络语言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的正常思维表达以及书写习惯,进而可能导致大学生与主流价值观渐行渐远。如成茜、蒋莉莉认为:“在网络上有很多优美而深刻的语句值得人们去思考学习,但也存在一部分污秽的词语,这些都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影响。”刘开源,张莹认为:“网络语言的时新随意影响了大学生的阅读和表达能力的提高”、“网络语言的虚拟空间会困扰大学生道德责任和人文素质的培养”等等。黄汀还指出“网络语言亚文化特性导致青年个体‘自我异化与‘自我迷失,同时,网络语言明显的西方语言文化及意识形态特点动摇着传统道德根基,影响青年的价值判断。”此外,网络语言由于缺乏规范,庄重性问题也受到质疑,如吴晓芳、陆芳认为“部分思政课教师为迎合学生需求,经常在课堂上使用口头语、网络语、90后语体等,滥用思政课专业术语,这虽然活跃了课堂气氛,接近了时代特点,但也容易造成主流认识上的异化认知,使教学语言缺乏规范性,降低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欣赏水平,庄重不足。”

3聚焦思想政治理论课运用网络语言的对策

网络的快速发展对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产生了深刻影响,如何主动求变、因势而变,是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课题。作为传播思想、引导价值的重要阵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也要积极融入网络发展大势,巧妙引入网络发展元素。多数学者认为,对待网络语言,我们需要辩证分析,要用发展的观点去对待,积极探寻网络语言服务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对策。

有学者就网络语言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的影响进行了研究。例如,王丹丹、郑泽萍指出,当前网络流行语的兴起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带来了诸多挑战,部分教学效果不佳,主要矛盾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权主体地位的转移、一元意识形态性与网络流行语多元性之间的矛盾、经典文本表达范氏与网络流行语表达范氏的矛盾”等。

更多学者则把关注点放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如何运用网络语言的对策问题上。如黄婧运用“模因传播模型”,提出“从源头上解决‘同化问题”、“加强对网络语言的筛选和监管”、“强化良性模因”三个建议,充分利用主流媒体的示范作用,强化良性莫因,并以“给力”一词为例,认为正是由于《人民日报》头版头条、辽宁卫视等主流媒体的不断宣传,并被录入《汉代汉语词典》(第6版)中,这些主流媒体的认可,夯实了“给力”一词的地位,得到广泛传播并被广泛用于教学过程中。刘开源,张莹认为,可以从四个方面探析网络语言应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对策,即“让活泼的网络语言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學语言和谐相融”、“将网络热点话题、学生关心疑惑的问题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紧密结合,引导学生明辨是非”、“发挥教师的创造性,增进师生间的交流互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受众理论视域下,结合网络语言,拓展思想政治课教学艺术”。邓景、唐韬通过对转换话语系统理论的研究,提出从四个方面实现网络语言在思政课教学中的育人功能,即“消除话语内容差异,实现课堂教学双主体话语内容的融合”、“消除话语表达隔阂,促进思政课堂教育双主体话语形式的衔接”、“有效厘清价值误区,促进思政教育对象关于网络话语的价值判断”、“逐步超越话语自发,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话语自觉”。蒋广学等通过对青年网络语言的现象性、本质性、功能性、主体性等特征的分析,探讨“青年文化自我创造的可能性与可行性”、“青年思想自我教育的可能性与可行性”、“青年主体性原则在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中的重要性”等问题。叶琪瑛认为,应该充分利用网络语言优势,增强思政课的育人实效,她从四个方面概括网络语言育人途径:即“提高师资队伍创新教学意识”、“创新思政网络教学的育人功能”、“注重社会责任与人的价值教育”、“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王玉兰认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客观对待、正确引导,积极运用网络语言进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从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教育者主要应从“主动走近、认识网络语言”、“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主动权”、“构建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等三个方面着手,为网络时代培养出更多德才兼备的人才。

4 分析网络语言的育人价值

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紧紧围绕“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理念展开,教育主体的主导地位仍不可轻视。但网络语言对教育主体的作用及传统的教育话语体系也带来了巨大冲击。为此,教育主体如何合理运用好网络语言育人,也成为学者关注的热点。

部分学者深入研究了网络语言对育人工作的挑战。蒋广学等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青年网络语言的态度经历了一个由不熟悉到熟悉、由排斥到接受、由被动模仿到主动创造引领的过程”,存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对新兴教育环境的容纳与排斥”、“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对新生教育对象的熟悉与陌生”等挑战,认为只有从教育环境,尤其是虚拟环境的变化的角度,研究网络语言育人功能,才能实现育人的效果。

部分学者初步探讨育人工作运用网络语言的必要性。如徐妮认为:“思政教育者开展思政教育,需要改变以往‘高、大、上的理论,通过改造,借助网络语言,才能更为有效的实现教育者与学生群体的融合。辅导员要去理解学生的常用语言,分析学生群体的关注点和爱好点,从他们感兴趣的内容出发,将话题热点与思政教育工作相结合,转化成适合听懂的网络语言,拉近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改变以往高高在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形象。”

如何科学引导网络语言的发展,也是研究热点之一。如黄汀认为,正确引导网络语言,是我们当前教育工作者面临着的一个挑战,他从三方面论述加强对校园网络语言的引导,即:“首先,网络思想教育要适应时代变化担当起网络育人的使命;其次,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校园网络语言和流行语的发展;再次,加强网络语言的道德规范建设”。

5 启示与思考

作为网络的附生物,“网络语言”的诞生与发展不过二十来年的时间,但它对社会的影响却不容忽视。从现有文献看,大多数研究都集中在网络语言特征、内涵、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运用网络语言的策略等方面,但在“网络语言的育人价值”、“网络语言的引导方式”、“网络语言的传播价值”等方面尚待深入。

5.1科学正视网络语言是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形势所需

网络语言的产生是基于网上交流的需要,但其深度发展却是来源于现实传播的动力。网络语言一方面有自身的“话语优势”,易于接受、易于传播,对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之间的沟通、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之间的互动有较强的正效用。另一方面,网络语言内涵丰富,通过网络语言的表达,可以较为直观和形象地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思想与内心,对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及时性、有效性有很大帮助。但网络语言又有偏低俗、非规范、过于随意等特征,对大学生价值观、道德观、人生观都有较大挑战,也冲击着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为此,我们一方面要深刻认识到网络语言深受学子喜爱,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引入与借用网络语言是大势所趋;另一方面也要清醒认识到网络语言的局限性,辩证对待,合理使用。

5.2主动创新网络语言是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任务所需

基于网络语言的双面性,新时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方面要学会积极应用网络语言。从修辞学角度来说,“通常情况下,生动、鲜明、幽默的修辞话语容易引起接受者的兴趣。就书面语而言,丰富的词汇、铿锵的音节、适当的偶句、精彩的堆叠等调整适应地好,容易激起受话兴趣。” 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适当吸收一些合理的、正面的网络语言,能更加准确地诠释理论,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以符合大学生心理特点的形式予以渗透,发挥网络语言正能量的作用。另一方面,要主动创造“符合网络规律、契合时政热点、具有育人内涵”的新网络语言。比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結合现实教育内容、主题与环境,引入流行的网络元素,通过形式或语境的转换,在课堂、班会、实践活动中,巧妙创新网络语言。如习近平总书记在2017年新年贺词中提出的“撸起袖子加油干”、“天上不会掉馅饼”等语言,都可以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中加以引入,加深大学生对相关问题的理解与认同。

5.3科学筛选网络语言是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所需

网络语言量大面广,但如何才能进行科学筛选,是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展的现实难题。一方面,是要加强语言修辞与规范知识的普及,通过引用与创造相结合、导入与宣传相结合,及时、准确、科学地传播不同网络语言的内涵,让大学生在更为全面了解的基础上,做好主动科学识别与筛选。另一方面,是要教会大学生结合形势、分析背景的本领,提升洞察问题本质的能力,对待网络语言要在分析的基础上有选择地使用,逐渐把“网络语言是否具有正能量内涵”作为筛选标准,更多挖掘网络语言的正能量,不断提升网络语言的育人价值。

总之,网络语言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现象,还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不仅是工具,也是载体,还是标尺。如果筛选得当、引导得当、运用得当,将有助于进一步提升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及育人效果。

课题来源:2017年上海市德育实践研究课题“运用网络语言加强思政育人效果的操作路径与方法研究”(2017-D-011)。

参考文献

[1] CRYSTAL D.Language and the Internet[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1:18.

[2] 于根元. 网络语言概说[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

[3] 郑远汉.关于“网络语言”[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2(3):102~106.

[4] 劲 松,麒 珂.网络语言是什么语言[J].语文建设.2000(11):21~23.

[5] 许子为,张顾为,何森.近十年来我国网络语言概念研究综述[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1(7):57~58.

[6] 王玉兰.论网络语言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企业家天地(下半月刊),2014(5):156-157.

[7] 卢姗.浅析网络语言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J].经济研究导刊,2009(13):244-245.

[8] 李莉.网络词语的性质及特点[J].语文研究,2005(1):21-25.

[9] 王献福.论网络语言的构成、特点及规范[J].前沿,2008(7):185-187.

[10] 王丹丹,郑泽萍.网络流行语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的挑战及思政话语新出路[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6(7):185-187.

[11] 黄汀.青年亚文化视域下的校园网络语言和流行语研究[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1):164-168.

[12] 邓景,唐韬.网络时代思政教育话语体系转换——以网络用语在思政课教学中的应用为例[J].社会科学家,2012(4):114-117.

[13] 刘开源,张莹.网络语言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影响及对策探析[J].九江学院学(社会科学版),2012(1):108-111.

[14] 成茜,蒋莉萍.多元环境下网络语言对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影响[J].语文建设,2016(9):75-76.

[15] 吴晓芳,陆芳.泛娱乐化背景下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若干思考[J].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53-56.

[16] 黄婧.基于网络语言模因的大学生思政教育策略浅析[J].信阳农林学院学报,2016(9):134-136.

[17] 蒋广学,王志杰,徐鹏,郭奕冲.青年网络语言的变迁与高校育人事业的变革——兼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青年主体性问题[J].思想教育研究,2016(10):91.94.

[18] 叶琪瑛.网络语言对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影响及思考[J].武夷学院学报,2011(8):90-92.

[19] 徐妮.媒体融合与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关系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6(8):178-179.

猜你喜欢

网络语言育人价值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网络语言朝生暮死现象探析
模因论视域下的网络语言汉英翻译
“珠”育人
他们用“五招”育人
小黑羊的价值
放大你的价值